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下的“燒屍廟”:1500年的世界遺產,當地人深信輪迴


因為宗教文化和信仰的關係,尼泊爾是一個在很多方面與印度十分相像的國家,但走近尼泊爾,又發現它和印度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曾去過兩趟尼泊爾,對這個藏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小國家印象很是深刻,尤其是加德滿都的“燒屍廟”,幾乎每一個初次探訪尼泊爾的人都會去那裡“探險”。

“燒屍廟”,並非是官方名稱,正式說法為“帕斯帕提那神廟”,是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在尼泊爾語中,帕斯是“眾生”的意思。寺廟始建於公元5世紀,主要供奉的對象是溼婆。由於神廟外的巴格馬蒂河畔有著尼泊爾印度教徒舉行露天火葬的場所,因而被遊客稱之是“燒屍廟”。

帕斯帕提那神廟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自建成以來,這裡每天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神廟佔地260公頃,主體建築是一個四邊對稱、雙重簷斜坡大屋頂的尼泊爾式塔廟。神廟周邊還有其他古廟和歷史遺址。


雖說尼泊爾十分貧窮,但這裡的古蹟卻保存完好,如果沒有自然災害的損毀,當地人對於古建的態度是極為崇拜的,因為這個國家的古建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宗教場所。

神廟外的巴格馬蒂河,被尼泊爾人稱之是“聖河”,也是當地火葬禮文化的重要載體。尼泊爾的印度教徒相信,通過在聖河中以及聖河畔的一系列儀式,逝者可以通往輪迴之所。這一行徑跟印度聖城的瓦拉納西恆河畔的露天火葬場一模一樣。而這古老的巴格馬蒂河最終匯入恆河。

與恆河一樣,巴格瑪蒂河也是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河道里除了逝者骨,也佈滿了生活垃圾。為了使河道乾淨,尼泊爾各方作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儘管如此,在尼泊爾印度教徒心裡,巴格瑪蒂河是聖潔的,不少人會在這裡進行洗臉、或在頭上灑一些巴格瑪蒂河水。


幾乎每天,在巴格瑪蒂河岸,都聚集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包括許多當地人也會在河岸進行觀賞,甚至是約會、野餐。面對本該沉重的火葬,人們的心態十分放鬆,視其為一種文化獵奇的景觀。

河畔除了著名的帕斯帕提那神廟,還有姑哈耶施瓦麗神廟、喬羅迦陀神廟等古蹟。但名氣最大的還是帕斯帕提那神廟,據悉這座神廟還是印度和尼泊爾兩國印度教的溼婆神總廟,它背靠青山,面朝巴格瑪蒂聖河。

神廟之內,所有的殿堂都不允許非印度教徒進入,遊客只能在聖河邊上欣賞觀望火葬儀式,據說每天都有,但這不是一種表演。或是參觀古蹟遺址,或寺廟外觀。若想要深入瞭解這座神廟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風俗,需要另外花錢找導遊。

巴格馬蒂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臺,位於上游的兩座是皇室或貴族專用的,位於下游的四座平臺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場。據悉許多尼泊爾人,特別是窮人,為讓死者擺脫貧窮的輪迴命運,在病人一息尚存之際,就從遠地趕到這裡。

每天,都會有遊客坐在巴格馬蒂河畔進行觀望,不論是文化獵奇還是旅遊景觀,尼泊爾人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面對外國遊客的獵奇之心,他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帕斯帕提那神廟,最具有魅力的地方還是文明遺產,露天火葬則是其中之一,卻因此被不少遊客忽略了整座神廟的歷史文化。儘管神廟內的殿堂非印度教徒不能進入,但在殿堂之外,仍有很多建築遺址、神廟古蹟值得一看。

神廟最早用途是為祭祀溼婆神,溼婆是毀滅之神,有擔當著創造的職能,有諸多化身,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因而逝者在這裡火葬,其骨灰進入巴格馬蒂河,屬於一種“重生的前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