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光:投資最大悲劇是看對趨勢,押錯企業

趙曉光:投資最大悲劇是看對趨勢,押錯企業


投資最大的悲劇是什麼?即看對了行業趨勢,但最後卻投出了一個被淘汰的,在競爭中失敗的企業。


在目前的創投市場上,科技投資仍然是被資本追逐的寵兒,“硬科技”企業更是成為今年科創板支持的重點。創投人都希望能穿透技術的迷霧,尋找到合適的投資方法與策略來慧眼識珠。但是,“投資最大的悲劇是,看對了趨勢,卻押錯了企業”,趙曉光說。


趙曉光是天風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作為見證中國電子行業黃金十年的白金分析師,他本次的演講題目是《穿透技術迷霧,看清科技本質》,從科技趨勢風口、長期價值投資、短期持有秘訣,以及眾多實用方法論、黃金評估定律等維度,解讀如何避免科技產業的投資悲劇,以及在光怪陸離的市場上,如何找到具有投資價值的科技企業。


以下為演講實錄:


趙曉光:非常榮幸能來做分享,今天我更多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探究一下整個科技產業的研究心得。雖然對整個科技產業的研究看似複雜,但本質上萬變不離其宗,研究的核心包括普通的硬件技術、產品、企業,也包括大量智能硬件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未來科技等。那麼,如何找到具有投資價值的科技企業呢?究竟如何研究評估呢?


兩個研究維度“黃金定律”:用戶需求和數據體系


對於科技行業的研究,我認為應該從兩個維度進行思考。第一個維度,用戶需求。


無論To C還是To B模式,最終目的是要解決用戶需求的問題。用戶都是用腳投票的,無非是說解決To B的企業需求相對容易,而對於To C的企業來說,用戶需求更為動態多樣化,所以分析變得更為複雜。但是,所有的產品本質都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


以智能手機為例,通過整合各方面基於硬件的服務,滿足了人們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需求,所以它非常成功。


過去很多種類的智能硬件沒有成功,其原因是什麼?即沒有轉換為硬件服務,沒有帶來實實在在的解決痛點的用戶體驗。所以思考問題的第一個核心方式就是從用戶角度出發,要思考企業產品解決了用戶的什麼需求?以及怎麼解決的方式和路徑?


第二個維度,數據體系。


在今天,我們反覆強調所有的科技企業,無論是電子的、通訊的、終端的、零部件的,還是計算機的、互聯網的,本質上都是一個數據體系。這個數據體系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怎麼拿到數據,二是怎麼處理數據,三是怎麼轉化輸出數據。


成功企業的秘訣在於這三個環節中至少某一點,或者是某兩點極為卓越,甚至是三個點上形成了“三劍合一”的模式。不成功的企業就在於它沒有解決三個點中的某一點。


無論我們分析的是什麼行業和企業,其實本質上都是從這兩點深入思考。


產品創新週期遵循“每五到八年”革變規律


如果從行業特殊性來說,科技領域是一個有其特定自然發展趨勢、發展階段和發展規律的行業。要做好研究,有三個分析科技行業週期的關鍵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創新週期。我們總結認為,每五到八年會有一個產品成為行業主流,這一產品在這五到八年內為人類的生產生活解決了重大問題。


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整個科技產業的開創者是日本的索尼與松下,或者說是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因為那時沒有軟件,全是硬件。從那時開始產生了一個規律,就是五到八年一個週期。90年代是臺式電腦的週期,由微軟、英特爾聯盟先取代了大型機、小型機,以及蘋果垂直整合的模式。之後,整個手機的週期開啟。


在每個週期一定要考慮用戶需求。在電腦時代,用戶需求是用來辦公。手機時代,用戶需求是用來打電話。在需求明確的背景下,這一體系核心的價值就是不斷降低價格。如何從兩萬塊錢一部的大哥大,變成幾百塊錢一部的手機,就是這個行業的使命。


當手機時代結束之後,從2003年到2007年,進入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的週期。伴隨著很多其他數碼產品的電子化週期,從模擬時代進入數字時代的週期。而在2009年、2010年,進入智能手機的全新週期。


因此,進一步來說,我們必須要想清楚,每五到八年的這個週期究竟是什麼?科技行業的規律一定是先硬件後軟件,沒有硬件是不可能有軟件的,軟件一定要在硬件的載體上外延。那麼,硬件的週期到底是什麼?有兩種判斷方法。


站在科技巨頭的肩膀上,才能瞄準未來


第一種方法最簡單,看全世界的科技巨頭們在做什麼,重合度最高的領域一定是未來趨勢。因為這些科技巨頭,每家都有上千人在做戰略研究、市場研究,在不斷地試錯,它們鎖定的、要大規模生產的東西一定預示著未來的方向。


比如,科技巨頭們都在做視頻相關的技術創新,如VR、AR、MR,甚至關注度較高的智能電視。通過比較發現,目前電視和手機最大的不同是,手機是一個社交產品+媒介產品,而電視還只是一個媒介終端。試想,當電視變成一個社交終端的時候,這個行業會不會有騰飛的機會?當每一個電商在活動現場都裝有攝像頭,在座各位不需要來到現場就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真實現場,這又是一種什麼感受?


創新的核心是人機互動,增強體驗


所有與視頻相關的行業,五大巨頭都在做,包括華為。我曾拜訪華為的一個資深元老,並問他華為現在最看好什麼技術?他回答,第一,視頻硬件;第二,視頻服務;第三,物聯網;第四,人工智能;第五,新材料。因為任何的創新,最核心的就是人機互動、輸入和輸出。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產生的所有手機供應鏈的牛股,要麼是聲學,要麼是光學;要麼是觸碰的,要麼是看的,要麼就是聽的,都是讓人能感受到的。所以,技術創新就是音頻、視頻反覆的創新,讓你更加身臨其境,在感官上增加更好的體驗。


從用戶痛點,來倒推評估投資企業機會


第二種方法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痛點?社交需求還有哪些待滿足?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和情感需求還有哪些沒有解決的?從這個角度倒推,就會想明白這個行業有沒有機會,或者以什麼樣的方式有機會。


比如智能手錶,如果一款智能手錶只是一次體驗,能知道心跳是多少,這並沒有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而它如果能根據過去心跳的大數據,以及所有的用戶心跳大數據進行匹配,發現心跳是否正常,並提醒休息,或者能告知未來一週有突發心臟病的風險,這就叫大數據服務。當它轉化為服務時,就會有人願意買單。再比如當它忽然檢測不到心跳時,可能是暈倒了,這時候它要定位,然後確保有急救服務在黃金時間段內能進行救助,那麼這個產品就有價值,因為它解決了生命健康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再談智能家居。過去認為智能家居,就是把家裡的窗簾可以自動打開關閉,第一次玩會覺得有意思,但不會玩第二次,因為它沒有解決需求。但我最近看到一個好項目,在床上放一些傳感器,如果它感覺到你睡覺時總咳嗽,說明溫度太低,它就自動把空調溫度提高。如果它感覺你總是在打呼嚕或者呼吸驟停,說明氧氣不足,然後它可以往房間裡釋放氧氣,讓你有更好的睡眠,保證你的健康,這就是健康服務。這樣的產品,就有價值。


所以,所有的東西其實本質上沒有新奇之處,無非就是解決人的需求,只是有些企業的成功是為了解決少數人的需求。但是如果細分深化下去,會發現它只是一個定位問題,即解決哪些群體的需求。


生命週期維度評估,決定投資成敗


科技行業研究的第二個維度是,當一個產品成為贏家之後,會出現哪些發展階段?我們將其定位成生命週期,即產品生命的不同階段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成為主流。一個產品的早期是追求性能,追求體驗。之後的階段,是讓更多的人去體驗,追求性價比。最後,向低收入群體、最基層的群體普及,追求價格。


只有從這些角度才會理解,在什麼樣的階段要投資什麼樣的企業,以及什麼樣的企業會最終可能成為贏家。當一個產業發展到第三個階段,還繼續投資那些技術類公司,是沒有賺錢機會的。所以,研究科技行業的第二個維度就是生命週期。


投資最大的悲劇是看對了趨勢 卻押錯了企業


科技行業的第三個維度是競爭曲線週期。無論在哪一階段,最終投資的都是企業。投資最大的悲劇是什麼?即看對了行業趨勢,但最後卻投出了一個被淘汰的,在競爭中失敗的企業。所以在不同的階段,什麼樣的企業會勝出?老大與老二,老二與老三,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PK?在不同的階段,什麼樣的企業會註定勝出?這一點很重要,這就需要運用競爭曲線週期的維度來評估。


總體來說,移動互聯網或TMT有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正反饋,所以看企業時要考慮一點,它符不符合正反饋特徵,它以什麼樣的方式實現了“越做越大,越大越強,越強越大”。最典型的案例是,可以對比一下共享單車和打車軟件之間的區別。比如滴滴就符合用戶越多車越多,車越多之後用戶越多,但是共享單車就不符合這個規律,所以最後它也因為多種原因變成“滿地雞毛”。


“精準數據”不僅深具價值 更會鎖定未來


本質上,科技行業是一個數據思維。如何拿到數據?如何處理數據?如何輸出數據?這整個數據體系經歷了三個過程點,即從泛數據到大數據,最終到精準數據。只有站在這個角度,才能理解很多企業的長遠價值,看到價值投資。


大家知道今日頭條最大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它知道你的精準數據。搜狗有沒有價值?有價值,因為你天天在打字,它也知道你的精準數據。精準數據的未來無論是To C還是To B,它會重塑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整個體系,所以,不能再以泛數據或者大數據的思維去思考很多產業,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分析核心框架。


三層樓:5G通訊設施——物聯網——人工智能+雲


第三個分析核心框架是,如何實現這個過程?這就是三層樓的技術。第一層樓是通訊的基礎設施5G,第二層是物聯網,第三層是人工智能+雲,涉及到數據的輸入、輸出和計算。


如今大家對這些內容都不陌生,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當分析科技行業時,將三層思維疊加在一起,才會對很多行業規律、競爭規律、產品規律,看的更加清楚。


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趙曉光:投資最大悲劇是看對趨勢,押錯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