日本音樂真的比華語音樂強那麼多嗎?

冷靜的帥鍋


日本音樂和華語音樂之間,我無法回答具體差距有多少!但是差距是一定有的!

1.日本音樂可以算是亞洲一流的音樂 早在七八十年代就一直在發展 人家的音樂全部都是十分產業化的。(音樂提早發展)

2.我們國家的流行音樂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步發展 而且當時幾乎都是接收外來的音樂 根本沒有好的原創音樂 都是拿別人的歌直接填中文詞就唱 而且國內到現在對於版權意識都是極其淡薄

日本這方面比我們做的好得多 港臺由於制度不同 所以當年的發展比我們的也快的多。(發展較晚 發展緩慢 版權意識不強)

3.雖然改革開放 但是我們國人當時的思想還是很封建的 你要知道連鄧麗君那樣的音樂都會被稱為是“靡靡之音”,怎麼可能會有好的機會能夠發展。(早年思想封建 沒有較大機會發展)

4.日本樂壇與華語樂壇的所謂巨星都沒歐美樂壇的普通歌手在世界的知名度大。主要是因為人家的音樂發展的比我們快的多得多得多得多,而且人家的主流媒體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非歐美歌手把登上時代週刊,Billboard這些作為榮譽呢?(缺乏能夠在國際社會站穩腳跟,名聲在外的主流媒體)

5.國內很多人都太過崇洋媚外。一個結石姐來中國參加比賽,參加了個歌手就讓很多人都驚訝的跟什麼似的(當然這樣的歌手願意來中國參加比賽的確也是值得驚訝的),但是你要知道,結石姐在美國甚至在英國,都只能算是二三線歌手。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確擁有出色的演唱實力,但是一個連在外國比賽獲得冠軍後自己本國媒體都極少報道的歌手來說,地位由此可見。而且我們國內除了周杰倫,陳冠希外,真的極少數看到有歌手在一次又一次強調中文歌的厲害之處,並且在努力的為華語樂壇做貢獻的(缺乏民族自信)

6.國內環境實在難以培養得出一個或幾個有實力的起碼在國際社會有點知名度的歌手。唱片公司也難捧新人,因為要捧紅一個新人的人力物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做歌手這種很難賺錢的職業(現在指望賣實體唱片賺錢已經是不現實的事情,所以很多歌手都選擇轉為數字專輯或者開演唱會來賺錢,可是沒有名氣,你怎麼可能賣的動這些)。有錢的資本家們都是衝著小鮮肉去的,只要你有顏,哪怕你唱的再難聽,再低俗,經紀公司以及所有的粉絲都會為你美其名曰“低沉”,“發揮不好”,“有磁性”和“蘇音”等等等等,正因為音樂難有市場,所以你看現在火的那些個差不多都是演員,要不然就是所謂的“全能藝人”。(音樂被資本控制)

7.我們國內也不是沒有在國際上知名的歌手,就好比以鄧麗君為首的:張惠妹,王菲,張學友,張國榮,周杰倫等(其實幾乎就這幾位了)。你看這裡面除了周杰倫,哪個出道沒過二十年的。有點知名度的都是早些年太過成功積累下來的,他們的巔峰時期都是其他歌手難以企及的高度。可是這些,放在國際市場來看,都是小巫見大巫。(華語歌手知名度難以打開)

8.日本的唱片市場可以說算是亞洲第一了,雖然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唱片市場萎縮嚴重,但日本的實體唱片依舊很有市場。例如安室奈美惠最後一張專輯《Finally》首周賣出過百萬,目前已突破兩百萬,位居2017全球女歌手唱片銷量第二(超越粉媽,僅此於黴黴)。而華語樂壇除了早些年有較大市場外,進入二十一世紀00年代中後期後就沒有幾張專輯賣過百萬張。作為最大的內地市場,盜版猖獗,雖然這幾年也有正版銷路,賣的也不錯,但是主要的還是臺灣以及香港市場。港臺都有專門的數據統計以及年銷榜單,也發展了很多年,各排行榜也都是廝殺激烈,雖然賣的不多,但起碼也有一個所謂的市場在,但是差距就顯現。(日本唱片市場與中國唱片市場規模差距過大)

9.我們國內除了臺灣金曲獎,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稱得上是公平公正的權威音樂獎項。近幾年內地還出了一個CMA才有點好的勢頭,但終歸影響力不夠。而且一個權威的音樂榜單都沒有,為什麼臺灣的流行音樂走在我們前面,就是因為人家的音樂環境很好,雖說每年都會被詬病本土保護,但總歸還是十分權威。大環境取決了音樂的發展趨勢,銷售有五大金榜、佳佳唱片等榜單,都是購買後直接統計。而音樂榜單有hito、kkbox等,而且還有年榜,周榜。而反觀日本呢,人家有Tower Records銷售人氣榜,oricon日本公信榜等,還有唱片大賞,MTV音樂大賞等,歐美走在我們前面也是因為人家版權意識強,權威的音樂獎項比之國內要多得多。單美國就有格萊美 全美 公告牌三大音樂獎項,榜單也有billboard這種做了幾十年的,還有iTunes什麼的。別的國家也有全英音樂獎,水星音樂獎,朱諾獎,MAMA等等。(缺乏公正可鼓舞行業進步的權威音樂獎項,大環境惡劣)

10.最致命的 就是音樂類型。人家玩了幾十年的R&B,一個陶喆或者誰唱了類似的歌曲就立刻被封為“R&B教父”。且不說陶喆擔不擔得起這個名號,就是那怕他被如此讚譽,依舊難以躋身一線。人家在玩創新,甚至是為種族做貢獻,華語樂壇還依舊沉浸在男歡女愛的苦情芭樂裡,一首《體面》就能霸佔各大榜單長達幾十周,怎不引人唏噓。(不是說華語樂壇沒人創新,只是很少。哪怕是像周杰倫這樣曾經先驅者如今居然還能寫出像《連名帶姓》這樣放在十年前都不為過的曲子,你說怎能不令人失望。)(音樂形態和主流內容長久不變,且落後於世)







堯歌音痴


日本音樂和華語音樂都不乏優秀作品。如果硬要做一個對比,切入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也會不同。

鑑於篇幅,本文只討論音樂創作,不討論音樂表演形式等對作品本身影響較小的部分。

第一種是使用最高點來對比。國際性的音樂成就下,中國和日本都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人具有國際地位(中國的譚盾,日本的武滿徹,坂本龍一),這裡算持平。即使在流行音樂裡,宇多田光和周杰倫的影響力也是互相滲透的,沒有誰更大一說,雖然宇多田光的銷量是亞洲第一,但這是建立在日本人樂於購買正版專輯的基礎上,並不完全等同於影響力。

第二種是對比平均水平。這裡就很尷尬了,任何學過音樂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不敢昧著良心說中國的音樂作品平均水平能趕上日本。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的匠心精神已經滲透到音樂產業的各個行業,作品中的每個細節都會盡力完善,這個只要擁有足夠好的音響設備很容易分辨;另一方面是中國人非常注重歌詞,導致人們對音樂本身關注精力少,對稍顯平庸的作品接受度高。所以單對比音樂本身,中國的整體平均水平確實是落後很多的,拿到國際上就體現得十分明顯了,國際上由於語言不通,可不認歌詞,能比較的只有音樂本身。當代中國的很多“知名音樂人”根本在國外毫無影響力,而上原廣美,椎名林檎等人,即使在歐美甚至東南亞範圍內也有很高的接受度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華語樂壇的未來還是在緩慢提升的,已經度過了最低谷的時期。而中國現在的文化產業現狀也和二十年前的日本很像,保持這個進步速度,我們也總有一天能夠追上的。


兔老師


淺析華語音樂產業發展史(中篇)

產業文|令狐伯光


本篇仍然是一個系列的長文,內容是華語音樂產業的大致梳理,華語樂壇歷史階段發展脈絡,和當下的現狀。由於整個文章實在太長,為了不影響讀者閱讀體驗,回答並不偏題,一共分作(上中下)三篇。

每一篇貼子的內容,筆者都會在儘量合題的情況之下,做到兼顧核心主題的表達。

讀者如果有興趣,請搜索上下期推薦內容,自行閱讀。

帶來不便,敬請諒解!!!


先回答提問:

華語音樂產業對比日本音樂產業,落後同樣是全方位的,雖然中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大致追平日本,甚至有不少已經超越。但在國家層面的先發展經濟填飽肚子,後發展精神需求的文化產業,華語音樂對比日本仍然落後一大截!!


窺一斑而知全豹,華語音樂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當中的一環,說到底便跟市場和整體環境有很大關係。

把目光跳到歷史大環境上分析產業問題,情況基本一目瞭然。

筆者本篇同樣沒有複述歷史的意思,大致論述一遍,增強觀點佐證,上篇講過世界近代史的開啟,這裡不再重複。

那麼稍為了解歷史的都知道,日本作為整個亞洲走歐美路線,唯一一個趕上後期工業革命的國家,一舉躍升成為最後一個發達國家。


第一個階段:明治維新——甲午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過後,一躍成為亞洲特別是東亞第一個工業發達國家,地位一下子彰顯出來,和亞洲其它國家,包括老大哥中國拉開了距離。

當時的日本是全方面領先亞洲其它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方面。

第二階段:甲午戰爭——日本戰敗——

然後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擊敗清朝,割據臺灣,佔據亞洲的絕對領先地位。

清朝已經全方位落後,當時就派了無數的青少年留學東洋學習,一直到民國時期,後世知道的大多數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家,文化家,包括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同樣都有著去日本留學的經歷。

接下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一直到戰爭燦烈失敗,最後到宣佈投降。

這個時間段,日本雖然領先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不少,但與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發生燦烈的戰爭當中。日本沒有討到什麼好,在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雖然有先發優勢,自身損壞同樣也非常的嚴重。

第三階段:美國扶持——日本崛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由於走另一條路線的蘇聯崛起,美國是攻進日本本土的國家,為了佔據亞太地區,加上為了對付蘇聯,還有當時走蘇聯路線的新中國。

美國於是扶持日本,打算利用美日聯合,牽制前蘇聯與新中國兩個大國。一個破敗的國家肯定幹不成這事,美國為了實現戰後重建,同時扶持日本全力發展經濟。

日本本身底子便好,在美國全力的扶持之下,近十多年政治經濟產業重新快速崛起,那麼文化產業自然相同。

在文化產業裡面,當然也包括音樂產業!!

所以,從歷史環境上分析,日本音樂和歐美音樂關係,情況基本相同,大致階段如下,資料引自百度百科:

日本流行音樂基本上從日本傳統音樂[2] 演變而成,最早雛形為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演歌、以及昭和初期受當時西方流行音樂影響而出現的歌謠曲;至於轉變成今日之音樂形式,則可追溯到1960年代搖滾樂在西方的興起。披頭四和海灘男孩等組合啟發了日本音樂界,於1969年組成的Happy End就嘗試把搖滾樂和日本傳統音樂混合。1970年代晚期,新浪潮開始,將流行音樂和搖滾樂合二為一的南方之星定義了新一代的J-pop[2],最終在1980年代末,J-pop取代歌謠曲成為日本流行音樂的代名詞[3]。


其實非常的清楚,從資料上面來看,和歷史大環境階段重合率非常高。

上一貼其實講過,對世界近代流行音樂,有著偉人般影響的歐美音樂人,作曲家,樂隊,整個音樂產業的奠基階段,基本是出現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一直持續至今,仍然擁有絕對領先地位。

這些人包括披頭士,貓王和邁克爾.傑克遜等等。

但是,日本音樂產業,有著偉人般巨大影響的音樂人,基本和歷史發展階段十分重合,基本是這樣的,60年代伊始,70年代頂峰前夜,在八十年代達到巔峰,後期逐漸衰落,一如日本的衰落二十年。

比如中國聽眾最為熟悉的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玉置浩二等等歌手,基本都是這個階段。

中島美雪(Miyuki Nakajima),日本女歌唱家、音樂創作人,廣播主持人、作家、演員,1952年2月23日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1975年中島美雪正式出道,1977年9月發行首張冠軍單曲《わかれうた》(離別之歌)。1981年發行第二張冠軍單曲《惡女》。1989年開始定期舉辦自編自導自演舞臺劇《夜會》[1] 。玉置浩二(たまき こうじ),1958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旭川市神居町。1980年代以“安全地帶”樂團崛起,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流行歌手之一。他是被香港明星們翻唱得最多的日本歌手。黎明、郭富城、張國榮、張學友等大牌歌手都指名翻唱過他的歌曲。


所以,日本流行音樂產業情況,一如歷史環境階段相同,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階段


更早歷史不用再去找,但在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千禧年後,華語音樂產業脈絡相當清楚。

華語流行音樂時產業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清朝末年——1949年——

原本的民族音樂,因為落後到全面學習西方日本,音樂同樣是西洋和東洋的都有,現在想來,最具代表的絕對是上海的《夜來香》《夜上海》這一類。

這個時期國亂時期,富裕的富裕,風流的風流。

可能一如鄉村落後地區,還在看皮影戲聽戲曲唱民歌,上海這些大城市已經嚴重的西化。民國學習西洋和東洋化的音樂,對後來港臺音樂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根本就是繼承的關係。

日本的流行文化,對港臺電影和音樂影響非常深。


第二個階段:50年代——70年代—

中國內地不用多提,大歷史環境稍有常識的人都懂,不止音樂產業,整個文化產業絕對是災難的級別。

港臺因為繼承民國的文化,在偏安的地域上面因為國際形式,城市化和經濟飛速發展當中,文化產業全面山寨抄襲,模仿學習西洋東洋。

從音樂產業上面講,幾乎一直到華語音樂第二波革命的民歌運動時為止:

臺詞民歌運動:

六十年代的臺灣樂壇由於版權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隨意翻版國外的唱片,真正投資本土音樂的人在當時少之又少。60年代初,臺灣當局全面禁止並管制臺語歌謠,使得本土音樂發展歸於停滯的邊緣。年輕一代已日益習慣於聆聽外來旋律,本土文化的印記已經漸漸在外來文化面前磨滅殆盡。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再次起步,基本是70年代過後,一直到80年代羅大佑,蘇芮等等人,再次帶來了革新。

許冠傑,1948年9月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香港歌手、演員、音樂人,畢業於香港大學。
1967年擔任蓮花樂隊的主音歌手,同年發行首張專輯《Just A Little》。 1970年以個人身份發展。1971年憑藉創作的歌曲《鐵塔凌雲》受到關注。1973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馬路小英雄》。1974年發行的粵語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的序幕[1] 。1977年憑藉專輯《半斤八兩》獲得第1屆金唱片獎百年紀念獎[2] 。

一個國家和地方的城市化,山寨抄襲,模仿學習都是落後國家,向發達國家學習取經的必須階段。

讀者千萬不要笑,整個世界除了開創近代化源頭的英法兩國,後來無論德國蘇聯,再到美國日本,一直到亞洲四小龍,最後再到中國大陸,基本全都是這一個模式。

港臺音樂山寨照搬西洋東洋音樂,特別日本音樂非常嚴重。

其實上面已經講過,中島美雪,玉置浩二等等日本歌手。

港臺翻唱現象非常普遍很嚴重,中國網絡上流傳著各種翻唱對比貼,相信讀者們應該都有印象。這裡為了篇幅,便不再貼上資料引用。

這一個時期,港臺音樂經過民歌運動,雖然已經全面開啟本土文化發展的趨勢,時間是在70和80年代。但港臺整個地區文化產業,包括音樂產業,山寨抄襲和直接拿來主義,當時仍然相當的嚴重。



第三階段:80年代——1997年——


港臺流行文化最為繁榮的時代,港臺流行音樂最繁榮的階段,山寨抄襲和自主創新並行。

這一個時期,大家其實都非常的熟悉了。

由於積累程度太低,或者人口數量太少,或者是廣泛的拿來主義。

這個時期港臺有個問題仍然有著非常大的遺留,那就是直接翻唱西洋東洋音樂,直接拿來主義非常的嚴重。

主要集中在歌手層面,連神級歌手鄧麗君,張學友等等,全部都不能夠避免。

但不得不說,80年代,90年代港臺對華語音樂偉大級奠基級別的創作人,歌手同樣數量不少,比如香港的許冠傑,黃家駒等等,臺灣的羅大佑,李宗盛等等,再加上開創大陸搖滾的崔健,民謠的許巍等等。

這個時期的華語音樂,雖然基本以港臺音樂為主,臺灣由於民歌運動,本土出現無數人才,各種類型音樂都有著嘗試。

歌手在音樂公司的運作之下,同樣是人才輩出,創造華語音樂最繁榮的時代!!


最後多說幾句。

日本作為東亞地區跟上近代化工業革命擠身的發達國家,先發優勢巨大,那個時期的亞洲四小龍除了全面學習歐美,日本同樣是重要學習對象。

日本流行音樂,對華語樂壇重要地位的港臺流行音樂的影響,絕對不壓於歐美流行音樂,甚至尤有勝之!!!

最後再回答本問:

日本音樂歐美音樂在哪些方面勝於華語音樂?

華語音樂產業對比日本音樂產業,落後同樣是全方位的,雖然中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大致追平日本,甚至有不少已經超越。但在國家層面的先發展經濟填飽肚子,後發展精神需求的文化產業,華語音樂對比日本仍然落後一大截!!

如果問華語音樂落後日本音樂多少年,大概與中國文化產業落後日本文化產業有多少年,一致!

上一期:

歐美音樂在哪些方面勝於華語音樂?

下一期:

你對現在的(近十年)華語音樂有什麼看法?


令狐伯光


日本音樂絕對領先華語樂壇太多太多了,華語樂壇在可以看到的未來都難以超越。日本樂壇大神可以排一長串名字。坂本龍一 吉田拓郎,橫山菁兒 喜多郎 小澤征爾 玉置浩二 中島美雪 谷村新司 小瓊佳 澤田研二 松谷任由實等等一長串的名字。太多了!華語樂壇除了周杰倫 羅大佑 沒有幾個拿的出手的有創作才華的音樂人。華語樂壇好聽的歌百分之八十翻唱自日本,百分之十翻唱自歐美,只有百分之十才是原創。


趙煙寧


高曉松:“日本音樂的精髓是旋律,中國音樂的精髓是歌詞,歐美音樂的精髓是節奏。”


狡噛慎也


日本一直是亞洲音樂的頂點,從華語樂壇那麼大的翻唱量就說明了一切,日本也是亞洲唯一一個能在搖滾樂上,和歐美相抗衡的,很多世界頂級樂隊和樂手,來亞洲演出必定會到日本,看看日本就算動漫的歌曲,都是精心製作,沒有一點敷衍的感覺


效長221


強,日本只做純音樂的大師很多,國內人太浮躁了,老是想靠口水歌火一把。不信你可以仔細看看日漫,他們的不僅對動漫質量要求高,配樂也是一流。火影配樂,犬夜叉配樂,治癒番配樂,肯定有幾首很耳熟的。比如神前曉,和田燻,麻枝準,增田俊郎,高梨康治,久石讓等大師。國內出名點估計也就是林海老前輩了


蟲的知音


日本的音樂很強!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日語的語法和發音說起 打個比方 比如 我愛你中國 五個字 你可以唱出來 但是日語 “我” 發音就是“哇達西哇” 一個我就佔了四個音節 所以 一首完整的日語歌曲 你聽到嘰嘰歪歪一大堆實際歌詞要表達的東西用中文幾句話就表達清楚了 詞沒有表達空間 所以只能以曲取勝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歌曲大多曲調很優美 紅日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你聽紅日 曲調積極澎湃 一聽就正能量滿滿 它是一曲不折不扣的日本歌曲 聽了很多年現在聽依舊很好聽 加上粵語的內容 傳唱至今 華語音樂也並不弱 周杰倫就是個最好的印證 優美的曲調 中國風的曲調 加上方文山的填詞 簡直完美 所以各有所長 不能簡單的說誰比誰強!


什麼樣的節奏是最呀最


我來說幾句回答你,首先日本音樂是不是比華語音樂強對於95的中國人是不知道的,中國人不是日本人不會太多瞭解日本音樂,至於5留著只是意思下 臺灣和香港澳門海外華人相對大陸人比較容易接觸日本音樂!其次 華語音樂比較廣 包括中國音樂及非中國音樂 比如97年前香港音樂和新加坡華語音樂 可能還要美國加拿大澳洲等華語音樂 這些中香港音樂比重最大 ,至於是否強那麼多也不清楚 總的來說 日本音樂強華語並不稀奇 畢竟中國人解決溫飽也是近30年 和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有差距自然,香港又小體量不大 能支撐華語音樂主體已經功勞天大了,至於臺灣也是盡力。沒盡力是大陸,大陸以後應該好好發展了。大陸影視歌圈這些人的責任!最後總結 以前華語音樂不如日本並不可悲,畢竟文革加起步晚 以後現在gdp都要超越美國了,華語音樂再這樣那麼是現在的大陸音樂人 作詞作曲歌手的恥辱!至於香港臺灣已經有輝煌華語音樂成就,即使現在變成乞丐我們也不會責怪他。


影視音書論壇


1.日本音樂傳承了中國古典音樂,中國由於歷史原因(什麼歷史原因,具體就不說了)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摧殘,古代文化幾乎斷代。上世紀的武俠電視劇《神鵰俠侶》等很多配音都來自日本音樂,日本新世紀音樂的喜多郎,姬神,神思者等幾乎壟斷了國內高端音樂市場,譬如三國,赤壁,虎嘯龍吟等配樂也都來自日本。

2.再說流行樂壇,港臺抄日本,大陸抄港臺,以前的很多好聽歌曲都是抄襲日本歌曲,這點大家都清楚吧。如小時代結尾曲《時間煮雨》抄襲了我最愛的一青窈的《風車》,霍尊的《卷珠簾》竟然抄襲了kokia的歌,震驚。

3.最後打個廣告,本人愛好日本音樂,微信搜索ribenyinyue關注我的公眾號哈!提供最好聽的日本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