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上海人说话喜欢普通话跟方言混杂在一起?

刀可杀


外埠,开放城市就是这个样,青岛也是,在青岛的方言中就融合了一些德语用词的音译,比如轱辘,井盖,托盘,草莓。

不必奇怪,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中国话,你只要稍微博览群书,就会知道它融合了几十个民族还有国家的语言。

不光是语言,还有建筑,你看所有的外埠开放城市,都留下了外国遗迹,哈尔滨不必说,大连,青岛,上海,广洲。生活的融合,多见于语言,建筑和饮食。

普通话嘛,那就更好理解了,自己家的话的融合总比外国语容易的多。其实,青岛普通话用青岛银自己的话说,也很药人,不规范,明显带着方言的腔调。

中国真的很大,表现之一就是语言割据,为了提高效率,这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初衷。融合且提高效率,减小成本。没有普通话,要有效管理中国,几乎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天津的普通话更逗,那腔调更明显。方言的生命力,穿透力比人们以为的强大。

最后,不是上海独有,青岛普通话真的很药人。

药,青岛方言念月。哈哈😄!药人,月银,是不很离谱?!无独有偶,像我走遍中国的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不奇怪了!


秋歌988


我是上海人,普通话会说,但说的不是很标准。一般来说,我说的话别人听得懂就可以了。所以有时候和外地的朋友聊天经常是夹着两种方言一起表达。我认为没什么毛病。有时候在饭店里服务员沪语听不懂,我就会用普通话解释一下。但有时候会碰到外地的一些混蛋,故意装作上海话听不懂,一定要你跟着他说普通话。我就不想再说下去了,扭头就走。因为这种混蛋其实是上海话听的懂的,故意装的很严肃的傻逼样。遇见这种混蛋我是感觉今天遇见鬼了,所以避开。我认为方言是消失不了的。方言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且上海人一听对方开口就知道他听不听得懂上海话。马上就判断出对方是否诚心。普通话应该推广,但不是强制执行。地方方言也应该传承下去。用普通话来压制方言我感觉就像发神经病。


大主988


看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似乎变成了讨论上海话的消失、传承问题了?不管是上海话还是哪个地方的方言,都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都不应该消失

才是。但是,这是不是走题了呀?

我倒是觉得题主的问题有点偏颇了,就我自己所见所闻,普通话和方言夹杂着说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我曾就职于一家小型韩资企业,周围的同事不是韩国人就是来自于吉林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朝鲜族的民族语言和韩语基本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公司内部的日常对话常常是韩语一片了。

我虽然不懂韩语,但是我能明显听得出他们的对话里经常会夹杂着一些普通话词汇,尤其是其中一方是韩国人时,朝鲜族同事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个国语单词~

我好奇地问过同事怎么说着说着会说普通话,她说有些新的词汇用韩语无法确切表达,而韩国同事虽然不会说中文,但是能听懂个大概的,对于一些新词,比如网络词汇,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中文的说法,所以用普通话他们反而更容易理解~


看看,外语都是夹杂着普通话来说的,方言和普通话夹杂岂不是再正常不过?地铁上常听见用家乡方言聊天的二个人突然冒出半句普通话;就我自己有时候和家人说话也会不自觉地溜出几个普通话词汇~

我觉得,方言毫无疑问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但是它也很自然地有它的局限性。两个完全不同地方的人若是各讲各的方言,岂不是等同于鸡同鸭讲?普通话所具有的"人人都会人人都懂"的普遍性,在很多时候更方便表达,也就更让人容易理解。


其实,不止有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普通话说着说着突然来一句方言的也常见啊!因为对于同一个地方的人来说,也总会有一些特定的词汇是只有当地人才能心领神会的!


空谷歌吟


上海话是一种标志“阿拉是上海人”,有优越感。但是有一些偏僻词说不上来,或者担心别人不懂,于是一下跳到普通话。比如“我在家里上网。”上海话大概是这么说的:“阿拉啦啦屋里上莽。”但是上网是新词,只好说“阿拉啦啦屋里头––上网”,后面是普通话。


兴海亭


不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觉真的有点可悲。为何会造就上海人说话如今普通话和上海话交叉出现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出现一个很可笑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课间同学不许用上海话交流,这是有多么奇葩的规定。这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脑袋想出来的如此霸道的规定。你是有多恨上海人,有多恨上海话。想要一种文化消失,就要在根上让她消失,而孩子就是这一种文化,语言的根。孩子失去了语境,失去了开口说的机会。你感觉他们还能说好上海话。??!毕竟他们才是地方语言传承的根。!!!特别是85后,90后的这一群孩子。他们可以说基本上都无法完整用上海话去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其中最少要有15%的普通话出现,这是可悲的现状。全国南方城市有那个城市会出现这么可怕的事。

也不要说,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规定,是为了规范语言环境,不影响国人的交流沟通。中国很大,各地方言也非常多样,沟通是有很多不便。但,却没有一个城市会出现一个那样的规定。一个城市需要她的魂,方言就是她的魂。没有了魂,这座城市还有活力吗。许多从全国其他地方来上海工作学习的同袍,也再做着一个很让上海人可悲的事,不许上海人用我们上海话与他们交流,说用上海话与他们沟通,是看不起他们,是排斥他们。我就不明白了。你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兼厚颜无耻的要求,一个客人跑到主人家,主人热情款待,但是你却反客为主,对主人说,你把钥匙给我,以后你这个家我要有一半的话语权。这合理吗。???可笑,上海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她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可她也有着自己的根。

还有对于那位一楼的回答者,我想说,你对上海方言完全不了解。上海话属于吴语系,是目前为止还能保留古汉语发音的语系。上海市区的语系其中有着很多宁波话,苏北话。苏州路,无锡话的发音和语调。而上海郊区的方言就有十几中。至于周立波在他脱口秀中出现的普通话,那是他要照顾其中一部分所谓的新上海人。他是上海滑稽剧团的出身,怎么可能说不好上海话。所以不要说什么上海话语言不够丰富。可用词汇量不足。那是你对上海根本就不了解。


游泳的羊24266077


大家所说的上海话,基本上指的是上海市区的上海话。上海市区的上海话,实相当于上海区域的“普通话”。

别看小小的上海,东南西北却各有各的方言。周边的市郊区,东南方向带有浙江口音,西北向带苏、錫、常口音。只有松江、原上海县、川沙、南汇等处人方是原始的上海本地人。而市区的十有八九,都是早先全国各地的外耒人。

上海以前的确存有地域歧视,苏杭名贯天下,加之夲地原住民皆带苏南、浙杭语系,于是“吴越”语系稍加变通便成了上海通用语。

由苏南、浙北移居上海的,这些人上海话就很流利,其它地方特别离上海较远处的人移居上海后,一开始学上海话,真是南腔北调让人发笑。当然时日久了,也就讲得比较像模像样了。学话也有天份,也要看环境,有人学得快,也有人学得慢甚至一直学不会。老汉就有两老朋友,土生土长在上海,至今上海话还是一团糟,平日他们干脆不说上海话了。

上海人跟人说话常带普通话,不是故意作态而是无奈之举。很多拗口的冷辟字句,除了原住民及一些苏南浙北耒的,根本无力说准,说了对方也听不明白,于是急性的便用都能听懂的普通话带过,慢性者便会多说两句用其它词句将意思表达出来。

上海本地话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好多种。举个小例:像“八队”,市里人讲的是“佰队”,佰上声,有的本地人讲的是“拨队”,拨过鼻腔发下声。


鲁阳挥弋


其实这个问题是从强行推广普通话开始的,很多上海人从小被规定在公共场合禁止说上海话,在校说上海话会被扣德育分,所以80后上海人只会讲夹杂着普通话的不标准沪语,90后上海人很多只能说几个沪语单词,我儿子00后,幼儿园的时候被要求家长即使在家不要和孩子说沪语,现在小孩上海话听不全,说一句也开不口,完全没有上海口音。现在的上海,除了70后以前的,有几个能说一口上海话,反而是户口迁来的新上海人在努力学一点沪语。但是能把上海话词语说全的人已经很少了,千分之一可能都有点乐观了。反正现在沪语已经连拯救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了。普通话的强制推广有效地摧毁了沪语。除了崇明,嘉定,松江,川沙还有一些效县口音的方言,原先市区的沪语将来很可能在70后80后去世后基本绝迹于上海市区。现在即使是电视台电台也难觅正宗沪语了。因为很多主持人也不是上海人,他们很努力地学习上海话,但是语言敏感期并没有在沪语环境下,所以语感不是很准。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不错,可惜大力了一点,成功消灭了上海话。


上进的红蜘蛛


这个问题不是上海市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许多城市的语言问题。比如我所知道的我们这里的语言,也会讲着讲着就夹杂着普通话的单词在里面,因为本地语言无法表达所要说的意思,只有用普通话来说明。

这就是证明南方方言的表达词汇单词太少了,而普通话就能够用任何单词来表达。

我们看见一个久居美国的人,开始不懂英语,几年后会说流利的英语,学会了英语表达方式,你和他讲华语,他的华语也非常流利,但是,讲着讲着就会夹杂着许多英语单词,而叫不会英语的中国人听不懂这个单词的意思。而他自己认为这个不会英语的中国老乡听懂了。

这就是语言词汇的简陋化,而不能表达心里所表达的意思,而夹杂着其它语言全面自己语言表达的意思。

汉语普通话词汇丰富,能够优越于中国的许多方言。

我们听见福建人说话感觉滑稽可笑,比如,一个手机,或一只手机,一部汽车,一艘轮船,而福建话讲,就是一架手机,一架汽车,一架轮船。全部都是一架。可见闽南话的语言词汇简陋,许多的语言表达方式也简陋,表达名词困难。

所以文学作品都用华语普通话写作,而用地方语言写作就会遇到单词运用困难的问题。

上海人说话,和许多其他地方的人说话,在无法表达自己的心语时,就会用普通话单词来圆满自己的语言。要想清楚的表达,还必须用普通话单词夹杂在方言中,来说明白意思。


宝树白石


我绝对客观的讲。我是310开头的80后。

1.老一辈普通话讲不好,再外面和人交流,想说普通话还是会说回上海话。所以很多上海老阿姨妈妈,很容易普通话洋泾浜。

2.上海话很多普通话直翻未必有对应的发音,就算有也未必能听懂,尤其是年青一代,流行词汇,成语往往都用普通话,否则别人听不懂,自己可能也听不懂。

3可悲的是现在年青一代,尤其是90 00基本就不会说上海话,能在普通话里面夹杂两句上海话就不错了。

在这里我想说,上海话是一们非常好听的语言,无论搞笑,正经,配音电影。可以一点都不违和。可以软可以硬。很多词语词汇不是没有发音而是大家都不去年而已。比如晚安,上海词汇里面没有普通话晚的发音,难么可以读wei。

尝试用上海话朗读,念古文最高境界


叔叔不是一个人


“上海人”大都是祖父一代或曾祖一代迁来上海工作或读书之人。然后,互相婚配,或者与“本地人”(真正的上海土著)婚配。所以他们的普通话会夾杂着各种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