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老子家里有框


刘邦、萧何、张良打不过项羽,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实数正常!

刘邦识人、用人、驭人是高手中的高手!萧何治国安天下举世无双,擅长谋略的张良,望眼整个楚汉也是无人能比!


这三人小打小闹,对付二三流小人物还行。但面对“战神”级别的项羽,他们只能随时准备行囊,脚底抹油!

“彭城之战”刘邦亲率56万大军,被项羽3万人打的落花流水,抛妻弃子,刘太公也差点被项羽“清真”了。


鸿沟议和,刘邦转眼就撕了协议书。想给项羽来个“意外的惊喜”!结果是项羽确实很惊喜,刘邦偷袭失败,被项羽大败!

正因为有张良、萧何在,刘邦总能化险为夷,在哪里都能得到当地人的拥护!

带兵打仗可见刘邦跟项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反过来说刘邦能得天下,项羽除了能带兵,会打仗以外,跟刘邦比就显得“太年轻”了!

想要赢,找韩信。自韩信为大将军以来,攻必克,战必胜!一身戎马无一败绩。“垓下之战”中在韩信的指挥下,各路诸侯联军围攻项羽,以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刘邦与项羽之争!


刘邦得天下后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们虽然都非常了不起,但擅长的领域不同。可以出主意,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就缺一个像韩信这样能有效实施的人,所以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也是韩信的加入,扭转了当时的局面。刘邦渐渐变得日益强大,直到一统全国!


先生与故事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在某个手下,而是整体上的失败。倘若一对一交锋,韩信未必能赢过项羽。

为什么说项羽的失败是整体是失败呢?其实项羽并没打得什么败仗,除了最后一战。只要他在,楚军就节节得胜。项羽并不是输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而是输在政治上(比如杀了义帝),输在外交上(比如英布被策反),输在后勤上(没有萧何这样的大总管),输在板凳深度上(麾下将领能力偏差)等等。

在军事能力上说,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对刘邦的评价,是能带十万兵,超过十万兵,就指挥不来了。你看刘邦出关中时,纠集五十几万大军进攻项羽,被项羽的三万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证明。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项羽只是作战勇猛,谋略水平不高。其实不然,项羽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在战术层面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技巧与智慧。比如说巨鹿之战,并不是一渡过河,一破釜沉舟,靠蛮力拼赢的,不是的。项羽是先攻击秦军最薄弱的环节,即运粮通道,据《史记》的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在秦军出现断粮后,他才背水一战,大破秦军。可以说,项羽在战术上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

萧何固然是厉害角色,但他擅长是后勤工作,在汉军伤亡惨重时,他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帮助刘邦度过难关。但若说在打仗,他是外行啦,靠他怎么跟项羽在战场上斗呢?再说张良。张良也是厉害角色,他是懂得点兵法,帮助刘邦对付些阿猫阿狗的角色是可以的,对付项羽这样的狠角色,就不够用了。张良的厉害,主要是在政治才能上,比如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

在西汉开国名将里,几乎都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包括才华横溢的彭越。只要项羽不在,他就打得很顺手,项羽一来,他就丢盔弃甲了。在刘邦与项羽第一次大交锋时,刘邦五十几万大军惨败于项羽三万大军之手,这次会战时,韩信有没有参加呢,史书没有明确写。如果韩信也参战了,那他也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

在最后围歼项羽的一战中,韩信十面埋伏,固然表现出色,但也不能独领其功。因为刘邦的主力以及彭越的主力,都参战了,在兵力上是绝对的优势。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功劳,扫除项羽的羽翼,平定魏、赵、代、齐等地,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环形包围圈。最后,韩信与刘邦得以东西夹击,把项羽给包饺子了。因此,如果说韩信打败了项羽,是在战略层面上打败了项羽。倘若两人各带一支势均力敌的部队,在战场上交锋,我觉得韩信不一定能打败西楚霸王。


君山话史


就全局而言,战争的最后胜利,取决于双方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合乎实际,取决于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得失!!!楚汉相争,既使没有韩信加入,项羽最终也会失败!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因为他搞分封制不得人心,他不注重根据地建设,一味地争伐,劳民伤财,造成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楚汉相争之初,双方力量相差悬殊,霸王手下战将如林,季布,英布,鐘离昧等,项羽本人力举千斤,武艺超群。而刘邦手下也就樊哙还可以,在冷兵器时代,弱者败于强者很正常!楚汉相争之初是楚强汉弱。张良萧何再有良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时间换空间,彼消我长,楚汉双方的整体实力,已由楚强汉弱渐变为楚衰汉强!(此时又有韩信加入),更加速了项羽的灭亡。〇〇以抗日战争为例,就能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蒋介石当时兵多将广,我们八路军虽兵少,但也是将才济济。可抗战之初为什么日本屡胜,大部分国土论陷,难道是我方兵不善战?难道是我方将不用谋?非也!!!只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我们武器不行,没有制空权。并不是我方谋略不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时间换空间,经过十四年抗战,最终打败了日寇。000由此可说明,由于双方力量相差太大,张良萧何虽有良谋,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显效,时间长了才能看出变化,当此之际,又有韩信来助力,这就加速了项羽的灭亡!并不是张良萧何谋不显效,只有韩信起主要作用。


张永科38


张良和萧何是厉害 但并不是军事才能厉害 ,张良是谋士 出谋划策总管战略大方向 萧何是负责后勤补给 征税 纳粮 招兵买马 所以真正领兵打仗指挥百万大军还得靠韩信

话说韩信在没有投靠刘邦前 刘邦一直被项羽吊打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 占据秦宫 项羽知道后勃然大怒 准备讨伐刘邦,事前摆下鸿门宴考验考验刘邦,刘邦在鸿门宴大话不敢说 生怕项羽一气之下砍了自己脑袋 幸好刘邦提前收买了项伯 给自己逃跑提供机会

之后项羽把刘邦发配到巴蜀不毛之地并派兵监视 希望刘邦在此自生自灭 ,如果没有韩信也许刘邦集团会老死在巴蜀,直至韩信出马才带领刘邦集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再次入主关中 从此开启了楚汉之争

那张良跟萧何是不是很没用呢?非也 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下

张良曾有领兵打仗,但指挥能力欠缺

张良最初投奔刘邦时 刘邦非常高兴自己终于有了位像样的统帅,张良也带兵打了几仗 但张良谋略过多 指挥能力极差 军令反反复复 经樊哙跟刘邦汇报 刘邦才摸清了张良真实水平 张良只适合跟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运筹帷幄 但领兵打仗 攻城略地 这也证明了刘邦能识人用人眼光的独到

萧何最初是沛县县令 就是一个管政治的 没有任何军事才能

刘邦从沛县起兵以来 萧何就跟着刘邦 每当刘邦打下一个地方 萧何就负责管理当地 征税 纳粮 招兵买马 让刘邦集团有了无穷无尽的 粮食和兵力 前期刘邦被项羽打的抱头鼠窜 但刘邦集团就是没有覆灭,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萧何的功劳 因为即使彭城之战 刘邦50大军被项羽5万大军全歼 刘邦利用替身 自己独自一人驾马车狂奔几百公里回到大本营 抢走韩信10万人马 ,然后萧何又给了韩信10万新兵蛋子 让刘邦恢复元气

因此可以说只要有萧何在 刘邦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因为有人有粮 即使经常吃败仗也承受的起

但是刘邦集团在韩信未加入之前战斗力是很差的 ,虽然有谋士张良 有强大后勤团队萧何 但奈何没有可以和项羽匹敌的军事统帅 ,凭刘邦的军事才能就算10倍于项羽的兵力他也打不赢项羽 彭城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56万汉军竟然敌不过5万楚军 而且还被反杀

韩信是罕见的军事人才 刘邦得之如虎添翼

打仗本质无非离不开三样东西 后勤 谋略 和指挥 韩信没加入之前 刘邦集团有一流的后勤和一流的智囊团队 但是指挥确实三流的 所以项羽从来没有正视过刘邦 韩信的加入无疑给刘邦集团带了个超一流指挥 有强大后勤 韩信带兵再也无后顾之忧 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攻城略地 因为兵源不是问题 灭赵 灭代 灭燕 灭齐 韩信打起来跟玩似的 最后终于消灭项羽奠定大汉统一

刘邦称帝后曾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三人的职能分工及各自贡献 ,同时也说明了刘邦能识人用人发现各自优点 这样的团队无疑是开国创业团队中最强大的


月影青霜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懂得任用人才,尤其是用对了萧何、张良和韩信。此三人在当时被称为“汉初三杰”。萧何的长处在于政治管理,张良的长处在于计策谋略,韩信的长处在于行军打仗。刘邦集合了三人的长处,才最终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如果熟悉秦汉史,我们会发现刘邦真正由弱变强是从韩信加入汉军阵营开始。这个题目有点问题,其实韩信正式加入汉军的时间比张良加入汉军的时间早。

萧何加入汉军的时间最早。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两个人很早就相识,而且萧何一直都非常尊重刘邦。萧何在沛县起义时候,参与拥立刘邦为沛公,算是刘邦最早的发家班底。刘邦封汉王之前,萧何几乎一直追随刘邦左右。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萧何一直担任“后勤部长”的工作。萧何基本上远离了战争前线,而是专心搞好后勤工作,保证前方衣食无忧。



张良和刘邦相遇在留地,初次相遇两人便一见倾心。但是当时张良的心在韩,而不在刘邦。刘邦西征的时候,刘邦再一次和张良相遇,刘邦向韩王“借得”张良。张良便跟随刘邦一起西征,最后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攻入关中,灭掉了秦朝。张良在鸿门宴上成功保全了刘邦。后来,张良帮助刘邦讨要汉中,并且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在此之前,刘邦和张良一直都是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上下级。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张良跟随的是韩王而不是汉王。直到刘邦东出,韩王被杀之后,张良才彻底投靠刘邦。

韩信最初在项羽军营,项羽分封天下之后,才进入汉中投靠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真正算投靠刘邦。韩信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关中,刘邦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



汉初三杰合体的事件相对比较晚,三杰合体以后,刘邦虽然也经常战败但是整个战局却向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韩信加入汉军之前,刘邦在萧何和张良的辅佐下被项羽痛打的情况。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邦在得到韩信之前确实不具备和项羽抗衡的能力。韩信加入汉军之后,刘邦才真正具备走出汉中,走出函谷关的能力。张良正式加入汉军之后,三杰合体,无疑大大增加了刘邦的实力。但是刘邦在和项羽的正面战场依然经常败于项羽。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但是其他战场上刘邦却完胜项羽。刘邦能够在其他战场完胜项羽,最终打败项羽,决定性因素是韩信的加入。为什么韩信的加入会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呢?很简单,韩信不可被替代,韩信的军功最直接。



萧何的治国能力,张良的谋略才能能够让刘邦自保无虞,但是却不能击败项羽。萧何镇守关中期间保证刘邦部队足粮足饷,刘邦如论在前线打得多么艰苦,萧何总是能稳定关中,然后支援前线。萧何除了保证粮饷之外,还保证兵员源源不断,刘邦在前线可劲造,萧何在后方可劲生产。刘邦有萧何的治国之能,即可保证不失根据地,即可保证战斗力量,即可保证刘邦不败。萧何只能不断为刘邦蓄能量,但是萧何却不能让刘邦改变战场上的局势。

张良的计谋可以在危难之中拯救刘邦,张良的计谋一次又一次帮助刘邦脱险。张良的计谋为刘邦规划了取天下的具体方针。但是张良的军事才能却很一般。张良可以用计谋救刘邦,却不能用计谋败项羽。纵然有张良妙计,刘邦在正面战场的局势并没有好转。

汉初三杰合体好比一个人,萧何是强壮的身体,张良是聪明的脑袋,韩信则是灵活有力的四肢。强壮的身体使得刘邦皮糙肉厚,非常扛揍。聪明的脑袋使得刘邦能躲过敌人的攻击。即使躲不过,还有皮糙肉厚。但是他们却不能有效的发起反击,这时候如果配上灵活有力的四肢。那么这个人就进可攻退可守。韩信就是最合适的四肢。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军事。刘邦在政治、谋略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足以改变在战场上的劣势。天下人都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都知道刘邦是个仁慈的人。刘邦有稳固的后方,有足够的智囊团,但是就是打不过项羽。刘邦缺少一个把所有优势转变为战场上胜利的人。韩信就是这样一个人,韩信能够把刘邦所有的长处变成军事上的优势。

韩信的军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中国古代少有的战神,有“兵仙”之称。韩信初次上阵就先露出超高的军事水平。韩信利用刘邦的优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占据关中。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打败魏豹。背水一战,打败了赵军。



曹参等人可以弥补萧何的空白,陈平和弥补张良的不足。只有韩信是刘邦阵营中独一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和韩信相媲美。刘邦阵营中没有一个人可以顶替韩信。英布和彭越虽然勇猛,但是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也是韩信的对手。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都是三流武将,他们当时根本难以真正成为统帅三军的大将军。

刘邦有了韩信这个大将军之后,才真正具备了和项羽叫板的实力。刘邦在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才得以真正发挥出来。张良在为刘邦谋划了灭项的基本策略。即让刘邦在正面吸引项羽的主力大军,在成皋和荥阳一线和项羽拉锯,韩信率领军队剪除其他诸侯国,对项羽完成战略大包围。至此,萧何保证军用物资供应,保证关中大后方安全。张良为刘邦规划灭项蓝图。韩信则在军事上直接打击项羽。项羽在成皋和荥阳一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但是项羽的地盘却越来越小,韩信击败龙且之后,刘邦完成了对项羽的三面包围。楚强汉弱的局面彻底扭转。这时候韩信和项羽有了面对面较量的机会。



项羽的军事才能不亚于韩信,是一个能打硬仗的主。中国古代最能打巧仗的韩信和古代最能打硬仗的项羽,来了一场名将之间的对决。最终占据优势的韩信击败了处于劣势的项羽。汉初三杰缺一不可,三杰合体是战胜项羽的重要保证。只不过韩信把政治优势变成了军事优势,所以有人才会觉得韩信加入汉军之后,汉军开始扭转局面。


依稀说史



才华分很多种,比如刘邦自己脸皮厚,能够忍辱负重,善于耍赖使奸,还会画饼许愿,又能团结人才,这就是当老板的典型特质。


张良萧何原本也是治国安邦之才,但是张良属于谋才,多谋善断,在军事上却并没有特长。要说谋划一件事或者制定一项战略,乃张良之所长,但是要指挥打仗,他就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萧何具有管理之才,识人管事是其所长,他能够事无巨细的把柴米油盐、后勤杂物管理的仅仅有条,甚至是治国理政都是其所长,但是跟张良一样,就是不善于带兵打仗。


毫无疑问,刘邦能够在与项羽的对峙中屡战屡败而不灭,张良萧何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没有他二人的谋划和管理,刘邦的军队在不断的失败中恐怕早作鸟兽散了。正是得力于此二人,刘邦才能在屡战屡败中不但没有被消灭,还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直到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被萧何慧眼识珠拉到刘邦的队伍时,刘邦其实已经发展壮大到万事俱备,只差韩信了。韩信的到来,对于刘邦来说,算是久旱逢甘霖。韩信能够到位不久就开始对项羽发起反击,还得得力于张良萧何的有效经营。不然即便韩信是军事天才,恐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兵的军事天才到头也还是纸上谈兵的弱书生。


谢金澎


《史记 高祖本纪》中,刘邦有一段论自己成败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张良和萧何都很厉害,却一直打不过项羽。

张良主要是负责筹划谋略,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萧何主要是负责在后方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军队输送钱粮。韩信才是率领百万大军,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关键。

两军交战,若是没有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军领导,就算他的后勤工作做的再好,恐怕也没有胜利的希望吧。

做好后勤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战场之上,最重要的还是军队的战斗力,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

战斗力的强弱主要有将领的领导能力决定。韩信就是一个军事奇才。在他的带领下,赢下许多著名的战役。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他的典故,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有背水一战等。这些都表明韩信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

在韩信加入之前,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主要就是没有一个会打仗的将军。虽然,后勤和谋略都很厉害,却仍然赢不了。在韩信加入之后,刘邦的团队才算是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三人各尽其才,这才扭转战局。


灌灌灌灌灌灌


张良是总参谋长,是刘邦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思想的策划者,极具战略眼光,类似于诸葛亮式的人物,是刘邦集团的军师,是灵魂人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统筹策划,制定方针战略!

萧何是经济保障部部长,刘邦所有部门的后勤保障,军需筹备,都是萧何来办的!

历来就有:大兵未动,粮草先行!

萧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攻城掠地,冲锋陷阵却不是张良,萧何的强项,特别是萧何,张良是秦末黄石公的传人,也熟通兵法,然而更精通的是运筹经略之学!

韩信虽是草根出身,又曾受胯下之辱!

可是韩信曾得到《太公兵法》,深通三略,六韬,精通排兵布阵,是军事家!

再加上韩信的隐忍,既大丈夫能屈能仲!

因此屡出奇兵,同时在项羽营中工作过,也熟知项羽军中主要将领的脾气性格,以及用兵方式!

所以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策略对敌,结果处处先敌一步,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这就是刘邦有了韩信后,战胜项羽的原因吧!

不是张良,萧何不行,而是有了韩信,刘邦如虎添翼!


马到成功148659402


张良、萧何与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也许众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虑,为何在韩信加入之前,确是僵持不下,而在韩信加入后,才扭转局面呢?

项羽的实力毋庸置疑,能僵持不下已是艰难

在刘邦的手下有着众多运筹帷幄之人,而若论勇将,却只有樊哙一位,可以说刘邦的军队基本上只是用脑子在打仗。

而反观项羽,在楚汉相争初期,手下兵强马壮,垓下一战后,在项羽手下士兵的心目中他就是战神,士气高涨,坚不可摧,且项羽本人勇猛无双,又有亚父范增辅佐,想战胜此时的他们难如登天!

张良、萧何尽力而为,赢得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开局

虽说项羽有亚父范增辅佐,但心高气傲的他显然更相信自己的实力,大权在手,却不肯分权与手下将领。赢了,众人可以保持沉默,可一旦输了,那便是一股庞大的怨气!萧何在汉初三杰中更多是一个大管家的身份,凭借着他出色的谋划能力,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良好的后勤保障也不断地为前方战场提供有生力量,论对大汉是否尽心尽力,萧何问心无愧。

有人说张良与韩信的差距是什么?这就好比设计者与实干家的差距,在张良的计划中总是不断的设计圈套,引诱项羽上钩,试图以绝对的智慧碾压项羽,可惜项羽虽与张良相比没有多少脑子,但无奈西楚霸王名号响亮,没有三四百人哪敢在他面前撒野,在不断的尝试中,张良也许已经找到了对付项羽的办法,但历史的安排总是很有趣,张良的任务已经完成,下面将由韩信收尾。

脑子很重要,拳头也得硬

韩信很清楚项羽的弱点在哪里,自从亚父范增离开以后,项羽日渐独权,但无奈他水平有限,脑容量太低却又“勤奋好学”,导致破绽百出,难以克敌。想对付项羽其实很简单,关键只在一条——舍弃!项羽一生有过无数的对手,每一个对手,包括张良在内,主要战术都是先擒项羽,再清楚军。可惜项羽太过于可怕,别说擒住他,就连近身都难,若想克敌,只有舍弃。

项羽虽逆天,但楚军终究只有一个项羽,若能先清楚军,纵使项羽再牛,又能怎样?汉军的实力虽不能与楚军硬抗,但凭借着韩信的战术,自保不成问题,先打你个措手不及,等你回过神来,准备搏杀时,逃之夭夭,走为上计。这样项羽的力量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围垓下,临近死期。

孤身一人的项羽尚且杀了近千人,如若楚军不清,在项羽的率领下,正面交锋谁人能敌,也许想打败项羽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韩信选择了最优异的一条——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我是小墨,一名热爱历史的初中生,关注我,看小墨解读历史,解读人心!


小墨史观


张良和萧何都是刘邦帐下厉害的人才,但厉害归厉害,这俩人终究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萧何是负责刘邦集团大后方的,“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这方面,萧何已经做到完美,也多亏了萧何,刘邦前期对阵项羽就算怎么失败也还能竖起大旗接着干!

张良是个谋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给刘邦出谋划策还行,但是让张良去指挥千军,基本不行。要么是没人服,要么就是身体吃不消。

刘邦之所以一直打不过项羽,除了项羽个人能力突出之外,就是因为他身边缺少了一个懂兵法、善谋略的将才、军事家。

曾经看到过关于刘邦指挥军队能力的说法——刘邦个人的指挥能力,带个十万的兵马还行,指挥超过十万以上基本就凉了。

暂且不去确认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们就从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活生生被项羽亲自带领的精兵3万给灭了,就可以得出结论:刘邦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项羽真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差别还不是一般的大!

项羽何许人也?毫不夸张地说项羽是一位百年一遇的天才,他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世间罕见。但最后凭什么一个韩信的加入就使得刘邦集团扭转了整个局面,最后得天下的是刘邦呢?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给了某个人物,如果只是一个韩信正面面对项羽毫无胜算。项羽的失败,即是败给了自己,也是败在了整体的政治环境局势上。

首先就是杀害义帝楚怀王引得天下诸侯的不满,让自己处于孤立无缘的境地。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黑点一直延续到垓下之战。

其次就是彭城之战后,项羽并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刘邦,而是放虎归山,让刘邦有能够卷土重来的机会。可以说这是项羽决策上的一个重大错误和遗憾,毛泽东主席对项羽的这一个错误就如此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最后就是整体的政治环境了。楚汉争霸,各路诸侯都是谁有优势就投向谁,项羽就个人军事指挥能力毫无问题,但是政治上的博弈也是他的缺点。以项羽的性格,对于那些来投靠他的诸侯他不会去迎合,对于那些背叛自己的部下他也是抱着一种随意的态度。

以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起因,众说纷纭。你们可以说是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可以说是项羽累了,厌倦了政治的博弈,也可以认为项羽只想留一世英名不忍苟活等等,无论如何,项羽的失败,终究是败给了天下大势。

一曲肝肠断,天下何处觅知音?也许这就才是西楚霸王项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