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管教上打罵從沒少過,直到兩歲女兒做了這個舉動

許多父母在教樣路上覺得挫敗,為何孩子不懂父母的用心良苦?李儀婷是小說家、親子教養作家,也是李崇建的妹妹、作家許榮哲的太太、三個孩子的媽媽。

但她卻說自己不是天生的好媽媽,對小孩比較冰冷、沒耐性,管教上打罵從沒少過。直到大女兒兩歲的某一天,全家急著出門,女兒卻堅持不讓媽媽幫忙綁鞋帶還又叫又跳,李儀婷動手教訓她,沒想到大女兒竟站起來......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她在管教上打罵從沒少過,直到兩歲女兒做了這個舉動

圖源:Shutterstock

“媽媽,我有蛀牙嗎?牙齒有卡東西嗎?有乾淨嗎?真的沒問題嗎?”當李儀婷的大女兒三三大班快畢業時,她每天要問好幾百次︰“媽媽你有看到那個黑點嗎?我好害怕蛀牙!”三三早上一睜開眼就是眼淚。

李儀婷耐著性子陪她聊蛀牙恐懼,還很認真希望解決問題,提供了手電筒、小鏡子、帶她去看牙醫確認,但愈想用科學解決,三三愈焦慮。

“後來我才知道,我要解決的不是有沒有蛀牙,而是她的感受跟孤單。”於是李儀婷轉變說話的方式,不停的關心三三的感受,這些類似強迫症跟憂鬱的狀況才逐一解除。

這是李儀婷學習薩提爾五年的體悟:對話是用來貼近感受,不是拿來解決問題的。

踏入薩提爾,其實就是為了教養高敏感的大女兒三三。

李儀婷說自己並不是天生的好媽媽,全靠理智判斷該做什麼,老大兩歲前她尊崇「百歲醫生育兒法」,三三哭了不抱、直到四十分鐘後再抱,從月子中心回來的兩天內,三三就自己睡過夜,她從未安撫女兒入睡,

“三三非常乖,我怎麼會知道她是如此敏感有覺知,她這麼孤單、我卻不理她,她哭不超過四十分,因為她知道不會有人理,收起眼淚吸大拇指入睡,吸到大拇指變形,”談起這段,李儀婷相當懊悔,坦言在接觸薩提爾之前,對小孩比較冰冷、沒耐性,管教上打罵從沒少過。

打罵教育,養出情緒怪獸

直到三三兩歲,某天全家急著出門,三三堅持不讓媽媽幫忙綁鞋帶又叫又跳,李儀婷動手教訓她,沒想到三三竟站起來握拳對她嘶吼,李儀婷被大大震撼:打罵教育養出了一頭情緒怪獸。

於是她開始請教大哥李崇建、去上課,用對話來取代打罵,接觸孩子的感受而不說教,緩步跟三三做關係重建。

上了課,並沒有馬上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三三還是不斷出招,推媽媽走回責罵、反諷的慣性應對老路。

三三既獨立又高敏感,未經允許不能碰她的書包、玩具及所有物,弟弟妹妹不注意一碰她就崩潰。三三不吃硬,出門前李儀婷要她先去尿尿,她不肯,最後寧可在馬桶上白耗十分鐘,一出門馬上改口說要尿尿,換媽媽崩潰。

三三某次練鋼琴挫敗被媽媽罵,賭氣不練,李儀婷還加碼反諷她:“太好了,我再也不用再逼你練琴,也不用累死人的帶你去上鋼琴課了!”

“那你以後不能碰我的琴,那要留給願意學琴的孩子。”這時二女兒川川在一旁說:“媽媽我可以碰嗎?”李儀婷立馬答:“可以。”

但李儀婷隨後便覺察自己的失控,她轉身跟孩子道歉,回房先照顧自己。

她在著作《孩子永遠是對的》寫下:“我受傷了,我努力陪孩子學琴的時光都白費了。我彷佛看見陪伴孩子的意義跟自我價值趴在地上。我感覺寒冷,那種冷就像失戀一樣,”

貼近感受照顧自己後,李儀婷學會不再把「練琴」跟「愛三三」兩件事綁在一起。

坦白受傷,讓心更靠近

當下她雖無法優雅收拾情緒面對孩子,但她坦誠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有手忙腳亂、脆弱的一刻,她嘆氣接納了三三不想練琴的意願,結果三三竟也卸下防備說並不是不想練,而是不想被媽媽罵,

她無法直接表達「希望媽媽溫柔一點」,而以「不想練了」威脅媽媽。

解開衝突背後的內心戲,母女終於正確接收到彼此心意,能更精準的以愛為目標做對話。

學會對話的五年後,李儀婷發現自己的應對更一致,跟家人(包括先生)互動的期待用語也更準確,她不會再飆:“你那麼忙,都沒在顧這個家!”而改說:“請說一個具體事件,哪個時候感覺你很愛我?”李儀婷笑說,就算是小說家許榮哲也要對話訓練啊。

對話不僅讓彼此貼近,也提供孩子自主權,因此現在她現在很少管教、要求孩子,而是詢問︰“你準備好了嗎?媽媽應該怎麼幫你?”

李儀婷說,媽媽的困境永遠是自己,放下固著觀點,理解孩子感受,想清楚自己要孩子學會什麼、是否用對方法引導,“孩子知道,媽媽會等待,而且這個等待包含很多愛。”




您也在教養路上覺得挫敗,和孩子的關係像是敵人,每天搞得灰頭土臉?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卻怎麼也管不動?

超過萬人見證,向李崇建老師學習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用好奇取代說教,改善親子關係,擺脫打罵教育困境!課程現已在親子天下頭條付費專欄上架了!前往訂閱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