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本文由 原创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全文一共1743字,阅读大约需6分钟。

作者 | 名师讲学习方法

孩子什么时候要管,什么时候不该管?

育儿专家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些家长他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在该给孩子明确规矩的时候放任自流,等升学压力大了起来,有的家长又强求孩子必须成绩好,处处管束孩子的自由。结果这不仅没能起到对孩子的管教作用,反而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恨不得跟家长反着来。

孩子身上的绳子不能不绑,却也不能绑得太紧,最好的效果就是达到“宽严得体,无不悦服”的境界。而具体如何做,

这次我们来谈谈关于孩子的“二管”和“二不管”,教大家捏管教孩子的“度”。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一要管:在没有树立起规矩,孩子没有养成习惯前要管。

当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是家长需要跟孩子树立规矩的时候,让他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以免行差踏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家长给孩子提前设定好的大方向,也是一种护栏,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也防止孩子因为无知随意伤害别人。跟孩子确定好行事的边界,做得好要有奖励,做得不好,该惩罚的就要惩罚。

不要等到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再来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那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很难纠正,也会对家长的“事后诸葛亮”产生抵触心理。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二要管: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知道孩子心理状态的变化。

有了规矩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家长还需要保持对孩子的关注,表达出“我正在注视着你”的情绪。

这时候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放学后、吃晚饭的时候、睡觉前都可以跟孩子聊聊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长可以借此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

当然,家长可以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但不是强制者,不要强行要求孩子一定要说,这种命令式语气会将原本想要倾诉的孩子赶跑。

有家长关心着的孩子,在行为上会更加自律,在学习上会更加努力。家长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能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少很多的代沟。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一不管:在明确了规矩之后,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有了规矩,就有对错,就有奖惩。同样的,孩子不可能一直做对的事情,不要强迫他们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

因为有时候人没有看过边界之外的风景,好奇心始终会趋势他们去试探一下。也有一些时候,人的负能量如惰性很难战胜,尤其是缺乏自我管理的孩子。

比如一个孩子不想写作业,妈妈喊了好几次,他照样能当做没听见。就算勉为其难去写了,也好像是在给家长写。如果叫了三次孩子还不愿意,那就不再勉强。要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确是在为自己学的。

如果孩子正在犯小错的路上,那就让他去试探。让他自己亲身体验犯错的后果,带来的影响。规矩的评估体系也要起到作用,该奖励的奖励,该惩罚的惩罚。

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比别人耳提面命更让人印象深刻,孩子记住了这个教训,才会引以为戒。

犯过了小错的孩子,知道规矩外的“风景”没有那么好看,以后就会避免犯大错。而“温室里”的孩子,可能一犯就犯大错。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二不管:孩子年纪大了之后,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让他拥有自己的选择权。

是否管孩子,跟孩子的年龄也有很大的关系。年纪越大,孩子的心态日趋成熟,过多的干涉会让孩子逆反心理加强。哪怕他们知道家长的选择是对的,他们也不愿按照家长说的来,因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的声音与观念,他们需要尊重。

以前遇到过一个叫米米的学生,特别喜欢音乐。但是家里不同意,一直在跟爸爸妈妈闹矛盾,最后非要退学去学音乐,原本很好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仔细看她成绩下滑的时间,就能明白引起她成绩下降的并不是音乐,而是家长不同意她玩音乐,双方闹别扭的时候。

最后在一个资深老师的帮助下,米米和她的家人达成了和解。米米可以在不放弃学业的情况下继续喜欢音乐,而她的家人则是需要给米米更多的空间。

像米米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学习、学习、学习,但是人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选择权。而喜欢别的事情,发展其他爱好,并不一定会耽误学习。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并且让他们为自己选择负责。这样的孩子更独立,更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建议家长:平日管教,要做到2管、2不管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管得太松,会让孩子不懂规矩,心思不放在学习上;而管得太紧,孩子就跟戴上了紧箍咒一样,缺少自由,最后揠苗助长。

希望以上的4条建议,两管两不管,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你是家长,我建议你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