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相残,母亲说:不到黄泉,不得相见,结果儿子挖出了一个黄泉

姬寤生堪称历史上最不受母亲待见的君王,连姬寤生这个名字都是他们母子关系的预示。“寤生”的意思就是颠倒着出生的意思,原来他母亲武姜生育的时候,姬寤生是逆产出来的,简直将武姜折磨个半死。

等到武姜生二胎的姬段的时候,生产过程非常顺利,两个孩子一对比,武姜的心里自然会产生偏向,所以,武姜格外宠爱小儿子,冷漠了姬寤生。郑武公临终之前,武姜想要让小儿子继位。不过,郑武公是个封建礼教下的“老顽固”,思维相对僵化,还是本着“立嫡立长”的原则将国君之位传给了姬寤生。

骨肉相残,母亲说:不到黄泉,不得相见,结果儿子挖出了一个黄泉

姬寤生成为郑庄公的第一年,母亲武姜立即要求他将弟弟姬段分封到富庶的膏腴之地,姬寤生非常重视亲情,立即将荥阳这块宝地送给了弟弟。当时,大夫祭仲好意提醒:“主公,荥阳比咱们首都新郑都富裕,应该直辖,不该随随便便分封出去。”

姬寤生只能一脸无奈地瞟了一眼后宫:“没辙啊,这都是老太太的主意。”通过这件事情,武姜认定大儿子缺乏主见,是个“软柿子”,于是,便给小儿子姬段写了封信,让他在荥阳好好发展,早日建立自己的势力推翻哥哥姬寤生,夺过郑国大统。

姬段在母亲的挑唆下,广积粮修城墙,明眼人都看出这小子要造反。士大夫们一次又一次提醒郑庄公,郑庄公只是淡然地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姬段见哥哥好像没拿自己当回事,便开始明目张胆地大肆募兵,将荥阳附近的壮丁全部编入军籍,还给野心昭彰的老妈武姜写了封信,打算来个里应外合干掉姬寤生。

骨肉相残,母亲说:不到黄泉,不得相见,结果儿子挖出了一个黄泉

姬寤生不是傻子,母亲和弟弟的小动作被他尽收眼底。见好戏已经快演到高潮了,自己也该登场了,郑庄公便果断地将这些年暗中搜集的姬段罪状搬出来,兴师讨伐姬段。郑庄公手下的王牌军三下五除二,轻松地收拾掉了姬段的杂牌军。走投无路的姬段没了活路,只能自尽了事。

听说弟弟已自尽,郑庄公流下鳄鱼的眼泪,对左右说道:“我这个弟弟性格太偏激,我还打算请他来王宫喝两杯呢,他怎么就走了极端呢?”不过,对另一名活着的罪魁,郑庄公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对母亲武姜说道:“不到黄泉,不相见也。”放到现在来看就是断绝了母子关系。

说起来,这武姜的心也够大的,虽说兵变失败小儿惨死,大儿子又与自己断绝关系,但是,她就像个没事人一样活得怡然自得,在寝宫中该吃吃该喝喝,权当没生过这两个儿子,过了几年快活日子。倒是郑庄公有些坐不住了,毕竟那是自己的母亲,哪怕她犯了再多错,终究血肉相连。

从这里就能看出,郑庄公是个孝顺的君主,时间越长,他越对自己的行为愧疚,想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不过,自古以来君无戏言,君王说出去的话就是板上钉着的金科玉律,“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已说死,郑庄公非常为难。

骨肉相残,母亲说:不到黄泉,不得相见,结果儿子挖出了一个黄泉

偏偏这时有个聪明人颍考叔前来献贡品,为了讨好领导,他对郑庄公说道:“国君不必担忧,只要给我安排几个民夫,我肯定不负所托让您与老太太相见。”郑庄公抱着试试看的打算,任命颍考叔为包工头,给他安排了几个民工。颍考叔开展了一段“黄泉工程”,先是挖一条直通地下水脉的通道,然后,再将通道的两端连接到郑庄公和武姜的寝宫。

“黄泉工程”竣工后,郑庄公考察隧道,不解其意。颍考叔指着地下水说道:“主上,你看这不就是‘黄泉’吗?”郑庄公一看,心里乐开了花,这掺杂着黄土的地下水,还真是“黄泉”。就这样,郑庄公和老太太终于在阴暗的隧道中相见,郑庄公高兴地唱起了歌:“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也附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就这样,娘俩和好如初,总算不违反“黄泉再见”的毒誓。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郑庄公真是历史上最可怜的君王。生而为人,最悲伤的事莫过于母亲联合弟弟一块造自己的反。如果武姜和姬段的政变成功,郑庄公的下场肯定是被母亲和弟弟杀之后快。虽说郑庄公不计前嫌地原谅了老太太,但若武姜还有一定点做人的良知,想来她的余生一定是在惭愧中度过的。

骨肉相残,母亲说:不到黄泉,不得相见,结果儿子挖出了一个黄泉

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卫宣公、宋庄公在恶曹(似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南)结盟。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之后,祭仲立太子忽为国君,史称“郑昭公”。七月,安葬郑庄公。

郑庄公墓位于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村王岗自然村东的台地上,东距溱水2公里,南距洧水2公里,周围地势平坦。原存有夯土筑起的高大墓冢,呈椭圆形,高约11米,周围126米,东西直径为31米,南北直径为25米。夯土中含有春秋时期碎瓦遗物,墓冢保存较好。

河北新郑城原有郑庄公庙,已废。《魏书·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地形二中》于“北豫州·广武郡·苑陵”下记载:“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

【《东周列国全志》、《容斋随笔·卷六·郑庄公》、《魏书·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地形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