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融汇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们致力于客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讲好客家故事,带您领略绚丽客家风情

本文源自梅州日报及全球客家名人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月2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标志着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2月3日即可收治病人。自1月23日以来,建筑工人夜以继日加紧施工,仅用了10天时间,于2月2日正式交付使用。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这logo有文化!

十把火苗

八卦图

收瘟疫的葫芦

全部是压制瘟神邪疫的符咒

古代帝王有国师

今朝国家️智囊团

大中华易学文化源远流长~

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竟然有这么一位梅州客家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封手写请战书

“鉴于以下三点: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疫情)抗击工作。”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这一封手写的抗击疫情请战书请战人是黄锡璆(qiú)↓↓↓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黄锡璆,祖籍广东梅县,1941年5月19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7年归国,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工作至今,担任首席总建筑师。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考取公派赴比利时卢汶大学人居研究中心留学,1988年以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为专题获中国第一个医疗建筑博士学位后义无反顾回到祖国,长期从事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研究。

“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是黄锡璆毕生追求的梦想。

而他另一个身份更加广为人知——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师17年前他带领中元医疗建筑团队在7天内完成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建设任务而今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名年近八旬的老将主动请缨再度披挂上阵

1月23日,在收到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支持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的求助函后,黄锡璆立即主持召开支援武汉建设应急医院协调会议,一小时后,修订完善的小汤山医院图纸送达。当晚回到家中,他并未休息,而是继续思考、研究,列出数条补充意见。第二天是大年三十,他早早赶到公司,将补充意见发给武汉方面。之后,受国家卫建委委托,他作为技术总负责,又带领团队着手编制应急设施建设指导原则。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

“没想到小汤山医院的图纸还能再用一次,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再被使用。”黄锡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17年前的那场战役

至今历历在目

拿出当年的图纸

黄锡璆如数家珍

比如,坚持洁污分流,实施严格分区,减少交叉,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事实证明,这一点是成功的。

但也有遗憾。比如影像检查场所应该在口部,急救车洗消场所应该封闭,护理单元之间距离过短。这些不足,他们也都详细告知武汉方面,并因地制宜提出建议,比如武汉雨水多,病人通道加盖挡雨棚等。

在黄锡璆的同事也是后辈看来,他很随和又很认真,在专业上会坚持到底。在建设小汤山医院的时候,由于条件有限,有人劝黄锡璆不要坚持洁污分流,别太守旧、较真。

但他异常坚决。“这是应急医院的需要,是收治病人的需要。技术方案要解决问题,错一点,医院建完就不好用。他说,“在专业上如果不坚持,就是没尽到责任,就是在添乱、在浪费资源,就是做不负责任的产品。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

非典结束后,黄锡璆并未停止对传染病医院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几年积累,他主持编制了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一封感谢信

1月27日火神山医院设计单位中信设计研究总院给中国中元发来一封感谢信

信中说,以黄锡璆大师为组长的技术专家组,在医院的选址、布局、施工、排污等各方面,主动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他们迅速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为医院设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完美诠释了郢匠挥斤的大师风范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展现了贵公司作为央企的使命担当和为民情怀”。

黄锡璆表示随着国家发展建材和施工力量都比当初建设小汤山医院时更好希望火神山医院能够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

“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唯一愧对的是老伴“

从年前忙到年后黄锡璆并不知道自己的请战书在微博上“火”了得到“人民日报”等官媒推送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网友们纷纷留言向老爷子致敬↓↓↓

“这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我们还在后方,人家都到前线了,比我们更辛苦。医务人员是很伟大的,都不容易。”面对赞誉,黄锡璆笑着说道。

在这个忙碌的春节黄锡璆唯一感到愧对的是独自守在家中的老伴

“退休后我也想陪老伴到外面走一走,但是现在医疗任务很多,我时常要出差,去年还去了卢旺达。碰到(疫情)这种事情,也走不开。老伴很理解我,让我好好工作,保重身体。”他期待,等到没有重大任务时,把很早就要写的一本书完成。

黄老,保重身体!武汉,加油!火神山医院,定当不负使命!

更多资料:

放弃印尼国籍,归国学习建筑

1941年5月19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任抹县,一个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华侨家庭——黄实华,又添一子。黄家已有两女一男。黄实华给新出世的男孩儿取名“黄锡璆”,“璆”是一种美玉,父母希望他能平安吉祥,怀瑾握瑜。

客家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黄锡璆在当地读书到高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印尼政局不稳,时有动乱,当地人经常抢劫火烧中国人的商店,华侨成为寄人篱下、低人一等的“海外孤儿”,更让年少时的黄锡璆对“家”和“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新中国诞生后,很多华侨纷纷选择回国。“那个年代中国很穷,政府力量比较弱,顾不了国外的华侨。华侨在外面就是经济地位可能好一点,却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很害怕政治上的风吹草动,印尼搞了好几次排华,所以觉得不稳定。生活上的不安定让我时刻盼望着回到我的祖国。”

黄锡璆回忆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老一代印尼华侨纷纷捐钱支援国内抗战,有的华侨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献给国家,还有很多人回国参加抗日部队,为国效忠。上高中时,很多老师都号召我们回国学习本领,参加祖国的建设。”

“有的高中同学留校教课把薪水一点点地积攒下来,攒足路费买一张船票,带上简单的行李就回国了。我是高二回国的。起初我的哥哥、姐姐先回国,我父母想在身边留一、两个孩子,后来我也回国了,我弟弟妹妹也没留在印尼,就这样兄弟姐妹们全都回来了。那时候觉得留在印尼做生意还不如回国去学习理工专业参加国家建设。”

当时的印尼政府规定,华侨如要归国,必须放弃印尼国籍,并签字保证不再回原居留地。黄锡璆毫不犹豫,在当地政府移民局“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字、摁了手印。

1957年5月,黄锡璆与几位同学踏上轮船“芝万宜”号,告别父母回到中国,坐了5天5夜船才到达香港九龙。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1957年,16岁的黄锡璆乘船历经5天5夜的航行回国,这是当时归国华侨学生登记表上使用的照片。©黄锡璆

1959年夏,黄锡璆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开始了建筑生涯。当时南工建筑系人才济济,有和梁思成一起同被称为“中国建筑四杰”的杨廷宝、刘敦桢、童寯[jùn]等老教授,以及多位国内知名建筑大师。

黄锡璆后来回忆,“老师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很深。有很多老教授是退休后又回来授课的,像童老就给我们上过博物馆设计课。我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立志要向老师们学习。我们那时候是学生,胆子比较小,不敢开腔。助教老师说,‘你们要提问童老他会很高兴,会根据你们的提问扩展发挥讲课内容。”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童寯[jùn]教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当年西南联大的老前辈,在抗战时期那么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仍然取得学术上的伟大成就,而且很多建筑师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物质条件回国参加建设,他们令我敬仰。我要学习他们。”

1964年8月,黄锡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前身)。黄锡璆在这里工作至今。

1964年正值国家开始三线建设,当时领导照顾他,准备留他参加北京的一些工程设计。但他坚持要“到艰苦的第一线去”、“要下海游泳”。他前往四川泸州自贡,参与工厂车间设计,民用项目如工厂食堂、办公楼、医院设计等。他曾在车间开车床,在农村插队时插秧、挑粪,还曾穿着粗布麻袋工作服做装卸工,每天装几十吨的货物……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当时把人分成“红五类”和“黑九类”。黄锡璆是“有海外关系”的华侨,属于第九类。峥嵘岁月中,黄锡璆对“形式”和“实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这种认识转化为智慧,应到建筑设计中。

他说:“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我会更多地关注实际。在做工程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考虑这个建筑是否实用。我选择医疗建筑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医疗建筑是受限制较多的建筑类型之一,医院首先解决的是病人看病、环境安全等问题,若片面强调美观而忽视使用功能,就不太实用,病人看病可能会不太方便。”

留学比利时,获医疗建筑博士

在十年浩劫期间,黄锡璆一边干着脏活累活,一边不忘自学英语。这为他后来去欧洲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1984年,43岁的黄锡璆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1984年,黄锡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时在住处前留影。©黄锡璆

比利时鲁汶大学在整个欧洲名列前茅,其在生物学、医学、建筑学等学科领域也属国际领先。黄锡璆选择了医疗建筑方向,“不管社会怎么变,医院总归是需要的”。

年逾不惑的黄锡璆每天泡在图书馆,疯狂学习。“其实,我们学建筑的也喜欢参观建筑看风景,但是因为时间比较宝贵,希望多学习阅读多做分析研究,争取把学位拿到。如果拿不到学位,回来跟单位怎么交代?怎么对得起单位、对得起国家!”

作为公派留学生,毕业时本是没有文凭的,但黄锡璆的勤奋被导师看在眼里,帮他争取到了读博士的名额。1987年,黄锡璆获得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1987年11月,黄锡璆(右四)在鲁汶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后与导师等合影 ©黄锡璆

博士毕业,黄锡璆没有选择为他提供优渥环境的比利时、美国、新加坡等国,而是选择回国,并劝同学也回去:“我们出去留学的费用相当于好几个农民几年的收入,国家花了这么大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应该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回国时,黄锡璆的10个行李箱里装满了珍贵的学术资料,还有一台在当时很珍贵的幻灯机,这是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留学津贴为单位买的。

建筑如医学,要仁心仁术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黄锡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落后,黄锡璆提交的医院设计方案常常得不到采纳,甚至有人提出质疑,“你一个机械行业设计院出身的设计师,能做好医院项目吗?”

黄锡璆没有退缩,打算“农村包围城市”,先从小医院做起。他跑到偏远地区找业务,无论项目大小,都认真对待。后来,他设计的金华中医院,不仅获得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还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

就这样步履艰难地前行。终于在1992年,黄锡璆挂帅设计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建成后,高挑的门诊大厅、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洁净手术部、下沉式广场、自动扶梯、200多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等设施,在当时的国内都是先例。这些超前的设计,一开始也有疑惑的声音,但黄锡璆耐心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释,后来果然印证了他的眼光。为了感谢建筑师为医院做出的卓越贡献,院方特为他建立了一块黄锡璆纪念铭石,让后人铭记这位仁心仁术、道德高尚的建筑师。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2009年10月 为感谢黄锡璆博士对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参照重大工程项目为设计师立像的国际惯例,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安放了黄锡璆博士纪念铭石。©黄锡璆

从小做到大,从大做到强,黄锡璆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医疗建筑事业,他参与的设计项目获得了56个省部级以上的医疗建筑设计奖项,其中超过80%由他主持。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医院奠基者”,全心致力于“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2012年12月,黄锡璆荣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并将所获十万元奖金捐赠给了母校东南大学©黄锡璆

近年来,在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事件突发时期,黄锡璆临危受命,负责了很多烈性传染病、受灾地区的应急医院设计。在“非典”之前中国中元黄锡璆的团队承担了北京佑安医院的设计,非典时期承担了北京小汤山应急医院的设计,之后承担了北京地坛医院、北京潮白河医院等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工作,以及汶川地震之后北京对口援助的四川什邡医院、青海玉树医院等多项工程。这些临时医院的设计要求非常高,时间紧,任务重。

2003年小汤山医院建成后,他还曾建议无偿提供给多家慕名而来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共享,“医疗建筑设计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新概念、新理论只要得到传播了就好,至于谁得了名利,有什么关系呢?”黄锡璆博士为国家设计了多家医疗机构,自己却直到2008年才在北京郊区购置了一套住房。

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黄锡璆博士总结出了“医疗建筑五原则”:

1、符合现代医院需求特点。医院环境中,不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关系,是医院建筑设计师要去把控的重点。与医院建设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各子系统规划建设以及新型的运营管理工具也应与时俱进,大到交通指数分析、小到病房护理距离,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护理。2、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近年来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延长,所以“以人为本”就要兼顾病人和医务人员,创造高效、合理的就医环境。3、医院工程要保证安全性。医院建筑设计必须注重安全,包括结构安全和非结构安全,非结构安全包括:水、暖、电的安全和吊顶、墙体的安全等。通过调查近些年地震造成的灾害,国内外研究机构也总结并提出了医院非结构系统安全的必要性。此外,医院生物安全也要重点注意。4、医院建筑要做到绿色节能。要注意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医院作为比较特殊的建筑环境,在绿色节能方面关注度不断攀升。美国AIA以及一些建筑设计机构已经着手编制医院建筑绿色设计导则,我国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开展相关研究。
5、要做到经济高效。国内医院的设计和建造大多是由国家进行一次性投资,所以要注意杜绝浪费、合理使用。“在边远的地方,或者在一些二线、三线城市的医院,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做方案时大家觉得挺好,等到要实施了,医院说太贵啦,没有钱。”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一次性投资以及日后运营作综合平衡分析。

医疗建筑需要跨界的知识结构,今年79岁的黄锡璆博士,仍然学习不辍,笔耕不辍,以医者的仁心和建筑设计师的仁术,为需要的人们贡献智慧。

下面是黄锡璆大师主持设计的几项医疗建筑工程: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建门诊楼 ©黄锡璆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建门诊楼 ©黄锡璆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客咖 | 小汤山>>火神山,八旬老将主动请缨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