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下的“烧尸庙”:1500年的世界遗产,当地人深信轮回


因为宗教文化和信仰的关系,尼泊尔是一个在很多方面与印度十分相像的国家,但走近尼泊尔,又发现它和印度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曾去过两趟尼泊尔,对这个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家印象很是深刻,尤其是加德满都的“烧尸庙”,几乎每一个初次探访尼泊尔的人都会去那里“探险”。

“烧尸庙”,并非是官方名称,正式说法为“帕斯帕提那神庙”,是尼泊尔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神庙。在尼泊尔语中,帕斯是“众生”的意思。寺庙始建于公元5世纪,主要供奉的对象是湿婆。由于神庙外的巴格马蒂河畔有着尼泊尔印度教徒举行露天火葬的场所,因而被游客称之是“烧尸庙”。

帕斯帕提那神庙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自建成以来,这里每天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神庙占地260公顷,主体建筑是一个四边对称、双重檐斜坡大屋顶的尼泊尔式塔庙。神庙周边还有其他古庙和历史遗址。


虽说尼泊尔十分贫穷,但这里的古迹却保存完好,如果没有自然灾害的损毁,当地人对于古建的态度是极为崇拜的,因为这个国家的古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宗教场所。

神庙外的巴格马蒂河,被尼泊尔人称之是“圣河”,也是当地火葬礼文化的重要载体。尼泊尔的印度教徒相信,通过在圣河中以及圣河畔的一系列仪式,逝者可以通往轮回之所。这一行径跟印度圣城的瓦拉纳西恒河畔的露天火葬场一模一样。而这古老的巴格马蒂河最终汇入恒河。

与恒河一样,巴格玛蒂河也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河道里除了逝者骨,也布满了生活垃圾。为了使河道干净,尼泊尔各方作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尽管如此,在尼泊尔印度教徒心里,巴格玛蒂河是圣洁的,不少人会在这里进行洗脸、或在头上洒一些巴格玛蒂河水。


几乎每天,在巴格玛蒂河岸,都聚集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包括许多当地人也会在河岸进行观赏,甚至是约会、野餐。面对本该沉重的火葬,人们的心态十分放松,视其为一种文化猎奇的景观。

河畔除了著名的帕斯帕提那神庙,还有姑哈耶施瓦丽神庙、乔罗迦陀神庙等古迹。但名气最大的还是帕斯帕提那神庙,据悉这座神庙还是印度和尼泊尔两国印度教的湿婆神总庙,它背靠青山,面朝巴格玛蒂圣河。

神庙之内,所有的殿堂都不允许非印度教徒进入,游客只能在圣河边上欣赏观望火葬仪式,据说每天都有,但这不是一种表演。或是参观古迹遗址,或寺庙外观。若想要深入了解这座神庙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俗,需要另外花钱找导游。

巴格马蒂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台,位于上游的两座是皇室或贵族专用的,位于下游的四座平台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场。据悉许多尼泊尔人,特别是穷人,为让死者摆脱贫穷的轮回命运,在病人一息尚存之际,就从远地赶到这里。

每天,都会有游客坐在巴格马蒂河畔进行观望,不论是文化猎奇还是旅游景观,尼泊尔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面对外国游客的猎奇之心,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帕斯帕提那神庙,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还是文明遗产,露天火葬则是其中之一,却因此被不少游客忽略了整座神庙的历史文化。尽管神庙内的殿堂非印度教徒不能进入,但在殿堂之外,仍有很多建筑遗址、神庙古迹值得一看。

神庙最早用途是为祭祀湿婆神,湿婆是毁灭之神,有担当着创造的职能,有诸多化身,坐骑是一头大白牛。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因而逝者在这里火葬,其骨灰进入巴格马蒂河,属于一种“重生的前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