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不早死,由孙策周瑜主外,孙权主内,那么吴国能否击败魏国?

月影青霜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吴国即使有孙策,周瑜,也很难击败魏国,实现统一,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从地盘来说,天下十三州,魏国占九州,孙吴充其量占三州,地盘决定国力。

  • 曹魏地盘:曹魏的疆土从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疆土包括有有整个华北地区。从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等地,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领土接壤;东边可以到黄海。东南边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以寿春、襄阳为戍守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地区相邻。西南边与三国之一的蜀汉对峙于秦岭地区,

  • 孙吴地区:其国土范围北自长江口以北沿江一带的与魏国为界,自东向西字高邮县,江夏郡,临沮一线,西沿三峡及湘,桂边界与蜀为界,到了孙权称帝的时候,吴国的国土疆域占了四个州,下辖四十七个郡。

从地盘面积不难看出,曹魏的地盘是大于东吴的,国土辽阔,物产就会丰富,粮食的种植面积就大,产量也多,军队有粮吃,军心才能够稳,所以后期的曹魏在于吴国多次对峙时,能够保持不败,就是因为粮食充足的原因。

二,从人口来说,三足鼎立的时候,吴国人口远低于魏国,兵员补充不如魏国

首先,看看两国之间的人口基数: 魏国人口:据史料记载统计,曹魏在籍人口有443万人,而曹魏所处中原地区,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而前东汉的都城也处于曹魏之地,所以流动人口较大,如果把这些屯户、兵户、吏户、隐户、佃客、部曲等人群计算在内,曹魏人口统计约为1300万人。

东吴人口:据史料记载统计,东吴在籍人口约为260万人,如果也把这些屯户、兵户、吏户、隐户、佃客、部曲等人群计算在内的话,东吴人口统计约为550万人以上。

其次,两国兵员补充的出处:

魏国兵员补充:1.来自曹魏国内的青壮年,壮丁。2.对外扩张战争的降兵,如袁绍的冀州军,刘表的荆州军等等。3.少数名族的降兵,如南匈奴,乌桓等少数名族军队,

吴国兵员补充:基本来自吴国国内的青壮年。

最后,比较两国之间的人口以及兵员补充,高下立见,曹魏的人口基数对于东吴人口基数是绝对碾压的,打仗比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赤壁大战兵败后,兵员死伤无数后,又能够重新集结一支几十万的军队的主要原因。

三,从军事兵种来说,吴国水军为主,魏国马步军为主,北方作战吴国军队劣势明显。

东吴依靠长江天险,北拒曹魏,西挡蜀汉,吴国疆土四州,下辖四十七个郡,东吴依靠有力地形,在各个长江口设立据点,训练水军,使的东吴水军在三国时期独树一帜。

在吴国的水战历史中,东吴的水军曾经狠狠教训过荆州刘表的水军,东吴水军又依靠水势,白衣过江,偷袭荆州,杀的关羽措手不及。但这全都是限于水战,东吴的军队一旦上了以平原地区为主的魏国境内,全然就是一个“纸老虎”,没有一点威胁,东吴历史上,吴主孙权几次率大军猛攻合肥,都是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自己的吴国军队只善水战,不善陆战,并且魏国的马步军在三国军史上是鹤立鸡群的。

东吴军队不善陆战的缺点,在东吴水军在赤壁大战大败曹操后被无限放大,使的当时的大都督周瑜不敢贸然追击曹操。

因此北方作战会使的吴国军队原形毕露,所以说在三国的历史中,吴国军队很少踏入过魏国境内。

四,从政治上来说,魏国接受禅让是正统,东吴偏安割据政权,以偏伐正不占天时

魏国接受禅让是正统:此时曹操过世,汉献帝刘协在曹丕刀剑的威胁下,举行了”禅位“仪式,曹丕登上了皇帝位,国号为“魏”,曹丕在政治抱负上,继承其父曹操统一天下的志向。在治理国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贤臣之世。内有贤臣陈群,司马懿辅佐,外事有曹氏宗亲曹真,曹休,为自己保驾护航。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陈寿

即使曹丕是胁迫汉献帝刘协,登上了皇帝位,但毕竟是“名的正,言的顺”,顺应天时,顺应民意,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东吴偏安割据政权,以偏伐正不占天时:说到这里,得提及一下,孙策和孙权的父亲孙坚,此人自始至终都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他镇压黄巾起义军,讨伐董卓,都是为了维护大汉江山,孙坚把镇压这些人的行为看作是自己这个臣子尽忠皇帝的天职,所以说孙坚干事是名正言顺的,师出有名的。

而观其儿子孙策,孙权,先后成为一方诸侯后,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都想建功立业,一统河山,但是回到现实,孙吴对其它的两方对谁用兵都是出师无名的,对蜀汉,蜀汉的刘备是汉室族亲,乃先帝皇叔,如若对蜀汉出兵就在名义上先输一仗,对曹魏用兵,曹魏已经是名义的大一统,多方势力都已经认可,而东吴作为诸侯国,孙权自立为帝,也在篡东汉的江山,从封建的正统思维上看,东吴出兵伐魏师出无名。不得民心的。

五,从地利来说,东吴的“地利”优势明显,但其实不然,东吴的“地利”造成的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东吴确实在赤壁大战依靠“地利”优势大败于曹操,但那只是一个侥幸,构成这次胜利的因素有很多,笔者总结了有几个:1.曹操为了把战船便于像陆地一样,把战船用铁锁连在了一起,犯了兵家大忌,以至于最后被火攻,2.黄盖的诈降,使的曹操放松了警惕,使的吴军有才可趁之际,3.赤壁之战 ,起的是东风,借助风势,利于火攻,所以说赤壁之战不完全是依靠“地利”优势。

东吴地利的劣势:

1.因为地处于长江,东吴以水军为主,所以不善陆战。

2.依靠长江天险,可以易守难攻,但是东吴要去伐魏的话,船行千里,劳民伤财。

3.东吴和曹魏划江而治,吴军一旦渡江深入曹魏内陆,战线拉的太长,军需补给跟不上。

4.东吴军队一旦登陆魏国地面,很容易水土不服,毕竟一个在长江以南,一个在长江以北,

东吴的“地利”造成的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六,从人才来说,魏国人才厚度明显强于东吴,斗智斗勇魏国占上风

曹丕称帝的时候,内有贤臣陈群,司马懿辅佐,外事有曹氏宗亲曹真,曹休,为自己保驾护航,使的魏国实力空前强盛。

尤其是司马懿,司马懿在治国理政上,独树一帜,军事用兵上,无人能左右,在三国中后期,基本是对吴国幕僚团形成碾压的局面。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而反观东吴的大都督们,周瑜先死,鲁肃后亡,吕蒙再死,最后一个陆逊,牵扯到孙权的家事中,也是郁郁而终,使的后期的孙吴,无人可用,人才凋零。

所以在与魏国的人才比拼中,孙吴是渐落下风的。

七,魏主胸怀坦荡荡,吴主孙权狐性多疑

魏主胸怀坦荡荡:曹丕此人深的父亲曹操真传,有大志向,也有大本事,他的胸襟更是让人佩服,曹丕的父亲曹操早就看透了司马懿,知道司马懿不是池中之物品,便多次嘱托曹丕对司马懿杀之,但曹丕却胸怀博大,容下了司马懿,爱才,用才,曹丕在位的时候,司马懿确实也是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吴主孙权狐性多疑:孙权对谁都不信任,对谁都留了一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任都督都是便用便打压,使的这几个人不能尽其才。

而三代老臣张昭更是看透孙权为人的狐性多疑,所以在赤壁大战的时候,果断提议向曹操投降,并不是张昭卖主求荣,而是张昭看透了孙权,不堪大用。

孙权还有一个更可恨的事情就是,当自己即位后,他只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为长沙王,并没有追封为皇帝,有一句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而东吴的半壁江山是人家孙策打下来的,他孙权只是捡了一个现成的江山,按理说,孙权应该很感觉自己的哥哥阿,但是孙权的所作所为却让人不耻,这种“白眼狼”的人是没有几个支持的。

陈寿《三国志》里就对孙权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综上所述,吴国即使有孙策,周瑜,也很难击败魏国,实现统一。


向日葵爱历史


孙策号称小霸王,听其称号,应属匹夫之勇一类人物。实质上,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曹操手下有名的谋士郭嘉就是这样评价孙策的。真实的孙策果真如此吗?未必是这样,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二分天下,甚或一统江山也不是没有可能。


孙策从孙坚手中接下的江山其实,只是一个名份而己,说穿了,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传国玉玺,孙策用它从袁术手换来了三千精兵,五百匹战马。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孙策的心胸,目光之远大决非袁术之流能够相比的。在众诸候视之如宝物的情况下,孙策却视之如弊履。不能不说,孙策具有非比寻常的眼光。

凭借着这点人马,孙策到了江东后,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攻城略地。不及而立之年打下江东一片天地。并不是单靠仅有匹夫之勇就能做的到的。其心胸,智慧,谋略的确高人一筹。

孙策死时,对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决策和这番话,虽有受当时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但也当的英雄的称谓。

单凭对后世的处理上,能和孙策相比美的三国中,唯刘备一人。就是曹操也不能及,袁绍更难忘其相背。



拿得起,放得下,举重若轻。对形势,对人物,洞若观火。这就是孙策。永远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大局未定之时,永远是一个进攻的恣度。

再说孙权,曹操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能担当起曹操如此高评的人物,三国中寥寥无几。

确乎如此,孙策以后,江东在孙权的治理下,说是固若磐石,一点也不为过。以弱抗强,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势钧力敌,刘备在夷陵丢盔卸甲。

江东,有孙权的守,坚如磐石,有孙策的攻,势如破竹。两相互补,相得宜璋何愁天下不定。

有孙策,就不会有曹操占荆州了,孙策如独占荆洲,刘备将不会有立足之地,更遑论有收西川,定汉中之机会。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诸候的优势,二分局势后,孙策会打起征讨汉贼之大旗。到那时,诸葛亮,庞统,法正都会被孙策收入麾下。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就看造化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为什么孙策会死都没搞清楚。孙策的死9成就是孙权干的,还你主内他主外。


楊嘉樂


孙策就算没有早死,东吴要击败魏国还是很难的!

一个国家、一个军阀之间的博弈,远不止一个领袖,他是全方位的竞技!

从经济上来看,东吴占据比较富饶的区域,但是这个区域过于封闭与保守,要上攻魏国,也不是这么容易,魏国的经济尤其在屯田后也变得比较强大,谁强谁弱还不好说!

从人才上来看,曹操旗下从谋臣到武将,没有一个弱于东吴,就算孙策在世,无非就是双方博弈时间会延长,最终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

从区域位置上来看,许多人觉得魏国四面都可能有敌人,无一处可以作为防守,话是如此,反过来曹操带领的魏国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不会给自己留侥幸,惟有不断治理国家经济,强化部队,才能在乱世中做大!

最后孙策与曹操,在当时的环境下,曹操更有乱世之才!

历史没有假设,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潮流!


漫谈公子


在三国历史上,东吴依靠孙氏三代的苦心经营,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

孙权继承的是父亲孙坚,兄长孙策打下的基业。

有许多人认为,孙坚和孙策适合外出征战,孙权适合治理内政。

所以,假如孙策没有过早去世,而是和周瑜一起,在外攻城拔寨,东吴打败曹魏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孙策早年在袁术麾下效力时,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

他率领军队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

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

在他的东征西讨下,统一了江东,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这位人称小霸王的孙策,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

他不仅擅长领军打仗,还能够采纳手下人的建议。

在进攻会稽太守王朗时,就采纳了建议让士兵装病,来麻痹敌人。

趁机连夜偷袭王朗,斩杀了王朗的大将周昕,并且占领了会稽郡。


统一江东后的孙策,下一步的进军目标肯定是荆州刘表。

因为荆州不仅是天下之腹地,四通八达。

而是位于长江中游,刘表的水军随时可以顺流而下,威胁江东安全。

加上刘表和孙策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孙策肯定会找机会灭了刘表,占领荆州。

这样的情况下,外有孙策和周瑜,内有孙权。

东吴的实力将会有质的变化。

有了这些条件的优势,刘备也就不具备占据荆州,益州和汉中的可能。

天下可能就是曹操和孙策两个人的对决。


在长江南北两个割据势力形成后,会和南北朝时一样。

统一是迟早的事情,就看曹操和孙策的胜算哪个更大一些。

曹操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自己的优势。

手下更谋士有荀彧,程煜,郭嘉辅佐

武将有曹仁,五子良将征战四方。

而孙策不仅有周瑜,手下还有程普,黄盖,甘宁等猛将。

相比较之下,一时之间分不出胜负。


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两方长期对峙,等待时机一招制敌。

所以说,即使孙策不过早去世,东吴也不能很快灭掉曹魏。

—End—



冷月钩沉


小霸王孙策(字伯符)做为孙坚的长子,是东吴难得的一代英主。他英年意外遇刺身亡,实在可惜。对东吴既是重大损失,也是沉重要打击!

他本已有自己的儿子,但却传位于弟弟,可见他是世上难得的:为大局着想、摒弃私利的人。尤其是他临终前对弟弟孙权的嘱托和交待:

"论统兵打仗,开疆拓土弟不如兄,但论起内政治理,安抚臣民兄不如弟"。并给孙权留下了一生受用的两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若孙策不死,情况会大不同。国无二主,历史上的王权、皇权是不容他人染指的。那怕是父与子或亲兄弟。孙策对孙权或许会象宋真宗对八贤王那样,留在身边做一个显贵的高参。决不存在让他独掌内政的问题。

三国中,魏的实力远大于孙刘两家。而东吴一直采取守势,力保自己的六郡八十一州的基业而已。并无进图中原、天下一统的谋算。当刘备已在西川称帝,而孙权仍自称吴侯,已说明这一问题。

所以东吴和魏可形成长期守势的对峙,却没有把魏取而代之的战略目的。


晚亭与落霞同晖


如果孙策不死,那么三国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虽然孙策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统江东,并站稳了脚跟,这在三国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孙策也是有韬略和眼光的人,孙策的父亲孙坚时候,孙策的实力和地位都无法和孙坚相比,于是孙策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选择投靠了袁术,不久,以前跟随孙坚的老将程普、黄盖等人。又重新回到了孙策身边,袁术一直都有一个做皇帝的梦,于是孙策就用手中的玉玺换来了袁术的保护,于是,孙策在江东开启了新的霸业。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于是,孙策准备偷袭许昌,迎取汉献帝。当初,孙策杀了投靠曹操的许贡,但是许贡的三个手下却一直在找机会为许贡报仇,也该是孙策的天命已到,孙策喜欢打猎,周瑜也曾经也劝过,但是孙策也没放在心上,一次,孙策一个人打猎时拿着箭去追鹿,身边的护卫也没有跟随,许贡的三个手下看到偷袭孙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用弓箭射向孙策,谁也没想到孙策竟然面部中箭,后来护卫赶紧把孙策救回去,但是回到家以后才发现箭上竟然有剧毒。

孙策也许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将江东的百年大计都交给了孙权,并告诉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明问张昭”的经典典故。告诫孙权一定要将江东发展好,将来能够一统天下,同时又把周瑜叫到了跟前,让他一定要辅佐好孙权。没过多久,孙策便离开了人世,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不过虽然孙策死了,但是经过孙策的一番努力,一个稳定,团结的江东牢牢的掌握的孙权的手中,于是才出现了后来三国鼎立中的吴国。孙策孙然死了,但是他少承父业,终有成就,兵马未过三千,文臣武将都是一流,身边还有周瑜、吕蒙,鲁肃,江东“二张”等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公元前


孙策为人豪爽而又风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手下无不心悦诚服,江东最关键的几个人物,周瑜,张昭,张纮均被孙策人格魅力所折服,尽心竭力辅助。关键是孙策虽然理政不在行,却把江东全盘交给张昭打理(完全放手给手下理政,除了刘禅时期的诸葛亮,就数孙策时期的张昭了)。对外征战更像巨星走秀,如果孙策活得够长,后面还有更多太史慈式的名将归降。

那假设如果孙策多活十年东吴会怎样?

1.内政交给张昭张纮管理没问题,至少和孙权时期相差不多,他俩在江东士族声望高,施政更会走折中路线,中规中矩。

2.对外,那可能性就多了去了。至少孙策不会搞什么左右都督这样的政治平衡手段。对周瑜的使用会更大胆,再加上孙策本身的征战能力,放眼西川荆州几乎是没人能抵挡的,那简直就是孙策的后花园。再看中原,孙策在,曹操敢不敢,能不能全力和袁绍来一场大战都是一个未知数,北方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说不定孙策周瑜收了荆州西川,北方都还没打完呢。


友盈中年


孙策若不意外早亡,可能没曹操什么事儿了。官渡之战前孙策已经联络袁绍,准备南北夹击曹操。曹操面对袁绍已经处于下风,官渡击败袁绍有很多意外和运气成份。若被夹击必败亡无疑,此后就是孙袁争天下了。


文龙93207942


如果孙策不死,三国演义很可能变成魏吴争霸。孙策不会给刘备任何机会,霸占荆州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孙策是一位猛将,完美继承了他父亲孙坚进可战,退可守的英武之气。周瑜,鲁肃这样的能臣必须要有一个像孙策这样能冲锋陷阵的英雄人物来统领,他们的辅助作用比他们独挡一面要强的多!至于碧眼儿孙权,他应该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舞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