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朝鲜的晚清政府——袁世凯的家国情怀

朝鲜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可谓是尽职尽责的履行着自己作为小弟的权力和义务,不止民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还是官方的内政外交,中国对朝鲜的影响绝对是深入骨髓般的彻底。但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自身内外交困、列强环伺,此时觊觎朝鲜的各方势力的魔爪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作为宗主国的老大哥对于这种情况,管吧,有心无力,不管吧,面子上还挂不住。都说国际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讲,清政府保住自己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更多的还是面子上的事,因为清政府连自己的地都赔出去了,哪还有精力去关注一个附属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何况作为东方大国,自古以来我们要的就是当大哥的范,而不是切实利益的考量,所以,清政府每年给各个附属国的赏赐要比这些国家进贡给清政府的数额要大的多,无所谓,谁让咱是大哥呢!因此,按照当时清政府的思维来考虑的话,其实这些附属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利益上的价值,而且还得倒贴不少钱,所以当时出兵朝鲜与出兵越南都是一个缘由--哥好面儿!


那么清政府在朝鲜的地位是如何从唯吾独尊到满地找牙的呢?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就是清政府自身的孱弱


日本明治维新极大的提升了日本自身的实力,因为自身资源环境的限制,日本对外扩张的计划逐步提上日程,而他们的首选目标就是近在咫尺的朝鲜,虽说当时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在日本眼里还是比较强大的存在,但是在东西方列强的环伺下,日本还是嗅出了可乘之机,并且也在一步步试探着清政府的底线;


对于欧美列强来讲,远东的利益一直都是他们海外扩张的重中之重,所以不可避免的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朝鲜,至于清政府,他们当时已经完全不放在心上,再加上日本和俄国的蠢蠢欲动,西方列强更是作壁上观,乐见其成;


此时唯一还沉浸在大国温柔乡里的只有大清,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清水师,李鸿章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袭台湾开始,就上书朝廷要以日本水师为假想敌去扩展海军,但是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止,北洋水师竟然一条新舰都没有添,海军军费竟然都挪去给西太后慈禧建造颐和园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前六个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请求改装铁甲战舰镇远和定远号上的大炮,需银两61.3万两,海军衙门居然一分钱都拿不出来,由此半年后的甲午海战结果可想而知。


失去朝鲜的晚清政府——袁世凯的家国情怀

北洋海军


清政府耐人寻味的神逻辑,打丢了朝鲜这张好牌

朝鲜统治阶层的两大势力闵妃和大院君中,大院君是守旧的亲华派,与闵妃代表的亲日派势如水火。大院君一方面亲华守旧,一方面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嗤之以鼻,见到穿西装的日本人都恨不得马上勒令杀死,更是全国通令:韩人与日人相接触者,斩!并断绝两国通商。而亲日的闵妃则是想通过日本人的支持推翻大院君的统治,从而实现自己在朝鲜的独裁。正是由于这种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于使两大势力集团发生了冲突,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的还是亲华派的大院君,就在这种对大清利好消息不断的时代背景下,任谁也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己方攀附者的情况下,清政府反其道行之,派兵拿下了大院君并押送至保定幽禁,取得头功的就是袁世凯。


从此,袁世凯开始了长达12年的朝鲜之旅,凭一己之力,力压各国势力,使清政府在朝鲜的影响不降反增,这也确实体现出袁世凯的外交、军事手腕,只可惜袁世凯矜矜业业保下的朝鲜江山,最终失于清政府之手。


拿掉大院君后,闵氏一族一家独大,这股势力在袁世凯的斡旋下也从原先的亲日派变成了现在的亲华派,如果剧本继续按袁世凯的想法走下去的话,清政府在朝鲜的影响力还会是一如即往的雄厚,毕竟当时朝鲜的内政、外交、军事全部都有袁世凯代为主持(这是韩王亲自恳请袁世凯代为主持的,个人关系的层面更大)这也绝对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在这场与日本的较量中,袁世凯稳稳的占据了上风。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清政府那神一般的思维逻辑又一次的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清政府又有动作了——命袁世凯从朝鲜王宫撤军,并且让袁世凯承担了寻衅日本的责任——事件起源于甲申事件,朝鲜开化党(亲日派)发动叛乱,攻占王宫,意图劫掠韩王至日本,所幸袁世凯未经北洋衙门的同意,事急从全的领兵赶到,救下了韩王与闵妃,事后日本不断派兵施压并向清政府抗议袁世凯的寻衅,所以朝廷命袁撤兵并领责。


失去朝鲜的晚清政府——袁世凯的家国情怀


扣押了大院君再加上这次从王宫撤兵,这就相当于两次放弃了对朝鲜最高层的把控,但对于颇具手段的袁世凯来讲,只要他还没有撤出朝鲜,那么当时情况下的一切还能够有所把控,毕竟袁世凯当时在朝鲜高层的影响力一时无二,就怕出现别的乱子,所以啊,越怕乱就越来乱,添乱的不是别人,正是现在我们号称为猪队友的清政府。清政府在神一般的脑回路的影响下,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作出了最让人膈应的决定——释放大院君。于是大院君带着对袁世凯的满腔愤恨回归朝鲜,这样不仅为袁世凯树立了一个现成的强大敌人,而且还导致了本来已经亲华的闵氏一族不得不又向日本及西方列强靠拢,使得袁世凯费心费力打出的一片大好景象瞬间全无。


失去朝鲜的晚清政府——袁世凯的家国情怀

袁世凯


此时又恰逢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由于清政府送还大院君使得朝鲜闵氏权力集团转而投奔了西方列强,当东学党起义发生后,闵氏急召西方列强公使准备借兵平乱,这其实就是在事实上抛弃了对清朝宗主国的认可,袁世凯得知后,多方游说,软硬兼施的打掉了闵是想要从西方借兵平乱的想法,但是也没能成功阻止日本对朝鲜的增兵,此时的日本正在寻求的就是增兵朝鲜的借口。作为坐镇朝鲜的大清使臣,袁世凯当人不让的三下五除二就把起义镇压了,结果就是,东学党人派人暗杀袁世凯;大院君意杀袁世凯报仇;日本人趁机派兵大举登陆朝鲜,并且极其希望朝鲜亲日派及东学党人干掉袁世凯,甚至日本公然的将大炮摆在袁世凯的使署前,炮口对准使署大门,这段时间是袁世凯在朝鲜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甚至使署的菜米油盐都得不到供应,就是这样,袁世凯还是以一己之力落空了日、俄企图瓜分朝鲜政电系统的想法(日本企图包办由釜山到京城的电线,俄国企图从海参崴铺设铁路到朝鲜元山);而日本增兵朝鲜后,快速的占领了朝鲜都城,并且派兵进驻王宫,在朝鲜亲日派的配合下,逼迫韩王发表声明:不承认朝鲜是清政府的属国,宣布朝鲜独立,并且废除一切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此时伟大的清政府在酝酿什么呢?打日本!这个想法够绝吧?在朝鲜的一手好牌让你打了个稀巴烂,先手就是四个2带两王,现在报单剩3了,居然想翻倍了!实在理解不了,当时清政府唯一有能力处理日本事件的李鸿章被中越战争纠缠的分不出精力支援袁世凯 ,甚至为了打赢中越战争,将原先驻扎在朝鲜能打仗的大将都给调走了,袁世凯孤立无援,最终不得不领命回国,结束了其12年的朝鲜生涯。不得不说,袁世凯在朝鲜的12年是大有作为的12年,当时的袁世凯还是非常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他在朝鲜的12年间,不仅施展了自己的才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清政府的国威,至于他的抱负,从报国到窃国的变化,可能也是在这段经历中对清政府的无能对失望中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