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13世紀時,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辦法跟蒙古帝國相抗衡,其橫掃亞歐大陸,幾乎戰無不勝,讓所有對手聞風喪膽。

蒙古帝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戰鬥力?除了成吉思汗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外,還因為他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蒙古鐵騎,而在蒙古鐵騎中,有一支更為精銳的隊伍——怯薛。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一、成吉思汗創建的怯薛發展史

“怯薛”這個詞,如果對元代軍事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它是蒙古語[Kešig]的音譯,有輪流值宿守衛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指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軍,是由成吉思汗組建的。

他初次組織怯薛是在1204年攻打乃蠻部前夕時,作為怯薛將領的朵歹扯兒必向成吉思汗進獻一個謹慎從事的提議,成吉思汗聽從了這個提議,並最終戰勝了乃蠻。

怯薛一開始只有1千人左右,都是從蒙古各部千戶長、百戶長以及資格較老、備受信任的舊貴族子弟中選拔出來的。

他們平時分為四班輪番宿衛,每番值守三晝夜,並負責大汗的飲食、冠服、車馬、廬帳、乃至起草文書等事,這些值守的人被稱為“怯薛歹(Keshigtai)”

隨著蒙古帝國的軍事擴張,怯薛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一直增加到了1萬人左右,其中火兒赤(箭筒士)1千人,客卜帖兀勒(宿衛)1千人,禿魯花(散班)8千人。

怯薛歹的入選門檻很高,都具有非常優秀的單兵作戰力,他們精於騎射,在馬背上的射箭射程可達300米以上,其常以半月形的陣式突擊敵人,從兩側進行包圍。

成吉思汗組織萬名怯薛軍後,曾滿懷信心地說:“一萬名護衛軍團結起來,作為我的大中軍!”這支攻無不摧的戰鬥力爆棚的軍隊,對成吉思汗“滅國四十,遂平西夏”有很大的功勞。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因此怯薛歹在成吉思汗時期擁有很大的權力,成吉思汗曾當眾宣佈:一個千戶(從四品)級別的官員在與普通怯薛士兵發生爭執的時候,無論誰對誰錯,都算千戶有罪。

他們為官甚至不用經中書省決定,就可以直接由大汗直接提拔,最顯貴的怯薛歹甚至可能直接被提拔為一品高官。

在成吉思汗之後,歷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都繼承這個制度,設立怯薛。

忽必烈時期,建立了以漢人為主,色目人為輔的侍衛親軍,從那時起,怯薛和侍衛親軍成為皇帝的左右手,共同保護皇帝和國家的安全。

但隨著和平年代越久,世襲制的怯薛後人中,有的基本沒吃過什麼苦,也沒受過什麼歷練,就輕鬆當上了擁有諸多特權的怯薛歹。

他們不需要像成吉思汗時期那樣衝鋒陷陣,只需要單純地做做宮廷服侍和宿衛的本職工作就行了。

所以到元中後期的怯薛歹日漸腐化,仗著自己的權勢不斷為非作歹、欺壓百姓,與外臣、商人、僧道等相互勾結,在朝廷營私舞弊。

元朝後期的快速衰亡和怯薛的腐壞有很大關係。

二、怯薛歹的服飾形制

在蒙古帝國時期,怯薛的服飾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元代建立後,由於皇帝和官員都有了“中原化”趨勢的服飾制度,宮廷護衛人員自然也不能落下。

之前雪梨在介紹元代男子服飾時提到過一種非常特別的貴族服裝——質孫服。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在每年連開三天的質孫宴上,皇帝要求參加宴會的宗親、大臣們都穿著上下同色的華貴質孫服,所有人的服色都一致,且每天都換一種顏色,場面異常壯觀。

怯薛作為皇帝的貼身護衛人員,身份地位高貴,當然也要求穿著質孫服。

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也有詳細記載,皇帝每年都賞賜1萬多名怯薛歹13次質孫服,上面都綴有各種寶石珍珠等珍貴物品,配套的還有金帶和繡上銀絲的駝皮靴。

13次賞賜的質孫服顏色都不一樣,所以每年每名怯薛歹都可以領到13套不同顏色和材質的華美質孫服。

除了在正式的場合穿著質孫服以外,《元史·輿服志》中還詳細記載了怯薛歹平時的服裝樣式。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袍、襖、襯甲、雲肩、汗胯等。

1.袍:士卒袍、窄袖袍、襯袍。

士卒袍是用絲織品做的,上面繪有寶相花。寶相花是一種以“蓮花、牡丹”等為主體的花卉圖案,這種紋飾是魏晉以來伴隨佛教盛行的流行圖案,隋唐以後更多的是流行於織錦、銅鏡及瓷器裝飾上,有吉祥、美滿的寓意。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寶相花“圖案

窄袖袍顧名思義就是源於遊牧民族的窄袖袍服式樣,是為便於馬上騎射設計的。這種袍服也是用絲織品製成。

襯袍是用紅色絲織物做出來的,武士們喜歡把它穿在裲襠內。裲襠形制有點像我們今天所說的背心。

中原地區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東漢時期,後一直延續下來被大家穿著,可以保護前胸後背。有說其是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不知道和蒙古族有無關係。

2.襖:辮線襖、控鶴襖、窄袖襖。

辮線襖屬元代男子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窄袖、束腰是其特點,腰間有細折,穿起來精神好看,還可防身,適合遊牧民族的馬上生活。

控鶴襖是用青色和紅色兩種顏色的絲織物做成的,這兩種顏色都是蒙古族自草原生活時代起就崇尚的,青色為天,紅色為火。襖上繪有圓答寶相花,屬於寶相花紋的一種。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窄袖襖是遠行的轎伕所穿,深青或黑色透紅,形制類似於辮線襖和窄袖衫,內有夾層,夾層內有棉花,保暖性能很好,適合長途步行穿著。

除了穿基本的袍和襖以外,怯薛歹一般還戴交角幞頭,披雲肩,穿皮甲或鎧甲,外加披風,上面繡有老虎、獅子等猛獸圖案,穿麻或皮製成的鞋靴,上面鑲嵌雲朵圖案,大腿上綁有絹製成的綁腿。

三、以《元世祖出獵圖》和《元人秋獵圖》為例,看怯薛歹服飾形制

我們以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元人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為例,來分析怯薛歹的服飾。

圖中與帝后最接近的三名侍從按當時的階級關係和禮制判斷,應該是身份等級很高的。其中兩名還配有箭和箭筒等裝備,可以判斷就是怯薛歹。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而且很明顯其中一個是黑人。因為忽必烈在即位之前就擁有畏吾兒、契丹、女真人、漢人等多種族混合而成的智囊團和執行團,取得政權後又不分種族地提拔他們擔任高官要職。該圖中的黑人怯薛歹就是最好的例證。

此外,雪梨還發現他們三個人袍服的大臂處都有一個明顯的開口,裡面透出的顏色和下身袍服的顏色一致。圖中皇后徹伯爾的袍服大臂處也有相同的開口。可見他們四人的服裝形制是一致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離不開蒙古遊牧民族的生存環境生活生產方式的影響。蒙古高原氣候惡劣寒冷,而且蒙古族生產生活多是在馬背上,所以服裝必須要足夠保暖,便於騎射。

從圖中另一名拉弓射箭的怯薛歹姿勢可以看到,他的左手臂從袍服開口處伸出向上伸展,露出裡面的深紅色窄袖,袖子甩在身後,雙臂呈180度拉弓的姿勢。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元世祖出獵圖》怯薛歹1號

這個拉伸幅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古代傳統上衣的剪裁尺度,很容易造成衣服的變形損壞;另一方面,在策馬過程中,衣袖與衫身腋下摩擦頻繁,極其容易磨損衣料。

基於以上兩方面,蒙古族發明了圖中所示的開裂的袍服結構,能在馬背上自如騎射,同時也可延長衣服使用壽命,可謂一舉兩得,不得不佩服蒙古人民這種

“格物致知”的智慧。

還有比較特別的是他們的箭囊和弓袋。

我們先看離忽必烈最近的怯薛歹,他的右側腰間掛了一個箭囊,裡面插了幾支箭。很多朋友可能會好奇,在奔跑過程中,箭會從裡面掉出來嗎?

這並非沒有先例:《三國演義》中的姜維有一次就是因為騎馬奔跑途中箭從箭囊掉落差點出師未捷身先死。

我們可不要小看蒙古人的箭囊。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騎手的箭囊可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叫“擠壓式箭囊”。

這種箭囊裡有好幾層毛氈,箭支插進去,箭頭就會被毛氈牢牢擠壓住,別說奔跑中顛簸了,就算把箭囊倒過來,箭都不會掉出來。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元世祖出獵圖》怯薛歹2號

再看做射箭動作的怯薛歹。他的弓袋和箭囊是分開的,弓袋掛在左腰側,而箭囊背在後右側,方便取箭。

此外,三名怯薛歹的其它服飾如冠帽、鞋靴、辮線袍等,與帝后出入不大,只是有一些形制、顏色和麵料的區別。這裡雪梨就不再贅述。

我們再看一幅清宮散佚繪畫中的重要藏品之一,記載為元人作品的《元人秋獵圖》。該圖描繪了北方少數民族皇室成員于山中秋獵的大幅場景,多維展現了北方宮廷文化生活。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元人秋獵圖》

我們可見畫中有一位手執馬鞭、身著紅袍,並有黃傘蓋遮護的男子形象,應該就是當朝皇帝。

身後簇擁著五六十個騎馬侍衛,他們組成了親隨禁衛軍,有的腰配弓箭、儀刀;有的架著獵鷹,有的趕著獵犬,按元代宮廷體制來看,這些追隨的禁衛軍應該就是怯薛歹。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秋獵圖》局部,右為紅袍男子細節圖

但由於畫中融合了一些不屬於元代的元素,如滿眼的清朝“紅纓帽”和吸菸者形象(有說明朝萬曆年間,中國人才開始種植菸草和吸菸),所以專家們對這幅圖是畫於元代、明代還是清代說法各異,有待進一步考證。

四、其他元代軍戎服的形制和文物資料整理

元代的軍戎服飾比較單一簡約,除了以質孫服為主外,還吸取了漢唐、宋代的戎服形制。《元史·輿服志》《多桑蒙古史》中詳細記載了元代軍戎服飾形制,主要可歸納為這幾點:

頭戴笠帽,肩結雲巾,身著戰襖或戰袍,外圍抱肚,束革帶或蹀躞,披戰甲(膝甲或裲襠甲),足著軟靴或戰靴。

圖片史料:

現存的繪畫圖片史料中,最能反映元代軍戎鎧甲服的就是山西汾陽寶寧寺水陸畫中的《善惡二部牛頭阿傍諸官眾》

,圖像生動展示了身穿細小甲片鎧甲的蒙古將軍形象。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善惡諸官眾》彩繪圖與線描圖

出土陶俑:

1. 甲冑俑。如四川成都西郊元墓出土的甲冑俑,頭戴鳳翅盔,身著長袍,外套鎧甲;另還有出土的甲冑俑可見下袍擺開叉,露出綁腿和軟靴,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元 甲冑黑陶俑

2. 騎馬武士俑。這種陶俑一般不穿鎧甲,而是穿袍服。如下左圖西安韋曲耶律世昌墓出土的騎馬武士俑,頭戴笠帽,身穿窄袖袍;右圖騎馬俑同樣頭戴笠帽,身穿窄袖辮線袍。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元 騎馬黑陶俑


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蒙元時期的特點,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陪著大汗一同打天下,尤其是其身邊的禁衛軍“怯薛歹”對蒙古帝國乃至之後元代的建立有巨大貢獻,可以說是蒙元的開國功臣。

本文首先介紹了怯薛的產生及發展歷史,緊接著引出了結合圖畫史料對以怯薛歹為主的軍戎服飾的研究,發現蒙古族結合草原自然環境和其生產生活方式,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適合騎射作戰的服飾,且實用耐穿。

在建立元代入主中原後,蒙古族人民又吸收借鑑了部分中原服飾文化,如“寶相花”紋飾的巧妙應用和對漢唐及宋代戎服形制的沿襲,展示了元代以軍事領域服裝為例的多元化風格。表現了蒙古族既有開放的胸襟去吸取其它民族的服飾精髓,又非常理性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色,開發了一套最適合自身的戎服體系。

元代戎服的研究,可幫助我們窺見整個北方少數民族戎服的發展脈絡。橫向可以拓展出其對周邊如西域、高麗等國戎服形制所產生的輻射影響,縱向可以看其對之前的遼金戎服的繼承和對之後明清戎服的浸潤,所以若想做好古代服飾研究,把服飾從大歷史背景中單獨剝離出來肯定是片面及不完整的,一定要結合時代背景,結合整個服飾發展史來看。

以“怯薛”為例,看元代軍戎服飾形制的多元化屬性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服飾文化,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

  1. 馬冀,《“衙內”和 怯薛歹之類》,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2. 車玲,《以圖像為主要材料的蒙元服飾研究》,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月。
  3. 陳慧慧,《元人劉貫道中的服飾結構探究》,西部皮革學術與探討,201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