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勇士的刀锋


八十岁有个妈,有妈的老人真的退休下来全心全意的待候老妈老爸,那真是前事修来的福气。有一次我记得我去老年大学看节目,挨着我座着的是一个老人,我问大爷您也是参加老年大学活动吗,大爷摇一摇头说,我是陪孩子的。啊,我当时惊讶了,过后一了解,人家大爷是陪六十三岁儿子和儿媳来唱歌的。



还有一次我去伊春茅兰沟去旅游,在半山腰我看到二位老人,一问岁数一个86岁,一个82岁。原来这两个老人刚刚补发了退休工资,这不领着儿女们从吉林来到伊春看原始森林来了!我一看老人的儿女有四个人大的62岁,最小的52岁。可在老们面前仍然是个孩子一样。而且这四个老人还特别的团结和热情。真让人羡慕!


我觉得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就是亲戚,这话说得真对。因为双亲在,兄弟姐妹们有一份惦记着父母的牵挂。父母们不在了,兄弟姐妹们还得工作生活,联系少也是正常!


伊春美食美客


外公走了差不多二十年,外婆今年刚去世。他们共有5个子女。外婆还在时,他们几个即使有矛盾但也能做到表面和气,更不敢闹到外婆面前。外婆今年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多年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我小舅舅跟我姨妈在外婆去世没多久就大吵了一架。亲人之间自然有些变味儿了,目前他俩的状态就是谁也不理谁。

以前外婆还在,兄妹几个即使都有孙辈,家里都有忙活的事,但也都经常去看望外婆,自然见面说话的机会也多。现在外婆不在了,各家忙着自己的事儿,联系也没那么频繁了。基本上都是有事说事,感情也淡了些。


做饭时间到


我们这辈人还感觉不到,我记得外婆去世后有一年,我母亲对我说过:外婆外公都去世了,过年就不去了。然后感叹:娘在家就在,娘不在还有什么家啊,这话一句不假啊。

外婆在世时,我们每年春节都会过去。母亲兄弟姐妹9人,每次都能满满2桌人,我们这些小孩吃口就离桌玩,待会再回来吃一口。

而且平时去外婆家也是常事,我上学的早上,母亲会和我说,中午放学直接去外婆家吃饭。如果临时有事去的话,我舅舅也会到学校接我过去。那时候我母亲还说,舅舅家的牛(方言读ou),有外甥的一个头。

所以在外婆去世后的我读书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去过舅舅家,哪怕是拜年也是打个电话的多。后来我工作了,每年春节都会买点东西给舅舅们拜年,一直到现在没有断过。


一休也不休


我很赞成这句话。我是有切身体会!

我娘在的时候,过年大家都要聚一聚。连续十几年兄弟姐妹都要家家去吃饭。今天你家天明天他家,热热闹闹的要串几天。吃饭是亲情,吃饭有情谊。

我娘走了。我不张罗了,别人也不张罗。兄弟姐妹就是真正的亲戚。

好在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走动。过年孩子们要家家送礼。孩子还能听我们的话。大的礼节不会变。

做好自己吧,兄弟姐妹的亲戚也全靠自己维护。

我是春韵刘姥姥:没有老娘了,兄弟姐妹就是亲戚。

2020.1.23.


春韵刘姥姥


“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这句话说的没错,有娘就有家,娘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有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爸妈在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半个月的回一次家,回到家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而爸妈不在了, 兄弟姐妹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忙碌,本来有爸妈,大家还会约在一起回去看爸妈,爸妈不在了回去看谁。

更有一些兄弟姐妹为了爸妈那些微乎其微的遗产,而闹得老死不相往来的也不在少数。花钱的时候躲的远远的,分钱的时候比谁来的都快,有了这样的兄弟姐妹,好的能当个亲戚走,不好的连亲戚也做不成。


古韵晨曦


今天偶尔看到“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这种说法。其实这句话的原句应该是: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亲戚”!


现实生活的确是如此!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兄弟姐妹会经常在一起,围着父母,开开心心、说说笑笑、玩玩闹闹,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家人;

可是当父母都离开以后,兄弟姐妹因为有各自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时间、方式,就真的变得跟亲戚一样,只有逢年过节、商量大事才会相聚一起!聚的少了,话也少了,感情也淡了!


其实还有句话让人更伤悲: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兄弟姐妹也只有今生缘、没有来生份!珍惜、珍重这份亲情,感情好了永远都那种亲人的感觉,这就是血融于水的像故。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亲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父母在的地方,那叫家!父母不在,那是谁的家?


父母在,回家叫一家团圆,父母不在,叫来我家或者去他家。不管是你家还是他家,那只能是亲戚家!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人生如梦,感觉从童年一转间就已成年,然后到结婚生子,慢慢的发现父母已满头白发,随后父母安享晚年,离我们而去。瞬间感觉心头一空,好像有什么支撑的东西消失了一样,后来才明白,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亲情的凝结点。

一直流传着的一句话,‘’父母健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如果父母不在了,那么兄弟姐妹就成为亲戚了。‘’

小时候,兄弟姐妹都是跟着父母一起生活,不用去直面生活的一切压力,也不用去考虑其它,没有什么烦恼,有的都是童年时期的欢乐,所以都能在一起生活的快快乐乐,之间的感情也非常好,如果有谁受到欺负的时候,那么都会一致对外,出谋划策,亲密无间。

可是如今呢,父母不在了,每个人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忙忙碌碌努力为自己的家做贡献、去拼搏,以现在的家为主,自己也成为了现在这个家的顶梁柱,开支散叶,情谊也不会再像小时候那么的浓和天真了,因为有了更重要的牵挂和责任。

总体来说,父母不在之后,兄弟姐妹之间少了一个家庭的凝聚力。

原来时候,每到逢年过节,父母过生日,老人家里有活儿,身体不适等等,只要有父母的一声召唤,虽不能说是争先恐后,纷至沓来那么夸张,可是却基本都会抽出时间,大家相聚一堂,相互交流,互谈家事,是多么的融洽和和谐啊。

再看看现在,父母离去,大家除了共同的悲痛心情之外,一个个都没了主心骨似的,分散成几个小家。若是谁家里有事,都是亲姐热妹的去看看,孩子辈呢,就不大去参加了。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刻,只是当亲戚走动一下就完事了,就像走一个机械的过程一样,说话、表情、动作、热情度,特别是那种小时候骨子里的东西,都没有再出现了,不知道是隐藏了还是真的遗忘了,哪里还有当年的团结与和谐。

比如我:

我奶奶前年去世的,爷爷我根本没机会见到过,就这样,原本欢欢乐乐的一大家子,一下子就那么的突然冷却了下来,反正我是特别的不适应那段时间。以前我四个姑姑经常来看望我奶奶的,我叔和我爸他们也都经常交流着,孙子外甥辈的也都和睦相处,一起玩,有说有笑,那种亲情的味道真的是回味无穷啊。

只是后来慢慢的就淡下来了,从开始的1年几次来往,变得越来越少的次数,特别是现在,有的一大家子都在外地打工,走动那就更加的少之又少,像我们这一辈的根本就不用说了,甚至几年都没有见过面了。不管是生活所迫,还是各家的事情多,反正是已经造成了如今的这个局面。好怀念以前啊!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时代变了,个人想法不同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很多东西也不能强求。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各自会有各自的家庭圈子,儿孙满堂,相聚首,难如果,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会感到孤单,不管是谁,都会有父母,父母也会老去,兄弟姐妹的感情,那是一份不能割舍的感情,永远都在兄弟姐妹的心里,直到老去,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悟语:

亲情永远是亲情,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哪怕慢慢老去!哪怕又拥有新的家庭!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彼此,想念着彼此,随着时间的慢慢前行,那种感觉也会越来越重。有句话不是说:“年纪越大,就越孤独吗”,这个“孤独”指的就是老一辈的亲情。所以呢,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时候,在我们还能腿脚利索的时候,对各自的兄弟姐妹多珍惜,多聚首,多关心吧,别等真的老去的那一天留下些许遗憾和叹息!


谈人生说社会


儿行千里母担忧,娘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都是慈祥的。不是有严父慈母吗!小时候,不管父亲如何严厉,娘总是偷偷告诉你:听话,看你爸打你了。娘从来没说过娘要打你。到了中年,娘见了你总把你当娃看,让你两口子不要吵架,不要打骂你的儿女她的孙子了。你到了老年,娘还记着问你你的孙子乖吗,给儿子把媳妇订好了吗。娘在,这些温暖贴心暖人的话语总在,娘在,你永远是儿女。一旦娘走了,兄弟姐妹也知冷疼热,嘘寒问暖,但永远不是娘那种语言,温暖感永远赶不上娘。


关中乡土文学樵夫






421009兰草


娘在,家就在。

但凡有娘的孩子,都有一个值得回味,暖心追忆的幸福童年。

童年的幸福,“是”娘的笑脸,来自娘在家中的守望,家中没有了娘,你便不会再笑。

小时侯,就像一个野孩子,整天在外面玩,只有饿了、累了的时候,才知道,回家。

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娘,进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喊“娘!

看到了娘忙碌的身影,听到了娘的应答,心便安定下来。

于是,开始找吃的。吃饱了,喝足了,便再跑出去玩。

大了,踏进家门的第一件事情,依然是找娘。

来不及放下肩上的书包,就满屋寻娘。

娘看见了,笑着说“傻孩子,背着个包,也不嫌累”。

也许娘不知道,也许娘知道,找娘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累。

有了自己的小家,空闲地时候,就想“去哪里好呢?”于是便回了家。

这一切的一切,谁能给?是“娘”。娘去了,时时有不安,怀念!和那无助无期的孤单。

都说:兄弟如手足,可兄弟姐妹都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又有谁把你时时牵挂,把你放在心上。

有娘就是家,暖暖的,不再孤单;有娘牵挂,让我们心归所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