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lmy0817


万事万物人类并万类即自性无明纠缠的产物,愈低级之物质无明的成分愈重,愈高级纯粹的种属自性的成分愈浓!自性即生生了了通透,而无明即败坏毁灭。竹并动植物包括人类皆是自性并无明之造化,格物格竹即破无明,是很难的。以王阳明之定力知能差点把自己格呆了,可见无明之破坏力。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自性转化了无明,败坏毁灭被彻底断除。


阳光明正


守仁格竹,其实反映了宋明理学与心学之争,也标志着王阳明的心学开始形成。

王阳明不是心学的创始人,但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的创立,与他格竹子失败有关。

好玩的国学先不说格竹子的故事,先说格物的事情。

格物致知并非是王阳明的首创。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个古老的思想。它来自与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大学》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则和八大晋身修德的八个方面,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致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这是儒家要求做人的三大秘诀。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追求。从儒家孟子的思想来说,这个心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是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的。知道了自己的内心,还要用行动去实践去实现自己的内心。王阳明是非常崇拜这种学说的,这也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来源。

关于亲民,朱熹认为是新民,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在灵魂上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那样,苟日新,日日新。每天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给自己的心灵照照镜子,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止于至善,说的是人的最高理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为至善至美的圣人,这是我们的终极价值所在。

在三纲领之外,《大学》继续提出了修炼人生的八个路线图。这八个路线图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代表了我们人道德修养的八种途径和路线。其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简单,比较容易懂,而格物致知四个字,历来的儒家学说的解释语焉不详,这也给了我们新的阐发空间。

宋朝大儒朱熹最牛逼的地方,是在于他编写了一套教科书,在宋元明清时代,这一套教科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必考科目,朱熹的教科书就相当于学习大纲,你要想考得好,就必须按照朱熹的说法来。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代表了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只有懂得了事物的大道,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致知是要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从而转化成自己的见解、思想,并能够将你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运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说,格物就是认识论,致知就是实践论,就是要学习并且实践。

王阳明用生命诠释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死人的!

王阳明早年崇奉儒家学说,再加上明朝将朱熹的教科书作为官方指定用书,所以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深信不疑。既然朱熹说要格物致知,那就意味着,我只要格物,对着一件事物看,深入研究,那肯定就能开悟,就能学到知识,就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哪想到,王阳明按照朱熹的说法,狠狠地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格出什么花来,反倒是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格掉。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每件事物的规律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远无法掌握所有的事物的规律。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开始反思,大千世界光怪陆离的事物中,天的规律到底在哪里?原来,规律不在物身上,而在人的心中。

所以,格物的物,不是物本身,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那一刻,王阳明想起南宋大哲学家陆九渊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原来,心外无物啊!世界就存在与自己的内心深处。你寻找大千世界的规律,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去找好了。因为造物主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颗善心,这个善心,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而王阳明在孟子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说,光有良知和良能是不够的,你看这世界上的人,有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好人,也有作恶多端的坏人,如果说良知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人有善恶之别?那是因为,有的人把知和行分开了。你知道了自己的良心,你按照道德律令去做,你就是好人,反之,你不知道自己的良心,或者知道了自己的良心,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违反了道德律令,那就是坏人。所以做人最为紧要的是,知道了还要去做。

所以,这一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一样的。朱熹的格物致知要求人们勤学苦练,至于能不能成功地格物致知,这个就不知道了,你不成功,那肯定是你不够努力。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你不要去格物了,你只要返回你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相当于禅宗的中的北派,强调苦修,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相当于禅宗中的南派,强调顿悟,你用心参禅,也许有一天将会获得大顿悟和大自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阳明的思想,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我们看一段王阳明论述格物致知的原文,或许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学理论下的格物致知: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致知不是朱熹他们所说的获得知识,而是找到自己的良知。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这段话是说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格,王阳明认为,这里的格,不仅有认识、探究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格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的意思。所以,王阳明提出了自己心学上的最为著名的四句教,你理解了这四句话,就懂了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懂了王阳明的心学,就懂了做人的终极大道。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的很清楚,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致知是什么,是知道自己的良知,知道了自己的良知,就懂得了什么是善恶!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好玩的国学


问题:“守仁恪竹”是什么意思?

前言:

回答此问题之前,首先得明白——守仁是谁?

介绍一下王守仁先生: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阳明先生不仅文武双全,而且绝非一介书生,在“宁王叛乱”中,军功卓著,最为后人推崇的是他创立的“心学”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扬名海内外,被誉为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流芳百世的完人。


所谓“恪物”?

据文史记载最早在《礼记》里就提出“恪物”的重要概念。宋儒在谈“心性修养”时把“恪物”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心学倡导的“致知在恪物”。

如今看来,这是古人在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论,是诸多认识方法之一,主要作用在于穷究事物之理。

阳明先生的“恪竹”

王阳明(守仁)出生的年代,大明朝的“程朱之学”已达到鼎盛,为了充分体会“恪物致知”的感觉,王阳明决定亲自一试,他对着庭院里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结果却一无所获,最终还生了一场病,从此他就放弃了“恪物”的学说,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致良知”学说,与“朱程理学”传统开始了背离和偏差,也是“心学”的开始。

如今的人自然不会像王阳明一样,仅仅为了某一说法静坐七天七夜,也许我们可以认为阳明先生是否有精神问题?


七天七夜,毫无收获,是否还在坚持?但为什么王阳明在这七天一无所获呢?

“恪物”其含义究竟是什么?

其实就是“方法论”的问题。

方法是打开兴趣的一把钥匙。当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它对中国传统学者的“方法论”有很大的冲击。

国学大师钱穆就此作过论述:你想要恪竹子,那就第一天拿一把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度,过些天再拿尺子量一量,看看它长长了多少,这就是“恪竹”。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即“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一点导致“恪”的方法之差异。因为中国人的“恪”原本与科学无关,量量竹子长短就算恪物,那么儒学思想未免不值一提了吧!

原因何在?

儒家思想的知识体系里,大家都不陌生为了入世而狂。“修齐治”为终极目标,但前提条件是“正心诚意,恪物致知”,然后方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足以证明了“恪物”与道德紧密相连。

  • 《全唐文》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一一一理解为:格物可以说是拿来某些东西与我们的内心参证。
  • 程颐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为何。”


结论:

中国文人通过“恪竹”,进而喜欢竹子,因其挺拔修长,四季青翠,风吹不倒,冰冻不坏,并且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

无独有偶,这就如同孔子“恪松”其结论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圣人给耐寒的松柏赋予的道德内涵,人应该像松柏一样顶风傲雪,坚韧不拔,乐观向上。既然“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异曲同工也!

最后让我们以一句名言:

“未出土时已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与读者共勉!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 ,敬请点赞转发,雅评留言——这叫“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您的鼓励是我们缘份的见证】


兵法天下


王守仁是个人,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格就是参悟、研究罢了。对竹外形、内在的参悟评论很多的,老人家说过嘴尖皮厚腹中空,郑板桥听到卧室外的萧萧竹叶声,说是如闻民间疾苦声。文天祥着到竹毁了节不毁,想到人的气节。文人雅士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反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观察思考总不错的,经常用脑还可防老年痴呆,能格物致知的人也是一种修为。


Bao-tong


守仁,即王守仁(王阳明)。格竹,是在实践朱熹的“格物穷理”,找竹子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寻求到智慧。

王阳明,通过实践检验“格物穷理”,证明不是智慧之源。

王阳明,认为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有效方法。而且,心中的实践,更是检验知识的有效方法。任何知识,都要经得起心中的实践检验推演,得到的理,才能叫良知(有价值的智慧)。“心即理”,良知,来自于心中的实践。从而,得出结论:“知行合一”。

知,所有从外部来的知识;

行,都要经过心中的实践;

知与行的结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智慧。


手机用户70174962639


说的是王明阳他想知道一根竹子的道理,于是就在那里对着这根竹子,想啊想,想了7天7夜,最后病了,于是他觉得格竹子这个道理是不对的。

在古人的思维,逻辑不够完善,科学不够发达的时代,这种行为还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人还对竹这个事情如此的推崇,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拉一个锤子,然后对着这个锤子,格三天三夜,你看你能不能隔出个锤子的道理。

锤子格不出吧,格个大便也行啊。

我只知道现代科学家研究的东西都不是对着一个事物“想”出来的。而是去做很多很多次不同的试验,包括很多很多失败的实验额,才得出的成果。

因为现实中,就没有格出来的道理。

我对一般所谓的国学爱好者的思维判断水平,感到十分的忧虑。


评也


王守仁早年笃信朱熹的学说,曾对朱熹〝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付诸实践,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对着竹子进行观察,结果苦思竭虑,坚持了7天,竹子之理没有〝格〞出,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当时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圣贤的能力,之后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就是〝王守仁格竹〞的故事。

王守仁在《传习录》下卷中阐述了自己格竹的这件事,意在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进而阐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学理论,认为求知明理的方法当是面向自我的内心,发扬自己本心的良知,将之推广到身外的万事万物上面。


一起吹吹文史风


王守仁早年笃信朱熹的学说,曾对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付诸实践,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对着竹子 进行观察,结果苦思竭虑,坚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当时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圣贤的 能力,之后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传习 录》下卷中讲述了自己格竹的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进 而阐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学理论,认为 求知明理的方法当是面向自我的内心,发扬 自己本心的良知,将之推广到身外的万事万 物上面。


方149910601


王守仁早年笃信朱熹的学说,曾对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付诸实践,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对着竹子 进行观察,结果苦思竭虑,坚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当时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圣贤的 能力,之后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传习 录》下卷中讲述了自己格竹的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进 而阐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学理论,认为 求知明理的方法当是面向自我的内心,发扬 自己本心的良知,将之推广到身外的万事万 物上面。


悟空答题助手


王守仁早年笃信朱熹的学说,曾对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付诸实践,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对着竹子 进行观察,结果苦思竭虑,坚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当时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圣贤的 能力,之后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传习 录》下卷中讲述了自己格竹的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进 而阐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学理论,认为 求知明理的方法当是面向自我的内心,发扬 自己本心的良知,将之推广到身外的万事万 物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