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非常信任霍光,死后还让霍光辅政?

夏有凉风61


历代皇帝,都有一个梦想:我想长生不老。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退而求其次:我希望江山永固,走的无后顾之忧。

这就要求,必须选好辅政大臣。

汉武帝,在那么多的大臣中,选来选去,就只选中了霍光。

为什么是霍光?为什么只选他一个?霍光,他何德何能,能让汉武帝如此信任,如此坚信辅佐新皇帝的使命,非他莫属?


那是因为:霍光,值得信任。他是延续王朝命运的最佳人选。

霍光,够忠心,可信任

他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是在皇帝身边,由皇帝亲手调教,一步步看着他成长的。他的家世,他的经历,已与皇家血浓于水,水溶交融,难分你我。满朝文武,谁都可能造反,唯独他不会,因为,他已经位极人臣,根本不需要。


霍光,人谨慎、最适合

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但其去世后,留给后任皇帝的,是一个伤痕累累、乞丐满地、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要休养生息,不折腾;必须得谨慎保守,压抑得住内心狂热的情绪;必须千方百计谋发展,被千万人说懦夫、软蛋,而仍然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试问,满朝文武,谁人有这份忍的本事,谁人能逆境中真正默默的实干,为国家做事?霍光,符合上述所有条件。


霍光,有本事、有担当

要做独一无二的顾命大臣,忠诚是第一位的,但光有忠诚,是不够的。他得有成熟的政治艺术,懂得收放自如,懂得相机抉择。他还得有很高的威望,能一呼百应。他还得有担当,有魄力,敢于直言不讳指出新皇帝的不足,匡正皇帝的过失。试问,汉武帝当时的臣子中,除了霍光,谁人敢直言不讳,谁人敢辅一个皇帝,废一个皇帝,新立一个皇帝?只有他敢,只有他能!

霍光,有约束,有追求。

身为一个儒法并用的杰出知识分子,霍光的所作所为,深深受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影响。他的人生理想,是向世人展示儒家知识分子的能力、推动传播儒家的思想理念。这个理念,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指明了他的奋斗目标,也极大约束了他,使他饱受内心道德约束,不敢肆意妄为。更何况,他的舅舅、哥哥,都已经注定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了,为了家族的荣誉,他也不能肆意胡来。

俗话说,不怕底线低,就怕没底线。像霍光这样的儒家知识分子,行为举止是有很高的底线的。就算变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汉武帝很清楚这点,所以才耍了个小聪明,只设霍光一位辅政大臣,激励他感谢皇恩浩荡和皇上的知遇之恩,甘脑投地,为新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结语

时势造英雄,英雄推世事。汉武帝选择霍光,既是当时民心思定、希望安稳过日子的社会大形势要求,也与霍光的忠诚、家世、能力、品德密切相关。


执着的放牛娃


霍光能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并且还能让汉武帝托孤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说霍光的身份,是值得汉武帝信任的。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异母兄弟,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汉武帝对于卫子夫是宠爱有加,对于卫青是绝对信任,对于霍去病是大胆重用。同样对于有亲戚关系的霍光也是留在身边,任命为贴身顾问和警卫队长。



二是霍光为人谨慎,在汉武帝身边二十多年无一差错。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因为皇帝久在高位,性情难以琢磨,而且有时玩弄帝王之术,故意让人看不透,能够长达二十多年还受信任,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三是传言霍光是个美男子,颇受汉武帝喜欢。大汉朝皇帝好像有喜欢男宠的传统,从高祖到文帝景帝,都有传说的故事,比如文帝的邓通富可敌国,哀帝断袖之癖,汉武帝好像也不例外,除了与霍光有过传言之外,还与李延年等他人有染。这也是汉武帝信任霍光的原因之一。



不过事实证明,汉武帝选择霍光辅政是完全正确的。汉昭帝刘弗陵登基才八岁,当时四位大臣辅佐,但是随着变化,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燕王刘旦、长公主意图谋反,罢黜霍光废除汉昭帝,但是被霍光识破,提前做好准备,一举平乱。在辅佐汉昭帝期间,政通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汉昭帝死后没有后代,霍光先是迎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二十七天后以行淫乱之名废掉,又安排汉宣帝刘病己登基,是为汉宣帝。汉宣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实践证明霍光的眼力还是可以的。而且忠心耿耿毫无异心。



在他死后,汉宣帝给予最高礼节,比照汉初三杰之萧何厚葬,还有黄肠题凑等超规格待遇,谥号宣正。虽然死后两年,其子侄意图谋反,全家灭族。但这与霍光已无关系。


不过霍光被后世评价也是有褒有贬,主要是功高震主,独断朝纲,汉宣帝就说与他一起乘车感觉如芒在刺,极不舒服。而且过度干预汉昭帝后宫之事,意思就是手伸得太长了。

不过作为权臣,霍光是功大于过的。因为这人啊,要是说一点毛病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关键看是不是对当时有多大贡献,小节是可以适当缩小的。

我是敏学讷言,关注我共同欣赏历史故事!


敏学讷言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西汉著名的政治家。他侍奉汉武帝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曾有过”,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死后,霍光先后辅佐汉昭帝、汉宣帝二十余年,以“匡国家,安社稷”为己任,主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安定繁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西汉史学家班固对霍光用“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来高度评价霍光的政绩。

说汉武帝信任霍光可以,但说非常信任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汉武帝去世之前的顾命大臣并不只霍光一人,还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三人。



据说汉武帝曾经让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的画像,并让霍光观看,希望他可以像周公一样辅佐汉昭帝。但是我想做为帝王心术,其他三人是不是也享受了霍光相同的待遇呢?

但是霍光确实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才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并成为托孤之臣。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爱屋及乌,心存愧疚

霍光能够进入西汉朝堂,首先要感谢他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正是因为霍去病的引荐,霍光才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正是由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才让霍光有了更多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同时,由于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和卫子夫都含冤而死,汉武帝对此一直心存愧疚。出于这个原因,汉武帝一直大力扶植培养霍光,给他机会,也算是对于卫氏一族的一种赎罪和补偿吧。

行事谨慎,精通权谋

霍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事谨慎、从不犯错,据说霍光每次出入宫闱,所走的路线都丝毫不差。他跟随在汉武帝身边,“二十余年,未尝有过”,人可以二十几年不犯错误,把皇帝安排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从后来霍光诛杀上官桀、桑弘羊的过程来看,霍光的政治斗争经验十分丰富,通过先发制人把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网打尽。后来更是把试图抢班夺权的海昏侯刘贺拉下了帝位,并将其旧臣两百多人尽数诛杀,可为谈笑间平息了一次针对自己的政治危机。

没有信任,只有制衡

汉武帝最在乎的是权力,最信任的也是权力,为了这个原因,他可以诛杀自己的儿子刘据,逼死妻子卫子夫,所有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他都不会放过。



同样对于霍光,汉武帝也并不放心,因此才有了另外三位辅政大臣的存在。帝王心术就在于保持平衡和均势,对于这一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用的如火纯情。

无奈的选择,忏悔的记忆

汉武帝晚年,能够继承大位的只有刘弗陵,但刘弗陵年幼,汉武帝担心子幼母壮,于是处死了钩戈夫人,担心权臣干政,于是选择了霍光等四人辅政,可谓用心良苦。


这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汉武帝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带着一个乖巧可人的孩子向自己走来,那么就存在汉武帝刘彻记忆深处的这两个人,又会是谁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拉倒吧,汉武帝可不只是立了霍光一位辅佐大臣啊,霍光能有如此之大的权势,是他后面自己争权夺利搞来的。

笼统来说,大家说起霍光,都会说道这位西汉权臣是如何立帝废帝之类的,认为汉武帝还真是挺信任他的。但是貌似大家忽略一个问题,其实汉武帝并非立了霍光一位托孤重臣,还选择了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为辅佐大臣。

只不过相对来说,因为霍光的哥哥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宠臣,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使汉武帝惋惜不已,加之霍光这个人办事能力很强,所以汉武帝爱屋及乌之下,对于霍光很是重用和信任。汉武帝在晚年还特意将一副《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他准备辅政。

不过汉武帝是什么样的人,实在是他雄才伟略,立下了千秋基业,不然都可以说是暴君了。因为皇权,更是因为不信任,都使儿子刘据被迫自杀了。

甚至汉武帝宠爱的立钩弋夫人,也就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因为汉武帝怕再出现诸如吕后干政那种事情,都是狠心立子杀母。

大家想想汉武帝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还有宠爱的钩弋夫人,怎么可能毫无保留的信任霍光呢,所以同时留下了其他三位大臣为辅政大臣,含有互相牵制之意。

只不过因为后来金日磾早死,上官桀和桑弘羊都被霍光给杀死。加之霍光独揽大权,辅佐了汉昭帝和汉宣帝,中间还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又将其废掉,可谓是光芒万丈,所以这三人也就选择性的被大家遗忘了。


宋安之


汉武帝为什么信任霍光并让他做辅政大臣,而对于霍光跟随武帝期间他们发生的事情史料记载非常有限,据《汉书》和《资治通鉴》上说霍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一直谦恭谨慎,从不犯错,连走台阶的落步都不差分毫,颇得武帝信任。


上面这段描述霍光的文字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来总结一下霍光的为人:1.在汉武帝当政期间出现并任用的能臣名将实在太多,武帝对于国家的治理一直是恩威并施,赏罚严苛,治国用儒家,治民用酷吏。那时期的律法是相当严格的,霍光在名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下得以侍奉皇帝左右,但也是默默无闻并没有作出太突出的贡献。也正是他默默无闻的陪伴武帝二十余年而从不犯错,到了武帝晚年时候能从幕后走到台前并托以重任,可见霍光以前对汉朝法律是有足够的研究和精通,随着时间的推移良臣武将的逐渐逝去,在平凡中的霍光即刻显示出了他的伟大之处。他与武帝二十多年的相处,武帝又二十多年的观察总结,最终授予“周公辅成王图”的决定,可见皇帝的慧眼识珠。2.小心谨慎的做事风格,步履一致的自我约束能力,可以看出霍光对宫廷礼仪的严格遵守,对皇权尊严的笃实维护。这样的霍光武帝相信他不会谋权篡位,相信他能辅佐好幼帝。


事实也确实如此,霍光在辅佐昭帝、宣帝的二十多年间,能遵循承诺,拨乱反正,为延续汉家江山不惜背负骂名而废刘贺尊刘询。对外打击匈奴稳定西域诸国,为维护大汉权威劳心费神。民间也多有对他的赞誉,辅政时期实现了国家中兴的局面。在他死后皇帝更是亲自吊唁,赐予金缕玉衣、黄肠题凑、梓棺外椁,设置三百户人家为其守墓。享受帝王级待遇,谥号宣成侯。


霍光虽然功绩显赫,但他不该大肆让家族成员参与朝政,更不该放任妻显毒杀许皇后,这件事情成为他的一个污点。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霍光能成为托孤之臣,是有其一定的优势的,汉武帝给予非常信任,但不是完全信任:

汉武帝

一、霍光外戚优势

中国历朝历代,都对外戚干政非常敏感,对外戚限制颇多,但在汉武帝时期,是光明正大的喜欢用外戚,而且也非常喜欢外戚。如大破匈奴的卫青,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就是卫子夫的妹妹卫少儿与霍中孺私通所得,是汉武帝小姨子的儿子,还有就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对外戚的使用是最成功的,也只有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才敢这样信任使用外戚,而且汉武帝对外戚的信任度要比大臣的大的多。

霍光

而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将霍光带到皇宫后,就被汉武帝留侍宫中,出入左右,非常信任。

二、霍光颜值高

汉宣帝与男宠张彭祖

也许有人认为我瞎说,但从史书记载,霍光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美须髯(跟关公一样),大家都知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男宠最盛的朝代,几乎每个帝王都有自己的男宠,比如汉文帝就喜欢邓通,还有著名的汉哀帝的断袖典故,汉武帝有历史记载的都有三个男宠,所以霍光能留在汉武帝身边,而且可以同车出入,是有原因的。

三、霍光谨小慎微

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霍光在陪侍汉武帝20多年,都是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未出过过错,所以深得汉武帝信任。

金日磾

其实汉武帝身边还有一人,与霍光一样也是处事小心,“未尝有过”,甚至为了避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大儿子,他就是匈奴右贤王休屠王之子金日磾(jin mi di),当年托孤之臣之一。所以霍光的谨小慎微只能算作其中一个条件而已。

四、霍光只是其中一个选择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驾崩前,在卧榻之处托孤三人,其中一个是霍光、一个是金日磾,另外一个是上官桀。并升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同时提拔桑弘羊为御史大夫。所选之人都是有深意的,霍光和金日磾都是出入宫禁之人,当时都没有任何政绩和军工,但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所以宫内之事可以相互牵制;上官桀是外朝中值得信任之人,同时提拔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就是利用他们俩外朝的力量,来对抗内宫,达到平衡,不会使自己所选之人,成为宫禁之人的傀儡。

汉昭帝

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注意的就是,没有托孤于宰相,当时宰相是田千秋,田千秋原来就是看守皇陵的小官,只是正好投其所好,为当年巫蛊案的受害者太子刘据进行申诉,所以提拔为宰相,其实他在朝中并没有威望,所以田千秋即不能成为托孤之人,也不会成为权臣。

所以从这点来看,汉武帝并不是完全信任霍光,毕竟其力量有限,只能说霍光是汉武帝所信任朝臣中值得信赖的一个。

霍光真正独揽大权是在汉宣帝时期,扳倒上官桀后才全权决定政事(金日磾在汉武帝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86年就去世了)。

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共享历史的三宝爸


汉武帝在去世前,安排霍光和其它三个大臣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辅佐自己的儿子刘弗陵。尤其是对霍光,当时他还画了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给他,让他仿效周公。

当时,汉武帝不担心霍光成权臣吗?尤其是刘弗陵又年幼,他就不担心霍光今后会取代刘弗陵自立吗?

(汉武帝剧照)

而事实证明,霍光后来果然成了权臣。在刘弗陵的时候,霍光排斥异己,拿下上官桀和桑弘羊(金日磾早死),一人在朝中独大。后来刘弗陵早死,汉宣帝刘病已继位,霍光依然独掌朝政,直到他去世。霍光去世后,霍家势力在朝中盘根错节。汉宣帝废了很大劲,才把霍家势力清除掉。如果不是遇上英明强悍的汉宣帝,而是遇上其它无能的皇帝,可能霍家就篡权成功了。

汉武帝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说起来,汉武帝是很担心儿子皇权的稳固问题的。他做了一件残忍的“子贵母死”的事情,杀掉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就是怕出现吕后专权那样的事。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放放心心把刘弗陵托付给霍光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霍光剧照)

第一,汉武帝让霍光辅政,实属无奈之举。

在皇权社会,帝党和太子党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一方面,皇帝想要太子能干,好接他的班,把他的江山传上千年万年。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太子“提前能干”,至少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能干。他活着的时候能干,就有可能取代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推到沙滩上。但是,世上哪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呢?所以帝党和太子党,始终就是矛盾。

汉武帝就遇上了这样的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太子,把自己的太子逼反了,最后太子造反失败自杀。然后他封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之所以封最小的儿子,显然也是害怕太子造反的原因。可能在他的想法中,等这个小太子长大,可能自己就差不多了。谁知道他还是熬不过命运,阎王让他三更死,拼了老命也活不到五更。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有人辅政。辅政一般有三种人:一是摄政王、一是太后,一是异姓大臣。摄政王是不可能的,那是汉武帝一生打击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在削藩,他也在用推恩令消灭。太后也不可能,吕后专政是活生生的教材,这也是汉武帝最担心的,也因此发生了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事。所以,最后只能选择异姓大臣。

(刘弗陵剧照)

第二,汉武帝让霍光辅政,他并不担心权臣专政。

为什么说他汉武帝不担心霍光会做权臣,会专政呢?

其一,霍光对汉武帝忠心耿耿。史料记载,霍光跟随汉武帝前后长达二十年,始终没有犯过一次错误(《汉书》记载:“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要知道,跟在汉武帝身边,能一次错误都不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汉武帝用了那么多宰相,但是这些宰相都先后被他贬斥或处决了。而霍光能做到事事让汉武帝满意,汉武帝是认为他特别忠心的。

其二,历史上并没有权臣专政的现象。夏商周统一朝代中,权臣专政很少发生。而在汉朝的历史上,也从无一例权臣专政的现象。包括周勃、陈平等人,不但不专政,还忠心耿耿为皇室操劳。因此,汉武帝不觉得权臣专政是个问题,至少不是他提防的重点。

其三,汉武帝安排了几个人,让他们共同辅政,让他们互相制衡。汉武帝虽然很满意霍光,但他并没有让霍光一人独政(和周公辅佐成王不一样),他另外还安排了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汉武帝认为这“四大天王”互相制衡的方式,可以防止一方独大,这也是古代君王节制群臣的一种方式。

不过,汉武帝可能还是小看了霍光的智商。事实上,霍光能够跟着汉武帝二十年,不犯一个错,那得要多么聪明,对帝王的心思有多么了解。让这样的人来辅佐他的子孙,能不危险吗?


张生全精彩历史


霍光,字子孟,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因为这层关系,也让他成为了西汉王朝的豪门子弟,有了接触最高统治者的机会。

史书记载霍去病死后,霍光被封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史书中这样的记载,足见汉武帝对于霍光的信任,否则也不会长期带在身边,成为自己的心腹近臣。

和霍去病张扬的性格截然相反,霍光谨小慎微到无以复加,史书里讲了一个故事,说霍光每天进宫殿,走多少步到什么位置停止,多少年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是谨小慎微的性格给了他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也不能做到。

霍去病弟弟的身份给了他成为汉武帝近臣的机会,而谨小慎微这一从古至今都混官场必备素质,则让他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长期跟随在汉武帝跟前,霍光不仅练就了基本的行政素养,应该也从汉武帝身上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我觉得这才应该是汉武帝选他成为首辅大臣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他和汉武帝一样决断,这样的品质在诛灭上官桀和废掉海昏侯这两件事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两处理不仅维护了自己的权威,也保证了国家政局的稳定。

其次就是处理各类复杂局面的能力,在他辅政期间,国家虽然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国势总体而言呈向上的趋势,这离不开霍光的运筹帷幄。

再次就是忠心,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不得不说汉武帝选人选的非常准,他料定即使霍光独掌大权,大到可以废立君王,但他终究只会安于扮演好周公的角色,而不会产生并非取而代之的想法。


王朝的废墟


诚邀。在我国,霍光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也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虽然汉武帝去世之前,给汉昭帝找个几个托孤大臣,但是拍板的还是霍光。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于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

那么一向猜忌心很重的汉武帝,为何让霍光作为托孤大臣呢?几位辅命大臣里,最重要的四人是:大将军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仔细分析下,就知道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做了。



四人中,御史大夫桑弘羊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是个经济学家,他最大能力在于理财,他的存在可以帮助霍光更好的管理国家。

左将军上官桀少时为羽林期门郎,因深受武帝的信任及赏识,先被封为太仆,后又升迁至左将军,武帝死后,在遗诏里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但上官桀等人均不受。

汉制:左将军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左将军上官桀与霍光友好,霍光将其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两人是姻亲,上官桀的存在是从军事上支持霍光,保证霍光的政令畅通无阻。

最后要说说车骑将军金日磾,他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十四岁那年被骠骑将军霍去病掳入汉宫,从此成为汉宫中的马奴,因为马养得好,酷爱马的汉武帝便授予他马监职务,后升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车骑将军,成为汉朝大臣中的二号人物。

汉制:车骑将军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金日磾自侍奉汉武帝以来,恭敬谨慎,态度严肃,几十年如一日。后因功被封为秺侯。

他的存在既是帮助霍光,也是防备霍光,汉武帝虽然相信霍光,但是还是“留了一手”。

《汉书》记载:“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霍光作为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的外甥,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汉武帝肯定是要好好照顾的,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为了安抚霍家,又多次提拔霍光。晚年的汉武帝是个动不动就发怒的人,身边的人基本都要被他处罚,但是霍光一次也没有,汉武帝对他就更欣赏了。


总而言之:霍光做事能力强,为人忠心耿耿,加之汉武帝安排了几个人,让他们共同辅政,让他们互相制衡。汉武帝虽然很满意霍光,但他并没有让霍光一人独政(和周公辅佐成王不一样),他另外还安排了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防止一方独大,所以猜忌心极重的汉武帝,就“放心“的让霍光来辅政托孤了。


源稚生


史不想瞒今天来跟大家说说汉武帝为什么非常信任霍光,死后还让霍光辅政?霍光是汉朝历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在他的辅佐下,汉朝实现了“昭宣中兴”;但他又因为政治原因废了汉帝刘贺,让人诟病不已。那么在此之前,汉武帝为什么非常信任他,并把他当作托孤大臣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霍光是霍去病的胞弟,汉武帝在位期间就很欣赏霍去病,霍去病在世的时候就提拔弟弟霍光做了官,后接连迁升,霍去病死后做到了光禄大夫一直伺候在汉武帝左右。

自兄长霍去病离世后,霍光在汉武帝身边侍奉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因为政治斗争,性格宽厚的太子刘据遭到奸人陷害,被迫自尽,也使舅家卫氏一族蒙遭大难。但霍光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并没有受到牵连,这和他的自我保护有很大的关系。霍光的一生可以说是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他虽然专权,但不祸国。即使废除了汉帝刘贺,但之后选的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他最正确的选择,可谓是眼光毒辣。

霍光在汉武帝当政时从没有犯过错,汉武帝非常欣赏他。其实,在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朝中的精英死得差不多了。卫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害,受到牵连的数以万计,出现这种事情,汉武帝到了晚年都快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好在霍光一直伴随汉武帝左右,没有出过错误,所以汉武帝非常宠信他。霍光毕竟是霍去病的弟弟,有这层关系在,所以汉武帝唯一能信任的人也只有霍光了。

史不想瞒认为卫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死后,汉武帝把帝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由于刘弗陵太想我,需要辅政。历朝历代皇帝死后,不是皇后垂帘听政就是外戚专权,而汉武帝在临终之前,为了杜绝吕后专权的局面,就把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了,所以继位后的汉昭帝既没有了母亲也没有了外戚的帮助。那么,就需要辅政大臣,在汉武帝死之前把刘弗陵委托给四个人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而霍光作为大司马掌握兵权是首辅,也可以说是监督霍光的。后来,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卷入燕王刘旦谋反案当中被杀,霍光独揽大权。总之,霍光晚年被家人所累,所以死后名声并不是很好。不过,汉宣帝在位期间,并没有抹杀他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