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其人政治手段是否高明?

我想养猫捉老鼠


有权任性,大明实于他手上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公元1572年,年仅10岁的朱翊钧走上明朝皇帝这个最高的领导岗位。年幼的万历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君臣协力、励精图治,一举开创了“万历中兴”,大明王朝焕发了生机活力,拥有了美好的前景。但厄运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降临了。

1.帝师去世,万历“脱困”。万历皇帝上任的时候还是一个顽童,隆庆帝为了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给他留下了三个辅政的内阁大学士,其中张居正是最著名的一个。张居正不仅很快成为了内阁首辅,而且还是皇帝的老师。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他深受万历皇帝的尊敬和信任。根据历史的记载,万历皇帝“大权悉以委居正”,对张居正是言听计从。同时,张居正也成为套在万历皇帝头上的一个枷锁,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表率,也是要尊师重道的,因此皇帝对张居正从来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先生”。这样的君臣与师徒关系一直维持了十年。作为拥有至高权力的皇帝,相信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肯定是心存芥蒂的。这在张居正死后发生的事那里可以得到印证。张居正死后,不仅所有的封赠全被剥夺,而且还被抄了家。所以当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皇帝终于摆脱了所有的束缚,可以为所欲为了。

2.国本之争,久拖不决。20岁的万历亲政之初是立志有所作为的。凭着之前十年张居正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万历皇帝先后对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三个方向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史称“万历三大征”,这三大战役全部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国内的士气,确保了明朝边疆的稳定。有了这个底气,万历皇帝更加不可一世。到了万历十四年,深受宠爱的郑贵妃为他生下了小皇子,得意忘形的万历皇帝居然私自承诺要将这个儿子立为太子。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在封建王朝,立太子是关系到国家根本的大事。于是大臣们一拥而上,纷纷进言要立皇长子为太子。眼见得群情激愤,万历帝只得使出了“脱”字诀,但大臣们却始终纠缠不放,这一折腾就是十五年。

3.心灰意冷,任性怠政。国本之争,最终以万历帝妥协而告终。在此期间,深受打击的万历皇帝不仅逐渐对朝政失去了兴趣,而且还开始使起了小性,既然朝政我说了不算,那我就不处理了。这个时候,明朝有着极为重要地位的言官开始粉墨登场,纷纷上书批评皇帝。其中有一个叫雒于仁言辞尤其激烈。他上书的名称叫《酒色财气四箴疏》,在这个奏疏里,万历皇帝被他骂得是一无是处,但明朝言官是杀不得的,因为制度就是这样规定的,这个人最终被皇帝免职。而明朝的言官受“程朱理学”影响至深,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之后,言官们是前赴后继地对万历皇帝进行了全方位、无差别式的言论攻击。万历皇帝那小性使得叫个彻底,于是他干脆来了个“六不”,连续罢了三十年工,“躲进深宫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导致有的臣子居然一直连皇帝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因为没见过。

纵观万历一朝,由于他的任性不作为,导致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发展停滞,给女真兴起提供了可趁之机。所以《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所以,有权千万不能任性。



攀登的猴子


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岁以前,是裕王子与隆庆朝皇太子时期。从10岁开始登基到58岁驾崩,48年的皇帝生涯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0岁到20岁,小皇帝时期,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以后,亲政时期,他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虽然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就是明证。

万历皇帝后期因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近30年。当时,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但是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女真趁虚兴起,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而学明武宗暗操国家政权,实际上,万历皇帝一生没有把权力让给他人!但是,某些学者们也以为,神宗之怠于临朝,还因为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比如万历皇帝爱好抽鸦片烟和过度饮酒和沉迷于后宫过度的结果。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

因此,虽然没有直接亡国,但 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清水隐士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10岁登记,在位48年,可以说明朝的亡国始于万历!其在政治上基本你有建书,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怠政的代名词!

万历皇帝创下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的记录,如此怠政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不仅不上朝,不祭祀天地,不批阅奏折,不接见大臣,当时有一个宰相,三年没见过万历皇帝一面,这样的帝王,任何的政治手腕都是白搭,况且,万历帝的性格也是刚愎自用的,不客气的说,如果努尔哈赤早生几十年,明朝在万历的时候估计就亡国了!

万历皇帝也是历史上最贪财的皇帝,按理说,皇帝贪财也正常,历代帝王都缺钱,用钱的地方太多!可万历帝贪财是给自己贪,他给自己封赏土地,给自己设内库,收敛的钱财都装入自己的内库,这还不够,他开始派太监到处搜刮,什么矿监、盐监、税监都通通派出去,给自己搜刮钱财,做为皇帝,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实在不明白,万历皇帝这样做,是多么的爱财!萨尔浒大战之前,朝廷粮饷不够,建议万历用内库的钱,万历皇帝是打死也不同意,最后增加三中赋税,辽饷、剿饷、练饷,这样的奇葩,也是空前绝后!

万历朝有很多人才,万历初期,张居正做为宰辅,处理朝政,用李成梁镇守辽东,国家稳定,边关无患,可以说有盛世的气象,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开始放飞自我!到后来,宰相只有一个人了,工作没法干,就报病在家不出门了,六部除了户部有主官以外,其他五个部都没有主官,户部是因为要管钱粮的!

万历帝说实话,要说有什么政治手段,真的说不出来,以提到万历,最先想到的就是怠政和贪财!万历前期,李成梁把北元打残了,把海西女真打服了,所以在万历后期。边关之患才严重了起来。但也为时已晚了!


小任谈史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即位,次年改元万历。万历皇帝在历史上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虽然在位四十八年却有三十年没有上朝,万历皇帝在刚登基之处的十年其实非常勤政,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他在亲政后,也是励精图治、在生活上比较节俭,大有一代明君的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然而让人称奇的是执政后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万历皇帝突然不在上朝,而且一搁就是三十年。虽然万历皇帝三十年没有上朝,但他其实并没有懈怠朝政,而是通过谕旨向下面传达指令。

​事实上,万历皇帝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工于心计的政治老手,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不上朝的事实,却无人察觉背后隐藏的奥秘:在他之前,有许多皇帝每日上朝理政,费尽心力,日子过得极其辛苦,却依然是脑袋不保,而他几十年不上朝,谁都不见,却依然能够控制群臣,因为他懂的御人,知道让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儿,他叫张居正去变法,命李氏父子去帮助朝鲜灭倭寇。不上朝三十年却始终能保持大权在握,你说这人厉不厉害!


臣墨


神宗显皇帝是一个对权力很慎重的人,以至于后来慎重过了头,连官都不愿意封,甚至锦衣卫掌印、东厂提督这种职位都会空缺。他小时候学过拳棒工夫(和宦官玩),喜欢军事,却自愿长期待在宫里,连谒陵都不去。他读了很多书,但宅在宫里,见到的人和事却很有限。他认为大臣干预他太多,可是反过来,恐怕他自己也把“立储是我家事”之类的信念看得太重了,而又不为之而“奋斗”。或许,神宗也一直觉得自己在“让步”,而官员们却感受不到吧。毕竟他是皇帝,很多事情都没得选,同时也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投入,而他却自己退缩成了一个富家翁。明朝皇帝不专心理政的人很多,宪宗画画,世宗玄修,穆宗委政阁臣尽情玩乐(……),武宗则遍游南北,神宗……好像除了看书都没做成别的事。

要说他真想立福王,还是有些阴谋诡计可以搞搞的,但是他没有。让一个卖柴的拿着木棒进宫刺杀太子这种阴谋……恐怕只有炒作者才会去“相信”。其它的事情也是一样。想任用的官员要辞职他就不准,真走人了也不爱补任。帝王“随心所欲”画面的背后,必然是帝王心术的小心运用。世宗为了议礼、揽权费尽心机,扶植亲信、政治清洗、梃杖、大案等等手段无所不用。神宗却只是在幼稚的拖延、抵赖。设矿、税监算是神宗比较花心思推行的一个制度,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不得不说并不合理。当年张居正做翰林的时候,也没有机会去外面考察,但他每见到一个从外地回来的官员,都会拿出酒菜,仔细询问外面的事情。显皇帝也并不是一个毫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但即使以明朝中后期的标准来说,也没有真正尽到一个皇帝的职责,天顺朝的英宗、宪宗和刘瑾死后的武宗,甚至穆宗,都要好一些。至少他们在位的时候国家政务处理是比较流畅的,就算是废话也会回个邮件,“嗯”“好”“知道了”,没有变成大臣失望、小臣跃跃欲试刷声望的地步。(其实武宗也经常“不报”,但他是个坚决的行动者)


光明历史科普


万历活在了文官集团的胁迫下生存,受生前张居正的影响,文管集团把万历看做了一个权利机构而并非有血有肉的人,万历的任何决定都得不到文管集团的回应,因此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方法,从此不问朝政,却没有正德皇帝的手段,因此万历的手段并不高明。



易萧君


中国除了开国的几个皇帝,大部分长于妇人之手,藏于深宫之内,对于人性之理不能参透,虽有好的老师,但是九五之尊无法接近民众,因此施政不能上行下达,我觉得明武宗,是个人才可惜史书大多贬之,又寿短,无法证明。


殷天1


万历十四年,大概从十月左右,万历皇帝开始他罢朝之旅。作为皇帝,本应该正襟危坐地处理朝政,上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万历则不然,皇帝富有四海,想做什么当然是他自己做主,上不上朝也得看心情

明代的官员不同,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中的文官就是那么执着,皇帝不务正事,官员有权力插手,管你什么九五之尊,只要做得不对,就得骂你。时任礼部主事的卢洪春上疏道:

“陛下自九月望后,连日免朝,前日又诏头眩体虚,暂罢朝讲。陛下春秋鼎盛,诸症皆非所宜有。不宜有而有之,上伤圣母之心,下骇臣民之听,而又因以废祖宗大典,臣不知陛下何以自安也。”

皇帝从九月之后一直没有上朝,前几天又说头晕眼花,把经筵也取消了。陛下正是壮年,这些病症是不该有的。如果不该有的病症却有了,这会伤了太后的心,也可能歪曲了外界的视听,陛下还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卢洪春从仁义道德再到皇帝的私生活,统统数落了一遍,实在让万历皇帝忍无可忍。

卢洪春被罢官打屁股是不可避免的,而万历罢朝从此持续了近30年,这么长的时间,为何国家仍能正常运转?

世袭制保证皇帝能接班,但能不能一直当皇帝,那就得靠皇帝自己了。篡权夺位本就屡见不鲜,哪怕华夏正统的大明朝对此也多有堤防。在万历即位的前十年,朝廷有张居正坐镇,因为万历皇帝比较小,也只能听之任之。

张居正在职期间,不仅是朝廷大臣,就连李太后都对其言听计从,一方面,张居正的水平很高,皇帝都对其恭敬有礼,另一方面,一位大臣,做到如此地步,这无疑也是对皇权的威胁。好在张居正是一位为国为民的正臣,否则国家就可能面临危机。

宦官可以掌握大权,但宦官的权力出自皇权,且不能随意出入皇宫,所以只要皇帝下旨,可以轻松干掉宦官。万历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在张居正去世后,他要马上从新掌握皇权,要想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就算皇帝也要费尽心思。

就好比统兵的将领,要想在军中立足,必须有相应的军功和威望,也就是得有人支持你,如果没有人支持,皇帝也得倒台。张居正去世后,被压制的官员们终于可以喘口气,随后如雪花般的弹劾奏章飞到了万历桌案前。

反复思虑之下,万历决定借此废掉张居正的功绩,同样也除掉了很多张居正的党羽。史料记载:

“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长子被逼自尽,其家属也是死走逃亡。后经大臣商议,才给张居正家人留了一条活路,而张居正的势力在朝廷之上已荡然无存。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万历的手腕,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而果断,没有拖泥带水,这明显是政治家才有的做派。

不上朝是万历的自由,而在一定程度上说,万历不管事是不可能的,大多军国大事,全是出自万历的命令。

国有正臣,对奸邪有一定震慑作用

除了皇帝问题,就得说说大臣的事情了,从内阁设立之日起,文官的力量就在逐步加强,一度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所以皇帝经常要选用宦官来制衡文官。

皇帝长时间不上朝,甚至连大臣都不见,那么皇宫内外传递消息那个人至关重要,这个人就是宦官,那个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手机,要想证明消息的准确性很难,所以宦官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能和内阁分庭抗礼。

冯保是张居正的內宫助手,对张居正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万历亲政之后,则很快被扳倒。帮助万历解决冯保的是一名叫做张鲸的宦官,冯保倒台后,张鲸掌控东厂,这应该也是万历的安排。

万历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重用了部分宦官,但由于冯保的的关系,他对宦官的信任度也打了部分折扣

史料记载:

“鲸性刚果,帝倚任之。其在东厂兼掌内府供用库印,颇为时相所惮。”

张鲸性格果决,万历很器重,在掌管东厂的同时负责机要印章,就连内阁首辅都对其忌惮三分。

宦官中并非没有善类,只是太少了,张鲸同样属于奸邪一党,他在任期间,多次收受贿赂、专权营私,和其同党做了不少坏事。而万历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源于张鲸曾帮助万历除掉冯保,皇帝装糊涂,大臣可不糊涂,给事中陈尚象、吴文梓、杨文焕等多次上奏,要求严办张鲸。

正是大臣们对奸邪的零容忍,才遏制了其发展壮大,万历朝不是没有奸邪,一方面皇帝有所忌讳,另一方面大臣太过强势,奸佞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很小,无法愉快地生长。

万历多次要护着张鲸,无奈大臣的攻势太猛,张鲸也无法加以重用,只得被万历抛弃。万历朝的文官还是很有点骨气的,不论面对皇帝还是奸佞,都义无反顾地谏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皇帝怠政也有其负面影响

万历皇帝的政治手腕很高明,一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但怠政就是怠政,整日待在内宫,也不上朝,必定比不了那些勤政的帝王。甚至万历连内阁辅臣都很少见,只让宦官传递旨意,这必定会出错,也会耽误很多军国大事。

女真部族崛起的时候,万历为何没有提前察觉,这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到李成梁身上吧,假如万历勤政奋勉,很有可能在努尔哈赤发迹前就消灭他,国运就会因此改变。

再说万历的立太子问题,从朱常洛出生到最后被立为太子,折腾了十五年时间,万历也为这个太子和大臣争了十五年。说朱常洛窝囊也好无能也罢,那是万历无法预测的,但他和大臣们争斗的这十几年,却耽误了很多事。

大臣们一波一波地上疏,皇帝一波波的罢免,搞得官员都没了,谁来负责国家正常运转,快成了无政府地界。到万历三十年,南京和北京,尚书缺了三个,侍郎少了十个,地方巡抚少了三个,对此万历不闻不问,也没有官员顶替,就这么耗着。

这样的结果则是政府空转,公文没人审批,政事延误,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争不断,文官内部派系林立,这是亡国的先兆。


历史心学


我认为万历政治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不然也不会出现万历三大征。也就是说他虽然不上朝,但整个朝局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就像他爷爷嘉靖一样。


熙文说


登基除冯保 ,因生父名号,太子问题 30年不上朝,朝廷依旧持续运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