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思想是在追求什么?

范文海


道家,是在追求一种万物的自然平衡,人治社会的无为而治。追求秩序的自然而然,而不是过多的人为干预。所以说“道法自然。”

近来我的感觉,老子的《道德经》或者庄生的《庄子》。都是写给王、侯看的治理国家的道理和理论。所以,我们读过《道德经》和《庄子》的人,明显能感觉到道家的主要著作和儒家的主要著作《论语》有很大的不同。《老子》五千言,讲的都是王侯统治国家的理论。

具体表现: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言治理天下,不伐德,甚至于不见德。就是说,最好的治理方式,让天下臣民不知道最上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至尊王者。所以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其誉之。”

2、对以军事力量的威慑统治国家,也不提倡。所以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道家对军事也是持消极态度,不到不得已不能用军事解决矛盾。

3、对百姓尽量让她们保持天性纯真和自然秩序。最理想的状态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道家不主张“尚贤”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主张“精英治理国家”并且持批评的态度。

所以,综合上述基本的三个方面:道家政治主张,军事态度,以及对精英治理的批评。可以知道,道家治理国家的哲学,源自于宇宙自然法则。是所谓的无为而治,道德自然。一切,应该是尊重它们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的强行干涉。这是道家思想的的基本追求。


国学论衡


一百年前,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游历中国、印度和日本之后,认定这三国中,中国必将胜出。他的理由是:西方人不能掠夺走中国的内在本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也是中国崛起的原动力。

中国历史上有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如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那时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从上到下推崇简朴自然的生活,人人自爱而畏犯法,国富民康。

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道家思想的追求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李约瑟博士(1900-1995年),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聘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李约瑟晚年自称“名誉道家”,他自取译名,李姓源于老子,取字“丹耀”,号“十宿道人”和“胜冗子”,道味十足!李约瑟曾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 笔者认为道家思想在追求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追求“怀素抱朴”的状态,反对腐败与奢侈

腐败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欲望无限膨胀,积累个人财富而不知满足。对此老子指出 “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忠告,对贪婪者提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警告。

腐败是社会风气的反应,又反过来恶化民风。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如果社会风气从渴望财富与名利转变成崇尚朴素与贡献,贪腐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在庄子看来,一般人乃至圣人都属于人格层次中的最低级别,这类人数量最大,虽然其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但统统都是名与利桎梏下的奴隶,是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道家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客观地讲,名与利的追求在刺激着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也在不断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其道理也是不言自明的。

人一旦成为名利之奴,那他就必然是身心负担最重的人,是非观念最单一幼稚的人,心理素质也最脆弱,那对己对人都没有好处。道家人格的特点就是鄙视名利,追求个人精神的彻底解放。

另外中国画水墨山水的兴起,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求素朴,表现方式以水墨为主。道家的“见素抱朴”、澹泊质朴为尚的人生哲学,融进中国画里,形成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独特的绘画风格。荆浩讲:“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宋黄休复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中国画是抒情的、写意的,直显心性,拙于一枝一叶规矩的如实描摹。由于“素”“朴”的需要,而对精研工巧的彩绘有所鄙弃。这也是水墨画成为我国正宗主流画种的原因之一。

中国道家哲学是中国本民族的哲学思想,他的形成发展,深深的影响了我国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各领域,道家崇尚朴素、追求自然的思想,对中国画起到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决定了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并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面貌。

2.追求返朴归真,低碳绿色的慢生活,最主张保护自然环境,体现天人合一境界

返朴归真,意为学道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这是道家生活中的主要追求,其来源于老子之道。老子将道运用在许多不同方面,例如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的人生观是“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他的修炼方法是“深根固蒂、长短久视”。

庄子认为:无所追求天下就会富足,无所作为万物就会自行变化发展,深沈宁静人心就会安定。并说: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会治理得好。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无为”方能安其性命之情,方能用天下而有余。将老子“无为”思想发展为“逍遥游”,主张不要成为名誉的寄托,不要成为谋略的场所,不要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成为智能的主宰,游心于四海之外,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返朴归真,“朴”、“真”是大道本质的反映,是圣人德性的最高境界。《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把“赤子”作为“朴”的典范。并在描述“真朴”之士时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

环境污染是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环顾塞北江南,雾霾弥漫,放眼神州大地,净水难觅。照此下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付诸东流。道家思想以自然为中心,坚持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就是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低碳绿色的慢生活。道家的中心思想“无为”要求人类尊重生态平衡,敬畏、欣赏与利用自然而不是狂妄地向往“征服自然”。

西方许多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国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美国学者马夏尔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3.追求身心健康为己任

当代中国多数人的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之劳、子女之累、物欲之诱把人紧紧缠住。我们有必要在当代喧闹之中倾听2500年前智者的空谷足音,发掘古人的养生、养心、养性之道。

老子崇尚“道”,顺“道”而为。治国上轻赋税,少法度;个人修养上主张谦卑之心,不争虚名。道家理论秉承着《周易》的阴阳之说,轮回之理,认为凡事“至刚易折”,圆满便是失去的开始,常怀空杯心态,不居功自傲,认为所谓功名,越是在意越容易失去。它提倡一种“极简”的生活方式,摒除那些虚伪的想法,追求最核心的根本。“道”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又无一不有,老子将它比作自然,注重相对的和谐。

道家的开阔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太极拳、冥想、气功、健康饮食和享受自然之美等理念都有助于全民身心健康。道家舍得大量的时间欣赏自然和文化历史的美,不断检讨端正自己在宇宙社会的位置,追求健康合理的身心生活。

4.追求朴素的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的影响

恐怕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吧?《老子》在国际上的地位要比孔子高得多,《老子》的发行量仅仅次于《圣经》;一本如此“晦涩难懂”,中国人读起来都“头大”的书,在德国居然每十户拥有四本的比率;美国DISCOVERY频道采访的时候,“老外”所提出的关于道家问题的水平和理解的深度,专指核心的“到位”程度,至今在国内没有见到一个人能够问得出来。在国内谈道家,解决的尽是“基本功”“小儿科”一级的问题,让人不禁想,《老子》是不是早已经“出国留学”了?


李小龙截拳道中就有非常明显的道家的影子。看截拳道的哲学思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不就是对“道”的解释吗?李小龙有一本《截拳道之道》,讲的是他的武术思想以及一些技击术。书的第一章就是“论禅”,里面对虚无,本质,做了一些阐释,一开始看这一端是真的看不懂,后来了解了一些道家思想才慢慢懂了一点。他们的核心都是追求本质,简单有效,包容万象,不受外界纷乱的打扰。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和谐的道家思想对当代西方人来说是东方传来的天籁之音,是中国振聋发聩的软实力。多年来,据说在美国卡尔顿学院开设一门道家课程,选修人数年年名列全校第一。课上学生读《道德经》、练太极拳、舞太极剑,师生相得,其乐融融。看到各国学生炯炯发光的眼睛,我意识到,道家不会过时,它属于全世界。

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对学生的教育应遵从事物发生、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否则不仅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成长,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在体验式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多元发展。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中国道家思想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大自然和谐生存运行宇宙秩序的形而上的哲学科学神学宗教科学明理长生永存的自然科学术算探索宇宙本源是什么的求真长生之道。

《老子》的思想是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人居其中而能诲过自新,掌握宇宙阴阳相对平衡和谐科学发展的自然科学哲学神学之道。

也是宇宙自然万物要发展生存的长生之道。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意思是:道原本是天地万物宇宙真空实物的现显,是虚空和实物的结合,是生育万物与大自然的母胎,混沌时泯灭一片,因为母胎有了想生育自然生命的盈育万物存活的欲念,道就诞生了太一谷神的光,但宇宙虚空是混沌泯灭的一片,谷神太一的光就创生了大自然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使宇宙虚空和谷神太一的光产生了汽化,就产生了宇宙的生命水与火,水火诞生了生命的万物,但万物是在水的阴柔内在和太一谷神的光与火的冲和光照化合下产生了生命内在的和谐与祥和和胎暧胎息汽化,使虚空和物质与内在的气水火充盈形成物质生存运化的和谐生命,物质与虚空内里含着阴柔有生命存活的生命细胞的阴水,去追求谷神太一的光与火的暖照的阳光而存活长生。

人最过讨厌的孤,寡,不善,而王公却用这些名词称呼自己。

是损己而益,或益己而损的做法。

人这是这样教导我,我也是这样教导别人。

强横的人会死无其所,我会把这句话当做我施教的宗旨。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讲道本原反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道的运动运行是反着的,道只用柔弱顺从和谐万物顺存万物运行自强不息的思想,因为天下万物都生于道的母胎,而道又生宇宙的虚空无的混沌。

所以,我们从《老子》写《道德经》的思想里就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深谙世事与宇宙物理变化的大哲学家与人类社会政治哲学审思自己过失生存文化的大想家和研究宇宙大自然的科学文化的大学家,知物质事物阴阳变化之道。

知道天道大自然宇宙运行的规律之道,和人道和谙生存处世存活长生的规律之道。

就象《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惑恶之,故有欲者不处。

意思是:你踮起脚尖是高了,但站不稳。

跨起腿好象步子是大了,但不能远行。

固执己见的人是往往看不清事理的。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是得不到表彰。

自我夸耀的人是建立不起功勋的。

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

从道的本性上看,这种多余的行为就象吃剩的饭菜,多余的肉瘤。

这些东西很令人厌恶,所以,掌握道本源的人是天然处性的人不这样处世。

我们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就可以看出:《老子》是个行事低调,不张扬的明哲保身的隐士高人学者。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巳说明《老子》:他本人巳把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则与规律巳了解的很清楚,人只有遵守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才能活的天长地久与健康幸福。

因为大道的规律:是阴阳平衡和谐有秩的发展运行。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往,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逼道德》第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名声和生命相比,那一样和你的关系更密切?生命和财富相比,那一样对你更重要?

获取和丧失相比,哪一样对生命更有害?过分喜好必定消耗许多精力,过分奢华生活聚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惨重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被辱没;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平安。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这世上有几人真正读懂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寒窗苦读十年书,醉睡深山缺人问。

淡然喧嚣随风去,簌簌细雨润自然。

道家思想者《老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哲人,是自然哲学科学和人生处世哲学探索宇宙人生生存世界真理科学的求真务实者,其思想的深远深髓和人生处世存活长生哲学与大自然科学与修道学的宇宙本源的终极哲思是现在人学习的终身榜样。

也说明了道家思想是种人入世与出世的哲学生存的科学理性生活的科学生存思想。

既追求人类精神上的富有满足,也追求人类在世间如何生存存活长寿保命获福的思想。

真正读懂了道家文化,你会象《庄子》一样逍遥自游,对缶而击,对鱼而悟。

会象《老子》一样思想高尚深髓。











知足常乐桃花飞雨


在追求一个玄之又玄又高深莫测的字:无。

中国传统文化三原色为儒,释,道。

要弄清楚任何一家都不容易,

也需要借助其他一家。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道家是出世哲学,释家是以出世懂得态度完成入世的哲学。

通常我们总结道家会用两个字:“无为”。

这样概括还是比较肤浅的。

就无为而言,也有 两种解释:

1.无所作为;

2.无所不为。

这两种观念是吧道家的无为放大而走向阴阳两个极端。

无所作为,是一种纯粹懂得出世态度,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无所不为,则是道家思想适用范围的概括。道家思想中的“道”的确是化生万物,可以包含一切,无所不为。

儒家里孔子是以有为求有为;

道家中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

道家中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

佛家则是以有为求无为。

为不为是具体操作。

而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吧道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不在探索为不为,而是把受具体事物局限的“有”,推向了更高层次更抽象的“无”。

且看《庄子》一书中,开篇逍遥游,由地上的鱼到天空中的鸟,

所凭借的从水到空气。

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看来水是比较接近道的。

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只能勉强用水做比喻。

相比之下,庄子的比喻更高明,以风(或者说气息)比道。

水尚可见,而风则无形。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总纲,在最后总结道: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气,无穷,无己,无功,无名,无,这些的整个逻辑都是在把有推向无。

第一篇不仅如此,就连《齐物论》开篇也是,“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手法上和首篇如出一辙。

《庄子》书中如此手法俯拾皆是。

一切能看得见的,感受的到的都是有,只要是”有“的状态就有局限性。

有为,无为,只是在人的具体行为上的体现。

而道的顶层是掲示天地万有的规律。

道唯无,方能成其万有。


千尊书院


老子以“道”为核心具有全息宇宙观的学说《道德经》。其实就是希望人类社会以“道”为师,以“道”为楷模治天下。因为老子以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就是天地万物(其中包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实指自然的法则与法规,由此可见其治理模式就是无为法治的模式)。如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的哲理。就是提倡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及“故有德司契”)。而不主观有为地瞎掰乱折腾,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即“我无为而民自化”及“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因此,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救世与治国的宝典!


有德司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去之。诚然,

道是最简单的,天下生物皆有道

道就是精神!

帝王有道可为天下精神领袖,

为官有道可做万民之表率!

医者有道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师有奉献精神可让孩子团结友爱,强化一个民族,

工作中一个人如何带动一个团队精神!让一个团队战无不胜,

道家所修炼的亦是精神

这种精神来于山气势磅礴的大自然,也来自辽阔奔放的草原,和秀丽山川,这些自然精神!在感化者人类,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奉献,形成了如今的自然而然!而自然!

以自然精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能让一个人神清气爽,思维敏捷,练神返虚,练虚合道,从而让一个人在精神最佳情况下返回意识结构在调整意识结构下融合自己于自然精神的状态,从而使一个人心境,意识,精神!都得以最平静的修养,达到面色红润,延年益寿,思维敏捷,甚至可以说鹤发童颜并不为过!

道家和道教并不是一个概念,道家卦无神之谓,心实而不玄为不智!善而无恶为不明,情不以刚柔为业情理自然居中!


贞天下


道家的无为而治是治国的最高境界。与马克思的自由王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物质运动的动力有“反”“正”。只有“正者”,物质运动就变成直线运动,眼前看可能是节约的,毕竟走了直线,总体看却非常浪费。

“反者”,是万物运动的表现形式,为啥?这是一定阶段物质运动实现最优化的必须,“反者”的作用是曲线运动,是节约能量的外在表现。

由于“反者”违背人类的价值观和感情,所以,人们因厌恶而念念不忘,真是“罪不可恕”。

其实在“反者”起作用的同时,“正者”一直在起作用,而且,“反者”的作用也必须通过“正者”反映出来。正与反是万物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由于“正者”被人们视为当然,时间长了,反而淡忘了。比如,某年挨饿可以记几十年,好日子反而记不住。这是有好处的,有利于警示人们以史为鉴,少犯同样的错误。

道家哲学的真谛是什么?

佛家说的81劫难,是道家说的“反者”的表现。81,非实数,而是形容劫难的次数很多,何止81次?

“反者”每次发生作用的时候,就是一次大劫难。劫难是推动世界及人类发展的动力,虽然是以送灾难的形式实施的,与“正者”异曲同工。

三、智者相见略同

“反者”明显比“劫难”深远具体。“反者”的作用说的很清楚,是道之动,是万物的存在形式,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劫难,则限于思维领域,虽然说劫难是必然的,但没有说明劫难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总之,二者的说法虽有差异,核心思想还是统一的。

四、历史轨迹

地球上五次物种大灭绝和一些小灭绝,都是“反者”的外在表现,它灭绝的是完成使命的物种,腾出的是空间等资源,有利于新一代的生长发育。宏观上看,这一进化过程是曲线运动的,是每一阶段的优势物种的接力棒,符合系统进化最节约的原则。

如果是平直的持续发展,看似节约,却不是最优的路线选择。曲折是“反者”的作用的体现,最优化才是“反者”的最终目标。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世界主要文明发源于不同的地域,在农牧业社会得到发展,如果齐头并进发展工业文明,必然浪费资源,对技术毫无推进,不符合系统整体最优化目标。南欧人口小国崛起,最后转移到西欧人口小国,最后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北美洲。这些小国寡民是文化造成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最优化奠定基础的,与气候条件无关,欧洲的气候条件并不差,可以说冬暖夏凉比较优越假如欧洲实现了大一统,人口并不少,但文化不允许,欧洲版图继续支离破碎,这是人类社会总系统最优化的终极需要的必然布局。

因为工业文明是地球一切资源才能支撑的生产方式,除了发达国家,其余欠发达国家必须充当代价,这是“反者”的表现形式,多数国家受苦受难,这却是世界发展最节约的途径,这是顶尖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系统的总体需要,因为顶尖部分需要的是整个系统提供的资源与营养,基层需要的营养是微不足道的。顶尖和基层的短期利益以对立为主,长期利益才是统一的。规律无情,人类不愿意接受,还必须接受,今天,人类还必须忍受最后一劫。

人口大国遭遇此劫,发展缓慢了,世界资源也却节省了,这是总系统实现最优化的终极需要。下一阶段,人口大国将成功借助发达国家的技术台阶快速发展,接过永恒发展的接力棒,继续人类的使命。

工业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枪炮掠夺和无限扩大再生产。现阶段,人口大国的发展需要的是智慧,是根本创新经济学,是质量,是优化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结构,这是真正公有制的巨大威力。劫难至此结束,也是“反者”对社会作用的结束。因为精神生产是无所谓送灾难的形式的。

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世界大同,是“反者”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征服宇宙的社会基础的奠定。





老张观世界o


中国道家思想是在追求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道家认为人“性本恶”。食色性也,喜怒哀乐亦性也。由此引申到,一切贪婪、懒惰、嫌贫爱富、弱内强食等等“自我”的行为,都是人性的弱点。

承认人性的弱点是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儒家的“性本善”则是一种承认人性而又理想化的说法。

人性既然是恶的,就需要人们通过“自律”的途径,达到性本善,即“内圣”的境界。

人要达到内圣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律”。而“自律“的方式可以儒道佛三家并行。

儒家提出了“仁人”的君子标准,通过入世克己而为君子的痛苦修行途径。

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境界,通过出世克己而为道仙的逍遥修行途径。

佛教提出了“菩提”众生的静心法,通过出家克己而成佛的修行途径。

由此可见,中国道家思想所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只要人们都达到这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人性恶的这些弱点就自然会弱化,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

这种超凡脱俗的克己过程,比起儒家学说的道德礼教克己,尤其是比起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克己,更能以人为本,更容易使人接受。

当然要达到超凡俗的境界,也是人们一辈子的道行。


陈国


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以天之道为准则,去研究人及人所存在的社会,并寻出最佳生存规则(方式)。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生生不息,万物并存共生。

天之道的动力——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氤氲的真气(天地合气)。真气之中的阴阳二气要返回它们的出处(反者道之动)。生成真气并促使真气大小变动的外因是四时变更的太阳光照一一來自太阳的热能。

道家将天之道引伸到人体及人类所存在社会依托的是气观念下的“天人合一”理论。


汤谷冲霄


杂谈101

浅说道家

道家思维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万物平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适度。

道家思维的经典:道德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

道家核心图:一条直线,线条中间一个点,直线被圆包裹着。

道家追求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希望人们从事物的本质来看事物的表象。

我不展开解释了。懂的自然明白。不懂的慢慢感悟。

再重申一下:本人认为儒家只学了道家的一点皮毛。

再再重申一下:本人认为真领悟了道家思维,什么看病难、药费贵都不在话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