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館》之“那爺”:真理與真相,出離與著相

《老酒館》這部年代劇裡面的角色很多,像極了老舍的《茶館》。只不過一個是關乎“酒”,一個是關乎“茶”,這兩樣都是我們中華文化裡的精髓。

一壺酒,一杯茶,每個來來往往的人都是一段故事。

在《老酒館》裡我們看到了眾生百態,看到了南來北往的酒客們不過都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裡面的人物個個鮮活生動,飽滿有血氣,除了鐵漢般的義士和底層人物的情懷以外,裡面還有一位比較典型,個性鮮明的人物——那正紅,人稱“那爺”!


《老酒館》之“那爺”:真理與真相,出離與著相

“真相”

在劇中人們都尊敬地稱那正紅為“那爺”,因為那爺極其愛面子,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說話鏗鏘有力,行事義氣大方。

那爺是滿清遺老,以前在宮裡教小王爺們摔跤的,所以身手也有兩下子,愛以“形”示人。至從當年的風光不再以後,那爺卻無法接受這個現實,經常在好漢街裡以“宮裡人”自居來顯示自己身份的尊貴。

當已時過境遷,所有的人都已剪去了那束縛他們一生的長辮子時,那爺卻偷偷的把他的長辮子繞了脖子幾圈,藏在了圍巾裡,不分冬夏。

那爺一直活在他的“夢”裡,夢想著一切回到從前,這個世道的“真相”是那爺無法去接受也不願改變自己的。那爺在這部劇裡看上去是一位極度的悲情人物,他不像敗家的賀義堂從一開始出鏡便想走捷徑而暴富,但在經歷了生活的錘鍊以後慢慢懂得了該如何腳踏實地的去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那爺這個人物卻是從一開始的“風光”到最終的“落魄”,皆因自身不願清醒過來的“夢”。

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真相,追問真相是什麼,卻又在真相出來以後,害怕看到真相。

那爺明知“真相”卻又願意活在自欺欺人裡,因為只有在他為自己編織的“夢”裡他才能感覺到自己旗人的尊貴,宮中人的驕傲。

時光總是在前行,歷史也在進步,所有倒退的終究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而這一切那爺看不見,也不願去看見,他只是執著於自己的行事風格,不聽取別人的任何意見,但多次的“真相”卻提醒著那爺讓他從夢中醒來:

1、那爺想要繼續維持自己以前體面的生活,卻又無法適應和放下面子去掙得維持這份生活水準的金錢,只有靠著典當以前在宮中得到的賞賜來照常請客吃飯,打腫臉充胖子。

2、那爺慫恿賀義堂開旗人餐館,面對宮中王爺一次次的來用餐後一次次的賒賬,卻提示賀義堂不要去主動急著要錢,因為他說這些錢對於尊貴的王爺來說那都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世道早已變了,當初榮華富貴的王爺現在也淪落到了民間騙吃騙喝了,還為王爺找賀義堂借錢做人格擔保,後來直接害得賀義堂血本無歸,關店走人,淪為乞丐。

3、那爺為了請皇后婉容在山東老酒館裡感受到一次“人間的煙火氣”,不惜偷偷賣掉了老宅,讓老酒館每天都準備著最新鮮的食材,隨時恭候主子的大駕。可是,卻沒有料到他心中的主子早已沒了自由,早已不似當年,這想著攀權貴的梯子中斷了,婉容最後離開時對那爺說的一句“不必行禮了,這世道變了”,就已顯得格外荒涼。

“我把房子賣了,但我這錢花得舒服,順氣,我不後悔。”

4、在和日本人的一次挑釁中比武,卻被日本人割斷了他珍藏一生的長辮子,他傷心至極,比要了他的命還要絕望,從此失了魂,丟了魄,覺得生活再也沒有了盼頭。

“辮子沒了,皇上不認識我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老酒館》之“那爺”:真理與真相,出離與著相

無數的事實在提醒著那爺是時候看清“真相”,接受現實了,直到沒了辮子,丟了老婆,那爺才在恍惚中覺得,這世道怕是真的變了。

當我們看到那爺踉踉蹌蹌的背影時,我們在感嘆他迂腐頑固的同時,其實我更多的是心疼那爺的那“一片忠心”。他只是在自己以為的“真理”裡“著相”了。

“著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什麼是真理?真理就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顯然那爺並沒有尊重真理,也沒有遵從事物的本質,他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識去行事,是偏離了“真相”的,自以為對的“真理”在指引著他所有的行為。

其實,這樣的那爺是“著相”了。

那什麼又是著相呢?“著相”本是佛教用語,指執迷不悟,被自己圈在一件事情裡出不來。

人為什麼會著相呢?因為是人都有分別心,都有功利心,都有貪嗔痴,都會按照自己即定的方向和原則去行事,很難從中看出自己的問題,這也就是“當局者迷”。

“著相”更多的是因為我們太過於關注事物的“果”,一味的去追尋“果”而不在乎這個“因”的形成,一旦“果”未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價值,便會執著的去尋“因”,去做很多不符合“真理”的事從而達到這個以為的“果”。

正是因為那爺對於過去的放不下,讓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在執迷不悟裡,才會“著相”的為自己織了一個“美夢”,想到有一天夢想成真,正因為那爺有這樣的“夢”做為“果”,才會指引著那爺堅定的照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以至於晚年落魄,家不成家,流落街頭。

或許那爺是《老酒館》整部劇裡最悲哀的人物,裡面無論是像“老二兩”和“老白頭”那樣的小人物都會讓人肅然起敬,還有那些民族義士們讓人敬佩,唯獨那爺,只剩下悲涼。

《老酒館》之“那爺”:真理與真相,出離與著相

那爺可憐,但並不可恨。

因為他忠心護主,他的赤誠之心,天地可鑑,他用他的生命在告訴大家他對主的“忠誠”。或許我們看到的是他的愚忠,但是在當時的那爺心裡,對主子表現出來的忠誠卻是極盡難得的。

“不管是誰的皇上,皇上就是皇上,皇上做什麼都是對的。皇上聖明,看得到忠臣良將

那爺的夢該醒了,陳懷海在老酒館裡跟他喝“絕情酒”,告訴他:“就這混沌世道,需要一聲響雷,而不是抱著老棺材板子不放”。那爺依然冥頑不靈,反倒說是陳懷海糊塗,草民不懂,面對如此執著的那爺,陳懷海只能無奈地與其絕交,不再往來,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出離”在佛家是涅槃,超脫的意思,用在俗事裡便是不再執著於表像,不再固守成見,它是“著相”的反義詞。

只有做到“出離”,人才能重獲新生,才能不被束縛人心的東西所迷惑,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出離”不是放下一切不管,而是從過去的執迷不悟中解脫出來,無我執,不貪不痴。“出離之心”便是不再執著於“所有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因為這一切“相”都非本真,都是虛妄的,都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我們應該追尋的是“真理”。

那爺堅守了一生的準則,堅守了一生的信仰,到最後完全破滅了,不留下任何痕跡,就連那見證他忠心的辮子也不再跟隨他,他所忠於的、信仰的、執著的,全部崩塌了。

那爺剩下了什麼?一片唏噓,茫茫人海,昨日不再……

莎士比亞說: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那爺最終的宿命本是可以由自己掌控,可是他偏偏要死抱著過去不放,又在自己的“大夢”裡不願醒來,無法從昨日的輝煌和明日的幻象中走出來。

人的幸福在於“覺悟”,“覺”是覺醒,覺在先悟在後,當覺醒之後便是悟了,只有兩者同時做到了,也便做到了“出離”,不再死死抓著我們無法改變的和過去的風光不放。

“出離”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大智慧,我們總是要隨應歷史的洪流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脫離實際和當下的環境,去做不切實際的事,去做無法實現的“夢”。

“夢”醒了,“天”也亮了,我們終究要在現實裡活下去,真相雖然殘酷,真理雖然難覓,但當我們不再“著相”時,當我們看透了一切,放下了一切,“出離”會讓我們活得更加灑脫,更加像自己,更加客觀與清醒的面對是與非。

《老酒館》之“那爺”:真理與真相,出離與著相

在這部劇的最後,在陳懷海邀請的各位朋友們的酒席當中,我們看到了沒了舌頭的杜先生;做過敗家子賀義堂;行俠仗義的金小手;不忘本心的老警察;還有大夢初醒,在酒桌上和眾人談笑風聲的短髮那爺的身影。

我想,此時的那爺是覺悟了,是終於放下了過去,從這長長的“夢”中真實的醒來了,是真正的“出離”了。

那爺在最後終於活明白了,那爺好了!

具有出離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變,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宗薩仁波切


-END-

我是“聚光燈娃娃”,感激你欣賞我的文章,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