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老船長魏登寶 舊船票記錄南通港變遷

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南通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一定非道路交通莫屬。從長江天塹阻隔的“難通”,到如今四通八達,南通港作為曾經南通最重要的門戶,見證證著時代的變遷。原南通港的老船長魏登寶,收藏了很多南通港的舊船票,小船票記錄了大時代的變遷。

78歲的魏登寶,退休前是南通港務局船舶服務公司駁船的一名船長,南通港效益好,是當時讓人羨慕的好工作。魏老的岳父家在上海,他時常往返上海和南通之間,四等艙船票兩塊三,最短五六個小時,最長要七八個小時。

80年代,從南通到省會南京,票價五塊八,在船上睡一覺就可以到南京,三十多歲以上的南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是南通港客運的鼎盛時期,1987年旅客吞吐量達到創紀錄的677萬人,成為長江沿線除武漢港以外的第二大港,被譽為“揚子第一窗口”。從前的日子慢,車、馬、郵件都慢,慢也有慢的滋味。

90年代末,高速路網迅速發展,衝擊了“以舟代步”的長江客運市場,南通港客流量急劇下降,2003年4月,長江僅剩的“申渝班”全面停航,南通港正式退出長江客運,淡出了歷史舞臺。

時代的腳步一刻不停歇,2004年,南通火車站客運通車。2008年蘇通大橋通車。2011年,崇啟大橋建成通車。南通徹底打開長江天塹大門,道路交通四通八達。南通人出行有了更多的選擇。這一張一張舊船票,已經登不上新時代的客船,成為珍貴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