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付加苗子



答:哈,“项羽脱离垓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精骑逃亡”的事儿是假的,别信。

《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作者自题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太史公著史,应该不是荒唐言,他所要记录的,是严肃的、认真的、权威性的史实。

但是,鲁迅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太史公的杰作《史记》是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啥意思呢?意思是他这部作品记史事如诗、如歌,如泣、如诉,虽然无韵,却饱含激情和思想,使人观之动容,品之流涕。

表面一看,评价极高,文学性极强。

但仔细一想,又隐藏了些不满——这是写史呢,还是写小说?

太史公的性格爱憎分明,在写史中往往灌注入大量自己的个人情绪,严重地影响读者的价值取向。

比如说,他老人家因为为李陵辩护一事遭受腐刑,在写李广列传时,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飞将军跃然纸上;在写卫、霍两人的列传时,干巴巴、纯属记流水账。

所以,读《史记》,也要有“一把辛酸泪”和“谁解其中味”的心理准备哦。

话说回来,遍观整部《史记》,若论太史公最喜爱的人,非霸王项羽莫属。

喜爱到什么程度?

看一个地方就够了。

他老人家在《史记》中首创了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裁。其中的本纪体是专门撰写帝王的事迹的,比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和“孝文本纪”。

项羽是帝王吗?

不是。

但是,项羽进入了本纪,并且,《项羽本纪》排在《高祖本纪》之前。

太史公写项羽,直如天神下凡。

我们看巨鹿之战及战后描写:“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宋代刘辰翁在《班马异同评》喝彩说:“叙巨鹿之战,踊跃振动,极羽平生。”

明代茅坤则《史记抄》连称这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钱钟书《管锥编》膺服万分地说:“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

日本人有井范平在《补标史记评林》语作夸张地说:“史公书至此,笔头恐生万丈杀气。”

……

太史公是如此喜爱项羽,奈何项羽是个失败者。

怎么让这个失败者有个壮烈而又不失体面的死呢?

为此,太史公是白头搔更短,煞费苦心,思量再三,最终编造出了一个“乌江自刎”的绝世悲情大戏。

那么,根据剧情的需要,就有了“项羽脱离垓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精骑逃亡”这一严重悖于常理的神情节了。

不过,也许是太史公自己觉得如此造假,良心受责,在《史记》一书中,这一神情节只出现在《项羽本纪》中(注,受《史记·项羽本纪》的影响,后来的《汉书·项籍传》与《资治通鉴·汉纪三》均沿袭此说)。而在同书的《高祖本纪》和《樊郦滕灌列传》清楚地写出了项羽之死的真相——并非自刎于乌江,而是在东城被乱刀分尸。

《高祖本纪》是这样写:“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看,项羽没有脱离垓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精骑逃亡,而是带领这十万大军且战且退,到了东城,有八万人被斩首。

《樊郦滕灌列传》补充了细节:“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斩杀项羽这五人是谁呢?

当然就是《项羽本纪》中“乌江自刎”时提到的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这五人喽。

这五人“共斩”项羽,因此“皆赐爵列侯”。

其中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意,中水、杜衍、赤泉、吴防、涅阳这五个地方没有一个跟乌江有关,那么,《项羽本纪》中“故分其地为五”之说就非常扯了,即“乌江自刎”事是假的。

事实上,《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太史公也泄露了老底,他说“……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看仔细了,项羽是“身死东城”,离乌江还有老远一段路呢。


覃仕勇说史


仅率八百骑兵突围,是当时项羽唯一靠谱的选项。

回顾历史,只要能带回去几百精锐,项羽确实有短时间内重建大军,卷土重来的机会!

会战失利,十万大军带不出去了

如果可能的话,项羽当然不想抛下这十万大军。

只要在会战中击败汉军,即使不能如彭城之战一样大获全胜,但只要能击退汉军,项羽军就有机会有序的行动。只要可以有序行动,走得动,项羽这十万大军就有机会步步后退,寻找转机!毕竟:自己广大的占领区丢失不久,项羽有可能占据城池,恢复元气。

可是,刚刚进行的垓下会战,说明他已经无法带着十万兄弟一起走了。

在过去的激战中,项羽之所以可以常常以少胜多,靠的就是精锐部队“制造混乱”,后续大军“有组织屠杀”。

垓下决战中,韩信摆出五军阵。项羽前军猛攻,韩信淡定后退,两翼的汉军猛烈夹击项羽侧翼。

这样,即使项羽的前军一如既往的勇猛,却因韩信有序的撤退而难以制造大规模混乱,又因为两翼汉军的威胁,使得后续项羽军很难及时扩大突破口,发展前军开创的攻势。

相反,由于两翼的威胁,前军达开的口子随时会被封闭,项羽的前锋与大军之间随时被切割。

无奈之下,项羽被迫撤退,会战失利!

这次会战说明:由于汉军组织、训练水平提高,韩信部署得当,项羽“前锋猛冲制造混乱,大军有组织跟进”的套路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项羽大军已经被死死地锁在垓下,动弹不得了!

这十万大军,项羽是带不出去了!


地盘尽失,外援、补给无望,十万大军崩溃就在眼前

韩信、英布,在来垓下之前,已经攻取了彭城、寿春等地,项羽长江以北的地盘大部丢失!

更要命的是:负责南方军政的周殷叛变,项羽军附近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期待的补给了!

死守下去,不但没有希望,还分分钟饿死!

更要命的是,由于英布、韩信参战时,带来了原楚军部队(如周殷带来的九江兵),他们给楚军带来了“家乡的消息”(楚歌),“楚地尽失”的消息是纸包不住火了!

对于久经战阵楚军将士来说,也许他们不怕死,可是,家乡丢失,家人安危是他们放不下的牵挂!

现在,垓下这个地方,不但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精神基础了!

大军崩溃,近在眼前!


保留精锐,或可迅速重建大军

楚汉战争的历史,一再表明:不缺兵。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军灰飞烟灭!而萧何“发关中老弱至荥阳”。

这些“关中老弱”,加上刘邦沿途收集的残兵,以及韩信带来的极少精锐,汉军就“复大振”。

韩信在灭赵后,军队全部被刘邦拿走了。韩信从赵地未经招募过的百姓中招募兵员,两个月的时间,再次成军!他们,配上灌婴、曹参带来的少许精锐,就一路灭齐破楚,嚣张无比!

韩信可以两个月建出一支强军,那么,如果能带回去几百精锐,项羽为何不能期盼自己在更短时间内重建一支强军呢?

战国、秦末多年战乱中,华夏百姓普遍经历过战争洗礼,有一定的国防基础。

只要有少许精锐参与,一支新募的部队,很快就能获得极强的战斗力!

而项羽要去的江东,募兵基础更是优越!

尤其是项羽自刎处对岸的丹阳。

春秋时期的吴军,骁勇果锐,赫然争霸!后来的李陵,靠这里的几千步卒,与匈奴数十万骑兵大战,荡气回肠!后来的曹操、孙策更是在此募兵,开始三足鼎立的征程!

这种情况下,只要项羽带着少许精锐回到江东,在盛产精锐的丹阳等地重新募集起一支精锐力量,并不需要很长时间!


向刘邦同志学习:奔跑的男子

放下这十万大军,看起来不地道。

不过,这不正是刘邦同志的拿手好戏吗?

彭城战败,逃的时候,连自己儿子都要一脚踢下车去!

荥阳被围,更是丢下守军,让人顶替自己,自己化妆逃走!(刘邦逃走后,荥阳居然守住了)

当然,比起刘邦这个师傅,项羽要跑的距离要远得多。

但是,项羽并非没有机会逃走。

当时,正值隆冬,淮河正是枯水期,项羽骑兵可以浮渡,而刘邦大军正集结在垓下附近,淮河以南没有大军,项羽一路奔波,是可以带着精锐跑回江东的!

最后说一句:留下的十万大军,史载最后被刘邦“斩首八万”。大部分是战死的,他用生命,兑现了对霸王的承诺。


迷途的奔跑

看着虞姬烟气,悲伤的项羽跃马而上,回头望着自己精心挑选的八百骑兵。这八百骑兵,既是他今天突围要依赖的兄弟,更是他未来东山再起的种子!

项羽奋力地扬起马鞭,带着这八百骑兵,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次奔跑!

八百骑兵杀出重围,项羽一路渡过淮河,朝着长江奔去。

刘邦、韩信知道:让项羽跑走了,事情就麻烦了!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

五千骑兵,是汉军骑兵的大部。汉军中,四条腿的,通通跑出来追了!

没关系,你是四条腿,我也是四条腿,项王仍然能跑!

可是,项羽在阴陵时,谜了路,又被一位老农误导,七拐八绕,才找到路,这一耽搁,就被灌婴追上了!

有朋友推测:那位乱指路的老农是汉军安排的。这确实不太可能。毕竟,项羽这一路跑了几百里,会找什么人问路,汉军怕是算不出来的。

迷路,耽误时间,项羽被汉军骑兵追上,项羽带的种子部队,再次大幅度减员。

只能说:运气!


自刎乌江

在激烈的交战、漫长的奔跑后,项羽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面对汉军大部,项羽指挥二十八骑兵连续冲杀,斩杀汉军众多,却只折损了两骑。

多好的种子呀!可惜,项羽带不回去了!

对岸,就是自己的目的地。

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

没有种子,就算找到了田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奈之下,项羽选择了以一个军人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是的,作为争夺天下的王者,项羽是不合格的。可是,作为军人,项羽是千古一绝!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具体后面介绍,直接说原因,因为项羽是带八百骑兵“突围”。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至少项羽还有十万大军啊。汉军虽然三十余万但项羽当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五万楚军大破秦军四十万。彭城之战项羽三万楚军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联军。为什么十万打三十万就打不过了?

那我就详细解答一下,当年巨鹿之战不只有五万楚军还有诸侯的十万联军,五万楚军破釜沉舟没有后退之路往后就是死,往前冲还有机会。秦军也没想到楚军怎么猛,活捉王离,诛杀苏角,逼降章邯,章邯此后誓死追随项羽,后来被汉军用计水淹破城,章邯拔剑自刎。

彭城之战的确是三万楚军,刘邦的联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凑个数看着吓人 况且项羽可是一路血拼过来的精兵。可是后来诸侯就纷纷倒戈,就算。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项羽如日中天,楚军仰望项王天威,在当时项羽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楚军士气极高。兵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这个道理。

当时以韩信率领的三十万楚军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让士兵纷纷唱起楚地的歌曲。楚军将士听见纷纷潸然泪下。心里也以为汉营了有很多楚地之人。项羽也是这样想的,听见汉营传了楚歌断定楚地也已经被刘邦占领,这时候的楚军已经没有什么士气而言了,项羽见大势已去只能带八百精兵铁骑连夜突围。汉军得知后,连忙派遣五千骑兵对项羽进行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经过路上的消耗,身边仅仅剩下百余骑相随,在路上被田父欺骗(史记记载)耽搁了时间,到了阴陵,被汉军追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下二十八骑。项羽率领二十八人赶来的汉军来回搏杀,,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狂奔,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无逃命东山再起之心了,楚军下马,用短兵器与汉兵厮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中十余伤,最后自刎而死,汉军立刻前瓜分项羽尸体。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唯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展示给鲁人看才放弃了抵抗。可怜一代英豪死后被人分尸邀赏,也着实凄凉。但垓下之战后,标志着汉帝国的开端,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今项羽头颅安葬之地)

(刘邦安葬之地长陵)

此情此景应附杨慎《临江仙》一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五万楚军。全歼秦军20.万,坑杀20万。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以三万楚军。击败韩信、刘邦的50万大军。

有人想不通,垓下之战项羽有十万大军。为何惨败,只带了800骑逃跑。

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是反抗暴秦的正义之战。神勇无比的项羽破釜沉舟。才能以弱胜强。

但项羽在大封诸侯后,对于背叛他的人屠城杀降。所过之处无不剪灭。最典型的是平定齐国叛乱。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齐地被一分为三:封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济北王。因田荣数次背叛项梁,又没救赵击秦,故不封。田荣大怒,在齐地谋反,攻齐王田都,田都奔楚。田荣又诛胶东王田市于即墨,杀济北王田安。陈余又联合田荣,在赵地谋反,陈余、田荣合兵攻张耳,张耳败走归汉。陈余重新迎赵歇为赵王。项羽闻齐、赵反叛,大怒。出兵齐地平叛。战于城阳,田荣大败,走至平原,平原之民杀之。项羽烧齐城郭室屋,尽坑田荣降卒,虏其老弱妇孺。


田荣在齐地谋反,不得民心。项羽平叛本是正义之举,但坑杀降卒,至齐北海,所过多残灭。齐人原本盼望项羽这位救星,但却盼来了一个灾星。

至此,项羽在齐地彻底失信于民。齐人相聚而叛之。田横收拢昔日残兵败将,继续抵抗楚军。

项羽用武力在齐地平叛,结果是消灭一支叛军,又出现两支。二十万楚军主力被牵制在齐地。使楚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楚汉争雄之初,巨大多数诸侯都忠于项羽。但屠城杀降的项羽打的胜仗越多。自己就越削弱。刘邦就越强大。

项羽连战连胜,刘邦连战连败。垓下之战时。除了雍王章邯等少数忠于项羽的诸侯。巨大多数都已经被韩信平定。

项羽和楚军将士都知道。楚军已经是瓮中之鳖。项羽虽然有十万大军。但是士气全无。已经没有丝毫战斗力了。

打败项羽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自己。



杨朱学派


垓下之战是项羽和韩信之间展开的最有一次大决战,当时项羽带领的是十万大军,韩信带领的是五十万大军。

两个人经过厮杀一番,项羽被韩信击败。

他们双方经过厮杀之后,项羽的人员伤亡惨重,他的士兵根本没有10万大军了。

就在晚上他们休息的时候,张良又用了一个四面楚歌的计策,这个计策彻底的瓦解了项羽兵团的军心。

这种情况下,项羽想要在和韩信打仗,肯定是必败无疑的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带了最忠于自己的800精锐起兵,然后在汉军的包围当中突围了出去。

他们就是想要突围出去,然后有机会的话在来一个卷土重来。

但是,在他们逃亡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他们在走到一个密林的时候,项羽迷路了。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老农,项羽就向这个老农问路。

老农告诉了项羽该怎么走,但是,他项羽说的是一个错误的道路。这个道路有很多泥泞的地段,马行走起来很是吃力。

有的地段马更本行走不了。

项羽最后不得不吃力的退出来,然后重新找新的路来走,正是在这里耽搁的时间太久了,然后刘邦的骑兵也追到了。

项羽他们尽管说也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他们一直都摆脱不了刘邦的追兵。当项羽走到乌江的时候,他决定不走了。

那个时候,若是项羽想要逃走的话,他自己还是可以逃生的,因为有一个亭长,准备了一个小船在等项羽过河呢。

只要渡过长江,项羽就安全了。

但是,项羽拒绝了这个亭长,他不想在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逃生,丢下昔日的兄弟们,这不是英雄所为。

因此,他想在乌江和刘邦的军队,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在这一次战役当中,项羽杀了刘邦的几百人,然后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自杀。

所以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走上了末路的。他先是在垓下败给了韩信,然后又中了张良的四面楚歌的计策,才导致了他最终逃无可逃,直到走向败亡这一条道路的。


史学达人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场战役叫做垓下之战。

这一场战役是在项羽和韩信之间展开的,只不过不同的是,韩信带领的是五十多万大军,项羽是带着十万人马。

可以说他们双方的势力是不对等的,同时,这也是规模相当大的一场战役。

项羽和韩信,都是当时少有的名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若是打仗,项羽肯定不是韩信的对手的。

项羽虽然英勇,擅长打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面对韩信的时候,他的以少打多,就成为了不可能。

事实上本来项羽和韩信在垓下也打仗了,项羽是不敌韩信的。

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他们还是要休战休息的。

白天打仗的时候,项羽带领的人马本来就伤亡了不少了。他原计划是想要第二天,在和韩信较量一番的。

但是,张良的一个计策,彻底的毁了项羽的这个计划。

因为在晚上的时候,张良让汉军去楚军的军营旁去唱楚歌。

不得不说这是张良用的釜底抽薪的计策,他这样做就是要让士兵去瓦解项羽的军心。让项羽的士兵都以为,所有的楚军,都投降给了刘邦。

楚军在刘邦的阵营里唱楚歌呢。

这样的话,他们没有了士气,然后在和韩信较量的时候,肯定就不能打胜仗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战术。

项羽一看楚军的军心都被瓦解了,这个战役肯定是不能打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若是想要活命,想要卷土重来的,在和韩信决一死战的话,就只好先带领着自己最为信任的一些人突围出去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选了八百精锐的精兵,然后突围出去的。

尽管说垓下之战打响的时候,项羽还是有十万士兵的,但是,经过和韩信的一战,死伤了一些,又有一些军心不定的。

他能选择的相信的人,也只有这八百精锐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选择突围出去了。当然了最后,我们都知道,项羽并没有突围成功,至少他没有逃走。

最后他被刘邦的人,围在了乌江。

在这里项羽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他在这里杀了汉军数百人,然后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为何项羽要带领八百精锐突围而出的原因。


不才讲史


要想回答问题,你得先明白垓下之战是怎么打的。

垓下之战严格说来是荥阳成皋对峙战的延续,公元前203年,楚汉双方已经在荥阳到成皋一线相峙几年,粮草、兵员都严重短缺,于是双方议和,以鸿沟为界划分楚汉势力范围。

协议签定后,项羽就率10万大军东撤,项羽刚一撤军,张良和陈平就劝刘邦立刻撕毁议论,马上进攻项羽,刘邦同意了,立马率军追击项羽,并派人召彭越、韩信共同攻楚。



结果彭越、韩信没来,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再一次击败并包围,刘邦采用张良计策,分封彭越与韩信为王并许地,彭越与韩信才将兵攻项羽。

公元前202年,彭越率军从魏地南下,韩信率军从齐地南下,刘贾与英布率军从淮北北上,五路大军合击项羽,形势开始对楚军不利,项羽率10万军退守垓下,筑城待守。

刘邦率五路大军约60万人合围垓下,双方在垓下先进行了一场大战,韩信率30万汉军为中军,前左是孔将军,前右是费将军,刘邦在韩信军后,周勃、柴武为预备军右刘邦军后待命。

垓下之战正式开打,韩信率中军主力先攻击项羽,被项羽军击败,韩信后退,楚军乘胜追击,然后汉军左右两翼攻击楚军,楚军战败,退回垓下,被汉军团团包围。



当天晚上,韩信令汉军中的楚人在夜晚中唱楚歌,结果项羽的军营四周都响起楚歌,项羽军中绝大部分是楚人,一听到楚歌都以为楚地都被攻破尽归刘邦。

包括项羽在内的楚军都是无心再战,斗志涣散,当天晚上项羽就带着800精锐骑兵突围而去。

项羽为何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而放弃10万楚军呢?原因如下:

1、楚军无斗志,军心不稳,项羽明白无法再战,再战下去会全军覆没,与其10万大军一起死,不如能逃多少算多少,在求生欲望下,只能带少部分人突围逃亡,项羽从10万大军中秘密挑选了800精锐。



2、既然是突围逃生肯定是人少一点好,而且骑兵也逃得快些,10万大军肯定是步军与骑兵混合,步军居多,项羽于是从骑兵中秘密挑了800精锐。

3、在历次战斗及四年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骑兵是越打越少,10万大军中估计骑兵也只有2~3万骑兵了,这800人应该是项羽最核心的精锐。

4、项羽逃亡是不能对所有军队讲的,就算是突围也只是通知他认为应该带走的极少亲信,突围之事越少人知道越好,人一多,连汉军都知道就无法突围了,项羽无奈只能舍弃10万大军,任由汉军攻杀,而带着极少的800精锐突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前202年,项羽经过5年战争,已经是国土丧失大半,盟友全部失光。值得庆幸的是,麾下楚军仍有10万众,尤其是精锐的江东子弟兵都还在。

彭城一战,刘邦被项羽打成狗,自知无能力指挥数十万大军。于是,屡建奇功的韩信接过60万联军的军权,与项羽做最后的决战。

10万对60万,在刘邦手里估计要玩完,在韩信手里是多多益善。韩信曾经待在项羽身边多年,颇为了解项羽的用兵之道,这让项羽失败的风险大幅度提升。

项羽长于野战,更长于以少胜多,用兵快狠准。只要项羽在,楚军犹如战神护佑,犹如10万狼咬60万羊。

只是这次对方的领头部队,不是羊,也不是狼,而是猛虎般的韩信。猛虎带的庞大羊群,战斗力全新升级,楚军危也!

双方的决战在垓下平原展开,尽管平原战斗有利于项羽军队,但是项羽的人数太少,难以实现纵深作战,必须集中兵力突击,然后击溃敌阵。

韩信当然明白项羽的打法,里三层外三层布阵迎敌,不仅让你项羽有冲不完的阵,还要从偏路出兵分割你的兵马。反正,我韩信人多,够安排!

结果项羽部队陷入包围,1个拳头被分成5个指头,楚军损失惨重。项羽领兵败退……

史书记载,经此一战,项羽10万军队被干掉8万,剩下2万残军,遭遇起兵以来的大败。我们可以推测百战百胜的项羽,优势项目上遭到失败,一定是大受打击。

项羽退守垓下城,修建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然而,楚军缺少粮草,坚守并不能长久。史书上说,项羽心情烦闷,就去军中巡视,结果听到敌军营地川来阵阵熟悉的楚歌声,大惊失色以为楚地尽失。

当晚,项羽和虞姬对酒当歌,美人卧剑死。半夜时分,项羽带领800精锐骑兵冲出城门,突破汉军防地,向南而去。为什么带800人?

可能有几个考虑:其一,人太多容易突围不便,800人可灵活指挥;其二,这些人是剩下的江东子弟,项羽要带他们回江东;其三,800人能迅速集中出城,免得造成楚军慌乱。

刘邦命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河仅剩100多人,后被农夫误入沼泽遭汉军追上。项羽再次强行军,以摆脱汉军追击,进入东城县时仅剩28骑兵。背后汉军烟尘弥漫,项羽决心赴死……


子屠龙


垓下之战时,项羽确实还有十万兵力,可围在他们四周的是刘邦和韩信带领下的更多兵力。这些兵力是项羽的几倍。

项羽这是在突围,是趁夜黑风高的时候,偷偷溜出去逃命的。如果把十万大军全部带上,声势太大,准被对方发觉,那就逃不出去了。

他带的这800名将士都是精选的骑兵,也只有骑兵才能跑得更快。一般的士兵带在身边的话,只能成为负担,拖后腿。项羽连自己深爱的女人虞姬都没法带着突围,又怎么能带着多余的士兵?

虞姬不想成为项羽的负担,不能成为敌军的俘虏,她不得已拔剑自刎了。项羽痛哭失声,割下她的首级,背在身上,带着800位骑兵冲出了重围。

可走到半路,他们迷路了,在路上见一位老农在田里劳作,便向前去问路。也许是老农不想楚汉再争斗下去,也许是项羽一行人问路的态度不好,农人特意把他们指向沼泽地。

陷入沼泽地将士,死的死,伤的伤,再加上部分没跟上来的将士,到达乌江时,就只剩近百人了。

项羽带着这些人,勇猛抗战,誓死抵抗,就项羽一人就杀了100多汉军将士。无奈,最后他们寡不敌众,项羽带的将士都被杀,只剩他自己时,项羽不愿过乌江回江东,选择了和他的虞姬那样拔剑自刎了。

项羽虽然战败了,却仍然是后世人心目中的英雄。我心中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月儿上山了w


因为项羽要逃跑,所以他不可能带着十万大军一起跑,只能轻装简行地跑。

1.项羽只能逃跑,因为楚战士无力再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垓下此时,刘邦集团有多少兵?

粗略统计,韩信的齐地军团兵30万,刘邦成皋军团20万,彭越魏地军团10万,英布、刘贾的九江兵团10万,约数应该在60到80万之间。

而项羽有多少兵?

只有从成皋荥阳战场上退下来的10万疲卒。

20万龙且军团,已经被韩信团灭;西楚彭城,已经被韩信军团扫荡。

所以,除了这10万人,项羽没有也不再有支援力量。

第一次交手,韩信五军阵的大纵深布局,直接压制了项羽的雷霆攻势。

就是说,你项羽想搞重点突击、中央突破的手段,已经不可能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本就是疲敝之卒、又被重重包围,一鼓冲锋已经耗尽了十万楚军的全部心力。

而这还不算完,四面楚歌声的心理战,彻底让楚军崩溃了,曾经以一当百的楚战士已经彻底没了战心斗志。

纵横八年、历战七十的项羽,当然明白战心斗志的意义、自是明白何为死局何为僵局。所以,垓下之战已经不用打了,肯定输,而项羽只能跑。

2.项羽为何没能再次上演一幕彭城之战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项羽是兵形势的登峰造极者,巅峰之作不是巨鹿之战而是彭城之战。

刘邦举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占彭城、定西楚。而项羽从齐地率三万精骑、千里回援,闪电一击,不出一日,便把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灰飞烟灭。

此时项羽有十万大军,为何不彪悍一把,再来一场彭城之战?

原因是形势不再了。

雷动风举,你得有突然性,此时还怎么突然?

变化无常,你得有大纵深,困死垓下有何变化?

轻疾制敌,你得有快速机动部队,此时的项羽估计也就八百骑兵了,还怎么快速?

而且,刘邦也不允许项羽折腾各种骚操作,大军严阵以待,挖好深沟、筑好壁垒,布置好各种远程近战的武器,你项羽还能变出什么戏法?

所以,彭城之战,只能是回忆,而垓下,只能是死局。

3.项羽没法带着十万大军一起跑

首先明确一点就是:项羽肯定不能带着十万大军跟他一起去打仗了,不仅军无战心而且事尽兵疲。

所以,项羽只能逃跑。

要逃跑就得透着跑,在百万大军汇集之地,带着几百骑兵往外跑,还是有可能的。

而带着十万大军逃跑,那就是战略撤退了,那刘邦的几十万大军肯定会在后面死命砍杀,而刘邦的骑兵部队也一定会包抄掩杀。

项羽为什么没跑出去?

刘邦不会给项羽机会的,凡是能走的路,肯定都派了部队,因为这时候刘邦没别的,就剩下兵了,要多少有多少。

别说什么死老头子有多坏,把项羽指进了泥泞死路,这条路就是项羽自己走出来的。

因为能走的大路、好路,都被刘邦站住了,乌江里面也不见得有一条船。

原因这是楚汉争霸的总决战,谁也不会再给对手以机会。

项羽800骑兵,灌婴5000骑兵,楚汉骑兵决战东城、项羽乌江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