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言绝句,有哪些名作?

269852880003


什么是六言绝句,有哪些名作?


何为六言?六个字一句。何为绝句?四句整饬的句子即为绝句。

六言古诗在唐朝以及唐以前是大量存在的,这是诗歌本身发展的探路,不仅仅六言,从《诗经》的四言,《楚辞》的杂言,整饬到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都曾经大量出现过创作,只不过随着音律的发展,诗人们发现五、七言最适合吟诵节奏感的突出,后期逐渐淘汰了其它言格式,只剩下了单字和双字互相配合的五、七言格式。

所以,六言诗同样存在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六言的句式结构

而六言绝句,简称“六绝”,实际上是近体诗的范畴。也就是说,六言绝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要求。

但是六言绝句和我们熟知的五绝、七绝的格式有一些不同。五七绝的格律要求我前面有大量的文章和专栏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重点看六绝的格律要求。

六绝因为每句六个字,是稳定的双音节重复三次的节奏,在创作过程中容易陷入慵懒、平淡的节奏。所以一般六个字采取二、四分法,或者四、二分法(正格),四句分法一致(加强节奏),每句两节拍(尽量不用三节拍、避免死气沉沉),仄起不入韵,尾字押平声韵。当然也有三、三分法,不过相对较少。变格有使用二、二、二分法的,明显可以感觉到节奏感的放缓,如李冶著名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其实仔细读下来,也可以看作是四、二分法,总的来说,节奏感与多变化的五七言诗歌是没有办法比的。

六绝的平仄格式

六绝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

仄起交替格

首先是占六言绝句绝大多数的格式,我们称之为正格:

首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

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仔细看,其实就是“一三五不论”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何谓交替格?实际上就是五绝、七绝中的“折腰体”,相替、相对都符合,上下两联的平仄却是一样的,是五七绝的“失粘”。这种格式在押韵句的第五位置必须是平,不允许变化拗救。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秦观的《宁浦旧事》:

身与杖藜为二,影将明月成三。

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大约有七成的六言绝句都遵守这种格式。正格一般是统一句式,首联尾联断句节奏感一致:青草池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仄起粘连格

学过五七言格律规则的朋友自然知道,粘连是近体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否则就是“折腰体”,不过这种五七绝正格在六绝中却属于变格,大家要注意区分。

首句:中仄中平中仄,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平仄中平仄,或:中平中平仄仄,

尾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梳理清楚,其实就是“一三五不论”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或: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

可以看到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的大致相同,即“粘连”。还是看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如苏轼的《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一》:

老云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变格的节奏感上句式划分和正格有所区别,正格一般一个句式,要么四二、要么二四,而变格则一般后面两联的句式和首联句式相反,相对更加灵活。我们称之为交错句式: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其他格式:平起不入韵和平起入韵

平起不入韵,即平起仄收起句格式(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平起入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这些格式相对较少,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话说回来,对诗词格式套用划分是后人为了方便归纳而进行的整理,诗人在创作这些绝句的时候肯定没有进行如此详细的考虑。

写诗,最主要还是清朗通顺,对于五七绝句,格律的整理帮助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六言诗在唐宋以后逐渐式微,对于我们今天的诗歌学习者来说,懂得也可以更便于欣赏,不清楚关系也不大。

要学习近体诗,还是抓住五七言格律学好更重要。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问题:什么是六言绝句,有哪些名作?


前言

绝句,是四句的诗,六言绝句就是每句六个字的绝句。

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一样,也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他们的出现都早于格律诗的出现。

一、六言诗的起源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

不过,六言的诗句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很多了,例如《国风·邶风·北门》: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

这一类六言的诗句杂在四言诗句之中。在汉朝出现了通篇的六言齐言诗,汉朝人梁鸿《适吴诗》:

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不过,这种诗中有不少没有实际意义的“兮”,还没有没有脱离骚体诗的风格。

二、 绝句的起源

绝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齐梁时期,南朝梁、陈诗人徐陵《玉台新咏》中有古绝句四首,但都是五言绝句,例如: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不过,早于绝句这个词出现以前,就已经有齐言的五绝和七绝了。东晋王嘉编写的《拾遗记》中有歌谣《行者歌》: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早在东晋时期,庾阐有一首《游仙诗》:

荧荧丹桂紫芝。结根云山九疑。鲜荣夏馥冬熙。谁与薄采松期。

三、有名的六言绝句

唐朝诗人王维写过不少六言绝句,如《田园乐七首 》: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上面两首可以看出,很注意两字一组平仄的交替协调,可以算作格律诗。

下面几首,就不太注意平仄的协调,可以参考我划线的字,不能算作格律诗

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萋萋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山下孤,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桃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

苏轼晚年时,曾经做过一首六言绝句,算是最短小的人生总结吧: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王安石也有: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

四、词中的六言

诗中的六言不多,但是词中的六言句不少,例如《西江月》中以六言句为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还有的词,直接就是六言的绝句。在《钦定词谱》中,收录的这几个词牌都是唐朝人的六言绝句。

例如《塞姑》: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仄韵

昨日卢梅塞口,整见诸人镇守。●●○○●▲ ●●○○●▲都护三年不归,折尽江边杨柳。○●○○●○ ●●○○○▲

《回波乐》: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

《舞马词》: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

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

《三台》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两平韵

池北池南草绿,殿前殿后花红。○●○○●● ●○●●○△天子千秋万岁,未央明月清风。○●○○●● ●○○●○△

从词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是律诗,有的是古体诗。

结束语

诗从先秦的四言,到汉朝五言,唐朝的七言, 六言诗一直没有占据过主导的地位。六言绝句也同样远远不如五绝和七绝影响深远。

为什么六言诗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呢?清代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中解释说:

盖此体本非天地自然之音节,故虽工而终不入大方之家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六言绝句(简称:六绝),全诗共四句,每句六字。属近体诗范畴。六绝有严谨的格律要求,与五绝、七绝之格律不同。

六绝节奏感强烈,其平仄转换皆以音节为准。正格为二/四分(也可四/二分)但四句分法大多统一,每句各两节拍,押平声韵,仄起(首句不入韵)。

也有三/三分法,但在六古中较多见。例如:五尺童/知大义,三家市/有公言。又如:骨硬非/黄閤相,眼青见/白蘋洲。

一联中,若用三/三分法,则两句须用一样的分法。

六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近体诗的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根据每句字数,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当前所言近体诗一般很少涉及四、六言。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比较少见,从唐诗看,有四绝、六绝,唐宋及以后诸代,六言绝句不乏名篇。

诗体格律

六绝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

常见格

正格:仄起交替格(七成以上按此格)

首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

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特别注意:此格最好规避孤平(单句中任何一处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则不犯孤平),押韵句第五字须为平,不可拗救。首联惯用对仗,有时两联皆对仗。

大多为统一句式,或四句都以二/四分,如: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或四句都以四/二分,如:青草池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变格:仄起粘连格

首句:中仄中平中仄,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平仄中平仄,或:中平中平仄仄,

尾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注:此格最好规避孤平,二句第五字须为平,尾句第五字须为仄。

大多为交错句式,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又如: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其它格:平起首句不入韵

格一:

首句:中平中平中仄,

二句:中仄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仄中平中仄,

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例: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陆游《杂兴》

格二:

  

首句:中平中仄中仄,

二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三句:中仄中平中仄,

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例: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苏轼《惠崇芦雁》

格三:

首句:中平中仄中仄,

二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三句:中平中平中仄,

尾句:中仄中仄平平。(韵)

例: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

格四:

首句:中平中平中仄,

二句:中仄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平中仄中仄,

尾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例: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青松共我纵始,白鸟随人去还。——彭汝砺《拟田园乐》

其它格:平起首句入韵

格一:

首句:中平中仄平平,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平中仄中仄,

尾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例:欲行水遶山围,但闻鲲化鹏飞。女忧鬓发尽白,兄叹江船未归。——黄庭坚《次韵石七三六

格二:

首句:中平中平仄平,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仄中平中仄,

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例: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杨简 注:几是桌子,平声

注意:首句入韵,前两句第二字皆为平。

例诗:

仄起交替格:(加粗的为孤平句)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王维《田园乐七首》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王维《田园乐七首》

身与杖藜为二,影将明月成三。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秦观《宁浦旧事》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陆游《感事六言》

黑犊养来纯白,睡蛇死後安眠。但有漉篱可卖,不妨到处随缘。——陆游《感事六言》

五尺童/知大义,三家市/有公言。但使一眠得熟,自余万事宁论!——陆游《感事六言》

麦熟与人同喜,虏骄为国私忧。身似五更春梦,家如一宿山邮。——陆游《感事六言》

高岸眼看为谷,寸根手种成阴。一卷楚骚细读,数行晋帖闲临。——陆游《感事六言》

李白嶔崎历落,嵇康潦倒粗疏。生世当行所乐,巢山喜遂吾初。——陆游《感事六言》

有饭那思肉味,安居敢厌茅茨。未论颜渊陋巷,老农自是吾师。——陆游《感事六言》

看著庄周枯槁,化为胡蝶翾轻。人见穿花入柳,谁知有体无情。——黄庭坚《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李白《春景》

竹簟高人睡觉,水亭野客狂登。帘外熏风燕语,庭前绿树蝉鸣。——李白《夏景》

昨夜西风忽转,惊看雁度平林。诗兴正当幽寂,推敲韵落寒帧。——李白《秋景》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落前村。——李白《冬景》

青草池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王建《江南》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杜牧《山行》

听月楼高太清,南山对户分明。昨夜姮娥现影,嫣然笑里传声。——王昌龄《望月》

水落溪流浅浅,寺秋山霭苍苍。树色尤含残雨,钟声远带斜阳。——张仲素《山寺秋斋》

夹岸人家临镜,孤村灯火悬星。乔木千枝鹭下,深潭百尺龙吟。——岑参《村居》

烟雨湖光软漾,空濛山色生奇。忆自段家桥水,流连不觉遄飞。——韦应物《烟雨》

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朱熹《铅山立春》

山路只通樵客,江村半是渔家。秋水矶边落雁,夕阳影里飞鸦。——徐有贞

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回看妄想全消。——憨山大师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憨山大师

松下数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憨山大师

云散长空雨过,雪消寒谷春生。但觉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永明智觉禅师

空谷诸尘尽谢,止留一片闲云。伴我松根挥尘,堪多麋鹿成群。——永明智觉禅师

静夜钟声不住,石床梦想俱空。开眼不知何处,但听满耳松风。——永明智觉禅师

清净涵空宝镜,春来水满澎湖。照彻庐山面目,月如额上明珠。——永明智觉禅师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永明智觉禅师

雨洗山光绿净,波涵天影清空。草际自浮鹅鸭,柳阴分坐儿童。——朱继芳《溪村》

壮岁喜新凶物,老来惜旧年华。病後都卢不问,家人时换瓶花。——范成大《自嘲》

仄起粘连格:

早岁已归南陌,暮年常在东篱。短衣幸能掩胫,长剑何须拄颐?——陆游《感事六言》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王维《田园乐七首》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田园乐七首》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李煜《开元乐》

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苏轼《题王晋卿山水》

仄起特殊格:

万里草荒先垄,六年虫蠹群经。老喜宽恩放去,心似惊波不停。——黄庭坚《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潘岳一篇秋兴,李成八幅寒林。舍北偶然倚杖,尽见古人用心。——舍北闲望·陆游

平起首句不入韵:

从来不似一物,妄欲贯穿九流。骨硬非/黄閤相,眼青见/白蘋洲。——黄庭坚《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苏轼《惠崇芦雁》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

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陆游《杂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尤眠。——王维《田园乐七首》

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青松共我纵始,白鸟随人去还。——彭汝砺《拟田园乐》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

攒眉辄作山字,啾耳惟闻水声。人应见怜久病,我亦自厌余生。——范成大《自嘲》

平起首句入韵:

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杨简注:几是桌子,平声

欲行水遶山围,但闻鲲化鹏飞。女忧鬓发尽白,兄叹江船未归。——黄庭坚《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幽州已投斧柯,崇山更用忧何。且喜龚邹冠豸,又闻张董上坡。——黄庭坚《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入声韵:

山南结其蔽庐,林下返吾初服。宁为五斗折腰,何如一瓢满腹。——王维《自适》

关于声韵的猜想

古音分平、上、去、入,入声在声调中居中,与阳平的发声类似,但比阳平要短。见古人写的近体诗多有押入声韵,而压上声和去声韵的却很少。故而笔者认为古人极有可能在一些特定的诗句中有将入声字作平读或暂代为平读的习惯。以上列出的孤平句多数都拗在入声字上,例如:“但有漉篱可卖”的漉字,“心事数茎白发”的白字,“正自一时偶尔”的一字,“醉看墨花月白”的月字,都是入声字。而这些诗句的作者都是大文豪,应当是不会犯孤平的。以上内容仅为猜想。

六言绝句的缺失

六言绝句属于一种特殊的近体诗,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为二二二,在诵读时,所有音步的时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同时,由于没有五七言诗那种单音步的调节,因而其两联之间的平仄无法形成粘的关系,与近体诗的声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对的规律。这种节奏单调、平仄失粘的诗体是不适合吟咏的。唐代六言绝句如张说《舞马词》、刘方平《拟娼楼节怨》、王维《田园乐》、张继《塞姑》、韦应物《三台词》、王建《宫中三台词》、《江南三台词》等等,近半数为乐府诗,尚可配乐而唱。而在宋代,诗与乐进一步分家,六言绝句几乎全是无音乐伴奏的“徒诗”,其声律方面的弱点便暴露无遗。换言之,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是最缺乏音乐美的诗体。

夏景

唐-李白

竹簟高人睡觉,水亭野客狂登。

帘外熏风燕语,庭前绿树蝉鸣。

春眠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尤眠。

感怀

唐-刘长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过山农家

五代-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开元乐

五代-李煜

心事数径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题西一太宫壁

宋-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上。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勾起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王安石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当年父兄同游,如今再来却只自己白首一人,想看一下以前陈年旧迹都失去方向,隐隐透出一股伤感之情。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宋-苏轼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晴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宋-黄庭坚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成迷。

苏轼和黄庭坚的题诗足见他们对王安石的赞赏,诗中又不乏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尤其是黄庭坚,它是后来北方文坛兴起的“江西学派”的开山祖师。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实他最崇拜的却是王安石。

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这首诗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之作,描绘的是山阴三山夏夜的景色。

六言绝句,为绝句的一种形式,以节奏舒缓见长。

此诗短短二十四字,一句一景,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知,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

无题

宋-杨简

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

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

溪村

宋-朱继芳

雨洗山光绿净,波涵天影请空。

草际自浮鹅鸭,柳阴分坐儿童。

六言绝句

明-赵南星

昨夜雷声送雨,朝添绿水满池。

船尾新来翡翠,沙边久立鹭鸶。

复字闲咏六言绝句

明-张含

花影重重叠叠,风声刁刁调调。

日暖群蜂酿蜜,春寒独鸟栖巢。


诗词与美文欣赏


六言绝句,简称:六绝,全诗共四句,每句六字。属近体诗范畴,与五绝、七绝之格律不同,但都有严谨的格律要求。

我以为,在六言绝句中,最有名也写的最好的,应该是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六》:

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六言诗中,诗佛用各种颜色、气象、人物活动,勾勒出一副摄人心魄的田园山水画卷,展现了集画家、诗人、禅者、音乐家于一身的王维的出色才华,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以上几种身份的人能绘成这么意象丰富的图画。

因为王维这首六言诗太有名了,就不多说了。

下面的这首是顾况的《过山农家》,不太有名,但也写得很好。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和王维那首脱离凡尘,不食人间烟火的田园乐相比,这首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也更反映出普罗众生的生活常态,一副忙碌的农家田园景象,也是别具情调。


晓行凌波


什么是六言绝句,有哪些名作?

内容提要:

一、简说什么是六言绝句

二、六言绝句的名作举例

三、六言绝句的格律要求

四、六言绝句的缺点

五、六言绝句的绘画美

一、什么是六言绝句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的,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根据每句字数,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六言绝句,简称“六绝”,创作于唐宋时期,全诗共四句,每句六个字,属于近体诗范畴。六绝节奏感强烈,其平仄转换都是以音节为准的。

二、六言绝句的名作举例

1.

春景

唐·李白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

2.自适

唐·王维

山南结其蔽庐,林下返吴初服。

宁为五斗折腰,何如一瓢满腹。

3.春眠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4.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5.答乐天临都驿见赠

唐·刘禹锡

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

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

6.感怀

唐·刘长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三、六言绝句的格律要求

格律:创作诗歌所依照的格式和规则,如我国古典诗歌的律诗和绝句中的平仄、押韵和对仗等。

平仄: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的是平声。

1.正格:仄起交替格

中仄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

如:青草池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2.变格:仄起粘连格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仄中平仄/中平中平仄仄,中仄中平仄平。

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3.其他格:平起首句不入韵

如:陆游《杂兴》“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

苏轼《惠崇庐雁》“惠崇烟雨庐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古人云是丹青。”

王维《田园乐七首》“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彭汝励《拟田园乐》“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青松共我纵使,白鸟随人去还。”

四、六言绝句的缺点

根据前面的介绍和举例,我们可以看出,六言绝句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一般为二二二,在诵读时,缺乏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

而且六言绝句一般两联之间的平仄无法形成粘性关系,再加上节奏单调,所以并不适合吟咏歌唱。在宋代,诗与乐进一步分家,六言绝句几乎全是无音乐伴奏的“徒诗”,就像是一个毛坯房。换句话说,六言绝句与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比起来,六言绝句诗缺乏音乐美的诗体。

五、六言绝句的绘画美

前面我们说的六言绝句缺乏音乐美,相信敏感的文人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写作六言绝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融入了绘画美。

据南宋刘克庄《唐绝句续选序》云“六言尤难工……惟王右丞,皇甫补阙所作绝妙”,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的六言绝句中,王维和皇甫冉的作品最受宋人推崇。王维诗存《田园乐》七首,再加上王维本身也是位画家,从其诗中便可领略一番。苏轼曾以王维五言绝句为例,提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著名论断,但在宋代的时候效仿王维六言绝句的更多。

黄升在《玉林诗话》中说“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夜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警觉,后难继者。”

我们不仅能从王维的诗中体会到六绝的绘画美,还有文人在创作六绝时,运用颜色词、方位词、叠词以及意象并置等手法把诗描绘地更有画面感。

如:“一曲青林门巷,数声白鸟江村”、“人在画屏中住,客依明月边游”、“弱柳低低舞岸,新蒲拂拂笼沙”、“流水白云芳草,清风明月苍苔”等。

总之,就如意象派诗人休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形成一个可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他们联合起来暗示一个不同于两者的新的意象”。正如六言绝句,有时不也证实了“1+1”可以大于“2”的效果吗?


不定时读书


《客中春思》唐:李中

又听黄鸟绵蛮,目断家乡未还。

春水引将客梦,悠悠绕遍关山。

《寻张逸人山居》 唐·刘长卿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园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伞30


六言绝句又称“六绝”,全诗共四句,每句六字。六绝有严谨的格律要求,属近体诗范畴。

给大家分享几首唯美六言绝句:

《春眠》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开元乐》

五代.李煜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烟雨》

唐.韦应物

烟雨湖光软漾,空濛山色生奇。

忆自段家桥水,流连不觉遄飞。







吾爱三秋叶


六言绝句

六言绝句(简称:六绝),全诗共四句,每句六字。属近体诗范畴。六绝有严谨的格律要求,与五绝、七绝之格律不同。

六绝节奏感强烈,其平仄转换皆以音节为准。正格为二/四分(也可四/二分)但四句分法大多统一,每句各两节拍,押平声韵,仄起(首句不入韵)。

也有三/三分法,但在六古中较多见。例如:五尺童/知大义,三家市/有公言。又如:骨硬非/黄閤相,眼青见/白蘋洲。

一联中,若用三/三分法,则两句须用一样的分法

1、《田园乐七首·其三》唐·王维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译文: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2、《田园乐七首·其四》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译文: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3、《田园乐七首·其六》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4、《夏景》唐·李白

竹章高人睡觉,水亭野客狂登。

帘外熏风燕语,庭前绿树蝉鸣。

译文:竹簟清凉,高雅之士卧榻入眠。湖心小亭,揽胜的游客跨步飞登。窗帘之外,暖风习习传来几声燕叫。庭院之前,乔木郁郁飞出一片蝉鸣。

5、《山行》唐代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译文:家住在白云山的北边,在碧水桥东却迷路了。短发曝露在夜晚的小雨中,身上的长衫被秋风吹得随风飘摇。



周雨璇


绝句,顾名思义是和七律同时期产生的一种诗的体裁。

绝句一般为七言四句或者为五言四句。绝句属于近体诗,六言绝句非常少见。

但是六言诗在南北朝就已经屡见不鲜了。

唐代的李冶的八至诗就是六言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顾况一说张继的六言诗。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半世飞仙


六言绝句比较少,我只知道如下几首:

感怀

刘长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滴去,江潭芳草萋萋!

山行

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

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

长襟落落秋风。

自适

王维

山南结其蔽庐,

林下返吾初服。

宁为五斗折腰,

何如一瓢满腹。

春眠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尤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