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策不早死,由孫策周瑜主外,孫權主內,那麼吳國能否擊敗魏國?

月影青霜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最終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吳國即使有孫策,周瑜,也很難擊敗魏國,實現統一,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從地盤來說,天下十三州,魏國佔九州,孫吳充其量佔三州,地盤決定國力。

  • 曹魏地盤:曹魏的疆土從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疆土包括有有整個華北地區。從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等地,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領土接壤;東邊可以到黃海。東南邊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以壽春、襄陽為戍守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地區相鄰。西南邊與三國之一的蜀漢對峙於秦嶺地區,

  • 孫吳地區:其國土範圍北自長江口以北沿江一帶的與魏國為界,自東向西字高郵縣,江夏郡,臨沮一線,西沿三峽及湘,桂邊界與蜀為界,到了孫權稱帝的時候,吳國的國土疆域佔了四個州,下轄四十七個郡。

從地盤面積不難看出,曹魏的地盤是大於東吳的,國土遼闊,物產就會豐富,糧食的種植面積就大,產量也多,軍隊有糧吃,軍心才能夠穩,所以後期的曹魏在於吳國多次對峙時,能夠保持不敗,就是因為糧食充足的原因。

二,從人口來說,三足鼎立的時候,吳國人口遠低於魏國,兵員補充不如魏國

首先,看看兩國之間的人口基數: 魏國人口:據史料記載統計,曹魏在籍人口有443萬人,而曹魏所處中原地區,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而前東漢的都城也處於曹魏之地,所以流動人口較大,如果把這些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計算在內,曹魏人口統計約為1300萬人。

東吳人口:據史料記載統計,東吳在籍人口約為260萬人,如果也把這些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計算在內的話,東吳人口統計約為550萬人以上。

其次,兩國兵員補充的出處:

魏國兵員補充:1.來自曹魏國內的青壯年,壯丁。2.對外擴張戰爭的降兵,如袁紹的冀州軍,劉表的荊州軍等等。3.少數名族的降兵,如南匈奴,烏桓等少數名族軍隊,

吳國兵員補充:基本來自吳國國內的青壯年。

最後,比較兩國之間的人口以及兵員補充,高下立見,曹魏的人口基數對於東吳人口基數是絕對碾壓的,打仗比的就是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在赤壁大戰兵敗後,兵員死傷無數後,又能夠重新集結一支幾十萬的軍隊的主要原因。

三,從軍事兵種來說,吳國水軍為主,魏國馬步軍為主,北方作戰吳國軍隊劣勢明顯。

東吳依靠長江天險,北拒曹魏,西擋蜀漢,吳國疆土四州,下轄四十七個郡,東吳依靠有力地形,在各個長江口設立據點,訓練水軍,使的東吳水軍在三國時期獨樹一幟。

在吳國的水戰歷史中,東吳的水軍曾經狠狠教訓過荊州劉表的水軍,東吳水軍又依靠水勢,白衣過江,偷襲荊州,殺的關羽措手不及。但這全都是限於水戰,東吳的軍隊一旦上了以平原地區為主的魏國境內,全然就是一個“紙老虎”,沒有一點威脅,東吳歷史上,吳主孫權幾次率大軍猛攻合肥,都是無功而返,就是因為自己的吳國軍隊只善水戰,不善陸戰,並且魏國的馬步軍在三國軍史上是鶴立雞群的。

東吳軍隊不善陸戰的缺點,在東吳水軍在赤壁大戰大敗曹操後被無限放大,使的當時的大都督周瑜不敢貿然追擊曹操。

因此北方作戰會使的吳國軍隊原形畢露,所以說在三國的歷史中,吳國軍隊很少踏入過魏國境內。

四,從政治上來說,魏國接受禪讓是正統,東吳偏安割據政權,以偏伐正不佔天時

魏國接受禪讓是正統:此時曹操過世,漢獻帝劉協在曹丕刀劍的威脅下,舉行了”禪位“儀式,曹丕登上了皇帝位,國號為“魏”,曹丕在政治抱負上,繼承其父曹操統一天下的志向。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內有賢臣陳群,司馬懿輔佐,外事有曹氏宗親曹真,曹休,為自己保駕護航。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陳壽

即使曹丕是脅迫漢獻帝劉協,登上了皇帝位,但畢竟是“名的正,言的順”,順應天時,順應民意,只是順勢而為罷了。

東吳偏安割據政權,以偏伐正不佔天時:說到這裡,得提及一下,孫策和孫權的父親孫堅,此人自始至終都是以”復興漢室”為己任,他鎮壓黃巾起義軍,討伐董卓,都是為了維護大漢江山,孫堅把鎮壓這些人的行為看作是自己這個臣子盡忠皇帝的天職,所以說孫堅幹事是名正言順的,師出有名的。

而觀其兒子孫策,孫權,先後成為一方諸侯後,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都想建功立業,一統河山,但是回到現實,孫吳對其它的兩方對誰用兵都是出師無名的,對蜀漢,蜀漢的劉備是漢室族親,乃先帝皇叔,如若對蜀漢出兵就在名義上先輸一仗,對曹魏用兵,曹魏已經是名義的大一統,多方勢力都已經認可,而東吳作為諸侯國,孫權自立為帝,也在篡東漢的江山,從封建的正統思維上看,東吳出兵伐魏師出無名。不得民心的。

五,從地利來說,東吳的“地利”優勢明顯,但其實不然,東吳的“地利”造成的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東吳確實在赤壁大戰依靠“地利”優勢大敗於曹操,但那只是一個僥倖,構成這次勝利的因素有很多,筆者總結了有幾個:1.曹操為了把戰船便於像陸地一樣,把戰船用鐵鎖連在了一起,犯了兵家大忌,以至於最後被火攻,2.黃蓋的詐降,使的曹操放鬆了警惕,使的吳軍有才可趁之際,3.赤壁之戰 ,起的是東風,藉助風勢,利於火攻,所以說赤壁之戰不完全是依靠“地利”優勢。

東吳地利的劣勢:

1.因為地處於長江,東吳以水軍為主,所以不善陸戰。

2.依靠長江天險,可以易守難攻,但是東吳要去伐魏的話,船行千里,勞民傷財。

3.東吳和曹魏劃江而治,吳軍一旦渡江深入曹魏內陸,戰線拉的太長,軍需補給跟不上。

4.東吳軍隊一旦登陸魏國地面,很容易水土不服,畢竟一個在長江以南,一個在長江以北,

東吳的“地利”造成的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六,從人才來說,魏國人才厚度明顯強於東吳,鬥智鬥勇魏國佔上風

曹丕稱帝的時候,內有賢臣陳群,司馬懿輔佐,外事有曹氏宗親曹真,曹休,為自己保駕護航,使的魏國實力空前強盛。

尤其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治國理政上,獨樹一幟,軍事用兵上,無人能左右,在三國中後期,基本是對吳國幕僚團形成碾壓的局面。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而反觀東吳的大都督們,周瑜先死,魯肅後亡,呂蒙再死,最後一個陸遜,牽扯到孫權的家事中,也是鬱鬱而終,使的後期的孫吳,無人可用,人才凋零。

所以在與魏國的人才比拼中,孫吳是漸落下風的。

七,魏主胸懷坦蕩蕩,吳主孫權狐性多疑

魏主胸懷坦蕩蕩:曹丕此人深的父親曹操真傳,有大志向,也有大本事,他的胸襟更是讓人佩服,曹丕的父親曹操早就看透了司馬懿,知道司馬懿不是池中之物品,便多次囑託曹丕對司馬懿殺之,但曹丕卻胸懷博大,容下了司馬懿,愛才,用才,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確實也是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

吳主孫權狐性多疑:孫權對誰都不信任,對誰都留了一手,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幾任都督都是便用便打壓,使的這幾個人不能盡其才。

而三代老臣張昭更是看透孫權為人的狐性多疑,所以在赤壁大戰的時候,果斷提議向曹操投降,並不是張昭賣主求榮,而是張昭看透了孫權,不堪大用。

孫權還有一個更可恨的事情就是,當自己即位後,他只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長沙王,並沒有追封為皇帝,有一句老話,吃水不忘挖井人,而東吳的半壁江山是人家孫策打下來的,他孫權只是撿了一個現成的江山,按理說,孫權應該很感覺自己的哥哥阿,但是孫權的所作所為卻讓人不恥,這種“白眼狼”的人是沒有幾個支持的。

陳壽《三國志》裡就對孫權的行為進行了批評:

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綜上所述,吳國即使有孫策,周瑜,也很難擊敗魏國,實現統一。


向日葵愛歷史


孫策號稱小霸王,聽其稱號,應屬匹夫之勇一類人物。實質上,當時的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如此。曹操手下有名的謀士郭嘉就是這樣評價孫策的。真實的孫策果真如此嗎?未必是這樣,如果,孫策不是英年早逝,二分天下,甚或一統江山也不是沒有可能。


孫策從孫堅手中接下的江山其實,只是一個名份而己,說穿了,只是一箇中看不中用的傳國玉璽,孫策用它從袁術手換來了三千精兵,五百匹戰馬。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孫策的心胸,目光之遠大決非袁術之流能夠相比的。在眾諸候視之如寶物的情況下,孫策卻視之如弊履。不能不說,孫策具有非比尋常的眼光。

憑藉著這點人馬,孫策到了江東後,招兵買馬,招賢納士,攻城略地。不及而立之年打下江東一片天地。並不是單靠僅有匹夫之勇就能做的到的。其心胸,智慧,謀略的確高人一籌。

孫策死時,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的決策和這番話,雖有受當時環境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但也當的英雄的稱謂。

單憑對後世的處理上,能和孫策相比美的三國中,唯劉備一人。就是曹操也不能及,袁紹更難忘其相背。



拿得起,放得下,舉重若輕。對形勢,對人物,洞若觀火。這就是孫策。永遠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大局未定之時,永遠是一個進攻的恣度。

再說孫權,曹操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能擔當起曹操如此高評的人物,三國中寥寥無幾。

確乎如此,孫策以後,江東在孫權的治理下,說是固若磐石,一點也不為過。以弱抗強,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勢鈞力敵,劉備在夷陵丟盔卸甲。

江東,有孫權的守,堅如磐石,有孫策的攻,勢如破竹。兩相互補,相得宜璋何愁天下不定。

有孫策,就不會有曹操佔荊州了,孫策如獨佔荊洲,劉備將不會有立足之地,更遑論有收西川,定漢中之機會。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優勢,二分局勢後,孫策會打起征討漢賊之大旗。到那時,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會被孫策收入麾下。中原逐鹿,鹿死誰手,就看造化了。


一葉小舟168521774


為什麼孫策會死都沒搞清楚。孫策的死9成就是孫權乾的,還你主內他主外。


楊嘉樂


孫策就算沒有早死,東吳要擊敗魏國還是很難的!

一個國家、一個軍閥之間的博弈,遠不止一個領袖,他是全方位的競技!

從經濟上來看,東吳佔據比較富饒的區域,但是這個區域過於封閉與保守,要上攻魏國,也不是這麼容易,魏國的經濟尤其在屯田後也變得比較強大,誰強誰弱還不好說!

從人才上來看,曹操旗下從謀臣到武將,沒有一個弱於東吳,就算孫策在世,無非就是雙方博弈時間會延長,最終的命運是無法逆轉的!

從區域位置上來看,許多人覺得魏國四面都可能有敵人,無一處可以作為防守,話是如此,反過來曹操帶領的魏國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不會給自己留僥倖,惟有不斷治理國家經濟,強化部隊,才能在亂世中做大!

最後孫策與曹操,在當時的環境下,曹操更有亂世之才!

歷史沒有假設,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歷史發展潮流!


漫談公子


在三國曆史上,東吳依靠孫氏三代的苦心經營,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

孫權繼承的是父親孫堅,兄長孫策打下的基業。

有許多人認為,孫堅和孫策適合外出征戰,孫權適合治理內政。

所以,假如孫策沒有過早去世,而是和周瑜一起,在外攻城拔寨,東吳打敗曹魏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孫策早年在袁術麾下效力時,曾經有過輝煌的戰績。

他率領軍隊東渡長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

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孫策與袁術決裂。

在他的東征西討下,統一了江東,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這位人稱小霸王的孫策,確實有許多過人之處。

他不僅擅長領軍打仗,還能夠採納手下人的建議。

在進攻會稽太守王朗時,就採納了建議讓士兵裝病,來麻痺敵人。

趁機連夜偷襲王朗,斬殺了王朗的大將周昕,並且佔領了會稽郡。


統一江東後的孫策,下一步的進軍目標肯定是荊州劉表。

因為荊州不僅是天下之腹地,四通八達。

而是位於長江中游,劉表的水軍隨時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江東安全。

加上劉表和孫策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孫策肯定會找機會滅了劉表,佔領荊州。

這樣的情況下,外有孫策和周瑜,內有孫權。

東吳的實力將會有質的變化。

有了這些條件的優勢,劉備也就不具備佔據荊州,益州和漢中的可能。

天下可能就是曹操和孫策兩個人的對決。


在長江南北兩個割據勢力形成後,會和南北朝時一樣。

統一是遲早的事情,就看曹操和孫策的勝算哪個更大一些。

曹操佔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著自己的優勢。

手下更謀士有荀彧,程煜,郭嘉輔佐

武將有曹仁,五子良將征戰四方。

而孫策不僅有周瑜,手下還有程普,黃蓋,甘寧等猛將。

相比較之下,一時之間分不出勝負。


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兩方長期對峙,等待時機一招制敵。

所以說,即使孫策不過早去世,東吳也不能很快滅掉曹魏。

—End—



冷月鉤沉


小霸王孫策(字伯符)做為孫堅的長子,是東吳難得的一代英主。他英年意外遇刺身亡,實在可惜。對東吳既是重大損失,也是沉重要打擊!

他本已有自己的兒子,但卻傳位於弟弟,可見他是世上難得的:為大局著想、摒棄私利的人。尤其是他臨終前對弟弟孫權的囑託和交待:

"論統兵打仗,開疆拓土弟不如兄,但論起內政治理,安撫臣民兄不如弟"。並給孫權留下了一生受用的兩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若孫策不死,情況會大不同。國無二主,歷史上的王權、皇權是不容他人染指的。那怕是父與子或親兄弟。孫策對孫權或許會象宋真宗對八賢王那樣,留在身邊做一個顯貴的高參。決不存在讓他獨掌內政的問題。

三國中,魏的實力遠大於孫劉兩家。而東吳一直採取守勢,力保自己的六郡八十一州的基業而已。並無進圖中原、天下一統的謀算。當劉備已在西川稱帝,而孫權仍自稱吳侯,已說明這一問題。

所以東吳和魏可形成長期守勢的對峙,卻沒有把魏取而代之的戰略目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如果孫策不死,那麼三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雖然孫策的一生很短暫,但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一統江東,並站穩了腳跟,這在三國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孫策也是有韜略和眼光的人,孫策的父親孫堅時候,孫策的實力和地位都無法和孫堅相比,於是孫策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選擇投靠了袁術,不久,以前跟隨孫堅的老將程普、黃蓋等人。又重新回到了孫策身邊,袁術一直都有一個做皇帝的夢,於是孫策就用手中的玉璽換來了袁術的保護,於是,孫策在江東開啟了新的霸業。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於是,孫策準備偷襲許昌,迎取漢獻帝。當初,孫策殺了投靠曹操的許貢,但是許貢的三個手下卻一直在找機會為許貢報仇,也該是孫策的天命已到,孫策喜歡打獵,周瑜也曾經也勸過,但是孫策也沒放在心上,一次,孫策一個人打獵時拿著箭去追鹿,身邊的護衛也沒有跟隨,許貢的三個手下看到偷襲孫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們用弓箭射向孫策,誰也沒想到孫策竟然面部中箭,後來護衛趕緊把孫策救回去,但是回到家以後才發現箭上竟然有劇毒。

孫策也許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於是將江東的百年大計都交給了孫權,並告訴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的經典典故。告誡孫權一定要將江東發展好,將來能夠一統天下,同時又把周瑜叫到了跟前,讓他一定要輔佐好孫權。沒過多久,孫策便離開了人世,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不過雖然孫策死了,但是經過孫策的一番努力,一個穩定,團結的江東牢牢的掌握的孫權的手中,於是才出現了後來三國鼎立中的吳國。孫策孫然死了,但是他少承父業,終有成就,兵馬未過三千,文臣武將都是一流,身邊還有周瑜、呂蒙,魯肅,江東“二張”等人才,從這裡可以看出孫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者。


公元前


孫策為人豪爽而又風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手下無不心悅誠服,江東最關鍵的幾個人物,周瑜,張昭,張紘均被孫策人格魅力所折服,盡心竭力輔助。關鍵是孫策雖然理政不在行,卻把江東全盤交給張昭打理(完全放手給手下理政,除了劉禪時期的諸葛亮,就數孫策時期的張昭了)。對外征戰更像巨星走秀,如果孫策活得夠長,後面還有更多太史慈式的名將歸降。

那假設如果孫策多活十年東吳會怎樣?

1.內政交給張昭張紘管理沒問題,至少和孫權時期相差不多,他倆在江東士族聲望高,施政更會走折中路線,中規中矩。

2.對外,那可能性就多了去了。至少孫策不會搞什麼左右都督這樣的政治平衡手段。對周瑜的使用會更大膽,再加上孫策本身的征戰能力,放眼西川荊州幾乎是沒人能抵擋的,那簡直就是孫策的後花園。再看中原,孫策在,曹操敢不敢,能不能全力和袁紹來一場大戰都是一個未知數,北方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說不定孫策周瑜收了荊州西川,北方都還沒打完呢。


友盈中年


孫策若不意外早亡,可能沒曹操什麼事兒了。官渡之戰前孫策已經聯絡袁紹,準備南北夾擊曹操。曹操面對袁紹已經處於下風,官渡擊敗袁紹有很多意外和運氣成份。若被夾擊必敗亡無疑,此後就是孫袁爭天下了。


文龍93207942


如果孫策不死,三國演義很可能變成魏吳爭霸。孫策不會給劉備任何機會,霸佔荊州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孫策是一位猛將,完美繼承了他父親孫堅進可戰,退可守的英武之氣。周瑜,魯肅這樣的能臣必須要有一個像孫策這樣能衝鋒陷陣的英雄人物來統領,他們的輔助作用比他們獨擋一面要強的多!至於碧眼兒孫權,他應該沒有任何可以發揮的舞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