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宴群臣时,刘伯温从哪三道菜看出杀机?

奔马155314228


古语说:“伴君如伴虎”,一点都不假。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皇权专制。古代的皇帝生怕自己辛苦打下或是继承来的大好江山被别人窃取,所以他们的疑心病也是非常的严重。

朱元璋本就是从农民起义军起家,然后从元朝那里夺得皇权,所以,他对于那些和他一起战斗的开国功臣们异常防备。这样一来,手下的臣子在和朱元璋相处时都非常小心,生怕因为做错事或是说错话招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江山社稷逐渐越来越稳固,于是他开始物色接班人。刚开始他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的,然而朱标却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后继有人,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孙子朱允炆身上。然而朱元璋的这个孙子生性懦弱,并不适合当皇帝。如果朱允炆坐上皇位,估计他就无法让那些开国老臣听从自己。为了大明江山更牢固,朱元璋开始为朱允炆顺利的接班扫清潜在的威胁。

我们今天要说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也是为了孙子的未来,开始试探群臣的反应,正好碰巧到了皇后的生日,于是朱元璋决定皇后过生日的时候宴请群臣,借机试探一下。到了生日那天,群臣到齐之后,开始上菜,但是都是素菜没有荤腥,群臣们开始不乐意了,朱元璋把一切看在眼里,随后就命人上了荤菜,分别是:红烧兔肉、清蒸燕窝和鼋汁狗肉。

就在大臣们忙着吃的时候,刘伯温看了看菜,并没有吃。徐达看刘伯温不吃,觉得奇怪,便问刘伯温为什么不吃,而刘伯温却说:“这3道菜寓意很深啊,“清蒸燕窝”的意思应该是:鸟飞尽良弓藏;而“红烧兔肉”则表示“狡兔死”;“鼋汁狗肉”又表示“走狗烹”。”徐达听后,恍然大悟,赶紧也放下了筷子。


事实正如刘伯温所说,在这次宴请中唯有他们二个人活着走出来了。我个人觉得,朱元璋虽然诛杀了不少开国功臣,但唯有此事被史学家们所诟病。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明朝的根基,让明朝能够稳定发展。

对于这件事,不知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

小史坑


朱元璋大宴群臣时,刘伯温从哪三道菜看出杀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先从这三道菜说起,这三道菜分别是清蒸燕窝,红烧兔肉,黄萌狗肉萌,其实大家如果读过历史或者经常看电视剧的话,应该很快就联想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我们都可以这么快想到,那些大臣怎么可能联想不出来,只不过他们不愿意相信罢了。

朱元璋做出这几道菜的意思是让这些功勋退位,因为他们很多都有开国之功,如果这个时候不除掉他们,以后怕有后患,这里很多人会疑问,这些功臣都是当年吃肉喝酒的好兄弟,为什么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就可以下杀手,其实很好理解,皇帝以前有寡人的自称,原则上他就是一个人,任何手下都是对手,因为他的皇帝位置是打下来的,其他人如果有足够威望,振臂一呼,也可能把他拉下马,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功臣很多都会被除掉,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解甲归田,刘伯温就是后者,他从三道菜中知道这个结果,就离开了是非之敌,但是很多人即使明白这个意思,但是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选择继续享受昔日荣光,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不是其他人不聪明,而是这个事实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这就是所谓的舍得,刘伯温就是舍得之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进退,也知道什么时候舍得,这就是聪明人,能把握度。


用户6682186341289


据说刘伯温是从朱元璋后来命御膳房加的三道菜看出来朱元璋的杀机的:

第一道:清蒸燕窝;第二道:红烧兔肉;第三道:黄焖狗肉。

评书中吧是这样书的,朱元璋以马皇后过寿辰为借口宴请了那帮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进宫吃饭,贺个喜叙个旧,于是个个都等着晚上打算大吃一顿的时候,菜一上来大家就蒙了,都是寡淡的素菜,清清绿绿的,别说找个肉沫了,连点油水都沾不到那种,因为大家都是有着革命的友谊兄弟,革命成功了兄弟们在家都大鱼大肉的,怎么到了贺寿却是清汤寡水的,于是便在宴席上叫嚷开来要吃肉~(是吃货本货了)

是这让抠门精朱元璋十分的不满,自己还在宫里开垦地种菜吃呢,让你们忆苦思甜怎么就那么不乐意呢,当然,朱元璋还是面不改色的想要试探一下这些“兄弟”们,于是就有了开头命御膳房加的三道菜。

除刘伯温以外,大家虽有不满但好歹有肉了于是就开始大快朵颐起来,但刘伯温对这连上的三道菜却是这样解读的。

第一道:清蒸燕窝—飞鸟尽,良弓藏;

第二、三道:红烧兔肉+黄焖狗肉加起来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他便倍感不适出了庆功楼,徐达见刘伯温忧心忡忡的也跟了上去询问,刘伯温就跟徐达说:“完了,兄弟,我们要大难临头了。”

没过多久就有了后来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不过终究也只是民间说书,听听即可,朱元璋才不会那么用这么愚蠢的手段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财源滚滚达三江


历史悄悄话悄悄给您讲历史!

草根变皇帝,朱哥是非多。关于朱元璋的段子可以说是就像那割韭菜,一茬又一茬。什么吃西瓜,剥橘子,赐烧鹅,送枕头……活脱脱一个皇家“段子手”!

这不,朱元璋与臣子们吃饭时又出了一桩逸闻趣事!

却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朝,并且将跟随自己的南征北战的将领谋士们都封了公、伯爵。主要包括开国六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二十八候(汤和等人)。刘伯温因为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或者朱元璋有别的考虑,封了他一个诚意伯。

当然刘伯温不是一般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对这个与自己功劳严重不符的封赏一点都不在意。怡然自得,也很是受用。

国家建立之后,老朱一看前途一片大好。心情是非常的不错,朝廷开完会时就经常留下这些公侯伯爵们在一起吹吹牛,吃个饭什么的。


吹牛倒还罢了,吃饭就要了大家的命了。朱元璋、马皇后是穷苦出身,勤俭惯了,张罗的饭菜一般就是干炒大白菜、清蒸大白菜、凉拌大白菜之类的。大家又不能违背圣命回家吃饭,只能硬着头皮在宫里凑合吃点,回家再开个小灶。

有一天的早朝气氛达到了开国以来的最顶峰,因为这天北伐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明军拿下北京,并取得了长城以内的中原统治权。朱元璋包括文武群臣都是兴高采烈,多年的梦想终于造成了,中华大地完成了统一。

早朝上大家歌功颂德,精彩纷呈。临近中午,朱元璋发话了,众爱卿中午在宫里吃吧,今天朕请客,下午咱们接着唠。众爱卿心想完蛋了,今天又要吃白菜了。

正当大家坐在席上挤眉瞪眼的时候,突然闻到一阵肉香飘来……看来今天皇上是下血本了,伙食改善了。又是青椒炒肉,又是清蒸鲫鱼,还有醋溜肉丝,大家吃的那叫一个欢快。


宫内侍从们看着狼吞虎咽的大臣们连忙劝说道:“大人们,慢点吃,还有压轴菜呢!”

大臣们听了都减慢了进食速度,给肚子留着空儿。终于最后的压轴菜上来了,一共三道,先后是红烧兔子、酱狗肉和清蒸燕窝。这下大家可激动了,这三道菜不说吃起来怎么样,光听名字就让人流口水啊!于是都争先恐后的来吃,唯有刘伯温冷汗直冒,如同嚼蜡!


此后刘伯温天天跟朱元璋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耳聋眼花,手脚抽筋之类的,就是想着告老还乡,安享晚年。朱元璋开始肯定不同意啊,刘伯温坚持不懈的辞官辞了一年多,终于在1371年,朱元璋实在受不了刘伯温这个墨迹了,准了他的辞官申请。

在刘伯温交掉官职离开京城这天,好友徐达出城相送。临别之时,刘伯温不想好友遭受杀身之祸,就劝徐达一定要明哲保身,向皇上靠齐。徐达一头雾水,问刘伯温什么情况。

刘伯温就问徐达:“还记得统一北方时的那顿皇宫午餐不?”徐达说:“当然记得啦,那燕窝老好吃了!”刘伯温看徐达这么中二,就跟他解释:“将军没听说过狡兔死,走狗烹吗”。徐达一听,顿时心慌慌,胆战战,急忙问道:“那燕窝就是让大家回家窝着的意思?”刘伯温回答:“嗯哪,这不我回老家了吗?”


自此之后,徐达抱病在家,没事就进宫请安,跟朱元璋拉家常,说自己身体不行了之类的。

也正是由此,刘伯温、徐达躲过了火烧庆功楼一劫。


以史励人


老朱宴请群臣赴宴,先上了炒萝卜,炒韭菜,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几样简单的蔬菜,看群臣难以下咽,皆面有难色。于是老朱又让上菜,这次上的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一碗燕窝羹,群臣欢心,愉快的吃喝了起来。宴后刘伯温急忙向老朱请辞,说自己身体不好了,要回家侍奉老母,以尽孝道;养育子女,以尽人伦;还想过过“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生活。

刘伯温告老还乡时,徐达前来送行,说天下太平,陛下重视群臣,为何不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却要告老还乡呢?刘伯温说陛下的太子去逝了,现在皇孙作为继承人年幼无威望,陛下就担心我们这些老臣不服新君,会对皇孙不利,想对我等下手。如果我们不留恋权势,回家养老,那么陛下就会放过我们;如果我们不愿意离开权力中枢,那么陛下就会送我们上西天。

徐达听后大惊,急忙向刘伯温请教:何以知之?刘伯温解释到,陛下宴请群臣就是一次试探,前面几道蔬菜大家都不吃,说明大家已经不能吃苦了,舍不得富贵了。后来先上的红烧兔子肉,这个红烧兔子肉代表的是陈友谅、张士诚、元廷;接着上的是红烧狗肉,这个狗肉就代表我们这些老臣;最后上的是燕窝羹,就是让我们这些老臣学习燕子早点回窝,免得被做成燕窝羹。

徐达听后恍然大悟,原来陛下是在告诉我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我等老臣现在就是狗儿了,如果不快告老还乡,还手握大权,那么被烹的就是我们了。于是徐达在刘伯温走后,开始装病在床,不是生病中就是紧紧跟着老朱到处走,一有机会就委婉的表达想引退的意思,或者向老朱表达他对大明朝的忠心是日月可鉴。

其他大臣依然飞扬跋扈,横行不法,大有老子打下的天下,老子就有权享受。不久老朱再次宴请群臣,美其名曰庆功宴,这次徐达没有被邀请,因为他卧病在床。老朱等功臣们吃喝得差不多了,下令封闭四门,火箭齐射,功臣们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烧死。

当然以上都是民间流传的朱元璋虐杀功臣的事,事实上朱元璋杀的功臣并不多,且这些功臣都是横行不法之辈,可谓死有余辜。只是在诛杀功臣的过程中,牵连甚广,许多罪不至死的人也被诛杀了,可谓杀伐过烈。


大秦铁鹰剑士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朱元璋大宴群臣时,刘伯温从哪三道菜看出杀机?”

刘伯温看出朱元璋有杀机的这三道菜就是:清蒸燕窝、红烧兔子肉以及鼋汁狗肉。这三道菜不就是普通的菜吗?刘伯温怎么就看出朱元璋有杀机的呢?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寓意吗?答案是肯定的,只可惜当时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朱元璋的用意,而只有只有神算刘伯温看了出来,所以他才逃过一劫,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去了。话说,有一年,马皇后要过生日了,于是朱元璋便宴请群臣,可是,大家等着上菜大吃大喝呢!但上来的才不是青菜就是胡萝卜,要不就是豆腐炒辣椒,没一样菜是沾荤啊!各位大臣们都在心里犯嘀咕呢?这老朱怎么这么抠门,都是素菜怎么吃啊!大家可都是送了重礼来贺寿的,怎么能只上素菜呢!平时山珍海味吃惯了,如此素淡实在是难以下咽。

就在这时,御膳房的厨子端上来三道硬菜就是,清蒸燕窝,红烧兔子肉、鼋汁狗肉。大臣们看到如此美味的食物是口水直流,纷纷大吃大喝起来,前面的抱怨也抛的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刘伯温看到这三道大菜上来后却是怎么也坐不住了,几乎是两股颤颤,几欲先走啊,哪还有什么心思来吃啊。刘伯温看出什么玄机了吗?那是自然:这第一道菜:清蒸燕窝。寓意就是飞鸟尽,良弓藏;而这第二道菜红烧兔子肉和第三道鼋汁狗肉合在一起,寓意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是看着这些食物,心里想到这些后是吓的浑身冒汗,更是未敢动筷。坐在一旁的徐达看到后觉得刘伯温有些反常,于是问他怎么了,刘伯温告诉他说:“我们死定了",并把这三道大菜的寓意讲给他听,徐达听后是心中大惊,立马放下了筷子,是不敢动分毫。
事实也证明,这次朱元璋的宴请只不过是在试探各位大臣,后来当时吃了这三道菜的人全都死在庆功楼里,而唯有刘伯温和徐达二人侥幸活了下来。


大史官


首先声明,以下非历史,只是民间故事。

题主所问的“刘伯温从菜中得知朱元璋想杀他们”的事件,源自民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从未出现在史书记载中,哪怕是野史,它只是出现在《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中。而且现在早已证实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非史实,同时“庆功楼”在真正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不过这座楼倒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建在南京的“忠勤楼”,当时朱元璋为了方便与朝中重臣商谈军国大事,于是就特意建了这座楼,寓意“忠贞爱国,勤政爱民”。

当然题主既然问了,那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啦,不过声明这不是正史,只是故事。



话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大明。而后在二年的时间里,朱元璋基本平定全国,元朝都城上都被攻占,元皇帝被赶出中原。平定全国后,朱元璋在南京大封群臣,一共封了25位公爵,79位侯爵,12位伯爵,11位子爵,23位男爵。

朱元璋本想着是让他们一起与自己的大明同享万世之富贵的。只是这些功臣大部分都是穷苦出身,一朝得志,自然就开始忘乎所以。在有了巨大的特权后,他们显然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身份,他们在地方上恃强凌弱,欺行霸市,逃税漏税,贪污索贿,烧杀抢夺,可谓是无恶不作,丧心病狂。再加上有些功臣甚至还私造兵器,私用皇家之物,更是欲图谋反。



最终这些开国功臣种种的不法行为让朱元璋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们。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长治久安,尤其是那些有异心的功臣更是会危急到自己子孙后代对于天下的统治,所以对于他们必须要除之而后快。

如此,朱元璋在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们后,他就开始谋划了除掉他们的计划。毕竟要对他们动手,必须得一网打尽,不然容易打草惊蛇,逼他们造反,到时候会很麻烦。所以最终朱元璋决定借庆功楼落成的机会,将他们全部聚拢到庆功楼的酒宴上,然后烧掉庆功楼,让他们全部葬身于火海中。



当然,朱元璋或许还是念及这些功臣曾经的功劳的,他或许也想放过那些还有悔过之心的功臣。所以在宴席的过程中,他在上菜的次序和菜品上做了一些手脚。

他先是让人上了一些平民家庭的素菜,其中就有道朱元璋最喜爱的“翡翠白玉汤”,他想看看这些功臣是否还能想起曾经所过的苦难日子,还能不能忍受的了曾经的苦难日子。可是结果却让朱元璋十分的失望,那些功臣一看到居然是平民家才会吃的菜,就瞬间没有了动筷的心思,虽然偶尔吃一口,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此十分不喜欢。



此时朱元璋看到此景,心里已是失望透顶,但是此时朱元璋并没有表露出愤怒的表情,他依然是笑嘻嘻的看着这帮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但这种笑认真看起来就是冷笑。随后,朱元璋就让人接着上了红烧兔肉、炖狗肉、清蒸燕窝等几道菜,这时候那些功臣们一看到这些,顿时就没有了之前那样难看的表情,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筷子高兴的吃了起来,全然没看到朱元璋那越来越阴沉的脸。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刘伯温。刘伯温从进庆功楼的那刻起,他就有点怀疑朱元璋的意图,因为他发生庆功楼所采用的木材都是极其燃烧的松木,按理说作为木质结构的楼用的应该是不易点燃的木头,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朱元璋的意图。而后,刘伯温又发现,庆功楼整座楼墙的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更让怀疑了。



所以进来的那刻起,刘伯温就已经有了提防之心,他就时刻注意着朱元璋的动向。而后在朱元璋上了那三道菜,他就断定了朱元璋想杀掉他们了,那三道菜的意思显然就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随后刘伯温就一直盯着朱元璋,他故意坐着朱元璋的衣角,然后装醉。 酒过半巡后,朱元璋见他们都醉了,也就放心的离开了,他开始准备实施计划了。而刘伯温见到朱元璋走,也赶忙追上,同时被刘伯温提醒过的徐达也紧随其后。之后在他们离开没多久,身后的庆功楼就突然笼罩在熊熊烈火中。如此,赴宴的功臣就这样全部葬身在火海中。



而刘伯温和徐达则因早发现了朱元璋的意图,这才逃过一劫。

当然以上纯属虚构。据考证“火烧庆功楼”其实是清朝政府为诋毁、妖魔化朱元璋而编造出来的谣言,没有任何的真实性。“火烧庆功楼”最早出现的地方就是在清朝才开始流行的《英烈传》一书中,而事实上《英烈传》就是清朝政府为了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灭绝汉文化而授意一些文人篡改曾是歌颂朱元璋的小说《皇明英烈传》而成的。



在这本被篡改的《英烈传》中清朝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也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他们在这本书中就加入了许多对朱元璋污蔑及丑化的内容,而“炮打庆功楼”就是其中的一个用来污蔑朱元璋的内容,因为在原版《皇明英烈传》书中是没有这个内容的。


澳古说历史


皇太子朱标却在做了24年太子之后就一命呜呼了,这让朱元璋始料未及,朱元璋不仅痛惜自己最爱的儿子死去,而且对于自己的接班人也更加担忧。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朱元璋最后选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朱元璋可真的是喜爱朱标啊!但是朱允炆做皇帝却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年龄太小,怕是搞不定这帮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


于是朱元璋一直在想怎样才能给这些功臣一些教训,于是马皇后过寿的时候,朱元璋决定接着大宴群臣的机会给这些大臣一个警醒。

在吃饭的时候上了三道菜。这三道菜分别是清蒸燕窝,红烧兔肉,黄焖狗肉,而有一句老话叫做“鸟飞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领悟到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是想要他们这些功臣的命啊,刘伯温自然不敢动那些肉。我们大家都知道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他不负众望协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所以都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说天下三分是诸葛亮的,而一统江山的却是刘伯温,前朝有军师诸葛亮那么后面的军师就是刘伯温啦,所以由此可见刘伯温的才智绝对能比得上诸葛亮。


所以,在看到这三道菜之后,刘伯温意识到朱元璋要杀自己了,旁边的徐达看到了刘伯温不对劲,便问怎么回事。刘伯温叹了口气说,我们将来必死无疑啊,你看这几道菜分明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这是皇帝在提醒我们啊!

当时刘伯温很聪明,他看到现在的状况就急忙跟朱元璋说,自己的身体不太好,想要回家照顾自己的老母亲,想要照顾自己的妻女尽尽孝道,而且自己现在也老啦,想要过一些山水田园的生活,所以想要告老还乡朱元璋就答应了。现在这时的另一个功臣也感觉到了一些苗头,赶忙去问刘伯温,刘伯温对他进行了一番点拨,而这个大臣也为了逃命,就也跟朱元璋找一些理由说自己不干了。


独秀文苑


清蒸燕窝,酱爆兔丁,红烧狗肉。这三道菜,吓得刘伯温后背发凉,冷汗直冒。

话说朱元璋登基坐上了真皮龙椅,对有功之臣进行了一轮封赏之后,工作重心就转移到如何确保江山永固上来。订章程、立规矩自是当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他人抢班夺权!

自古以来,英雄多起草莽。所谓打江山,其实在当时是反道败德的。而只有反道德,才能摧毁固有社会的纲纪。此草莽之人最能任之。打江山,是国家社会的革故鼎新。《周易》:“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以二女为相,似谓最终会满腹猜忌:俺们打江山,杀人如麻,实在极不道德,今大功告成,那些以往不讲道德的哥们,恐怕现在也不会跟俺讲道德。往昔我杀人以得天下,今日安知人不杀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朱元璋的杀心,流露在宴会的菜品上,被刘伯温看出来了。

马皇后生日,朱元璋大宴群臣,上菜啦:青菜、萝卜、豆腐。大家伙不免暗自嘀咕:这也太素了点吧,老子可是送了重礼的呀!

不要急,硬菜也有:清蒸燕窝、酱爆兔丁、红烧狗肉。不错,不错,赶紧动筷子……

刘伯温却坐不住了,两股颤颤,几欲先走,哪还有心思吃。

宴会结束,各回各家。半道上,徐达过来问刘伯温:“咋回事呀?刚才不吃不喝的,有啥不对吗?”

刘伯温神色凝重:“老徐呀,你没瞧出来吗?圣上要对咱们下手啦!”

徐达一惊:“何以见得?”

刘伯温叹道:“宴会上那三道硬菜,大有深意哉!”

徐达忙说:“还要请教……别卖关子啦,直说呗。”

刘伯温压低声言:“清蒸燕窝,就是鸟尽弓藏,兔丁狗肉,就是兔死狗烹!老徐呀,你我今后要小心为妙哦……”


莫安排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实他这个人不仅有能力,也善于揣度人心。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十分的笃定,他所挑选的太子朱标是嫡长子,而且仁厚慈悲,这些都是朱元璋很喜欢的。可是朱标这个人也有一些缺点,就是胆子太小,他太懦弱,朱元璋担心日后朱标无法服众。为此,朱元璋就找来一头牛,然后将这头牛车裂,让朱标在旁边观看,据说,朱标在这次之后就大病不起,后来就过世了。可见朱元璋当时为了让朱标试胆是下了功夫的。朱元璋对太子都如此,对大臣自然更加不客气,也对大臣有所猜忌。

有一次,朱元璋要宴请功臣,当时正赶上马皇后过生日,所以就借着这个由头,在宫中宴请大臣。在场的都是对明朝有功的大臣,他们进宫的时候都很风光,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吃饭可没有那么简单,朱元璋是另有目的。朱元璋看到大臣们都在场,就让人上菜,可是端上来的菜都是素菜,根本就没有什么荤腥,大臣们看了之后面面相觑没有人动筷。大臣们不吃自然是有原因的,第一他们没有想到,毕竟这是马皇后的寿宴,谁会想到端上来的都是水煮菜一样没有食欲的菜肴。第二他们吃惯了山珍海味,早就对这些粗茶淡饭不感兴趣了。

朱元璋看到大臣们都不吃,就让人再上菜,而这一次上的菜让刘伯温出了一头汗。因为朱元璋让人上的三道菜都暗含深意,第一道菜就是清蒸燕窝,这道菜在刘伯温看来就是六个字“飞鸟尽良弓藏”。其余两道菜是兔肉和狗肉,很明显就是“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刘伯温早已看出了朱元璋的用意,而大臣们看到这些美味佳肴都马上吃起来,根本就没有在意究竟在吃什么。宴席结束后,刘伯温就提出要告老还乡,后来有人询问刘伯温为什么要这么做,刘伯温就说明了缘由,他还推断朱元璋马上就会开始诛杀功臣。

其实朱元璋第二次上的三道菜确实有诛杀功臣的含义,第一次上菜他是想要看看这些大臣还能不能吃苦,结果朱元璋发现,这些大臣都已经不复往日了,所以已经下定决心要杀掉他们。后来确实有很多功臣都被朱元璋除掉了,朱元璋作为统治者,还真的是手段残忍又毒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