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有多大?銀河系又有多大?

VGH2184677370


太陽系之中除八大行星之外,還有已經確定的十幾萬顆小行,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大概有五億公里)的較大區域內運轉外(據天文學家們估算,在火星和木星那片較大區域內,大概有五十多萬顆小行星)還有星雲·星際介子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太陽系內的天體或者叫

物質

如果把已經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外的冥王星,做為太陽系的邊界的話,那麼太陽系的直徑就有一百二三十億公里

但是最近些年,天文學家通過開普勒天文望遠鏡觀測到,在已經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外的冥王星之外,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發現,距離太陽三百零五億公里,還有一顆質量十倍於地球質量的特大行星,命名行星九。

這樣一來,太陽系的半徑就擴大六倍,並且在行星九到冥王星之間還有一個更大的小行星帶,這就是太陽系大概的範圍和所含物質。


再說銀河系,銀河系大概有兩千億左右個恆星,也就是有兩千億個類太陽系。但它們不完全和太陽相似,大的恆星太陽根本無法相比。還有星團,星雲,星際塵埃氣體等。這些天體都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它的直徑大概在100000光年左右,厚度中心一帶在三千到六千光年。我們的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大概是二點六萬光年,圍繞銀河系運行一週兩億多年。






東北老胡1954


可能大家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旅行者1號。前陣子,NASA不是宣佈了嘛!旅行者1號飛離了太陽系,實際上我們的太陽系有一個真實的邊界和一個虛擬的邊界。沒錯旅行者1號飛出去的是一個虛擬的邊界。它就是日球層頂。日球層頂是太陽風與宇宙粒子相互交互時產生的邊界。

而真實的邊界是太陽系引力的邊界。它的直徑約為2光年,也就是19.4萬億公里,這個距離有多遠呢。目前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220億公里。而銀河系的直徑為10萬光年,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顆塵埃而已,銀河系存在著將近4000億顆恆星,可想它多麼的龐大。

我們的太陽系坐落於銀河系的第三旋臂中,獵戶座懸臂的內部。它距離銀河系的中心約為2.6萬光年,沒錯,以光速需要走26000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夠漫長吧。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速度問題,不過當我們知道了飛出銀河系光都需要10萬年的時間後,我們才會知道多麼的無知,我們還是先飛出太陽系再說吧。

無論是太陽系還是銀河系,它們只不過是宇宙海洋中的一顆塵埃,但是正是這無數的塵埃點綴了這個世界,造就了美麗的宇宙。宇宙沒有了誰都能繼續運轉,都能繼續擴張。不過宇宙卻給人類另一個無限遐想的世界。這個世界中隱藏了無數的奧秘和未知的發現等待著人類去探索。

人類探索宇宙如同愚公移山是一樣,我們既然無法完成,那就由我們的後代去完成。一個人不行,那就1萬個人,1萬個人不行,那就1萬億個人。我們有的是時間,只要人類在宇宙的每一天,我們都會去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

我是宇宙V空間,一個科普天文愛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間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疑問,請在下方評論和留言!

宇宙V空間


太陽系有多大?這麼說吧,所有圍繞太陽旋轉受到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都在太陽系的地盤上。現在我們在太陽系中已經發現了8顆大行星,至少173顆衛星,5顆矮行星以及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和彗星。

圖示:太陽系的行星示意圖

太陽系的疆域非常大。那麼到底有多大呢?我們要丈量太陽系就要用到一個新的距離單位,叫做天文單位,用字母AU表示。科學家把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1.496億公里定義為一個天文單位,即1AU。例如,火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227940000億公里,如果用天文單位表示那就是1.5AU。我們就用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來丈量一下太陽系,看看太陽系有多少個天文單位。

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是海王星。海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9.18AU,即45億公里。45億公里對於地球上的人類來講已經是非常的遠了。當年的旅行者2號太空探測器用了12年的時間才抵達海王星。但是對太陽系來講到達海王星才剛剛是起步呢!

圖示:太陽系的柯伊伯帶

在海王星的外側還有冥王星以及眾多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39.5個天文單位。近年來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和冥王星類似的天體。例如鬩神星到太陽的距離大約是98個天文單位,即大約147億公里。也就是說鬩神星的到太陽的距離已經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98倍了。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沒有到達太陽的邊緣。在柯伊伯帶的外層還有一個球狀的奧爾特雲,這裡存在著大量的彗星。奧爾特雲距離太陽大約有50000到100000個天文單位。這裡才是太陽系的邊界。這樣太陽系的半徑範圍大約是74800億公里到150000萬億公里。科學家估計太陽系的引力控制範圍大約是2光年。圖示:整個太陽系,最外層是奧爾特雲

太陽系的範圍可達2光年的距離。對於人類來講這是一個無法逾越的距離。然而太陽只是銀河系中1500億到4000億顆恆星中的一顆普通恆星。銀河系有多大呢?據科學家觀測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到18萬光年。我們的太陽系位於距離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的獵戶支臂上。

圖示:銀河系以及太陽在銀河系的位置

看到太陽系和銀河系這麼巨大,瞬間感覺我們人類真的好渺小啊!


兔斯基聊科學


推薦一部紀錄片《宇宙有道理》,可以在B站觀看。

裡面有講述了太陽是如何誕生的,太陽系是如何誕生,以及銀河系的範圍。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內容:

太陽系是一個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行星系統,包括太陽以及直接或間接圍繞太陽運動的天體。在直接圍繞太陽運動的天體中,最大的八顆被稱為行星,其餘的天體要比行星小很多,比如矮行星、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軌道間接圍繞太陽運動的天體是衛星,其中有兩顆比最小的行星水星還要大。

太陽系的形成大約始於46億年前一個巨型星際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太陽系內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於太陽,餘下的天體中,質量最大的是木星。位於太陽系內側的是四顆較小的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被稱為類地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屬構成。外側的四顆行星被稱為巨行星,其質量比類地行星要大得多。其中最大的兩顆是木星和土星,它們都是氣態巨行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最外側的兩顆行星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是冰巨星,主要由一些熔點比氫和氦更高的揮發成分組成,比如水、氨和甲烷。幾乎所有的行星都在靠近黃道平面的圓軌道上運行。

太陽系也包含一些較小的天體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其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像類地行星那樣由岩石和金屬組成。在海王星軌道之外是柯伊伯帶和離散盤,包含了有大量的海王星外天體,主要由冰組成,再往外還有新發現的類塞德娜天體(sednoid)。在這些天體中,有幾十甚至上萬顆足夠大的天體,能靠自身的重力形成球體,這些天體被稱為為矮行星。已經被確認是矮行星的包括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的冥王星和鬩神星。除了這兩個區域,還有大量的小型天體自由的運動在兩個區域之間,包括彗星,還有半人馬小行星和行星際塵雲。有6顆行星、4顆以上的矮行星和一些小天體都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通常都依據月球被稱為衛星。太陽系外側的每顆行星都被由塵埃和小天體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

太陽風是向太陽外流出的帶電粒子流,在星際物質中形成了一個氣泡狀區域,被稱為太陽圈(或日球層)。日球層頂是太陽風和星際物質的壓力達到平衡的位置,它延伸到離散盤的邊緣。奧爾特雲,被認為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地,其位置可能比日球層頂還要遠1000多倍。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獵戶臂上,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26,000光年。


生活是個什麼樣


當然,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看,以人類的“能力圈”,也就是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來衡量一下地球的大小,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地球是不太大的,比如我們乘坐飛機,十幾個小時就可以從中國飛到歐洲。那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呢?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距離太陽大約1.5億千米,我們稱為一個“天文單位”,在地球軌道之外,還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海王星距太陽的距離約為3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大約45億千米。除了地球之外,目前人類唯一親自到達過的星球就是月球了,而30個天文單位之外的海王星不知道要什麼時候人類才能前往了。

不過,人類雖然不能親自前往,我們發射的探測器已經前去探測過了,目前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飛往太陽系的最深處。當然,海王星並不是太陽系的邊緣,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以冥王星為代表的“柯伊伯帶”,冥王星距離太陽大約為48個天文單位。冥王星也不是太陽系的邊緣,有科學家以太陽風的邊界來界定太陽系的範圍,那麼太陽系的半徑大約為10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大約150億千米。而太陽和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之間的距離大約為4.22光年(1光年=63241個天文單位),如果兩個恆星各劃分一半,那麼太陽系的半徑大約為2.11光年,也就是大約為133438個天文單位。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所以,太陽系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大”,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以當時人類的科技,推動地球前往比鄰星,也需要約2500年的時間。不過,和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來比,太陽系又是小的可憐了。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大約由1000至4000億顆恆星組成,銀河系有四條旋臂,分別是獵戶座旋臂、英仙座旋臂、人馬座旋臂和三千秒差距旋臂,我們的太陽位於獵戶座旋臂的內側,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77萬光年。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為16萬光年,也就是大約101億個天文單位,銀河系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令人絕望的“大”。銀河系及其衛星星系


地理沙龍


太陽系這個名字很準確,銀河系這個詞語用詞不當,因為銀河系是由許多象太陽系一樣的多種星系組成,可以用銀河系脈來形容,不然許多人就會誤解,也可能是怕文字不夠用形容不了,還是不理解星系的原理?不可能是因為銀河系脈太大太遠,而無法去了解真實結構,為什麼中國已經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望遠鏡,還不改變銀河系的名稱呢?

銀河系比太陽系大得超億倍以上,還能說成是個系,中國的天文知識越來越強大,銀河系加個脈字最好,向血脈和山脈一樣,這樣把人類的生命才會看得更高更強大,名稱必須形象得準確。

我們把太陽系看成一個單位,在宇宙中每個有發熱體的火球都是一個星系,太陽系的初期形成一定是個整體,也就是一個黑洞誕生,太陽的物質才會一樣是單一的整體物質,太陽就是黑洞中的中心產物。


雪上飛馬一羅孟強


2013年9月13日凌晨兩點NASA舉行了有關旅行者一號的發佈會,但是發佈會的內容傳到中國就變成了“旅行者一號飛出了太陽系”


實際上旅行者一號並沒有飛出太陽系,它只是飛出了太陽風範圍而已,雖然如今遠在217億公里外的它還在以17km/s的速度前進,但考慮到包裹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半徑在一光年左右,而旅行者一號才飛了20光時40光分,因此旅行者一號仍需要數萬年才能離開太陽系。

46億年前太陽系由一團分子云坍塌而成,其中太陽本身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剩下的質量組成了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以及小行星們,包裹著一切的則是由海量彗星組成的稀薄雲團“奧爾特雲”

,所以目前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是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半徑一光年的球狀空間。

太陽雖然是太陽系內的“引力霸主”,但它在銀河系裡只不過的一個獵戶座旋臂內的普通黃矮星,銀核內那顆46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正在以無可匹敵的引力“控制”太陽系繞其公轉,不過由於銀河系直徑太大所以太陽系需要2.2億年才能繞中心黑洞公轉一圈。

在現代星系分類裡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早年間天文學界對銀河系直徑估計是10萬光年,但後來又擴大到20萬光年,

其內恆星數量也由一開始的1000億顆提升到現在的“最高4000億顆”,之所以浮動這麼大是因為塵埃雲嚴重阻礙了天文觀測。

不論太陽系還是銀河系,對目前的人類來說它們的觀測意義要遠遠大於世紀意義,因為未來幾個世紀人類文明的活動範圍都還在地月軌道和地火軌道。


宇宙觀察記錄


我們生活在銀河系中,太陽系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但我們知道,在太陽系形成之前,銀河系就已經存在了。


天冰散日


太陽系對於地球就象大海和米粒級關係,

銀河系對於太陽系就像太陽系和米粒兒的關係


晨風夜雨hq


今天天文學家的一般認知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的中心在人馬座A*處,銀河系是包涵有2千顆恆星的一個大星系。這些傳統的天文學概念體系似乎很完美,但卻受到地質學研究成果的挑戰。

首先是地質學家首先提出了一個銀河年概念,言下之意,銀河系的運動週期是可以被計算出來的。銀河年概念被地質學家提出本來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了,但這年頭就流行這樣一句話,跨界玩死專家。確確實實今天的地質學家走到了天文學家的前沿陣地。也就是說,今天的天文學家不學一點地質學的知識就要落伍。

那麼地質學家究竟發現了什麼呢?這首先要從地質學家對3400萬年、2億年、4億年的旋迴層積層的反覆出現的不解說起。西方地質學先是從尋找煤礦和鐵礦開始的,後來人們發現地層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而地層也在不斷堆積而出現沉積層,而有些沉積層是按時間週期反覆出現的,這就是說它們可能是與相關天文週期相聯繫的。而上述三個時間週期的沉積層又尤其顯著,它使當時的地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使得地質學家將這些變化與銀河系的週期運動相聯繫了。那麼這三個週期那一個是真正的銀河系運動週期,經過認真推演,現在巳經明朗了,3400萬年是天鵝座大星系的近太陽系週期,天鵝座大星系是每3399萬年近臨一次太陽系,並且可以在地表形成一個108萬年的熱球期。而2億年和4億年的沉積層事件都與銀道事件相聯繫。銀河系其實在空間繞兩個引力中心在走一個環“8”字形軌跡。這兩個引力中心:一個是武仙座大星系,一個是飛馬座大星系。繞武仙座大星系轉一圏大約需要2.14億年,繞飛馬座大星系一圈大約需要1.85億年,那麼整個銀道週期為3.99億年。而我們太陽系繞銀河系走一圈的時間為2310萬年。這就是從地球沉積層中反映出來的各類天文週期。如此長的時間跨度的天文週期就無法從人壽極短的天文學家口中說出來的。但從這一個銀河年週期來看,我們傳統天文學所認識的銀河系茫圍又有了問題?因為銀河系是要包涵2千億顆恆星的大星系,但以人馬座A*為中心的星系只包涵有2千多顆恆星體,所以人馬座A*為中心的星系不包涵天上的可見恆星的大銀河星系,它僅僅是人馬座的星系中心。而包涵有2千萬億顆恆星的大銀河星系的中心現在還沒有真正找到。由此可見,現代天文學的體系必需重構。而其路徑是由地識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