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慎审古今


不懂诗词,更不懂诗歌是形式与内容,情感、物像、意境的和谐统一,作诗时情不由心,眼高手低,大言欺世,做作矫情!


妙处78175597


纸上谈兵这个寓言故事形容“专家”最合适,特别是文化社科类,这里讲个故事: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先生被特赦后,有一次到故宫参观,讲解员为大家讲光绪。尽管有一些错误,溥仪依然静静地在听。突然讲解员,指着一副画像说:这就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光绪帝。溥仪再也忍不住了,说:“这不是光绪。”讲解员说:“大爷,这可是专家说,您是专家吗?”溥仪说:“我不是专家,专家说的也不对,麻烦你把专家叫过来。”大家都劝溥仪算了,溥仪说:“不行,对待历史就是要严肃、认真,”专家到来后,问到:“你谁呀?哪个单位的?我研究清史二三十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是不是光绪啊?”溥仪没好气说道:“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说:“你别丢人了,光绪哪有儿子?”顿时不明真相的人哄堂大笑。溥仪怒了:"这副画像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大惊:“您莫非就是皇帝?”此时,大家议论纷纷。溥仪正色道:“不,我不是皇帝,我是新中国公民——溥仪!”


浪漫光影


你提的问题,我很有同感。

因为,我也做过6年初中语文教师。教师的责任是传道释惑的。要把教材中散文、诗歌和文言文,按照一桶水的比例去教导“一碗水”的学生。讲就讲的头头是道,让学生们理解明白其中倡导的现实意义,树立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你让我给学生传授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自己也来作一篇什么什么记,不是写不出来,但我愿意看见我的学生们,写出高作,我就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当然,也有很多既会教又会写的,我很佩服,可是我更知道我的职责是教师,而不是作家。

同样,现今中考、高考,比如那些数理化科目,老师和学生们同题考试,不一定考得过学生们。大家觉得对不?

同理,只要我们的诗词专家们把诗词解析到位,让他们的粉丝们有收获、学有所成,不必苛求他们有多么优秀的诗词佳品。

只要他们不是伪学者、假冒“高大上”者,我们也要用常人的眼光去对待。

愿我的回答对朋友们有帮助!





平民之宴


这让我想起一个人来了,此人曾是一时诗坛翘首,举世闻名,风头十足,忽然中年以后改道去做文学评论——他的莎士比亚研究确是硕果累累的——不知道是他写不出来还是没再写了,反正没作品了。此人就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 - 1834,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原因何在?不得而知。也许他的身体被鸦片烟给摧残了,也许他更醉心于莎士比亚研究,......,图三就是他停止写作之前的伟大的烟作《忽必烈汗》的原稿。事实上,就连这首他都没完成,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人到访,云云。我翻译过这首,译文可以在我空间里找得到(在回答里无法加链接,见谅)。


话是多了点


问题: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前言

讲起诗词来滔滔不绝非常专业,但是做不出有分量的诗词,老街觉得有几个原因。是否有道理,欢迎大家来讨论。

一、术业有专攻

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术业有专攻,是指对于某一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本专业是专家,但是其他专业水平一般是正常的现象。

今天很多老师的“专业”并不是诗词创作,而是诗词赏析。比如学校的语文老师,他的目的是教会大家阅读理解古诗词,而不是创作古诗词。

因此今天很多中文老师的“术业有专攻”并不包括诗词创作。

二、割裂的术业有专攻

今天诗词的“术业有专攻”被割裂了,学校里学习文章不但要阅读理解还要求作文,但是古文和古诗词的学习把创作剔除了。原因是为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不实用、不需要。

古人学习诗词和骈文的创作,是因为科举考试中考诗赋。从唐朝开始,科举中的诗是格律诗、赋是骈文律赋( 中断过一段时间)。 读书人不学习创作就等于关闭了求仕的大门。

所以古人学习诗词,当然要学习诗词的创作。相比较而言,今天学诗词是阉割的“术业有专攻”。

三、社会不需要诗词创作

之所以诗词的“术业有专攻”被阉割,是因为目前的社会完全不需要学习诗词创作。

1、高考不但不考诗词创作,连现代诗都不考。

2、考公务员也不需要诗词创作。

3、找工作投简历应聘时,您说您擅长创作诗词,估计99%的HR会以为您是脑子有问题吧。

4、评职称不需要诗词创作,没听说评教授是上因为诗词写得好。 研究诗词的论文写得好、并发表了才有用。

四、诗词专家为什么不谈自己的诗词作品

诗词专家们谈论诗词时,不谈论自己的作品,有4个原因。

1、确实有人不会

叶嘉莹先生说过一个故事,她当年回国时听过一个教授的课程,认为这个教授讲得非常好,就想读一下这个教授的诗词作品,但是没想到这个教授只会讲不会作。

2、会,但是做得不好

电视节目中大家可以看到,有教授出名了以后,已经开始在用功学习创作了。

3、水平很高但是不愿意显摆

很多讲解诗词创作理论的,未必诗词做的好。但是有的人既能授人以渔也能授人以鱼 ,有的人我们知道:例如钱钟书、叶嘉莹、闻一多.....有的人我们不一定知道。

4、大部分读者没有鉴赏能力,专家的作品再好,也有可能被喷。

很多读者和观众是矮人看戏,批评和赞赏也是人云亦云。甚至有人说唐宋以后就没有好的诗词了:

唐以后不看诗、宋以后不看词.......

其实是看不懂和看得少。

结束语

今天的社会,大家正在全力以赴的进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更多的理科接班人。而文科的需求本来就很少, 诗词创作对于推动经济建设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渐渐式微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国维不是说过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题主的问题是某些诗词专家,是不是有所指呢?

其实“诗词专家”这个词语今天听起来,有些贬义。诗词是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喷薄而出的一种押韵的文字,是一种很个人的事情,有谁能替代作诗者的感受,成为你的专家?

而如今出现在大众面前被称为诗词专家的人,大部分都是语言类、文学类、古文类老师、教授,诗词不过别人在主业之外的爱好,末技而已。

我们硬要给他们栽上个“诗词专家”的名头,人家还不一定乐意。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诗是韵文。第一点是在格律上有要求,第二点是内容上有高度。

格式、格律这些知识点是前人总结出来,是可以传授的,而内容上的东西,那些灵光一闪的诗意,是无法传授的,需要靠学习者自身的天性和大量阅读后产生顿悟。

老师,只能传授给你知识,不能传授给你灵感。

甚至,这些老师由于长期为专业知识所困,被生活、工作打磨得早已失去了诗心。但是他传授讲解诗歌技巧是可以的,是专业的。

如何写诗和如何写好诗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说“诗词专家”只是认同这些学者在文化上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是形式的,并非内容的。

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知识太少,才会把没有灵感、没有诗心的诗词知识技巧讲解传授者捧为“诗词专家”。

其实大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尊称为师足矣。

老话讲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这些诗词专家只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领路人,他有没有诗心,写得好不好其实没什么打紧。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靠着天分和灵感弯道超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修行看个人”。

当然也不排除专家也能做好诗,但是他们都不是专业诗人,就算偶有佳作,也不见得就要拿出来现吧,如今杠精、喷子这么多,欣赏水平又参差不齐,有很多诗写得好的人未必愿意晒出来接受点评。

人家专业技能就可以滔滔不绝地碾压大众了,而且这些诗词知识都是没有争论,无法乱喷的,他们又何必拿自己真实心理表达的诗作出来让人指点?

张学友为什么不愿意参加综艺类节目?人家爱惜自己的羽毛而已。

某些专家得意洋洋晒出自己的诗来,那完全是被综艺节目捧得失去了自知之明。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不精通诗词歌赋用什么给人讲解?

既然精通却又不会写,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诗词构造,这律,那律,这平,那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古汉语,现代汉语,汉字与诗词用字...都很精通不会作诗?

不会写作文的老师肯定不会教语文,不会写诗的老师肯定不会教诗词学。因为,教学生写作文老师最低会写范文,教诗词学最低要会写例句。

经常看见头条专家以“平仄”写例句。四句诗都“平仄”出来了,不会填字?不会填字,“平仄”一首诗的依据是什么呢?

风吹石头响

粗纱流在后

这是自然规律,用的着平仄来考量吗?自然规律对人类有很大的作用,以“平仄”套路出来的意义有什么用?

上联;云高不过山

会写诗的人不用动脑子。

下联;雾落雨三天。

不会作诗的人就胡扯。

写诗的人要懂自然规律,教诗的人必须要懂自然规律,教人写诗与解诗都离不开自然规律。不懂自然规律给人讲什么“格律”“韵律”“律诗”?

识字断意开文路,

子升午落莫回头。

拨笔弄墨砚秋池,

瑞雪赋梅诗一首。


用户碧家小玉


徒有虚名,並無真才实学,名是鉆营而得,皆是为利。为显权威名人地位,只好到处游说。谬论百出,滔滔不绝,抱着语不惊人不成威的宗旨,标新立异,貶损前人古人圣人,唯我独尊,唯我独是。君不见誇誇其谈者,口沫横飞,到处演讲演说,自诩为大師,自封成学者,置古人前人圣人的流传千古之作,将圣賢之敎诲,视作敞屐,自创其说,各立山头,书法界,鉴藏界此现象尤烈。到底天多高,地多厚,此类人的认知,尚不及三岁幼儿矣!


xin243274429


大家都知道格律音韵的专家们,评诗论词可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未见他们有惊人的诗词问世,看起来令人惋惜。其实,许多事都是这样,制定规章制度容易,做起来很难:围棋,打乒乓,踢足球都是好例子,写诗词何尝不是?

有人说诗人和一般人有区别,要有天份。这和音乐家,数学家一样,硬教是教不会的。这样一来,诗人的身份好像高了起来,因此大家都想做诗协成员,于是诗人就多了起来。试想一下,百年之后,谁又知道你有“诗人”这个称号?都白忙了!一个硬道理是,要真正能写出好好的诗词来,靠互捧,抱团,出专辑,登广告一点点用处都没有。我的话很不识相,在自讨没趣,但不说也蹩得很。很对不起诸位!

依我看做一个诗人很不容易,但是自我遣怀写一些诗词也不过份难。需要多读点诗词,多读点古文,多看点文学作品,多观察你亲身临境的现象,多发挥你想像的空间,千万别以为自己的作品至高无上,更别盛气临人,尤其别自认就是当代诗人。即使无得,也无所失。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已经很好了!


信敏498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说,二是做。再具体一点即是:一是诗词创作,二是诗词评论。本来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但在诗词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慢慢演变为俩个不同的学科了。即使学科有别但仍然存在其内在的高度联系和一致性,都不能离开诗词这个本体。即: 一种是无论你有什么背景或可轻易步入任何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学圈子,但你交一张白卷或交一篇连文字语言读着不如散文小说顺溜的东西,读者都不会买帐,即使你勉强刋发出来也仅仅是跌了刋物杂志的身价和名誉,读者并不会认同,只会招来骂声。另一种情况就是,无论你评论家理论再多,说得天花乱坠,但你也不能把白卷或散文吹上天,即使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吹了半天,也仍然没人承认,反而会吹到最后连评论家自已也吹倒了。所以说评论与创作二者谁也不能离开本体而言它。致于前面四十多篇众多条友的回答,我也依次都看了,确实都写的很认真,沒有喷文,见仁见智,各抒已见,其中不乏好文章,值得反复阅读收藏学习!但我这里仅再提一点不同的见解。即: 虽然创作诗歌与评论诗歌到目前来说,已经分为俩个学科,但其中大多数好的诗词创作者也本身就是评论家;历史上的诗词评论也即是从作者们的相互交流欣赏中产生而来!而评论学科发展到如今,则大多数评论家不一定会创作好的诗词;就评论本身而言,也仍然是停留在前人评论的基础水平上,并没有多少新发现!其实评论水平的最终突破,也还是要由有创新作品的诗人来完成!因为纯碎的评论家必竞是单纯的评论,它缺少深刻的自我创作经验与体会,受到很直接很大的局限。况且,评论家如果自己沒作品,所谓的评论并不可排除臆想假设误断的成份,因为仅是评论,多数也没有人去认真考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