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他的军费从何而来?

王事情


刘备当然有自己的发家历史。

最初,刘备家很贫穷,穷得织席贩履。但得同宗资助拜到大儒卢植的门下。虽然同时有记录说刘备好美食宝马,根本没心思读书,但刘备因这个经历获得两个起家条件。一,有大儒老师作门面。二,认识了后面的金主,世家军阀公孙瓒是师兄。

诸位可真别小看了卢植,他就是后面大世家之首的范阳卢氏之祖先:



至少,刘备在大儒门下学到了忽悠。成功忽悠到富商张世平、苏双赠送千金(两个商人还不是被大儒学生迷惑了),所以刘备才以这些钱财结交到本地豪杰。



黄巾暴动后,刘备又成功忽悠到县中大户张飞与逃犯关羽,张飞年幼好忽悠,关羽则是因为必须投军洗白身份。接着张世平苏双赠送马匹铁器钱粮,刘备得以召集500青壮参加讨伐黄巾。之后,刘备投到老师卢植门下,自然就有钱粮补给。

桃园三结义当然是没有的:



讨伐黄巾结束,刘备解散军队担任县尉。当然暂时不需要养活军队。之后刘备逃到公孙瓒门下担任别部司马(独立团团长),当然就有编制与补给。

刘备的贵人公孙瓒:



讨伐董卓后,刘备带领关张参加,但此事存在疑问,因公孙瓒没去。作为别部司马的刘备敢自己去?或者私下去?暂且不论。

191年,多次立功的刘备晋升平原相,当然有一郡之地来养兵。第二年,北海孔融被黄巾包围,向周围大佬求救,刘备跟随田楷救护北海后屯兵齐地,自然还是有供应。

公孙瓒部下田楷:



194年,曹操攻徐州。刘备跟田楷救援,此时刘备兵力很杂,精锐正兵千人,胡骑几千又收拢流民几千。曹操因陈宫叛乱退走,陶谦赠精锐丹阳兵4000,刘备也就脱离公孙瓒,暂时屯兵小沛,又有地方养兵。之后陶谦让徐州,刘备有一州之地养兵。

徐州刺史陶谦:



吕布夺取徐州后,刘备孤穷于海西县,手下残兵两三千,饿得互相吃人。此时,糜竺开始风险投资(之前为何不投资?),嫁妹妹并陪嫁奴客2000及钱粮财物,刘备得以缓过来。然而吕布竟然送还甘氏,准刘备屯兵小沛,可怜的糜竺,妹妹降成了妾。

善于投资的精明人糜竺:



刘备恢复了生气,又有一万多军队,吕布开始担心,出兵击败刘备。刘备逃向曹操,曹操给了钱粮。随后刘备又被吕布击败,几乎只身逃向曹操,手上没啥兵了。

养虎遗患的曹操:



199年,刘备杀车胄而重占徐州,召集数万兵马,被曹操击败,狼狈逃向河北,得驻军平原的学生袁谭帮助,恢复一些人马,也得到了袁绍的补给。

袁绍长子袁潭,刘备的学生:



200年,刘备借口结交刘表到汝南,得刘辟龚都的拥戴,有数千的流寇武装,第二年被曹操击败,领残兵千人投靠刘表。刘表把刘备当门神安置在新野。一县能够有多少钱粮人口,刘备六七年也就最多五六千人。

黄巾余党刘辟:



后面就不用说了。


四川達州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刘备他们的军费从哪里来呢?有三个来源。

第一,在起步阶段,主要靠是豪强大族的资助。

曹操起兵,靠的是本家和夏侯家的资助。靠着这些人的资助,在陈留拉起了五千人的队伍。这就是他最初的家底。

孙策起兵,是他父亲孙坚留下的2000人马,还有他舅舅的支持。后来又得到周瑜的鼎力支持。周瑜的队伍缺粮,鲁肃拿出家中一半的粮食资助他。后来孙权重用周瑜、鲁肃,这都是有原因的。

刘备家贫,不像曹操他们拿着家产起兵。但是刘备会笼络人心,成功吸引了很多超级富豪资助他!

有两位中山巨商,资助了刘备数千金。刘备就是靠这些财富拉起了1000来人的队伍。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刘备的徐州被吕布偷袭,刘备人马散失殆尽。徐州巨富糜竺糜芳兄弟,倾家荡产资助刘备,还把3000个家奴交给刘备。刘备这才东山再起。

东汉三国时代,世家大族真是举足轻重的势力。

第二,靠征收税赋。

这个很理解。

世家大族虽然有钱,但也不可能长期供养军、队,真正扩大实力,还得靠税赋。

当各地势力有了比较巩固的地盘以后,就会建立起稳定的税负制度。从老百姓身上征税征粮,供养人马。

这其中,曹操搞的很好,他实行屯田,吸引了很多流民。增加了人口,也增加了粮食产量。税赋当然也多了。

第三,靠抢敌对势力的粮草军饷。

以战养战,也是常用的手段。以曹操征讨荆州为例。曹军占领襄阳以后,派出虎豹骑,一日一夜行军300里,在长坂坡击败刘备。然后占领江陵。为什么着急忙慌要占领江陵呢?因为江陵广有军实。就是有很多粮草和军用物资。刘备也是一样,打败了刘璋,占领益州。夺取的兵马钱粮那可太多太多了。


上将嗳福斯


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称之为集团,只能称为团伙,而且是建立在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情谊和刘备个人魅力上的团伙。直到诸葛亮加入,刘备才能真正称为集团。

刘备出身没落皇室后裔,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只得以织席贩履为业,而且常常需要宗族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刘备能起来创业,首先就是他的个人魅力。



我们都知道刘备最初起兵的第一笔资金是来自中山马贩子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但是商人是逐利的,为什么张世平和苏双要资助刘备?

因为刘备的个人魅力。刘备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待人又真诚,礼贤下士,又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一流猛将如兄弟般相助,因此在刘备的身边就聚拢了一批人,再加上刘备素有雄心大志,又有意趁着乱世现来打拼,因此像张世平和苏双这样的商人,有意结识刘备,并资助了刘备起兵的第一笔资金



刘备用这笔军费拿来招兵买马,武装人员,在黄巾起义的当时,与政府军一起围剿黄巾军,黄巾起义在经历十个月后于当年就失败了,刘备还因为在打击黄巾军的过程中立下功劳,因此被政府封为为安喜县县尉。

当时的东汉帝国已处于晚期,打黄巾军除了皇甫嵩、朱儁、卢植等政府军主力由朝廷提供军费外,其他地方武装和私人武装的军费都是由自已解决的,包括刘备。



刘备在当上安喜县县尉后,就成为公务员,理应由国家提供薪水,刘备手下的部队也摇身一变,变成安喜县驻军,理应由国家提供军费,但是东汉朝廷当时已经非常腐败,也没有太多的金钱拿来开支,因此裁员成为必须

于是刘备这样因为军功而当下公务员的人,大多被进行裁员,刘备再次沦为庶民,带着手下一帮兄弟,四处游荡,自筹经费,自寻活路,政府就不管了,这个时候刘备只能想办法养活一帮人,结果刘备带着手下人碰到了大将军何进派到丹杨招募兵马的毌丘毅,于是刘备加入,毕竟没地方混。



刘备也明白,就这么跟着也不是办法,因此极力表现,到下邳时齐力因为与盗贼力战立功,又被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因为某种原因辞官,后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结果高唐县被盗贼攻破,于是刘备就投靠了公孙瓒。

刘备为官时,肯定是政府要提供军费养着他们及手下那一帮人,有时候政府也没钱,刘备就只能就地取材了,靠着当官的机会,在当地收取军费,一部分来自当地豪强的摊派,一部分来自百姓的税收



刘备投靠公孙瓒后,他的军费就理应由公孙瓒提供,毕竟当时的公孙瓒既是刘备的同学,又是幽州的大军阀,权大势大,又有钱,刘备跟着公孙瓒混了几年后,趁徐州陶谦求援的机会,离开公孙瓒投靠陶谦了。

刘备投靠陶谦后,他的军费就由陶谦提供,毕竟刘备出卖武力,陶谦就得提供军费养着刘备,刘备手下也有一支军队,而且陶谦还另外拨了一些人马给刘备,刘备在徐州也算是小有势力,陶谦是徐州牧,掌管一州之政,徐州所有的税收都掌握在陶谦手中,多养刘备一支小军队,不是什么问题。



陶谦去世后,将徐州让给刘备管理,这样子刘备就成徐州牧,也就是徐州的父母官了,这下子军费问题解决了,有地盘就能解决军费,有人口就能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地盘和人口是养活一支军队的根本军费。

刘备在徐州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个大财主,由于刘备这个很有魅力,让这个大财主相见恨晚,之后便紧紧跟随刘备,这个大财主就是糜竺,徐州首富,也许也是全国首富,糜竺甚至在刘备被吕布偷袭失去徐州后,仍然支持刘备,这只能说明刘备有魅力了。



糜竺家里有多有钱呢?

我只说一句话,糜竺家里有僮仆、食客近万人,资产上亿,不仅养仆人,而且还养门客,资产上亿钱,这不是首富又是什么?

糜竺在刘备最低落的时候拿出自已家的钱财给刘备,买粮食,招兵马,很快刘备就满血复活了,从这之后,刘备及手下军队的军费就由糜竺负责,刘备再也不用担心军费问题了,而刘备对糜竺也是厚待有加



后来刘备还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直到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在刘表的地盘上,刘备开始稳定下来,由于有糜竺的帮助,刘备并不发愁军费,他发愁的是前途问题。

虽然替刘表镇守北大门,但刘备的雄心显然并不止这些,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刘备才真正开始咸鱼翻身了,由团伙或流寇或小军阀转变为政治集团。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提也了政治目标,政治理想,政治蓝图,这就让刘备觉得如鱼得水,如虎添冀,人生终于有了发展方向,于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就占据了荆南四郡,同时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再也不缺兵员和军费了,因为有了地盘,可以在地盘建立政府,征收兵员,收取赋税,而且这些都是诸葛亮的强项



再之后,刘备地盘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了政府的规模,地跨荆、益二州,即使是后来失去了荆州,刘备集团也有益州作为最后的根据地,而军费就不再是问题了,来自益州百姓的赋税。

另外,刘备还有一个黑点就是接纳了刘巴的建议,发行五诛钱掠夺益州百姓的财富,简单的说,就是发行本身价值较低的货币,以通货膨胀的手段,让益州百姓的财富到自已的手中,然后再利用这些作为军费,进行扩张和对外战争的资本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连汉献帝见着都要尊称一声皇叔,但这都是后话,刘备在发家前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民,既无田地,也无房产,靠卖草鞋为生,温饱都是问题。古人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中无粮之日,就是士兵造反之时,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粮草不济,只能嫁祸于粮官王垕,虽说这种做法过于阴毒,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实则是一种舍车保帅的无奈选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江东孙坚,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西凉马腾,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这些人,不是出身贵族,就是地方官员,身份背景雄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和名气。像刘备这种身份、地位低下的小人物,要钱没钱,要名没名,也想学人家聚众起义,简直是痴人说梦。

第一桶金

刘备的第一桶金来源于两位“投资人”——张世平与苏双。刘备在涿郡时,结识了前往涿郡贩卖马匹的富户张世平与苏双,农耕时代,马匹是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能够从事马匹生意,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还要有强硬的后台做支撑,史书虽然对此二人着墨不多,但有理由推断,张世平与苏双远非“中山商人”那么简单。

张世平与苏双都读过吕不韦的书,认定乱世出英雄,如果投资的当,将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彼时刘备虽是一介草鞋,但“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俨然龙凤之姿,日月之表。

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张世平与苏双自然不愿错过,他们一致认定刘备有大才,是一个可靠地人才,于是决定投资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的很清楚: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有意思的是:这笔投资完成后,二人再无音信!

富商资助

纵观三国诸侯之战,活脱脱就是皇族与诸侯世家之间的战争,当时汉室倾颓,刘家式微,江东孙家、河北袁氏、西凉董卓、荆州刘表等等都想取汉朝而代之,面对这样的情况,各路商贾纷纷选择“站队”,结识各路英雄好汉,近则可以自保,远则飞黄腾达,而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因此饱受各路富豪的青睐,加之他为人谦和,行事任意,名声远播海内,适逢乱世,礼崩乐坏,能有刘备这样的仁者,自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地方上的富商大户们纷纷向刘备进献钱财、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顺带对刘备进行投资。在刘备东奔西跑的这段时期里,各地的富商大户们给刘备进献的钱财军饷是很多的。可以说在刘备偷袭刘璋之前,刘备依靠“重情重义之君”这个人设获得了很多资助。

军阀外包

刘备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依附在大诸侯的羽翼之下“发育”,而作为小弟,军饷自然不能自己掏腰包。

刘备一开始投奔了太守刘焉;之后弃官不做投奔何进,被何进封为高唐县尉,高唐县被黄巾军攻破后,刘备又投奔自己的老朋友公孙瓒;直到此时,刘备才真正的“发育”起来。在这之后刘备又先后投奔陶谦、曹操、刘表等等,这些跳槽经历让他积攒了实力、名气,并且不用为粮草发愁。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公司,刚刚创立的时候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为了维持生存,选择给大公司做外包,赚取一部分收益,等到公司壮大起来,就可以自立门户了。

实力壮大,税收

“借”来荆州之后,一直东奔西走的刘备集团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彼时荆襄九郡,涵盖今日整个江汉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可谓帝王之业,有了这块地盘,刘备终于可以喘口气,光是田地赋税,就足以养活手下兵马,而地处四川盆地的益州,更是不逞多让,秦朝末年,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有了这两块根据地,刘备集团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可以向东力据孙吴,向北抗衡曹魏,三分天下自此而始。如果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国的实力将大大增强,诸葛亮的北伐也不至于那么窘迫。

经营生财

自西汉开始,政府为了减少粮草供应,允许军队利用荒地自行组织生产,《汉书·爰盎晁错传》记载: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里的常居者就是戍边的军队,武帝年间,大力对匈奴用兵,屯田制得到了更大规模的推广,“吏卒五六万人”,还据此设立了屯田校尉进行管理。

刘备是否做过屯田耕地的买卖史书没有记载,但蜀汉大将姜维却是实打实的屯田地主,当年姜维北伐,困邓艾于祁山,胜利有望,却被宦官黄皓谗言召回,在谏杀黄皓不成的情况下,姜维采纳郤正的建议,屯田避祸,按照郤正的说法: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

由此可见,自营生产,也是三国时期各路军队获取补给常用的办法。

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这个说法虽然不雅,但却是军阀混战时期获取补给的不二法门,试问乱世之下,田地荒芜,饿殍盈野,哪里有那么多从事生产的土地、人口,军阀争斗,都是存量争夺,就那么一块饼,谁争到就是谁的,一旦攻破城池,首先做的就是抢夺粮草人口,粮草可以作为补给,人口可以扩充兵员,至于长期发展,那都是以后的事情,生存下去才是这些小军阀优先考虑的。

以项羽为例,巨鹿之战前,西楚军只带了三天的口粮,然后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三天以后的生活问题如何解决?想来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抢夺对手,二是劫掠百姓,除此以外,也许还有其他军队的一点支援,但彼时秦军势大,各路军马自顾不暇,哪有心力支援项羽。

刘备军攻破益州后,论功行赏: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可见,其赏赐多来自对益州现有资源的掠夺,以战养战名不虚传。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略做猜测。

熟悉网文的朋友都知道摸金校尉,但却少有人知道这一称呼源于三国时期的曹操,其时为了筹集军饷,曹操不惜自降身份,盗挖陵墓,获取陪葬品。

如果说曹操是摸金校尉的开山祖师,那么同时代的孙权就是挖坟掘墓的集大成者,这位老兄先是将吴越之地的大墓洗劫一空,后又盗掘了长沙王吴芮的陵墓,再后来竟然挖到了彼时尚且十分偏僻的广州,只因听说南越王赵佗墓中陪葬甚多,无奈当时盗墓科技水平有限,孙权并没有挖到赵佗墓,只好把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洗劫一空。

刘备有没有挖坟掘墓史书没有记载,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乱世之下,礼崩乐坏,纵然仁义,也难以抵挡眼前的诱惑。



日慕乡关


汉昭烈帝刘备,原本只是一个卖草帽草鞋凉席的市井乡民。斗争时期一路东奔西走,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几乎是居无定所,那么刘备漂泊之时,他的军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三国演义》虽然是亲刘派,但是在脸谱化的描写之中,刘备也未能幸免的成为了“被弱化”的对象。书中刘备给人的印象估计只有两个:爱哭、爱跑。

正如我刚才所言,如果大家真的认为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话,那刘备就冤枉死了。真实的刘备是很有本事的,在为人处世,言语交际方面都是很有一番本事。要不然刘备怎么能在一面之缘的情况下说服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后成功说服诸葛亮。这些都是刘备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这些过人之处,让刘备在漂泊之中有了依托。

处事信义当先,皇叔四海扬名

刘备在刚出道之后就名扬天下了,“三让徐州”更是让他成为了忠义的典范,这也就让很多乡绅富豪无偿的赞助刘备,这是他的第一笔家资。就比如徐州牧陶谦,在刘备居无定所之时就曾给过很多帮助。

这到不是因为刘备“传销能力”有多么强,而是刘备在言行举止当中,始终把自己刻画成为忠义善良的代表。我想世界上并不会有人傻到喜欢和奸臣恶贼交朋友,自然是更加愿意与刘备这样“仁义满天下”的人交往。

在“偶像”面临绝境之时,那些地方乡绅自然而然的就会出力。土豪出力,那肯定是大笔大笔的金钱投资,像这样的忠义之士,日后要是成立气候,定当“滴水之恩涌泉想包”,这也算是富豪们的一笔政治投资吧,要是万一呢!

临危投亲靠友,玄德东奔西走

刘备的第二笔财务来源在于投靠。对,你没有听错,投靠也是一种财产来源,而且是一种稳定的收入方式。在刘备的一生之中,不知道投奔了多少名流。最初投靠公孙瓒,后来投靠陶谦、再后来投靠曹操、然后投靠刘表、在诈骗孙吴、而后才有了蜀地。他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江南北。

刘备是何许人也?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怎么能做赔本买卖呢?每每投奔一处,在保留自身实力的情况下,挖掘老板内部人才,如果老板派出打仗,刘备就会采取手段,以最少的自身代价换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如果被老板发现就赶紧开溜,投奔下一个老板。当然在之前一段时间内,军费是由老板完全承包的。

久迁落叶生根,刘备坐拥民众

刘备的漂泊生涯在其诈取荆州之后可算结束。其实和以前一样,每撤退到一个新地方,刘备总会带上民众。说好听点叫刘备仁义,说难听点就是心机。其实农民的迁移并非发自内心,试想人家地种的好好的,你硬要人家把老家扔掉逃命,虽然战乱必伤民,但是对于曹操等众多诸侯来说,民众更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民众就是生产力,就是粮食,就是赋税。刘备目的很明确,以仁义之心笼络万千大众,然后让他们安心为刘备打工。这就是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残酷的政治原形。这也是刘备后期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赋税。

有了资助、投靠和赋税,才使得刘备漂泊半生却很稳当。

结束语:刘备的这些措施并没有过错,政治人物是不能道德化的,这就是他们与常人的区别。有的人一辈子追求璀璨亮丽的星光,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登高远望,触及星空,就必须做那些表里不一的勾当。这才是政治家的内心暖乡!


楚南青史君


想在战乱时代拉起一支队伍,首先你得有足够的钱。军械铠甲要钱,马匹鞍辔要钱,粮食物资都需要钱。任何一支队伍,都少不了金钱的支撑。没钱没粮,谁愿意提着脑袋跟你干。在没粮没钱的情况下,即便给你一支队伍,你照样留不住,最终还是会一拍即散。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曹操。因为早期的曹操,也没什么钱。由于曹嵩的落马,家道中落,曹操起兵非常困难。得陈留卫兹的资助,拉起了几千人马的队伍。

后来讨伐董卓,由于众诸侯不肯出力,曹操独自领兵去追击董卓,遭到卓将徐荣的埋伏,几千兵马几乎全军覆没。

于是与夏侯惇到扬州募兵,这时候曹老板是典型的穷光蛋,没人愿意追随他,一个兵也没有募到。

好在他人际关系还不错。扬州刺史陈温,以及丹阳太守周昕,送给了曹操四千兵马。结果如何?这四千兵马集体反叛,没人愿意跟着曹操干。



这就是我们前边说的,你没钱没粮,给你一支队伍,你也养不活。经济基础是拉起一支队伍最重要的因素。



刘备虽然贵为汉皇后裔,家道却早已中落。早期甚至以织席贩履维持生计。没钱,没地,没矿,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是个十足的穷光蛋,他的军费从何而来?

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靠富商支助

1、富商张士平、苏双的支持

刘备的第一次募兵,是黄巾四起的时代。当时朝廷在涿郡一带张挂榜文,招募天下的有志之士共破黄巾。刘备有心为国出力,无奈没有经济基础,无法拉起一支队伍。富商张士平、苏双为他的志气所感,资给了他很多金财。

就这样,刘备拉起了他的第一支队伍……


2、富商糜竺的入股

糜竺原本是徐州富商,后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陶谦死后,糜竺全力支持刘备。奉陶谦遗命,尊刘备为徐州牧。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糜竺的支持。

糜竺的先祖世代经营垦殖,糜竺是徐州的第一富商,养有食客、仆童近万人,固定资产已经过亿。在刘备政权极度不稳定的时候,集团的经济来源,大多都来自于糜竺。

换句话说,若没有糜竺的支持,刘备的路会难走很多。所以在糜竺的有生之年中,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很高,甚至在诸葛亮之上,排在众臣之最。


第二、以大汉皇叔的名义,游离于众诸侯之间,借众诸侯之力发育自己的实力。

后来刘备投靠了公孙瓒。这段时间内,客居在公孙瓒处。军费问题不需要刘备担心。临走之前,他还拐跑了公孙瓒的一队军马。

然而!他脱离公孙瓒之后,马上就寄投了徐州陶谦。军费问题仍然不需要刘备担心。陶谦死后,刘备提领徐州。

吕布抢了徐州后,刘备又依附于吕布,吕布让他驻扎在小沛,供给一切钱粮物资。这段时间内,刘备发展了不少的兵力。

被吕布击败后,刘备又投靠了曹操。曹操让他去堵截袁术,刘备趁机拐跑了曹操的几万兵马以及一座徐州城。

后被曹操击败,刘备投靠了袁绍,并招揽了名将赵云。借用袁绍的资源,趁机发育自己的实力。拉起了一支队伍。

刘备瞅准时机,脱离了袁绍,得黄巾旧部刘辟支持,割据于汝南一带。后被曹操击败,转投于刘表。在荆州期间,物质钱粮问题仍然不需要刘备担心。

之后又投靠孙权,在孙权的联合抗击下,曹老板兵败赤壁。考虑到制衡曹操,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从此!刘备就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

第三、各州郡县的赋税

长期游离于诸侯之间,或者单靠富商支持,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从古至今,税收才是军队开支的主要来源。

刘备先后占据了徐州、汝南、小沛等城池,这些城区的税收,足以养活他的一支军队,甚至有多余的钱粮,供给他招兵买马。

东吴答应借荆州之后,刘备拥有了一块稳固的地盘。而且是一州之地,税收数额庞大,一切的军费开支都不成问题。刘氏政权渐渐得以稳固。

夺取益州之后,刘备坐拥二州之地,加之益州国库富足,又发了一笔小洋财,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有钱人。

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参考,《三国志·先主传》

单从他对关羽、张飞等功臣的赏赐来看,绝对的大手笔。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参考,《三国志·张飞传》

如今的刘备,已经从之前的一无所有,摇身一变,变成了真土豪。有钱有地,有粮有兵,足可与曹、孙两家争雄。


爱尚文史


对于军阀来说,他所依靠的就是地盘有了地盘就有了人口,有了人口就有了税收,有了税收就有了军费,有了军费就能养活军队,进而抢取更多地地盘、人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一个地盘丧失的军阀,那么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消失譬如上世纪初期一些军阀。大多做起了寓公。

汉末乱世事情军阀混战,只要占据地盘就是军阀,刘备也不例外。在当时他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多次获得地盘,又多次丢掉,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他自己的班底从来都单独成军,随时都可以抽走。



既然这样,他的军费来自哪里?自然,在徐州、下邳、新野时候是来自于这些地盘的税收,甚至跑出去越界抢。


另外一批军费就是一些乡民豪绅的捐助譬如徐州的糜竺糜芳就变卖家资自助刘备,甚至在刘备丢了妻子时候还把妹妹送去温暖刘皇叔。

在其他时候,依靠袁绍、曹操时候是没有地盘的,他的军费来自于两方的补助。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军费不多,也就核心骨干如张飞、关羽、简雍、孙乾、糜竺等人。

刘备在荆州时候才大爆发,获取了大量的地盘,军队这个时候才需要庞大的军费,但是这时候已经有了地盘,就有税收。


歪史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从因家贫而不得不帮着母亲织席贩履的落魄宗亲,变成了割据一方的蜀汉昭烈帝,堪称古人励志典范。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刘备最终的功成名就、继承大统,也要知晓他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毕竟,刘备戎马半生,历经无数艰难危险,数次险些丧命、狼狈逃窜,最终也只是当了两年的帝王便病逝白帝城。

因为实力弱小、名微言轻,起兵初期的刘备不得不四处漂泊,他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还因为被吕布偷袭夺走徐州而不得不忍辱负重、寄人篱下,在吕布的"开恩"下屯驻小沛。

可见,刘备的发家过程实在堪称是命运多舛,这也正体现了他创基立业的不易。

那么,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他的军费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便是资助,要想进行解释,我们还得从刘备的多次寄人篱下说起。

其实,早在刘备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受到了资助,而他的第一个"投资人"是同宗的叔叔刘元起。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这一脉因为汉武帝时酎金失侯事件的发生、《推恩令》颁布等原因而导致爵位不断被削减,到他时,只有祖父当过一任小官。

刘备出生不久,父亲便溘然长逝,年幼的他因为家中贫困,便只好和母亲一同织草席、草鞋,拿到集市贩卖为生。

即使如此,刘备还是从小便展现出来与众不同的气质。于是他同宗的叔叔刘元起感叹道:"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对他家常常给予资助,对待刘备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好。

在叔叔刘元起的资助下,刘备家庭条件有所好转,他也得以前往外地学习,并遇到了更多的"投资人",这是后话。

刘备凭借自己游学得到的才识和与生俱来的领导力拉帮结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小团伙。据《三国志》记载:"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最初,刘备组建的团伙只不过是散兵游勇,但得到了富商的资助,他们终于可以有模有样地装备上一些武器、马匹了。

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刘备又正赶上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他用被赞助的资金进一步招兵买马后,便带着组建好的军队投入了战争。尽管因战功获得了小官职,但有着巨大抱负的刘备不甘于此,于是毅然辞官。

刘备三度为官,历任安喜县尉、下密县丞、高唐县令,但后来被黄巾军攻破。率众逃出高唐县,刘备听闻当年一同学习的好友公孙瓒已经当了中郎将,便前去投奔,这就是笔者上文所说的"后话"。史载,刘备"往奔中郎将公孙瓚,瓚表为别部司马。"

在昔日同窗的帮助下,刘备得到了新一轮的资助。

后来,徐州牧陶谦被曹操攻打,求援于公孙瓒,刘备率众前去救援,因逼退曹操之功,"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刘备在徐州屯驻不久,年迈的陶谦感到时日无多,临死前,他嘱咐重臣麋竺道:"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于是,刘备被拥立为了徐州的新主人,这是陶谦对他的极大资助。

后来,吕布趁刘备外出夺走了徐州,并将其安置在了小沛,不久出尔反尔,出兵攻打。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前去依附曹操,"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吕布被诛杀后,曹操还"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作为汉室宗亲,刘备哪怕是受到优待也没有归心于曹操,而是寻机逃走,夺取了徐州。

曹操见状,自然是率兵来攻,刘备实力弱小,很快被击溃而北逃。来到青州,刘备受到了曾受其关照的袁谭的照顾,并随之去见了北方霸主袁绍。史载:"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可见刘备受到了很高的礼遇和照顾。

等到官渡之战爆发,刘备以找刘表结盟为由,离开战场去了荆州。

在荆州,刘表热情接待了这位同宗,史称:"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刘备一生受到了许多资助和关照,一方面,他有着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他汉室宗亲的身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他四处辗转,但始终有着足以维持基本需要的军费。当然,每占领一座城池,他也可以征收军资满足需求。


煮酒君


第一种,别人的资助。在刘备早期的时候,他的潜力就被人看中了。一个徐州城的富豪非常支持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还给他很多金银。后来刘备在曹操那里时,曹操给他军饷。自立后,他的军饷来源主要是刘表、刘琦等人。到了后来他获得了几个郡县之后,就开始收税了,还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这些都是稳定的军费来源。 刘备以仁义著称, 那么他的军费从哪来? 你可能不信但这就是现实 第二种,抢劫钱财。古代的军队可不像现在,那时候攻破一座城池之后,首先就是抢夺当地百姓的钱财。据说,刘备每次打仗之前都会许诺士兵,只要攻下城,任你们抢。虽说大头还是刘备的,但是这样一抢每个士兵手里也能有几个钱。所以,那时候成都的百姓还是听怨恨刘备军队的。 刘备以仁义著称, 那么他的军费从哪来? 你可能不信但这就是现实 第三种,在自己治下实施盐铁专卖政策。封建社会,这2样东西最重要,政府一般都是垄断它们的生产与销售,这样会有一大笔的收入。刘备初入四川之时,政府还是挺穷的,刘备实行这一制度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有了制度,就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管理。而这个机构的管理人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天星派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问到了关键点上。

大家都知道,创业是需要资本的。遇上好的项目,好的机会,想大干一场,是需要资本的。刘备就是遇上了好的机会。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宦官把持朝政,遇上天灾,瘟疫泛滥,民不聊生。各路强豪、饥民,蜂拥而起。争夺自己的地盘,称王称霸的。

《三国演义》上讲,刘备是个涿州编制草鞋和席子的草民。看到官府的檄文榜,说:谁组织队伍去剿黄巾军,就给谁封官。刘备觉得机会到了,这是个创业的好机会。可惜没有资本。于是刘备一声叹息,引来了同时看檄文的张飞的呵斥。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准备搭伙创业,喝酒的时候又遇上另一个合伙人关羽。后来,杀猪卖肉的张飞,将自己殷实的家产变卖,换成了五百人的队伍和武器。这是《三国演义》上的说法,说明张飞是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其实,史书《三国志*先主传》:“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由此看,刘备创业的启动资金,是由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出的。

那么,在刘备长达26年的征战中,在获得徐州之前,都是东奔西走,四处投靠。最少也有上千人马。这些军费开支从哪里来?

  1. 第一,上级拨付。刘备先后投靠刘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璋等。既然更你混,帮你打人,你就给钱给粮。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充当小弟,帮人打架,把自己的队伍养活着。刘备帮刘表守在新野,就是靠刘表给供养军资。刘备入川,说是帮刘璋打张鲁,就向刘璋要钱要人要粮,并以刘璋怠慢轻视为由,翻了脸。

  2. 第二,占地盘,自己挣。刘备曾经从陶谦手上接过徐州。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尽管好景不长,也好歹可以征集军娘,征集人马。后huo来占据半个荆州,刘备的手头总算宽裕了,松活了。毕竟荆州市富庶之地。
  3. 第三,攀关系,求赞助。建安元年(196年) 袁术攻打刘备,吕布乘机袭取下邳,得到了刘备妻子子女。刘备被迫逃亡到广陵。广陵的富商麋竺进献妹妹给刘备作夫人,又送家奴两千,金银作为军资,刘备军得以重振。这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4. 第四,打家劫舍。刘备的军队,在初期就是流寇性质。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都是要靠自己的。既然有人有武器,又是个无政府状态下。没有军费,那就抢呗。其实前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备都是靠这种情况来养活军队的。曹操家大业大都要靠盗墓来养军队,更何况刘备这样的流寇呢。

说真的。刘备很不容易。在投靠刘表驻扎新野之前,都是东奔西波的。为吃为穿为武器为人马发愁。直到赤壁之战后,有了半个荆州,才总算吃饱了肚子,有了自己稳定的地盘,才敢去扩张,才敢去取西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