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勇士的刀鋒


八十歲有個媽,有媽的老人真的退休下來全心全意的待候老媽老爸,那真是前事修來的福氣。有一次我記得我去老年大學看節目,挨著我座著的是一個老人,我問大爺您也是參加老年大學活動嗎,大爺搖一搖頭說,我是陪孩子的。啊,我當時驚訝了,過後一瞭解,人家大爺是陪六十三歲兒子和兒媳來唱歌的。



還有一次我去伊春茅蘭溝去旅遊,在半山腰我看到二位老人,一問歲數一個86歲,一個82歲。原來這兩個老人剛剛補發了退休工資,這不領著兒女們從吉林來到伊春看原始森林來了!我一看老人的兒女有四個人大的62歲,最小的52歲。可在老們面前仍然是個孩子一樣。而且這四個老人還特別的團結和熱情。真讓人羨慕!


我覺得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就是親戚,這話說得真對。因為雙親在,兄弟姐妹們有一份惦記著父母的牽掛。父母們不在了,兄弟姐妹們還得工作生活,聯繫少也是正常!


伊春美食美客


外公走了差不多二十年,外婆今年剛去世。他們共有5個子女。外婆還在時,他們幾個即使有矛盾但也能做到表面和氣,更不敢鬧到外婆面前。外婆今年去世後,兄弟姐妹之間多年積累的矛盾終於爆發了。我小舅舅跟我姨媽在外婆去世沒多久就大吵了一架。親人之間自然有些變味兒了,目前他倆的狀態就是誰也不理誰。

以前外婆還在,兄妹幾個即使都有孫輩,家裡都有忙活的事,但也都經常去看望外婆,自然見面說話的機會也多。現在外婆不在了,各家忙著自己的事兒,聯繫也沒那麼頻繁了。基本上都是有事說事,感情也淡了些。


做飯時間到


我們這輩人還感覺不到,我記得外婆去世後有一年,我母親對我說過:外婆外公都去世了,過年就不去了。然後感嘆:娘在家就在,娘不在還有什麼家啊,這話一句不假啊。

外婆在世時,我們每年春節都會過去。母親兄弟姐妹9人,每次都能滿滿2桌人,我們這些小孩吃口就離桌玩,待會再回來吃一口。

而且平時去外婆家也是常事,我上學的早上,母親會和我說,中午放學直接去外婆家吃飯。如果臨時有事去的話,我舅舅也會到學校接我過去。那時候我母親還說,舅舅家的牛(方言讀ou),有外甥的一個頭。

所以在外婆去世後的我讀書的時間裡,基本沒有去過舅舅家,哪怕是拜年也是打個電話的多。後來我工作了,每年春節都會買點東西給舅舅們拜年,一直到現在沒有斷過。


一休也不休


我很贊成這句話。我是有切身體會!

我娘在的時候,過年大家都要聚一聚。連續十幾年兄弟姐妹都要家家去吃飯。今天你家天明天他家,熱熱鬧鬧的要串幾天。吃飯是親情,吃飯有情誼。

我娘走了。我不張羅了,別人也不張羅。兄弟姐妹就是真正的親戚。

好在我們兄弟姐妹們一直走動。過年孩子們要家家送禮。孩子還能聽我們的話。大的禮節不會變。

做好自己吧,兄弟姐妹的親戚也全靠自己維護。

我是春韻劉姥姥:沒有老孃了,兄弟姐妹就是親戚。

2020.1.23.


春韻劉姥姥


“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這句話說的沒錯,有娘就有家,娘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有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爸媽在一個星期或者十天半個月的回一次家,回到家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而爸媽不在了, 兄弟姐妹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忙碌,本來有爸媽,大家還會約在一起回去看爸媽,爸媽不在了回去看誰。

更有一些兄弟姐妹為了爸媽那些微乎其微的遺產,而鬧得老死不相往來的也不在少數。花錢的時候躲的遠遠的,分錢的時候比誰來的都快,有了這樣的兄弟姐妹,好的能當個親戚走,不好的連親戚也做不成。


古韻晨曦


今天偶爾看到“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這種說法。其實這句話的原句應該是: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


現實生活的確是如此!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兄弟姐妹會經常在一起,圍著父母,開開心心、說說笑笑、玩玩鬧鬧,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家人;

可是當父母都離開以後,兄弟姐妹因為有各自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時間、方式,就真的變得跟親戚一樣,只有逢年過節、商量大事才會相聚一起!聚的少了,話也少了,感情也淡了!


其實還有句話讓人更傷悲: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兄弟姐妹也只有今生緣、沒有來生份!珍惜、珍重這份親情,感情好了永遠都那種親人的感覺,這就是血融於水的像故。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親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父母在的地方,那叫家!父母不在,那是誰的家?


父母在,回家叫一家團圓,父母不在,叫來我家或者去他家。不管是你家還是他家,那隻能是親戚家!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人生如夢,感覺從童年一轉間就已成年,然後到結婚生子,慢慢的發現父母已滿頭白髮,隨後父母安享晚年,離我們而去。瞬間感覺心頭一空,好像有什麼支撐的東西消失了一樣,後來才明白,那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精神支柱,是我們親情的凝結點。

一直流傳著的一句話,‘’父母健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如果父母不在了,那麼兄弟姐妹就成為親戚了。‘’

小時候,兄弟姐妹都是跟著父母一起生活,不用去直面生活的一切壓力,也不用去考慮其它,沒有什麼煩惱,有的都是童年時期的歡樂,所以都能在一起生活的快快樂樂,之間的感情也非常好,如果有誰受到欺負的時候,那麼都會一致對外,出謀劃策,親密無間。

可是如今呢,父母不在了,每個人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忙忙碌碌努力為自己的家做貢獻、去拼搏,以現在的家為主,自己也成為了現在這個家的頂樑柱,開支散葉,情誼也不會再像小時候那麼的濃和天真了,因為有了更重要的牽掛和責任。

總體來說,父母不在之後,兄弟姐妹之間少了一個家庭的凝聚力。

原來時候,每到逢年過節,父母過生日,老人家裡有活兒,身體不適等等,只要有父母的一聲召喚,雖不能說是爭先恐後,紛至沓來那麼誇張,可是卻基本都會抽出時間,大家相聚一堂,相互交流,互談家事,是多麼的融洽和和諧啊。

再看看現在,父母離去,大家除了共同的悲痛心情之外,一個個都沒了主心骨似的,分散成幾個小家。若是誰家裡有事,都是親姐熱妹的去看看,孩子輩呢,就不大去參加了。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刻,只是當親戚走動一下就完事了,就像走一個機械的過程一樣,說話、表情、動作、熱情度,特別是那種小時候骨子裡的東西,都沒有再出現了,不知道是隱藏了還是真的遺忘了,哪裡還有當年的團結與和諧。

比如我:

我奶奶前年去世的,爺爺我根本沒機會見到過,就這樣,原本歡歡樂樂的一大家子,一下子就那麼的突然冷卻了下來,反正我是特別的不適應那段時間。以前我四個姑姑經常來看望我奶奶的,我叔和我爸他們也都經常交流著,孫子外甥輩的也都和睦相處,一起玩,有說有笑,那種親情的味道真的是回味無窮啊。

只是後來慢慢的就淡下來了,從開始的1年幾次來往,變得越來越少的次數,特別是現在,有的一大家子都在外地打工,走動那就更加的少之又少,像我們這一輩的根本就不用說了,甚至幾年都沒有見過面了。不管是生活所迫,還是各家的事情多,反正是已經造成了如今的這個局面。好懷念以前啊!

其實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時代變了,個人想法不同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很多東西也不能強求。

生活也許就是這樣,各自會有各自的家庭圈子,兒孫滿堂,相聚首,難如果,或許在他們的心裡會感到孤單,不管是誰,都會有父母,父母也會老去,兄弟姐妹的感情,那是一份不能割捨的感情,永遠都在兄弟姐妹的心裡,直到老去,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悟語:

親情永遠是親情,這是不容改變的事實!哪怕慢慢老去!哪怕又擁有新的家庭!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著彼此,想念著彼此,隨著時間的慢慢前行,那種感覺也會越來越重。有句話不是說:“年紀越大,就越孤獨嗎”,這個“孤獨”指的就是老一輩的親情。所以呢,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時候,在我們還能腿腳利索的時候,對各自的兄弟姐妹多珍惜,多聚首,多關心吧,別等真的老去的那一天留下些許遺憾和嘆息!


談人生說社會


兒行千里母擔憂,娘在每個人的眼裡,永遠都是慈祥的。不是有嚴父慈母嗎!小時候,不管父親如何嚴厲,娘總是偷偷告訴你:聽話,看你爸打你了。娘從來沒說過娘要打你。到了中年,娘見了你總把你當娃看,讓你兩口子不要吵架,不要打罵你的兒女她的孫子了。你到了老年,娘還記著問你你的孫子乖嗎,給兒子把媳婦訂好了嗎。娘在,這些溫暖貼心暖人的話語總在,娘在,你永遠是兒女。一旦娘走了,兄弟姐妹也知冷疼熱,噓寒問暖,但永遠不是娘那種語言,溫暖感永遠趕不上娘。


關中鄉土文學樵夫






421009蘭草


娘在,家就在。

但凡有孃的孩子,都有一個值得回味,暖心追憶的幸福童年。

童年的幸福,“是”孃的笑臉,來自娘在家中的守望,家中沒有了娘,你便不會再笑。

小時侯,就像一個野孩子,整天在外面玩,只有餓了、累了的時候,才知道,回家。

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娘,進家的第一句話,就是喊“娘!

看到了娘忙碌的身影,聽到了孃的應答,心便安定下來。

於是,開始找吃的。吃飽了,喝足了,便再跑出去玩。

大了,踏進家門的第一件事情,依然是找娘。

來不及放下肩上的書包,就滿屋尋娘。

娘看見了,笑著說“傻孩子,揹著個包,也不嫌累”。

也許娘不知道,也許娘知道,找孃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累。

有了自己的小家,空閒地時候,就想“去哪裡好呢?”於是便回了家。

這一切的一切,誰能給?是“娘”。娘去了,時時有不安,懷念!和那無助無期的孤單。

都說:兄弟如手足,可兄弟姐妹都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又有誰把你時時牽掛,把你放在心上。

有娘就是家,暖暖的,不再孤單;有娘牽掛,讓我們心歸所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