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是他們的對手嗎?

萊茵之纓


這裡可能有一個誤會,認為太平天國就是曾國藩平定下去的,其實不然,曾國藩是平定太平天國的主力,

但太平天國最後覆滅還是因為清王朝的全面統籌

曾國藩並不是孤軍作戰更不是以一人之力扶大廈於將傾,太平天國的北面有源源不斷的滿蒙騎兵進攻,比如僧王蒙古兵和黑龍江馬隊,它的東面有非曾國藩系統的清軍和洋槍隊,不然如果他真有曹操或袁世凱的實力,就算他自己謙虛,想當聖人,他手下也不會願意的,斷然不可能輕易就把湘軍裁了

歷史其實是有一定巧合的,太平天國面對的形勢和元末朱元璋很相似

朱元璋西邊是陳友諒 實力比較強,作戰意志比較高;東邊是張士誠,雖然富裕,但是小富即安

太平天國也類似,才拿下南京的時候,西邊曾國藩便以湖南部分江西為基地,尾隨而至,隨著屢戰屢敗但是屢敗屢戰,作戰意志很高,南京以東以南有江南大營和浙江清軍,作戰意志不太高,但也沒有崩潰,還可以牽制清軍

這裡說句題外話,太平天國早期的腐敗,可能被誇大了,最近發現的曾國藩的幕僚記載了天王府被焚燬以前,他去看過,並不怎麼金碧輝煌,就是比普通富人家的房屋多一些大一些而已

後來的描述可能是出於醜化敵人的目的

為什麼要說朱元璋呢?因為,天京變亂時太平天國實際是處於一個歷史關口的,如果像朱元璋那樣全力西征打敗殺死曾國藩,是可以重複元末朱元璋先打敗陳友諒再攻破張士誠,然後北伐統一全國的局面的

事實,太平天國也是這樣做的,他們兩度西征,到第二次,曾國藩在祁門大營險些投水自盡,被石達開一路追打死死圍在南昌,如果不是洪秀全調石達開回去攻打其實危險不算大的向榮的江南大營,曾國藩基本死定了

可見有太平天國早期團隊在,曾國藩連石達開一個人都打不過,別說整個太平天國了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江南大營被攻破,整個太平天國瀰漫著樂觀氣氛,缺乏了生於憂患,轉進了死於安樂,忘記或者忽視了最危險的敵人——曾國藩,以至於讓他滿血復活

由於江南財富地的穩定,將領們也傾向於享樂,這和朱元璋的選擇恰恰相反

更致命的是楊秀清因此居功自傲(石達開是配合,楊秀清是攻破江南大營的主力),據說逼封萬歲,因此導致了一個月以後的太平天國內訌,早期團隊的悍將和創始人幾乎全滅: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陳承瑢

碩果僅存的石達開帶著剩下的精銳負氣出走

其實領導人創業團隊的死亡和出走還不是致命的,更為要命的是韋昌輝屠殺兩萬多楊秀清的部屬實際是太平天國幾乎全部的行政團隊和一般的(中級)軍事將領團隊,大部分早期從廣西出來久經戰陣磨礪和政治考驗的客家老兄弟沒有死於清軍之手而死於以前戰友之手,太平天國沒有因此滅亡也是奇蹟,而曾國藩正式趁此機會坐大,實力發生調轉

當然最要命的還是精神方面的,太平天國的中下層士兵也因此喪失了早期造反的精氣神和被拜上帝教洗腦出來的戰鬥意志,發現以前對他們循循善誘的領袖是如此自私愚蠢

於是也開始墜入享樂、腐化、爭功、爭權奪利,這是後來不得不封了兩千多個王的始發原因

洪秀全沒有支持石達開全力西征,也許是個偶然,但是生死抉擇中的失誤恰恰證明他的戰略眼光不如朱元璋

後來的新生代將領雖然李秀成、陳玉成雖然也是一世雄傑,但基本也是無力迴天,更何況他們也重複著前輩的失誤:

比如李秀成沒能和陳玉成合力繼續西征,盡全力去滅掉曾國藩,而是帶領自己的團隊去進攻浙江,但他又不是楊秀清那樣能夠殺伐決斷的帥才,他的才能不足以御下,拿下富庶的浙江並沒有多改善太平天國的財政狀況 卻加劇了部下的腐化、畏戰(怕惡戰,只願意打好打的),後來竟然出了殺了他們的上司譚紹光的八王叛逆——這實際讓自己陷入張士誠的處境

最嚴重的後果還是給了曾國藩進一步坐大的時間以至於誰也收拾不了

最後曾國藩配合李鴻章、左宗棠把他們全部收拾了


蘭臺講史


可以確定的說如果太平天國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絕對不是他們的對手。

太平天國的失敗實際上在打下南京定都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太平天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隊伍。正如很多外國對於它的報道一樣。從太平天國的核心開始講,幾乎沒有一個人擁有系統的軍事學習,甚至於沒有一個人擁有當時社會承認的學問資歷。洪秀全屢試不第,楊秀清是燒炭工出身幾乎沒有文化。可就是這兩個人,一個聚斂起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心和上百萬的信徒。另一個率領千軍萬馬,勢如破竹,打得清政府的正規軍節節敗退。可以說這在整個世界歷史中的都是很少見的。但是,在進入南京後,他們就逐漸放棄了擊敗清廷,統一中國的念頭。林鳳祥、李開芳率部北伐,原本的計劃是楊秀清和石達開站穩腳跟後立刻揮師北上接應林李二人。可是,在林李二人孤軍深入時,楊秀清卻將主要的力量都留了下來對付向榮的江南大營。事實上,此時的天平天國就已經以偏安一隅作為自己的發展策略,而不是進一步北伐進取。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由楊秀清坐鎮天京與向榮對峙,讓石達開由安徽北上接應林李。可是,他們卻放過了這個最好的時機,讓清政府緩過氣來,坐等曾國藩羽翼漸豐。

從軍事能力上來講,曾國藩遠不如楊秀清。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依靠的是自身的耐力。可是,太平天國方面卻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代際更替。楊秀清之後有石達開,石達開後有陳玉成。如果不發生內訌,這三代人逐漸交接,那麼太平天國的力量將會堅不可摧。因為這三個人聚在一起,是曾國藩萬萬也打不過的。只是可惜,內訌中楊秀清身死,石達開出走,只有陳玉成苦苦支撐,所以最後太平天國才會滅亡。


經典守望者


我是歷史心學,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太平天國即使沒有內訌,也不可能打得過清軍。

第一、從軍事實力對比來看,清軍較強。清軍擁有曾國藩訓練的湘軍和李鴻章訓練的淮軍,而且清朝軍事武器確實要比太平軍先進很多,並且清朝對太平軍武器的進口進行了軍事封鎖,太平軍槍支彈藥全靠走私。

第二、太平軍軍事戰略不行。太平軍定都天京以後,在未發生內訌前,就已經偏師北伐,但卻沒有有效的支援林鳳祥、李開芳的隊伍,雖然孤軍北上的北伐軍也一度牽制了大量的清軍,但是畢竟還是讓幾萬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白白葬送在北方,也沒有摧毀清政府的老巢。而且太平軍打仗常常是打一地,丟一地,再回去打,不如武漢是三進三出。這樣流動作戰,消耗實力不說,很難積攢財富,且受老百姓厭惡

第三、讀書人對太平天國的恨意。對傳統文化的過分破壞,讓讀書人萬分厭惡太平天國政權,一場反清起義演變為傳統文化與“西洋文化”的鬥爭,成為漢族人自己的鬥爭。

第四、外國由中立轉為支持清軍。在華洋人由中立轉為支持清軍,因為太平天國禁止販賣鴉片且清朝統治維護更利於外國人在華利益,在華西方國家組建洋槍隊幫助清軍鎮壓天平天國


歷史心學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如果在軍事方面,曾國藩並不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太平天國中的石達開、楊秀清、李秀成、陳玉成都可以與曾國藩一較高下,甚至有的人要比曾國藩略勝一籌。但是如果在政治軍事各方面的綜合水平,那太平天國可能沒有一個人是曾國藩的對手。

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內訌,而是文化鬥爭。

曾國藩是宋明理學的實踐家,也是理學大師,同時還是個實幹家。他曾經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都當過官。曾國藩18歲就進了朝廷,可見曾國藩在當官方面還是有天賦的。

太平天國造反時,正好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他還在家裡守孝,後來皇帝立即召他回京,讓他統兵平定太平天國造反。

當時的大清,已經到了無兵可以用的地步,八旗是指望不上了徹底的腐朽了,綠營也快完蛋了,大清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曾國藩的身上了,當時的大清是要錢沒有,要政策可以放鬆。

於是曾國藩從一個草根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後來曾國藩東拼西湊組建了一直湘軍。

而這支湘軍和其他軍隊都不一樣,因為上下級和平級之間都是親戚、朋友關係,所以這支軍隊可謂是上陣父子兵,這支湘軍的戰鬥力非常的強悍。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他並沒有告訴他的手下太平天國是叛軍,他只是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順的鎮壓太平天國。因為當時很多人對大清是恨之入骨,他們並不支持曾國藩。而曾國藩也非常聰明,他將這場階級鬥爭轉化為了文化鬥爭。他到處宣揚太平天國是反孔的政權,不許中國人祭拜孔子。

曾國藩就是要瓦解洪秀全內部的團結。而實際上,洪秀全手下什麼人都有,但是就是沒有高級知識分子,所以洪秀全所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水平根本就高不到哪裡去。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從來不反封建,他們只反地主,因為地主是剝削農民的第一條戰線。農民起義有兩種結果:(1)被地主鎮壓,(2)鎮壓他們之後建立更為專制的地主統治。所以農民起義不能解放自我,只能被解放。由此來看,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必然的。


公元前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他們也擊敗不了曾國藩,因為他們現在的對手不光光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有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並且洋人也加入到對抗太平天國的隊伍裡了,雙拳難敵四手,太平天國面對一個曾國藩的湘軍還好說,你讓他同時面對這麼這多支軍隊,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曾國藩身邊的左宗棠和李鴻章,還有背後的洋人,都是太平軍強勁的對手(見上圖)


第一,太平軍不僅僅要面對曾國藩的湘軍,還要面對湘軍兩翼的楚軍和淮軍。

曾國藩的可怕之處不在於他的性格堅韌,而是在於他的培養的能力,他培養了他自己的兩個嫡系徒弟,一個左宗棠,一個李鴻章,這兩個人複製了曾國藩組建湘軍的模式,並且各自自成一派,一個楚軍,一個淮軍,太平軍要想消滅曾國藩,先得擊敗楚軍和淮軍,太平軍和這兩個軍隊打,就是比消耗,等到打的差不多,他們哪有餘力來打曾國藩的湘軍。

所以說,太平軍更本沒有機會和曾國藩的主力碰面,前期面對曾國藩說不定有可能,但現在,我只能說,太平軍一點機會都沒有,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想著擊敗太平軍想慈禧太后邀功哪。所以說,太平軍擊敗曾國藩的湘軍,現在一點機會沒有。

左宗棠的楚軍(上圖)和李鴻章的淮軍(下圖),是橫在曾國藩湘軍的前面的橋頭堡


第二,太平軍還有面對西洋力量。西洋人對於曾國藩是給錢,給武器,還給人。

太平天國因為以基督教立國,西方的那些基督教國家十分興奮,希望能夠太平軍為自己在中國的代理人,但是這被洪秀全為首的天王們拒絕了,因為他們很厭惡洋人對中國的侵略,所以沒有和洋人合作,洋人一看到這個結果,惱羞成怒,反過來支持曾國藩的湘軍,給錢,給武器,還排出洋兵來配合湘軍對太平軍的作戰。使的太平軍在後期面對湘軍的時候,基本都是一邊倒的敗給了湘軍。

所以說,太平軍的敵人太多了,連洋人也是他們的敵人,腹背受敵,太平軍擊敗曾國藩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情。

洋人分別在上海和蘇州配合湘軍對天平軍作戰,(上圖)和(下圖)


第三,太平天國自身的腐化問題,使的軍隊出現了大危機。

太平軍由廣西起兵到天京定都,只不過是短短的四年,領導階級固然都是傑出的人物,但是他們的成功過於迅速,從煤炭工人農民,轉眼間成了帝王將相,位居高位,作為國家的領導者,他們都沒有文化知識,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定都天京後不久,他們走上了黃巢,李自成的老路,立即開始腐壞,享樂,洪秀全和揚秀清的後宮裡的女人比大清皇帝還多,就這樣,他們也開始慢慢習慣於自己所反對的墮落生活,上樑不正下樑歪,上面的領導者都如此糜爛,下面的兵士還不是一樣。

果不其然,在與曾國藩的湘軍後期的交手下,太平軍基本勝少負多,太平天國已經在開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洪秀全建國後,也開始走腐化的老路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主義於一身。


綜上所述:太平軍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無法擊敗曾國藩了,畢竟太平軍面對的敵人不僅在外部,內部的腐化問題已經成了他們強大的敵人。


向日葵愛歷史


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一個靠邪教蠱惑和欺騙民眾的手段來作為政治根基,從而達到個人的最高·目的,這樣的政權是不會長久的。

太平軍剛一佔領天京,領導集團就原形畢露,相互爭權奪利,盡情享受,殘害百姓,根本沒有志在天下的胸懷。

憑這樣一個邪教政權,就算沒曾國藩的湘軍,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太平天國就算沒有發生內訌,也無法推翻清朝。但是最後剿滅他們的誰,這個就不好說了,也許是曾國藩,也許是其他人。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太平天國無法滅亡滿清。

這是為什麼呢?

自古以來,造反是風險最大,收益也是最大的投資。一旦造反失敗,造反者萬劫不復,自己被凌遲、腰斬等酷刑處死不說,還落得親朋好友也被誅連的地步,就是我們常說的夷滅九族。但是造反帶來的收益也非常巨大,自己及自己旗下的造反集團獲得政權,掌握天下所有人生殺予奪的大權,將昔日的仇家一拳打翻,踩在腳下;天下所有的資源財富就盡歸己有,天下所有的美色也應有盡有,三宮六院,前呼後擁,好不氣派!並且子子孫孫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家人及追隨者也一個個雞犬升天,權勢熏天。所以,儘管造反的風險巨大,堪稱世上風險最大的投資行為,但是還是擋不住數目繁多的亡命之徒,野心家,陰謀家一個個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為造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造反的高風險性註定了這些投機者,亡命之徒絕大多數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很多人看到劉邦,朱元璋極少數人成功了,卻沒有看到他們成功背後的累累白骨。

中國曆次的改朝換代,均有一個規律:就是王朝末期,該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第一個大規模造反的卻從來沒有成功的,沒有例外。(小規模的不說了,當地的地方長官就可以搞定)秦末農民戰爭的陳勝吳廣,王莽時期的赤眉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隋朝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元朝的紅巾軍,明朝的高迎祥等等。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簡單說說為什麼有這個規律,就是朝代的慣性,王朝末期雖然政治腐朽,但是爛船也有三斤釘,對比剛剛興起的大規模造反集團,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並且戰爭潛力遠遠要超過新生的造反政權。當王朝面臨造反集團的威脅,生存壓力劇增,舊王朝的統治階級會紛紛放下成見,擰成一股繩,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通過飲鴆止渴的方式來撲滅這場暴動,例如說將軍權政權人事權都放開給地方,給地方先斬後奏的權利,給予平叛有功的大臣封疆裂土,封王封侯。這個時候,新生的暴動造反集團是無法抵擋住這場來自舊政權的反撲和圍剿的。造反被平定後,往往就是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時刻了,改朝換代也迫在眉睫,舊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至於說滿清為何是這個特例,太平天國滅亡後沒有出現豪強割據,加速覆滅的現象,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老賈先聲


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仍然會被清朝剿滅,只是時間會久一些。

太平天國起義於1850年秋,此時清朝人口達到驚人的4.3億,由於生產力水平沒有進步,工商業又不發達,東北、蒙古地區又不允許漢人移民開發,導致人多地少,大量人口終日勞作卻不得溫飽,為太平天國起義創造了條件。

此時道光帝駕崩,咸豐帝繼位,太平天國趁此良機,揭杆而起。

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拉美地區趁西班牙本土被法國佔領,紛紛起來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導致拉美戰亂不斷,對華貿易也深受影響,流入清朝的白銀大幅度減少,導致清朝通貨緊縮,政府常年財政困難。

但是,進入十九世紀中期後,拉美地區逐漸穩定下來,對華輸入白銀數量逐年增長,為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提供了財政支持。

1861年,在第二鴉片戰爭中清軍失利,清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慈禧被迫放墾東北,緩解了關內的人口壓力,同時清廷宣佈開始洋務運動,救亡圖存,師夷長技以制夷,使清朝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迅速提高。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等列強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之後,偏師北伐,主力西征,此舉給了清朝喘息之機,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太平天國推崇拜上帝教,排斥包括儒教在內的其他一切宗教。因此,漢人士人與洋人都被太平天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太平天國只能裹脅底層民眾為其作戰,焉能不敗?

曾國藩大量引進燧發槍,實行結硬寨打呆仗,開啟了陣地戰時代,先進的裝備與先進的戰法,再加上清朝相對強大的後勤,以及漢族士人與洋人的支持,太平天國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當代曹植


太平天國如果不發生內亂,自相殘殺,曾國藩是不是打不敗太平天國,我的看法是九九八十一,太平天國非失敗不可,為什麼?領導集團的素質不高,他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缺乏戰略眼光,不是高明的政治家,倒象得了飛財暴發戶,在權力財富美色前一下子腐敗透底了,腐敗是搜掉太平天國的附骨蛆蟲,,清朝這一面,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湘軍,他們的將領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從小就刻苦讀書,三更燈火五更雞,從秀才舉人到狀元,一路走來,嚐盡了酸甜苦辣,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力已任,曾國藩在湘軍初始,以打掉牙和血吞的韌性,在一次一次的敗仗後,愈挫愈奮,打呆仗,始終忠於大清,聽命於咸豐慈禧,清朝的政治核心的團結,一切以皇帝的指揮為進退,這是太平天國敗亡的原因


陳天恩


太平天國如果不發生內訌,曾國藩也許不是他們的對手。但他們的失敗確是必然的。敗在其他一個什麼國藩手裡是一定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了一半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他們自身的問題遠比對手多。內訌就是一個實例。首先他們的建國理念十分不成熟。領袖也缺少戰略眼光。領導層享樂主義思想產生的太早、太大。治國、治軍理念、手段都脫離時代。難以為老百姓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