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老和尚888


魏延的实力有目共睹,他是后蜀时期的第一大将,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

有人说还有姜维。事实上在诸葛亮逝世之前,姜维刚刚投降蜀汉不久,而且期间没有独立指挥战役的经历。跟“三国演义”不同的是,诸葛亮也并没有刻意去培养他。他的作战经验、威望名气远远达不到帅才的标准,跟魏延无法相提并论。

因此!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期间,魏延是蜀汉第一大将、第一帅才,是蜀汉军事人才库的支柱。是不可替代的。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他并不想杀魏延。

魏延的自身性格原因,导致他与朝中的大臣矛盾重重,特别是他与长史杨仪之间的恩怨。诸葛亮不得不防。

魏延跟关羽一样,性格孤傲,善养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因此常常跟朝中的大臣不和。其中最不可调和的,是他与长史杨仪之间的恩怨。两人在军中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常常闹得军营乌烟瘴气。有一次魏延还拿着刀在杨仪面前比划,威胁杨仪,杨仪哭告诸葛亮,诸葛亮并不责怪魏延。

诸葛亮爱惜杨仪之才,又必须倚赖魏延之勇。常恨二人不能同心同德辅佐自己。两人的矛盾甚至都传到了东吴,有一次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喝得大醉无意说道: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很显然!远在江东的吴主孙权,尚且明白魏延、杨仪二人的恩怨,很有可能危机到蜀国的社稷。如果没有了诸葛亮的压制,他们就会无限的放飞自我,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吴主孙权都能看出问题,身为千古名相的诸葛亮,又岂能忽视这个问题呢?

诸葛亮的死前遗计,正是对魏延的一个考验。如果魏延行事过于偏激,那么就会启动“清除”计划。如果他遵从军令,就会相安无事。

鉴于魏延与杨仪的脾气,诸葛亮肯定不能选他们做接班人。所以不管他们怎么争来争去,接管政权的都会是早期内定的蒋琬。那么北伐军的撤退任务,暂时的军权应该交给谁来打理呢?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长史杨仪;另一个是征西大将军魏延。

考虑到魏延在军中的威望。这一任务诸葛亮是不可能交给他的。因为一旦交给魏延,如果他长期霸着军权不还,朝中上下无人能与之抗衡。所以只能让杨仪暂时领军。至少有一个魏延可以与之抗衡。对两人的制衡关系,诸葛亮把得控非常到位。

——接下来就是试探魏延

诸葛亮故意把他安排在殿后的位置,让堂堂征西大将军魏延去做断后将军。目的就是试探他在自己死了之后,还能不能够服从军令。如果不服从军令,那么只能忍痛除掉。

但是魏延怎么能服从呢?当他听说是杨仪统领大军撤退,自己只做断后将军后,当即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不肯做断后将军,特别是不给杨仪这种人做断后将军。

因此!杨仪只能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背着魏延撤军。

魏延听说后,抢先一步回到蜀地,沿途烧毁栈道,阻击杨仪的行军速度。二人各自上表控告对方造反。蒋琬、董允等人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都默无条件的支持杨仪。导致魏延众叛亲离,身首异处,三族尽灭。


整个事情经过就是这么回事,不是说诸葛亮刻意要杀掉魏延。只不过考虑到其性格,布下了一个试探性的局。

但是魏延之死也不能说他不忠于蜀汉。他是刘备的部曲出身,深得刘备的信任,受刘备亲自提拔,一路迁升平步青云。无论是任职汉中期间,还是随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都是兢兢业业,以国事为重。他对蜀汉绝无异心。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记载了他领兵返蜀的原因,只因为不服杨仪。


爱尚文史


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刘备,诸葛亮因魏延杀了长沙的主子韩玄,以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为由,喝令刀斧手将其推下去处斩,让当时在场的刘备、关羽、赵云和黄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刘备看到魏延真心相投从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诸葛亮证人斩杀,孔明何以认为魏延头长反骨而要杀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为了敲打魏延。毕竟魏延杀韩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这在古人视为大不忠,尽管魏延弃暗投明,但多少让忠义之士瞧他不起,认为魏延实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把魏延推下去处斩,想让魏延长长记性,今后甭干杀君欺上之事。

二是为了警告众人。孔明其实压根就不知道魏延长有什么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杀韩玄之实故弄玄虚,给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梦中杀仆人的好戏,好让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领,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则刀下无情。



三是为了立规树威。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诸葛亮不经刘备允诺,以魏延长有反骨为由,就让人要把魏延拉下去处斩,以此告诉大家,不经主公允许,他也有生杀大权,提醒大家要好自为之。

虽然此次只是吓唬,并带有其他目的,但后来魏延还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不过这次杀魏延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蜀国在他死后,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响,不让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让蜀国按照他的设想和规划,顺利完成权利交接,为他指定的接班人铲除对手和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知未是也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了诸葛亮除掉魏延的故事。说是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料定日后魏延必反,因此在自己病逝前安排了由马岱除掉魏延的秘密计划。在小说中,当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造反,在蜀汉大军前狂妄地叫嚣:“谁敢杀我?谁敢杀我?”,结果假装服从魏延的马岱回答说:“我敢杀你!”,然后突然一刀砍下了魏延的首级。

在真实历史上,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杀掉的,还被屠灭三族。但不是诸葛亮安排杀害的。

魏延作战勇猛顽强,善待士卒,因而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其性格孤傲偏狭,与蜀汉军中官员、将领基本都合不来,不过大家基本都不跟他计较,大都让着他。只有长史杨仪不让着他,两人因此矛盾很深,只要一见面,就会争吵不休,然后魏延就会拿大刀片子在杨仪脸前比划,杨仪是秀才遇到兵,有苦说不出,委屈得“涕泪纵横。”

诸葛亮很无奈,既需要魏延冲锋陷阵,又需要杨仪处理军务与后勤,而自己又忙于公务,只能让费祎去劝解。费祎就往魏延、杨仪中间一坐,连哄带骗地把两人分开、劝走。

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北伐军中。临终前留下遗命,让魏延带领部众断后,姜维次之;同时命令杨仪率领大军撤回汉中;并且特别指出,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自己出发。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当费祎向魏延传达诸葛亮遗命时,魏延果真不愿听从撤军命令,而是想继续北伐,甚至为此打算扣留费祎,一起签署军事命令。费祎找借口逃脱后,报告给杨仪。两人决定不管魏延了,开始撤军。

此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经病逝,就率领大军朝开始撤退的蜀汉军队追杀而来。关键时候,魏延拒不执行诸葛亮断后的遗命,不顾大局,置蜀汉军队于危险之中,不仅放弃断后任务,反而率部迅速提前撤离,跑到蜀汉大军撤退方向的前头,沿途破坏桥梁栈道,阻止撤军,并在南谷口阻截杨仪,双方对峙。此时,魏延与杨仪都向成都刘禅上表汇报,互相指控对方造反。身在朝中的蒋琬等人都担保杨仪不会造反,于是刘禅派出禁军宿卫营前去阻截魏延。

在蜀汉军队身后,面对司马懿的大举追杀,危机时刻,在第二梯队负责断后任务的姜维,立即率军回身迎击。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是诸葛亮诈死伏击他,仿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之死要在自己身上重演,赶忙掉转马头撤退。这就是“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历史由来。

而在南谷口,王平上前喝散了魏延部众。魏延见势不妙,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赶忙往汉中方向逃跑。杨仪命令马岱追击,结果魏延被马岱追上而斩首。

事后杨仪踩着魏延的首级进行辱骂,并且不久以造反为名屠灭魏延三族。

显然,魏延不是诸葛亮安排杀害的,是被杨仪除掉的。也是魏延自己作死,他想除掉杨仪夺取军权,然后继续北伐,没想到被杨仪反杀。不过魏延不是造反,也不是投敌,不应该屠灭其三族。

诸葛亮实际上一直是重用和保护魏延的,多次给予其立功机会,并使得魏延官至前军师,任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进封南郑侯。临终下达命令时,已经考虑到了魏延可能不会执行断后的命令,所以为了以防万一,遂安排姜维负责第二梯队断后任务。

此前魏延曾经多次向诸葛亮提出要自领一支军队单独北伐。诸葛亮考虑到魏延既不愿意撤军,更不愿意断后,又想单独领军北伐。所以诸葛亮遗命魏延在最后面断后,如果魏延不同意撤军,想自己率一部分军队自行北伐,那么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自己撤军即可。诸葛亮此举实际上给了魏延一个单独领兵的机会。

显然,诸葛亮相信魏延对蜀汉的忠诚,相信他绝不会投向曹魏。但是没有想到魏延居然自寻死路,居然想除掉杨仪抢夺北伐大军的军权!


红色星河


魏延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刘备生前的爱将,跟刘备东征西讨,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都督汉中十多年,曹魏没越雷池一步,诸葛亮知道魏延不会谋反,设计杀魏延一事无从考证。诸葛亮北伐兵退五丈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招集杨仪,马岱,姜维开了个榻前会议:说仗不能打了,现在惟一就是把军队安全带回汉中,姜维垫后,如果魏延不走,军便自发。(以下个人观点,杨,马,姜私下碰头,说魏延功高气傲,肯定不会撤兵,以后也不好指挥,不如我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架点作料给他办了。)马岱去找魏延,说臣相病危,仗不能打了,臣相下令撤兵,延说臣相死了,我魏延还在,死一人而废天下之事,杨仪书呆子知道什么,他走随他去,马将军我们继续北伐抗曺,从新排兵布阵,马将军来签字,马岱说是是,杨仪懂什么,将军你德高望重,我回去劝劝杨仪。马岱上马走后,魏延才想不对,不能放马岱走……。马岱回去说什么不得而知,反正对魏延不利,于是杨仪羽檄刘禅魏延谋反,魏延知道杨仪撤兵,也开始往南撤兵,火烧棧道,羽檄刘禅杨仪谋反,刘禅在成都蒙逼了,羽檄交替,最后开会结定蒋宛带御林军北上,在南谷口杀了魏延。其实杨仪谋杀魏延,公报私仇。魏延是个武将,功劳大,大路不够走,出了刘备那个都不服,(这也是蜀汉集团的毛病,像关羽!)杨仪是个书生,有才干,看魏延就四肢发达,愣头青一个,(文化人通病)钉子呢板子一个不让一个,集怨成仇,诸葛亮为这个事也伤透脑筋,魏延将才能打。杨仪人才能干。诸葛在世还能调和,诸葛一死就乱了。魏延是杨仪等谋杀的,个人认为与诸葛亮无关。


十四当家


诸葛亮杀魏延,小说中说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诸葛亮先杀之,除去一个后患。

那要说诸葛亮为了其他原因而杀魏延,小说中找不到理由。

魏延自从投靠刘备之后,屡建战功,为蜀国的建立有汗马功劳。刘备封他为蜀中太守,位居五虎上将之后,可见他功劳之大。

我猜想,诸葛亮之所以要在他以后除掉魏延,只有一个理由:魏延勇猛,又是刘备老将,现在诸葛亮在,他不敢谋反,一旦诸葛亮走后,蜀中诸将中能与魏延比的基本上就没有了,那时,一旦魏延不听将令,自以为事,那就无人能战他了。

其时,依我看,诸葛亮实在是做了一件蠢事,本来蜀国大将就不多,斩了魏延,损失就大了。


丛中笑6603


魏延在刘备征讨长沙郡时,就斩杀韩玄投靠了刘备。而后,以部曲随刘备入川作战,为刘备夺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最后却死于马岱的刀下。而诸葛亮之所以要设计斩杀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气凌人,同事关系差。魏延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带兵打战勇猛刚毅。但是,部分武将似乎都有一个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于关羽的傲,关羽的傲是由内而发的纯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却是那种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绩而产生的傲。也就是说,魏延傲的基础就是他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更厉害,更值得刘备等人的赞赏。

因为魏延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将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比如,曾与都乡侯刘琰交恶,两人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让步。到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时,这场闹剧才结束。

后来,魏延和杨仪更是关系恶劣到了极致。杨仪是尚书,又得诸葛亮等人的赏识,前途可谓是青云直上。但是杨仪的性格也有问题,为尚书时,就曾和当时的尚书令刘巴不和,最后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当时蜀汉的武将青黄不接,诸葛亮虽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职方面又对杨仪比较惜才。所以,诸葛亮在生前多次为两人调和。可是两人的关系仍然没有缓和的余地,所以,在诸葛亮逝世后,便牺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胆大冒险和诸葛亮的谨慎相悖。诸葛亮一生用兵,讲究的是谨慎,是步步为营。如果没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诸葛亮对冒险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这人善于用兵,又胆大冒险。曾建议亲自率兵子午谷,走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可是,诸葛亮考虑良多,最终还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议不被诸葛亮采纳,心生不满,多次暗中对他人述说诸葛亮胆怯。

魏延是将军,诸葛亮是丞相,是下级和上级的关系。魏延作为下属,居然敢反驳诸葛亮,是对诸葛亮的不敬。再者,连当时的诸葛亮这么一个权力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还有什么人是魏延不敢违背的。

所以,诸葛亮在逝世时,考虑到魏延的胆大冒险,蜀汉有多少兵都不够其折腾;还考虑到新帝刘禅的不足于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杀于摇篮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无人压制。魏延自跟随刘备以来,多次有所建功。在刘备于成都称帝后,便封魏延为汉中太守,带兵驻守汉中,以防范曹魏来袭。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自觉自己能够稳压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诸葛亮遭遇不测,那蜀汉就没有人能够压制的了魏延了。因为蜀汉的那些年轻将领,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而且他们在用兵上,也没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方面尽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却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汉中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汉,完全可以用汉中来做晋身之资。

因此,考虑再三,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考虑,为文臣武将之间的团结和睦关系考虑,只能把魏延牺牲掉。


韶华倾梦


一封遗书!

人老了,思绪就有些飘忽不定,就算死后“说出的话”也是犯糊涂,是人皆如此,诸葛神人也难逃此定数。

当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袭长安时,诸葛亮认为他要借机叛逃,所以动了杀机。但是,考虑到他对蜀的功劳,还是忍了下来,这一点,到他油尽灯枯时还对魏延抱有希望,并没杀他。不过,他给杨仪一封遗书中却间接导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遗书中这样交待,自己尸身周围的七七四十九盏“买命灯”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盏不灭,七天后他会还魂再活七年,杨仪谨遵遗命,没把军师死讯外传,只派人日夜守护。

可就在第三天,司马懿派重兵偷营,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敌,派人求军师被杨仪所阻,便急不可待亲自闯军师大帐。众兵抵挡不住,魏延掀帐而入,没想到情急之下踢灭了半圈买命灯。

杨仪一见大怒,认为魏延有意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当即斩杀(其实他俩早就不如,正好杨仪找到了借口)。不过,据野史载,其实杨仪等在现场杀不了魏延,诡异的是,当魏延踢灭了几盏灯后,浑身竟动弹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诸葛亮竟开只说了话:

“魏延害我,日后必反,我已将其身索住,你等必将其杀之”。


骁勇34


孔明杀魏延的原因是,个人恩怨和政治阴谋。上期谈到魏延个人生平,以及孔明对他压制的原因,我觉得分析的不够透彻。(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三期,将为你做详细解答。


上期讲到魏延投降刘备,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杀之。刘备说情才刀下留人。那么刘备为什么为魏延讲情呢?这事还真有原因,事情是这样的:

魏延最早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家产。刘备也想从中分杯羹,以调停的身份出现。此时,刘备和平民躲避曹操要进荆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门砍掉绳索放下吊桥,想救刘备进城,可是刘备并没有进去,带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难敌四手。刘表手下文聘杀了过来,魏延就跑了,寻刘备不见,就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然后和黄忠一起投奔了刘备。

魏延是慕名而投刘备的,诸葛亮见他勇猛,开始只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目的无非是告诉他,蜀国,诸葛丞相说了算。加之,这时孔明看魏延和关羽长的有几分相像,并且都用一把大刀,触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没有根基,以后别给我学关羽那一套。乖乖听我的话。于是,才有了对魏延的一顿杀威棒。

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刘备对魏延确实有知遇之恩,这从刘备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可窥一斑。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许多。魏延顺杆爬,总想成为继关羽死后,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头,不吃醋才怪呢!

要说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关羽难道怕他。让孔明杀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着为刘禅着想,暗里是为自己。明着是政治谋杀,实则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后,以刘禅软弱无能的性格,恐怕驾驭不了魏延。这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魏延提出的奇谋――兵出子午谷惹的祸。

这计谋就是魏延带少量人马突袭魏国首都长安。说实话这计谋确实有点冒险,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稳呢,三十六计不是讲过“兵行险道,兵贵神速”,这例子应该不少吧。汉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马,突袭匈奴老窝吗?霍去病能名扬天下,靠的是突袭和挺进。他的功劳比他的舅舅卫青大许多。




孔明老谋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这些历史?孔明六伐中原,都无尺寸之功,如果让魏延突袭成功,老脸往哪搁?

据后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来,值得一搏。可为什么孔明不许呢?

除了怕魏延夺得首功,还有就是灭魏后,怕司马懿把老底揭了出来。

有人说孔明一生不喜弄险。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谋。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没有威胁他的生命,假如威胁到他生命,他一定会冒险。比如,空城计,当司马懿把他包饺子时,他不是一样铤而走险吗?


说到空城计是险计,那是外人眼里看到的情况。实则孔明和司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据说孔明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达的是“来日方长”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诉司马懿,咱俩谁也别灭了谁。如果灭了我孔明,曹叡没有威胁了,你也就没啥用处了,“这叫养寇自重”懂吗?韩信的结局你不懂吗?司马懿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带着大队人马退去了。

那么,作为孔明,为了报答司马懿的默契合作行为,投桃报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国一步。空耗国家的粮食,置百姓的生命于不顾,穷兵黩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记得点赞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须死的事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有点像宋江临死前,毒死李逵一样。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险取胜,世人皆明白魏国不难灭掉,糗事一一暴露,势必遭国人耻笑。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死后都不放过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计谋,遗计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一刀斩之。一代名将魏延就比殒命。


秉烛读春秋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杀魏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魏延虽然不是诸葛亮杀的,但是魏延是因为诸葛亮而死。魏延不是死于战场,他是死于官场,死于政治。

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怎样,大家都看得出来。魏延天天说诸葛亮胆怯,说自己的才能被压制。诸葛亮不说什么,反正我就是不让你单独带兵,出征就带着你,让你当先锋。你还能说我不重用你吗?你不是说我胆怯吗?我说你的计策太悬危。子午谷岂是能够走的,后来钟会灭蜀走子午谷肯定是飞过来的。

魏延好容易单独带兵跑了一趟西羌,顺路还把曹魏的郭淮打个大败。诸葛亮就到死也没有再让魏延单独带过兵。任你们随便说,我反正是重用魏延,始终把魏延拴在裤腰带上。

其实说穿了,街亭一战把诸葛亮打得明白了。他没有魏延根本就不会打仗。战场上离不开魏延,怎么会让魏延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等到诸葛亮临死,他终于可以平静的看着魏延,想起刘封李严之辈,你个小小魏延我已经忍受够了。我让杨仪刁难你都不改,我死了,我就永远不再需要你,我看看你的下场到底怎么样!玩谋略,你们魏延杨仪这些人,在我诸葛亮眼里,你们不过是群小孩子。“二桃杀三士”是我惯熟的办法,我就是死,也要让你们见识我的手段。

首先,魏延必须死。这个家伙不是脑长反骨,他就是反骨。不过他反的不是刘备,不是蜀汉江山,他反的是我诸葛亮。我北伐是任务,我把蜀汉的兵权都把持在手中,不能不北伐。而这魏延是当使命追求,不惜一死去北伐。他还提出个子午谷奇谋,时时刻刻说我胆怯。我一死,他接管兵权必然要北伐。这怎么能行?

我诸葛亮是后世人们眼里的神,我调动了蜀汉的所有兵力、人力、物力,我还北伐不成功,蜀汉谁有资格成功?魏延这个家伙,他万一北伐成功了呢?就算他不成功,就是穿成功一次子午谷,我这脸往哪搁?我还怎么进武庙十哲?!

而且,我已经定下了蒋琬、费祎当接班人,从此之后再不北伐。魏延肯定会闹事,不行,此人不可留。

那怎么办?杨仪正好用得上。我让他和魏延斗这么长时间,就是用在今天。不让魏延开军事会议,让魏延独自断后。魏延那没有政治头脑的家伙,肯定火冒三丈,找杨仪玩命。两人同归于尽,正好让蒋琬费祎接班。这两个家伙,事到临头都不知道,大家跟看耍猴一样看他们火拼。这个时候,谁敢不佩服我神机妙算。

魏延,就这样死了。一个小小的政治把戏,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不知道他死的时候,还看不看见他骂诸葛亮胆怯时候,诸葛亮的脸。


历史笑春风


诸葛亮去世之后,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曾经的蜀国李严和廖立双双为诸葛亮哀泣,感叹诸葛亮去世,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了。

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为按照刘备去世之后的权力排行来看,李严和廖立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实权派,却双双被诸葛亮踢出局了。可这两人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为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认为这说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连政敌都能折服。

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严和廖立之所以会哀叹自己没有出头之日,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的地位太高。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无法驾驭二人,所以他们注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这两人也许还有机会成为诸葛亮的副手;可对于诸葛亮的接班人来说,把李严和廖立迎回来,又该怎么安排这两人呢?论资历,朝堂上没有比这二人更资深的存在了。

李严和廖立毕竟是过去式,我们一笔带过。诸葛亮去世之后的最大问题就是:谁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马谡。因为诸葛亮对于马谡向来是推崇备至,而马谡活跃的时候一直都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可马谡在第一次北伐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将令,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被诸葛亮所杀。

抛开马谡不谈,按照诸葛亮死时的权力排行来看,接班人应该是魏延或杨仪。这不仅是当时军中诸将的共识,也是魏延和杨仪的共识。所以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和杨仪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刘禅报告说杨仪要造反,杨仪向后主报告说魏延要造反。两人都是一个意思,希望能够获得朝廷的认可,拿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在魏延和杨仪大打出手的时候,军中诸将需要选边站队了。一开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后,因为魏延有军权;但在关键时刻,大家都站在了杨仪的身后,所以魏延被杀了。等回到朝廷以后,站在杨仪身后的诸将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后,所以杨仪受到冷遇,最终自杀。

曾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魏延和杨仪,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相继被排挤出局,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利令智昏。

先说魏延的利令智昏。军中诸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不支持魏延呢?因为诸葛亮留有遗嘱,要求魏延和杨仪共同率军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词,要求接管前线指挥权,继续攻打曹魏。至于诸葛亮的灵柩,派几个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是要造反;受《三国志》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是铁杆鹰派,心心念念就想着打曹魏。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魏延的做法就是为了争夺诸葛亮留下的权力,用实际做法造成既成事实。如果前线指挥权落在了魏延手中,刘禅除了让魏延接班之外,还能怎么做呢?

魏延这种强迫大家站队的做法受到了军中诸将的抵制,所以在关键时刻,魏延被抛弃了。魏延看到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几个人逃跑,结果被杨仪抓住杀死,而且三族也被杨仪灭了。

再说杨仪的利令智昏。魏延被军中诸将抛弃之后,杨仪认为自己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后,杨仪并未请示刘禅,而是直接杀了魏延,之后更是灭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权,成都会怎么看待杨仪呢?

所以在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就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病危时,希望蒋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费祎做蒋琬的接班人,杨仪只能排在蒋琬和费祎之后。听到这个消息,杨仪顿时就抓狂了。因为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论资历都比杨仪差了许多。现在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杨仪必须排在这二人后面,杨仪能服气吗?可问题是,现在朝廷上大多数朝臣都认为这个安排有道理,希望杨仪能听话。

可杨仪就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当初要是没有我,魏延造反就无人能制。我挫败了魏延的阴谋,大家却这样对待我,我不服!

这种做法破坏了朝廷的潜规则。想当初,李严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行是谎报军情;廖立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名是妄议国政。这种罪名是否真实呢?其实并不真实。李严和廖立犯了什么大错?其实没犯什么大错。但是他们一味地和诸葛亮唱反调,使得诸葛亮无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们被诸葛亮踢出局了。所谓的谎报军情和妄议国政,只是给双方留了一个面子。

就事论事说杨仪,把他放在蒋琬和费祎后面,就是认为他不适合当首辅。给他一个比较体面却没有实权的官位,以后低调做人求个善终就得了。可杨仪整天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你让朝廷怎么想?你杨仪为什么不能成为首辅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魏延这种重臣是你想杀就能杀的?给你留个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烂事点出来,你还没完没了了?

于是杨仪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墙倒众人推”,各种密告接踵而来,各种职责依次来临。刘禅宽大为怀,并没有公审杨仪,只是赐杨仪自杀。大难临头的杨仪总算是醒悟过来,没做什么挣扎就自杀了。

至此,因诸葛亮病逝引发的一系列争端终于平息:蒋琬成为首辅,费祎次之,国舅吴懿排在第三位,姜维排第四位。

诸葛亮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诸葛亮病逝之后,再不会有第二个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是刘备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刘备又明确告诉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自然有着一种凌驾于整个帝国之上的气势。而后来的执政官,再也不可能拥有这种地位了。

蒋琬任大将军时,费祎任尚书令;蒋琬任大司马时,费祎任大将军。不管权力如何分配,有一点可以确定:蒋琬和费祎在军政两大系统各管一摊。

在这种背景下,后主依然无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响力也没人敢低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