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在經歷了“康乾盛世”的發展,詩歌也從古代的舊有形式逐漸邁向近代的詩歌轉型。詩歌在經歷了歷史的漫長髮展後,漸漸趨於集大成的階段,對傳統詩歌開明的融合與接受,同時也開創了新的詩歌局面。在新舊交替中,復古與創新矛盾而統一的並立著。前代的詩歌藝術依然綻放著蓬勃的生機,而清代在這些舊有的詩歌領域裡,開創了新的思想,同時又固守了前代的模式,所以清代詩歌發展是新舊雜陳的一個特殊時代產物,一方面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一方面又具有了近代思想的萌芽。

一、清初到中期的詩歌發展

清代詩歌發展其實是比較繁榮的,當然比起唐宋時期,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清一代的詩人善於借鑑前代,取長補短,對於古典詩歌的發展還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清代詩歌風格多樣,其成就是超過了元明兩代,足以承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代由於文字獄的特殊政治氛圍,在康乾之時,多半是以吟誦山水田園為主,少有政治議論的詩歌產生。

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元詩纖弱,明詩狹隘,在前代詩歌的這些弊端上,清代詩人摒棄這些詩歌上的短板,開始學習唐宋風格,在變化中開拓新的思想與境界。清初的詩歌文壇,比較著名的有顧炎武、屈大均、王夫之等,這些人撐起了清代詩歌的半壁江山。他們是清初詩壇的主流,這些前朝留下來的“遺民詩人”,他們直接參加了抗擊清政府的政治、軍事鬥爭,甚至以身殉難,以保持民族氣節。志行皎潔的顧炎武,取法杜甫,詞意堅實,風骨勁健。他在《精衛·萬事有不平》寫道: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此詩表現了顧炎武用精衛填海的精神鼓舞自己,勿忘國仇家恨。

王夫之的詩歌瑰麗奧衍,寄託亦深。另外一位前朝遺民詩人吳嘉紀的詩在表現反清思想之外,又善用白描手法反映民生疾苦。這些都表現了清初的遺民詩人內心對於清政府的蔑視,也表現了詩歌的戰鬥性,同時他們都敢於寫大題材,出大意境,矯正了明代空疏的詩歌風格,大刀闊斧的改變前朝詩歌的卑弱,恢復了現實主義的傳統詩風。

當然這一時期的詩人,我們也不能忘記還有以明臣而仕清的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他們並稱“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在清初詩壇的地位還是極高的,他反對前朝的狹隘,力掃前後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他結合唐詩的華美,宋詩的理趣,首開了清詩崇宋的先河。

金陵後觀棋絕句六首·選一

寂寞枯枰響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頭燈影涼宵裡,一局殘棋見六朝。

詩人將寂寞冷落的殘局,和秦淮的秋色、寒潮相融合,創造出不一樣的審美境界,在極力渲染金陵城的蕭瑟氛圍時,把內心的故國之思表現得含蓄蘊藉,此詩構思精巧,情調憂傷,是一首難得的情景兼勝的好詩。

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影視劇中的錢謙益


而吳偉業在創作上更加鋒芒畢露,其詩作華麗綺豔,聲調鏗鏘,在吸取唐初四傑與元稹、白居易的詩歌所長的同時,他又自成風格。其七言詩最具特色,如他所作《圓圓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等等。由於吳偉業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的風貌,後人稱之為“梅村體”。至於龔鼎孳因失節喪操,不僅為明人所不齒,也為清人所蔑視,所以儘管很有才華,並不被後世所讚揚。所以在“江左三大家”中,他是最沒有名氣的一位。 清代詩壇在錢、吳兩位的推動下,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宗宋、一派是宗唐,在這兩大派別的不斷角逐中,奠定了清代詩歌的基調。

在康熙朝時,王士禎對詩壇的影響逐漸形成,他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他錒曾說詩之妙處,在於“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他的這些主張對當時的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也因此博得了“清代第一詩人”的稱號。

而另一位提出“格調說”的詩人——沈德潛,正在悄悄的興起,他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詩歌題材多以歌功頌德為主,少數篇章也反映了民間疾苦。在“神韻說”、“格調說”產生之時,翁方綱的“肌理說”又異軍突起,他是經學與金石學集大成者,論詩講求尋根問底。

王士禎、沈德潛、翁方綱等三人代表了清代中期的詩歌主流,也為清代初期的詩歌開創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在他們的深刻影響下,鄭變、袁枚等詩人應運而生。

鄭變的詩歌與畫作相結合,更加突出了書畫的珠聯璧合,譬如他作《題竹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看到這首詩就想起堅韌的竹,在現實物件與意境相融合之時,使讀者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叢青翠而貞定的竹。


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而袁枚繼承了晚明時期公安派的精神,詩論主張直抒胸臆,謂“詩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

與袁枚並稱的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就是現在所說的原創,趙翼在當時可以說是獨闢蹊徑,把詩歌原創論擺在了清代詩歌的理論檯面上。他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諷刺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譬如他的《論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此詩表現出趙翼詩的開闊境界,以及放眼未來的視覺。

二、道光、咸豐年間的“詩風運動”

道光、咸豐時代,世道動盪,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民族危機迫在眉睫,那種悠然自得歌頌大好河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在國家積弊之時,一批愛國詩人出現了,他們打破詩歌傳統的歌功頌德,開始抨擊時政,傷國憂時,民族危機在這種時刻暴露無遺,詩人開始表現出對於社會改革的強烈要求來。

龔自珍在此時站了出來,他狂傲不羈,作詩從來不拘一格,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龔自珍的詩打破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模山範水的沉寂局面,絕少單純地描寫自然景物,而總是著眼於現實政治、社會形勢,發抒感慨,縱橫議論。他所寫的組詩《已亥雜詩》,這組詩歌可以說是他詩歌生涯的巔峰之作,憶述見聞、回憶往事、抒發感慨,標誌著詩人對於社會的認識、批判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龔自珍已亥雜詩

與龔自珍同時期的魏源、歐陽紹洛、毛貴銘等湖南籍詩人也漸漸在詩壇嶄露頭角,當然他們生硬的詩風並不適合長遠發展。

道光、咸豐年間這場“詩風運動”,影響了後來的詩歌創作者,在同治、光緒年間,一個新的詩歌群體誕生了,以陳三立、陳衍為代表的“同光體”開始流行起來。同光體提出“不墨守盛唐”,其主要特點是主體學宋,同時也學唐,但後者則主要趨向於在中唐的韓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

三、康有為、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

詩界革命的提出,是戊戌變法前後的一場改良,從政治文化以及詩歌的一次重新倡導。

詩界革命有力的衝擊了清代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的擬古主義、形式主義,打破了清代詩歌復古的壁壘,作者積極努力的以詩歌的形式表現新的思想,新的時代。

戊戌變法的衝擊,使詩歌的語言漸漸的趨向於通俗易懂,打破了舊體格律束縛,這也解放了詩歌的表現力,但是梁啟超等畢竟還是沒有徹底走出封建思想的窠臼,依然強調保持舊有風格,這樣的矛盾思想,使得大刀闊斧的改革又受到了限制。從理論上來看,“詩界革命”革除了清代詩的空泛弊病,把新的思想、新的意境融入到傳統風格中去,其實這也戊戌變法的侷限之處,相當於換了一個新瓶子,裝下的還是舊東西。在“詩界革命”的旗幟之下,黃遵憲因為詩歌的數量、內涵,以及藝術的豐富性,被譽為“詩界革命”的靈魂與先鋒人物。他推陳出新了一整套的詩界綱領。

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黃遵憲

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間,譚嗣同、梁啟超等人開始了“新詩”的創作,在表現資產階級新思想方面,這些詩人的貢獻還是不可磨滅的。雖然他們提出了這種新的思想,但是連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更遑論詩歌的創新了。理論上的提出並不能落實到現實的詩歌中去,實際上此時的詩歌作品完全脫離傳統,又脫離群眾,很快就喪失了流傳的生命力,這次的“詩界運動”和戊戌變法一樣,其實是不成功的。在沒有人民支持的土壤裡,種下去的果實必然缺少營養,最終被幹涸而亡。

雖然“詩界運動”並不成功,但是其中也不缺乏優秀之作,黃遵憲所作《哀旅順》,如下:

海水一泓煙九點,壯哉此地實天險 。炮臺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下有深池列鉅艦,晴天雷轟夜電閃。最高峰頭縱遠覽,龍旗百丈迎風颭。長城萬里此為塹,鯨鵬相摩圖一啖。昂頭側睨視眈眈,伸手欲攫終不敢 。謂海可填山易撼,萬鬼聚謀無此膽 。一朝瓦解成劫灰,聞道敵軍蹈背來。

此詩作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冬,日寇圍攻旅順,主帥在此時並沒有想到馬革裹屍血灑疆場,而是在敵人進攻前就溜之大吉,導致軍心喚散,僅有殘兵抵禦。五天後,清廷重要軍港旅順失守,日軍屠城數日。詩人黃遵憲聽到此消息悲痛萬分,作下這首詩來表示憤慨。

淺談清代詩歌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清代前期,是明清社會政權交替之時,遺民詩人由於思念前朝舊主,詩歌以呼號、悲憤為主要基調,錢謙益等明朝叛臣之詩,也是多發徘徊觀望,悲涼之慨。到了中晚期,由於社會動盪,時局不穩,出現了抨擊時政的先驅者。總之清代詩歌的發展,也逃不掉時代的變革,在時代與歷史的洪流中,詩歌的風向標也總是和歷史發展緊緊的契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