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心理育儿经6

【一】

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变得完美,不要犯错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2日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有些人表面无比坚强,内心却非常敏感,有些人表面上风趣幽默,内心却非常悲观,有些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却非常暴躁,有些人表面上聪明伶俐,内心却总觉得自己非常愚蠢。许多时候我们的面具实在太过完美,不仅骗过了别人,也骗过了我们自己。要想透过面具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感到不满意、不高兴、不痛快的时候,这是我们的面具于内心阴影在相互冲突。黛比福特

在我做心理咨询中遇到一个这样的女孩,做事要求完美。她很喜欢打羽毛球,如果这次发挥不好,她就会反复的去打,甚至自己可以不吃饭。在学习上也是,如果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自己就会拼命的学习。课间休息十分钟也会抓紧时间学习,晚上牺牲睡眠的时间也要多学习,一定要保持班级前一两名。嗯。

最后这个女孩子在高一就开始就发病了,自己头疼。心里想学习,可是一坐在教室就心烦学不进去。偶尔会有自残,不想活了的念头,自己很痛苦,爸爸妈妈也很痛苦。特别是妈妈根本接受不了这种情况,因为妈妈以前做为学生家长代表,给很多学校做过演讲,因为自己的孩子在本市不但学习上是名列前茅。在唱歌、钢琴比赛、绘画、体育比赛上,多次取得本市第一名,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平时自然有很多人来向妈妈学习教育孩子的方式。

对于很多优秀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我首先会想到孩子的妈妈一定是一个焦虑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首先帮助妈妈分析焦虑的原因,无论我们怎样疼孩子,孩子在家里面永远会扮演替罪羊的角色。也就是说一个焦虑的父母,一定是担心恐惧的。所以她会拔苗助长,她会给孩子一个错觉,你只有优秀你才是可爱的,你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很多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赞美,她必须要让自己变得非常敏感。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读懂妈妈的心思,自己才能理解妈妈。才能在妈妈那里获得肯定,妈妈会说我的孩子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可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孩子,因为懂事就代表着我不能玩儿游戏,我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出去玩。我要一直学习我妈妈才高兴,我没有按照我妈妈的意思去做,我妈妈脸色就很难看。

所以我们看到这种类型的孩子多数都是讨好性格,因为我不讨好妈妈,我就会被妈妈抛弃。大人会无意识的说,你不听我话我就不喜欢你,我就不要你了。对于比较愚钝的孩子,可能没有什么影响。对于聪明敏感的孩子来说,她很可能认为妈妈这么说是真的。说不定也可能是真的,因为焦虑的妈妈一定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如果不听话的孩子妈妈会焦虑。

我能掌控一切,我才有安全感,我才不会担心恐惧。所以一个焦虑的妈妈一定是一个控制欲强的妈妈,我不控制我就抓狂。我不能允许男人离开我的视线,更不能允许孩子的思想跟我不一致。所以一个害怕犯错的妈妈,就会有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因为害怕犯错,一个人才失去了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因为害怕犯错,才让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可是实际上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没有单纯的成功,也没有单纯的失败。

所以我们看到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不敢去冒险。因为冒险就会出错,出现错误就证明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为了证明我是有价值的,我认可不去参加考试,我认可不去参加工作。一个人逃避责任,一个人不敢承担责任,虽然这让自己逃避了暂时的痛苦,可是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追求完美的人,总会表现出我特别有修养,我是一个有高道德感的人。所以这样的人有愤怒不能表达,因为我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甚至会把自己的愤怒合理化,我不应该和这个垃圾人生气。当把别人对自己的侵犯都合理化之后,自己当然就不会愤怒了,这同时也把自己在情绪完全压抑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有抑郁症的孩子或者成人,他们都是不发怒,有修养,表面上爱开玩笑,有的人甚至很豁达。给我们感觉这个人不会生气,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生气的能力的时候,他的情绪已经压抑很深了。一个人只有会发怒,能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才会有界限感。否则和别人的交往中,自己永远会当一个受害者,我惹不起我躲得起,是这种类型的人的一个普遍性。

心理学家黛比福特说过:我遇到过许多为病痛,失眠,抑郁症和人际关系出现困扰的人,这些人从表面上看都很完美,从不对别人发脾气,从不做任何自私的举动。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症,却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这些东西受到了压抑太严重。在他们潜意识里面隐藏的太深,以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意识到即存在。

所以想成就一个孩子,就让他勇敢的去尝试,去犯错,一个敢犯错的人才会有勇气,才能承担责任。爱一个人,不是因为完美而去爱他,而是因为他是真实的人,我们去爱他。越是要求完美的人内心越自卑,越是没有价值感。因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看到自己越来越多的不完美,自己才会越来越批判自己,越来越嫌弃自己。所以毁掉一个孩子的方式,就是我们要求她完美,要求他不要犯错,怕犯错的人变的畏缩不前,在自己的小屋里面用逃避来换得自己暂时的安宁。

【二】

心理学:为什么胆大的妈妈,会养出脆弱胆小的孩子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11日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在我们的观念里面,龙生龙,凤生凤,一个胆大的妈妈,孩子一定会胆大。一个胆小的妈妈,孩子一定就是弱小的。可是很多现实的情况却不都是这样,很多胆大的妈妈,或者说敢闯敢干的妈妈,她养的孩子反而胆小怕事。有的甚至不敢出去做事,不愿意工作,成为啃老一族。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以下几点剖析,或者能帮不到有同样困惑的人们。

一、只有脆弱的人才能理解脆弱,坚强的人从来不理解脆弱,甚至会讨厌脆弱

在我咨询中遇到很多女强人类型的妈妈,在家里面说了算,在单位里面是骨干是领导。甚至很多时候别人家庭出现问题,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都会向这个妈妈来讨教。当然这个妈妈每次给别人建议都很有用,可是到自己的孩子问题上,自己就完全不灵了。

只有脆弱的人才能理解脆弱,一个没生病的人永远不会理解一个抑郁症患者。因为你不是他,你甚至还会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为什么那么激动?为什么会哭那样?所以说最能理解抑郁症患者的,一定是抑郁症患者。一个坚强的人,不但帮不了他,反而会给他压力。因为他的坚强更衬托出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无能为力,自己的没有价值感。

二、她是我的孩子,她必须超过我,必须优秀,因为妈妈喜欢优秀的人,讨厌平凡的人

我们会有这种感受,亲属家的孩子怎么样我们都能接受,朋友家的孩子怎么样我们都能接受。同样的行为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就不能接受,因为我们不允许我们自己的孩子平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平凡,可以不听话,甚至可以犯错。可是我家的孩子不行,我家的孩子一定要优秀,一定要完美。

如果我的孩子不优秀,就会打我的脸,因为优秀的妈妈,想让自己家里外面都优秀。在妈妈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不断的上进才是优秀的人。所以在妈妈的眼里,孩子必须一直在学习。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手机,不能和同学出去玩,因为这样都是在浪费时间。你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你的生命不能浪费。

三、一个无价值感的人总会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不但会逼自己优秀,她也会逼自己的孩子优秀

我们认为学习之外工作之外的,多数人也没得吃喝玩乐,在优秀的妈妈眼里都是浪费生命。每一个时间都是有价值的,我要把这个时间完全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就像一个弹簧,我们总是给它压力,长久的压力之后,它就会失去自己的弹性。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学习之外的爱好,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个枯燥无味,让人难以忍受的事。

我们表面上看这个妈妈是特别优秀,可是更多的时候,这个妈妈在证明自己我是优秀的人。因为她知道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她会通过拼命工作让自己获得价值。获得家人,朋友和社会的肯定,认同,当自己不会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去享受生活。因为我们认为享受生活是堕落,有时间你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四、一个人不但要活出一面,还要活出另一面。接受自己的坚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脆弱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妈妈说的话。所以一个不知道恐惧的妈妈,当孩子出现胆小害怕的时候,妈妈就会批判嘲笑。这样孩子自然压抑了自己的恐惧和胆小,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没发病之前,他们都是非常胆大的。他们都是非常坚强的,就是因为他们表现出脆弱恐惧和胆小的时候被妈妈笑话过。

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不允许自己哭,他认为哭自己就失去了尊严。没人想当一个懦弱的人,因为从小被妈妈教育成勇敢才是好的,胆小恐惧是令人不齿的。所以一个抑郁症患者才会把自己所有的脆弱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压抑恐惧,就会变成无名的恐惧。

三清老师感言:只有接受全部的自己,一个人才会活的不压抑,才会活的不冲突,才会活得不纠结。否则我们总是站在一面批判另一面,我们认为无私好,自私就不好。大方好,小气就不好。我们把人生活成完全对立,活成死板的固执的人生。活成了非黑即白的人生,这是给自己戴上枷锁,也给孩子带上了枷锁。

有时候我会说,睡觉是个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就是因为睡觉能更好的工作,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之外的爱好就和睡觉一样。虽然没有什么有形价值,可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是隐性的。没有睡觉,我们不能工作,甚至不能活着。同样没有娱乐活动,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他虽然活着,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这么多得抑郁症的孩子,这么多玩游戏打发时间的孩子。

【三】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行为偏差,父母的批判是无效的,越纠正越逆反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23日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当我们一直赞美优秀,那么一个孩子就需要掩藏自己的不优秀。当我们鼓励勤奋,一个孩子就需要隐藏自己的懒惰。当我们说听话是好的,一个孩子就需要隐藏真实的自己。很多父母觉得我没有干涉孩子,孩子为什么这样要求完美?孩子现在成绩特别好,可是不愿意上学,我都说了考什么样都行,孩子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普通呢?

没有几个父母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普通,怎么塑造一个孩子永远是最畅销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厌学,可是家长还是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而不是探究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曾经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都成向家长求助过,也都跟父母说过,我想做心理咨询。可是多数父母会觉得矫情,你什么都挺好,为什么要做这个咨询?

真正等到孩子发病了,甚至是辍学了,再想给孩子做心理咨询,多数孩子已经拒绝了。因为孩子的心中说,我曾经一次一次的求助于你们,可是你们从来没有关心我的心里。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我内心已经变成无力无助,没有谁能解决了我的问题,包括咨询师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因为很多孩子此刻已经患上了各种神经症,有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甚至各种精神问题。所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总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想解决问题背后的原因。

有的孩子一直选择吃好吃的,每天吃几顿饭?原来不挑剔,现在变得非常挑食。有的孩子会疯狂的购物,有的孩子会吸烟,有的会喝酒,有的孩子会选择谈恋爱,可以和不同的异性交往。有的网贷,有的赌博。表面上不一样,可是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自己太焦虑,另一方面儿自己需要被看到。我做不了最优秀的,我也要做最邪恶的,总之我要让别人看到我是和别人不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长期的遭遇压力和痛苦,一个人就会选择逃离和逃避

一个过度控制的家长,或者说一个过度保护的家长,就不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没问题,小学没问题,很多到初一、初二就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了,有的开始辍学,有的开始激烈的反抗。

为什么听话孩子会做出完全相反的行为?因为孩子认为自己一直被家长绑架,所以别人玩游戏的时候我要学习,别人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我也要学习。而且别的孩子有选择,自己是没有选择的,自己即使选择某样东西,如果父母明确的反对,几次之后自己也就不要求了。

然后父母会有一个错觉,我的孩子是听话的,我的孩子是懂事儿的。所以越是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出问题。即使现在不出问题,高中、大学、甚至结婚之后,也是会出问题的。

这种情况就像夫妻双方刚谈恋爱结婚的时候,一方选择强势,另一方选择忍让,如果不能很好的沟通,两三年开始,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不要认为这只是孩子的问题,大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这时候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孩子这样恨父母,婚姻中的双方为什么那么怨恨对方?每个人都是以爱着的名义去做事,如果我们不允许别人有独立的思想,那就是扼杀,无论你对他多么好,他都会怨恨。

二、不接受此刻的自己,不接受此刻自己看到的世界,才需要幻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一个原来那么优秀的人,学习总是前几名。甚至自己都没有多么努力,自己就非常优秀。这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可是随着学业的加重,只有聪明是不行的,一定要加上努力。可是对于聪明的孩子来说,努力是自己欠缺的。

因为在聪明的孩子眼里面,努力的孩子都是笨蛋,他们取得的成绩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是一直靠死学硬背得到的成绩。这种成绩我认可不要,我一定要用聪明来展示我的成绩,展示我的与众不同。所以当自己拼命努力成绩上不去的时候,或者拼命努力成绩上去了,自己又害怕下一次落下来。

一个人只接受自己聪明,不接受自己是一个笨蛋。一个人只接受自己的优秀,不接受自己的普通。当现实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是接受不了的,这时候才需要逃避。有很多学习好而且厌学的孩子,他们一面说自己爱学习,一面自己走不进教室,拿不起来书本,实际上自己是讨厌学习。

三、一个大人需要谎言,同样情况一个孩子也需要谎言,因为谎言让我们选择不看现实。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撒谎?因为他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所以他需要撒谎。当撒谎习惯了,大事儿小事儿都会撒谎。我咨询中遇到一个40多岁的女领导,说她和我说她无论什么事情总会习惯性撒谎,自己也知道自己用不着撒谎,可是自己的无意识已经形成习惯了。

咨询中遇到一个有钟情幻想的女孩子,她的妈妈来到我这里咨询。说自己的女儿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在日记中大姐特写一个男人是多么的爱自己。两个角色反复对话,而作为男人的角色,会更炙热的追求她,给她种种承诺。实际情况是女孩追求男孩,可是男孩子不同意,女孩子很优秀,她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才需要妄想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痛苦,填补那个匮乏的没有价值感的自己。

女孩子一面上大学,一面上夜店陪酒,以此展示自己是了不起的,别人做这些事情会隐藏起来。可是这个女孩子会把自己吸烟喝酒,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来张扬,以此展示我是了不起的。给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价值感,或者说高自尊,追求自己的优越感,她总会需要让别人看到。

所以对于有妄想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幻想也疗愈自己的良药。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对于那些疯狂购物,甚至追求吃喝玩乐的患者,他们内心都隐藏了太多的焦虑和恐惧,或者说太多的无能为力。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才会消失。否则外在行为都是焦虑的良药,当他焦虑的时候他就吃饭,有的焦虑的时候就吸烟,有的就喝酒,有的就会网购。

我们因为了解我们才能帮助到他们,否则我们只是批评,我们只是认为他是错的,父母是完全对的。我们总要去改变孩子,而不是要改变自己。我们只看到他有病了,而看不到自己有病。因为可能我们是教授,我们是领导,就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固守着自己的绝对,也是一种固执。

我咨询中的经验,一个妈妈咨询,不但孩子会改变,婚姻关系也会改变,甚至是同事关系都会改变。因为一个方法变了,我们会把这种方法推广到我们的身边。我们跟孩子出现问题,说明我们婚姻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在和同事和社会交往中也会有问题。这个不是特例,而是具有普遍性,只需要你有勇气,面对不能允许错的自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你的世界才会由荒芜变成美丽的花园。

​评论:

​叛逆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好事,就看父母是否能够从中深刻反省、看到问题的根源然后解决他

如果能,那么无疑是拯救了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家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镜子,做父母的需要好好修正的是自己。

【四】

你越说孩子越不听,妈妈只需做到这几点,孩子定会听你的

三清心理感悟

1月13日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有很多妈妈来做心理咨询,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不听话。我越说他越不听,他越不听我越焦虑,然后就变成吵架,最后不欢而散。我知道这种方式没有用,可是孩子明显做的不对,我也不能不说呀,怎么办呢?我真的是没有招了。

首先我们说孩子,已经就是批判孩子了,孩子心里已经不高兴了。在孩子的心里会存在着这种幻想,别人可以不理解我,我的妈妈一定能理解我,可是在妈妈这里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是得到批评。这才让孩子失望和绝望,孩子不高兴了,她的内心已经出现逆反心理,我们继续说,她会更烦。

我们要想我们也是从小孩走过来的,我们从小在学校也会受到老师的不公正批评,受到父母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一刻我们自己是什么心情?我们那时一定会生气很多报复心,尽管我们做不到,可是那种怨恨或者羞耻已经埋在我的心里。

所以我们今天的行为难免受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过去自己在学习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更会想让孩子去取得成就。因为我们不想让孩子受我们吃过的苦,遭过得罪。咨询中我看到很多这样的妈妈,自己在学习上受到挫折,然后在工作中特别拼命。他们的成就很多超过了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就是因为没学习好,让自己感到特别羞耻。

那种羞耻感逼着自己一直在奋斗,我不允许自己吃喝玩乐,我瞧不起那些不求上进的人。这样不但让自己不能享受生活,同时也不允许孩子享受生活。因为那种享受生活是被自己摒弃的,所以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也逼着孩子变成了一个学习狂人。所以很多孩子辍学或者有心理疾病,大部分会出自于这样的家庭。

我咨询中有一个初考高的考生,和妈妈每天都会吵架,然后自己发脾气大哭,甚至都不想参加考试了。到医院诊断是焦虑和抑郁,孩子吃药也没有多少效果?后来妈妈到我这里来做心理咨询,我只教妈妈几种方法,然后这个孩子就改变了,顺利的考上了本地的一所重点中学。

一、允许孩子释放情绪,你只做个倾听者,而不要做个解决者

过去每一次孩子发脾气,不是摔书就是撕本,孩子解决不了问题就在那里喊叫。每次妈妈都去给孩子解释,可是孩子认为妈妈的解释没有用。妈妈认为自己说的才是道理,孩子最后就会和妈妈吵架,然后母女都崩溃。

现在我只要妈妈倾听孩子说话,不管她发脾气,还是哭闹,你只静静的看着她。不是重大情况,不给孩子方法,让孩子找到自己解决的方法。第一两次孩子特别愤怒,可是发过几次脾气,妈妈根本不做表态。她自己慢慢也就冷静下来了,觉得自己的哭闹就没有什么用,这样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妈妈承认自己的焦虑、担心和恐惧,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只能给孩子焦虑

表面上是孩子对考试焦虑、恐惧,实际上妈妈的骨子里是更恐惧的,妈妈总会认为自己掩饰的很好。可是一个人无论怎么掩饰,自己的语气,自己的说话会流露出来。自己的表情会流落出来,更多的时候,孩子的行为会受母亲潜意识的驱动,这一点都是大家忽视的。

所以在咨询中我首先让妈妈释放焦虑,担心和恐惧,释放自己的条条框框,自己的规律和原则。当我们不用那么多的原则约束自己,我们就不会给孩子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要把心全放到孩子身上。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先爱自己,因为我们很多妈妈都是先爱孩子,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付出的很多,然后就会对孩子抱怨。

当妈妈开始爱自己之后,过去妈妈回家首先收拾屋子,关注孩子作业。忙一圈自己累的没有好心情,现在回来自己首先躺床上歇着,看着手机,买一包小吃。这种生活很惬意,孩子也觉得轻松了。否则我们过度关注孩子,妈妈也累,孩子也会有窒息感。

三、不要用廉价的同情、理解去跟孩子说话,我们要学会思考,才能发现每句话背后的含义

很多时候孩子说话在试探家长,我要考不上某个高中怎么样?我要考不上名牌大学怎么样?我以后考不上会怎么样?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时候,有的孩子会有冲劲。有的孩子只能是强挺着,这时候如果孩子说我要使劲努力拼搏,我就要考上某重点高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试探,这时候妈妈给她的鼓励就是压力。她想听的话就是你要放松,因为一个表决心的人,正式没有信心了。有信心的人从来不用证明什么,当一个人要去证明的时候,难免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

很多时候我们的同情和理解,根本走不进孩子的内心,这时候只需要我们陪伴。我们只需要感受孩子的无能为力,你们不是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帮上忙的,孩子面对他的困难和挫折,一定要找到自己应对的方式,当他自己能应对的时候,孩子也就成长了。

所以当妈妈的只需要多倾听,不要简单的同情和理解,我们找到自己焦虑和担心的,我们理解了自己,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我们不但理解自己坚强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然后我们才会允许孩子脆弱,我们才能真正陪伴孩子,陪她走出困境。

【五】

你所谓的修养有毒,它隐藏着内心的脆弱和胆小,更会传染给孩子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26日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咨询中遇到很多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她们的妈妈很可能是这样的。在单位人缘好,有学问,有修养,从不对别人发脾气。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有求必应,甚至主动去帮忙。这种人从不说脏话,即使生气了也是回家偷偷的落泪。别人会赞美,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有修养的人而骄傲。当他们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妈妈很困惑,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孩子会有心理疾病,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有修养的妈妈总会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妈妈不理解,当然孩子也不会理解。

越是有修养的妈妈,越会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偶然就是特例,如果是必然就具有普遍性。在我咨询中这种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有修养,是真的有修养,还是我们虚假的面具。

有些人从小胆小,从来不敢和别人正面冲突。于是在他的心中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我不和粗鲁的人在一起。那样很掉价,很丢脸,甚至是我要远离那样的人。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内心缺少的就是勇气,或者说做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压抑什么?就会被什么吸引。一个人缺少什么也会被什么吸引,一个缺少勇气的人,正是容易被那种情绪化的人吸引,因为那正是我不敢做的。

或者身边有一个鲁莽的哥哥姐姐,他们总是犯错,总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于是我就要做一个稳重的有修养的人,因为这样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赞美。尽管这种赞美,会让自己在生活中吃亏,可是在精神上会得到补偿,会得到父母的肯定,认同。

二、所谓的有修养,更多的时候是不敢展露自己的真性情,所以她的爱人一定也是崩溃的。

多数我们看到有修养的人,只是生活中的好人,他们缺少的是真实,或者说缺少生活中的热情。总是以道理约束自己,同时也用道理约束别人。在她的心中会画出好和坏,善与恶,黑与白等等标签,有修养就是对的,生气不发火就是对的。

嘴上说似乎什么都行,可实际上什么都不行。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可是内心却非常在乎。这就给别人传递一个信息,自己是心口不一的。我吃什么都行,可真正饭菜上来了的时候,马上就开始生气了,为什么要这几样菜?我不喜欢吃。可是自己提前还不说,征求意见也不说,所以越是什么都行的人,最终结果更是什么都不行。

所以自己的爱人才会崩溃,自己的孩子才会挫折。表面上爱人怎么样都行,你是最优秀的,你是最棒的。可是遇到事情就会挑剔,就会批判。对于孩子更是这样,别累着,你考怎么样都行,身体健康最重要,快乐最重要。可是每次考试,妈妈比谁都紧张,所以这种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终究会被孩子发现。

三、我们约束自己,我们一定约束别人。我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我们也不允许别人真实。

有修养的人,多数都是讨好性格。处处自律,处处约束自己。一个约束自己的人,一定会约束自己爱人和孩子。很多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说,你不要像你爸爸那样,看你爸爸遇事就发火。在单位得罪很多人,他自己还不知道。

那么这就暗示孩子要像自己一样,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作一个不生气不发火的人,吃亏的时候也要装作自己大度,装作自己是不生气的,被人羞辱,也要微笑。所以很多有病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发觉我原来做的都错了,我那么做太吃亏了,太委屈自己了。

一个孩子伪装自己懂事,就需要听妈妈的话。因为妈妈说一个学生必须学习不应该玩游戏,自己虽然心里想玩,自己也不能玩。因为自己被贴上了好孩子,贴上理解人懂事的标签。心理学家说,抑郁是压抑的愤怒。长期的压抑愤怒,一个人就会变成抑郁症。不只是心理问题,过度压抑的人身体也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

三请老师感悟:我们一个人不仅要活出自己修养的部分,我们也要活出自己真实情绪化的部分。否则我们一直以一个虚假的面孔示人,我们永远走不进别人的内心,别人也永远走不进我们的内心。我只能活出自己道德的部分,而活不出来自己本能的部分

我们不但压抑自己,我们还压抑自己的孩子。我们只允许自己的孩子坚强,从来没有允许自己的孩子脆弱。我们允许自己的孩子理性,从来没允许自己的孩子感性。一个压抑情绪的人,无论外表多么热情,内心是无比冷酷的。因为他不允许自己的感情出来,自己永远以一副面具示人。所以才会活的累活的苦,活的纠结,只有当我们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才会融化。

当一个人活出自己的多面性,我们才能称这个人是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豁达的人,一个圆满的人,否则我们就是一个分裂的人,无论你伪装都完美,都是皇帝的新衣,扛不住真实的检验,因为假的终究是假的。

【六】

别让共情泛滥,你不是圣母,不要去拯救别人,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6日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共情,似乎你不懂得共情,你就不能和别人说话。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丈夫不理解妻子,我们就会苦口婆心的劝。你要理解他的不容易,她很难,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哪有谁是容易的,哪个不难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共情不好,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如果没有界限感,我们认为我们是在理解别人,实际上对别人会有一种侵入感。另外一方面每个人都需要消化自己的情绪,爱人有情绪了,需要他自己去消化,我们陪伴就好。孩子情绪低落,他需要面对自己的无助,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

对于父母来说,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是很难的,所以父母才要伪装自己无所不知。实际上父母不知道什么,知道的一点儿知识都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体悟和实践。所以很多知道道理的父母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可以教知识,你是教授,可以培养出博士。但是你就交不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教孩子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言传身教。

所以在我这里做咨询的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他们多数从小被父母教育上需要共情,需要去理解别人。需要宽容,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反而不能和别人建立关系。因为自己总是理解别人,即使自己受到了侵害,也会给别人侵害自己一个合理化理由。

所以很多孩子发病之后会觉悟到,以前我那么做吃亏了,现在谁欺负我,我要完全反击回去。由极左走到极右,最后变成和别人发生冲突。左右都不是,让自己陷入孤立。就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什么东西是我自己处理的?什么是别人处理的?找不准固定的界限。

那么我们在学共情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共情,也要明白界限,什么是我需要做的,什么是她需要面对的。

比如每次孩子遇到挫折和痛苦,父母都主动上前解决。这样孩子就形成了遇事就逃避痛苦,不敢面对,遇到事情就需要爸妈解决。可是如果到高中,到大学到社会,很多问题是父母解决不了的,这时候孩子就会逼着父母去解决。

我咨询有个孩子遇到高考的痛苦,然后他就会批判爸爸妈妈。你们就会挣死工资,根本不会投资理财。你们要给我准备几百万,我要投资房地产,我一定会挣大钱。你们要把自己的房子卖了,钱不够就找亲戚朋友借点。每天都对他妈妈唠叨,把他妈妈唠叨的烦死了。

这样的孩子就是从小没有自己面对自己的情绪,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妈妈造成的,是中国的教育造成的。他会认为外国的教育很轻松,我的痛苦都是你们造成的,因为你们不能让我快乐,所以我有痛苦就要折磨爸爸妈妈。

二、共情,也要学会承担责任。

过度感同身受,不仅是行为上越界,情感上也越界,总会因为他人的情绪,让自己背负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在我咨询中有一个女生,她每次看到乞丐都会难受几天?所以她尽量躲着乞丐走。因为每次看到乞丐之后,自己吃好的就会有罪恶感。他们连饭都吃不上,我在这里山珍海味。他们穿的非常破,而我在这里穿奢侈品。

然后自己就会自责、内疚,对自己批判,觉得自己不好。有的人享受是快乐,对于过度感同身受的人,享受快乐是一种罪恶,因为之后他会自责内疚,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所以在他的内心总会纠结,我到底应该这么做?想吃好的有罪恶感,然后自己还不习惯吃平时饭菜,不习惯穿普通的衣服。最后变成怎么做都不对,这才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自暴自弃。

三、共情太多了就是泛滥,我们怎么能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呢?我们真的能理解别人吗?

所以做心理咨询中我更多的用到是倾听,而不是简单的共情。没有谁能理解你,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注定是孤独的。能理解你1/10就是朋友,能理解你大部分就是知己。咨询中我遇到很多夫妻,他们认为互相已经很理解了。可是当咨询深入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对爱人非常陌生。当然,因为我们对自己都非常陌生,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分析自己,从来没有探索自己。

甚至说自己从来不知道要什么,我咨询中遇到很多特别痛苦的人,我常常问他们,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都是一脸迷茫,一个人不知道要什么才会纠结。有明确目标的人,他们反而不会痛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很多人没有明确目标,你给她什么都不对,原因是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不要摆出一副理解的面容和口气,尽管不能理解别人让我们很挫折,甚至让我们有无力感,甚至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实际上这正是发掘问题的关键,无论你多了不起,终究你是无能的。无论你多么有能力多么优秀,你一定会遇到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像一个皇上也解决不了自己生死的问题,一个教授也解决不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你自己发现自己的无能,实际上这就是身教,这会让孩子了解我们都有无能为力的地方。一个人所以焦虑和恐惧,就是因为他想控制事物。不控制自己就焦虑,所以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越恐惧越担心越焦虑。所以无论我们是对朋友,对爱人,对孩子,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只能提供支持,但不越界,尊重她自己面对情绪的个人空间。

所以在咨询中当妈妈不在去共情孩子,当时孩子一定会愤怒。可是如果这时候妈妈学会倾听,这界限感自然就会出来。经过几次之后,孩子自然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之后他会感谢父母,因为在这个事件中他学会了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成长。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共情,而是共情泛滥。我们对孩子的爱根本都不缺少,每个父母都爱的太多,甚至变成了溺爱。

所以说别让共情泛滥,你不是圣母,不要去拯救别人,这样才能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