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窗户都是纸糊的?

大侃历史


现代人对于古人生活的了解多半是通过影视剧,在这些作品中确实也为观众展现了部分真实的古代生活现状。由于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历朝历代基本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很多事物都是落后陈旧的,在工业还没有开展起来的古代,窗户都是用纸糊的,但是纸糊的窗户想想都感觉不合适,毕竟纸糊的窗子很容易破,下雨的时候也不方便,那么为什么古人的窗户一定要用纸糊的呢?

其实古人之所以会用纸糊的窗户,多半是因为没有选择。在过去,造纸术没有发明之前,就连字都只能写在竹子、绢布上,蔡伦造纸后,古人才开始使用纸张,但是当时的纸张也无法和现代人所使用的相提并论,当时纸张的出现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而起初窗子并不是用纸糊的,很早以前古人在盖房子的时候根本就不会用窗子。后来是考虑到采光和透气才开始用窗子,但是窗子并不是直接开在外面,而是深陷在房子中,这样可以避免下雨的时候雨水流进屋子里。

后来人们开始用兽皮等材料来当窗子用,这样可以遮风挡雨,后来有了纸张后,才开始用纸糊的窗子,纸糊的窗子比用其他材料的造价低,而且透光度比较好,不会有憋闷的感觉。但是纸糊的窗子确实有一些弊端,就是下雨的时候容易被雨水浸湿,而且也容易破损。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来纸糊的窗子所使用的纸张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这样的纸张都经过了油浸,所以使用这些材料制作窗子可以更加明亮,也不用担心沾到水之后会被浸湿。这些纸张其实和普通写字用的纸张不同,这些纸比较厚还有韧性,不仅可以防水还可以避免反光,所以古人每家每户的窗子其实都比较耐用,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脆弱。

其实在古代纸张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会用纸糊的窗子,就连雨伞也要用纸糊的,当然这些纸张都是经过了以上的这些工艺处理,所以在使用后非常的结实耐用,也不会被雨水浸湿。所以在古代,纸糊的窗子和雨伞都有相当长的一段使用时间,这些材料对于古人的生活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历史课课代表


纸糊的木格窗



过去有一句古话:“纸糊的窗户,一戳就破”,这流传已久的俗话说明过去一直以来是用纸糊窗户的。

不仅古人,今人也用纸糊窗户,而且现在还有因恋旧或其他原因住在老屋,因此用纸糊窗户的——我们这古镇,又那么多四合院。只不过现在的纸糊木窗,在窗外加一层铁或不锈钢的防护栏。

怎么糊?白纸糊在木窗格上。

记得我姑母每年在除夕前,就要把去年糊的窗纸一一扯掉,再细细地把窗格刮擦刷洗干净,最后糊上新纸。前面房间一扇大花格窗,后面房间六扇横直木条垂直交叉的木格窗,姑母时而半蹲时而站起,在父亲平时做书案的长条桌上忙活,刮擦、抹洗、糊纸,要忙两天。

有时候,姑母还要把四周木壁和天花板上糊的纸一一清洗干净,重新糊纸,那个工程就更大。至于木地板,那是几乎天天拖洗的。

姑母除了要照料我们,还要代表我家服公役:守仓库、扎纸花(用于牌坊)、扫盲、锤石子(以铺公路)、打草袋、大炼钢铁、下乡支农.......,等我们都长大,她干脆参加了街道棕刷厂。她打的草袋和扎的棕刷,因为做工精细,总是考上等。晚上我们一觉醒来,常常发现姑母在油灯下为别人赶织毛衣,或为我们纳鞋底,做布鞋。

清洁搞好了,过年粑做好了,我们就等着在外工作的父母回家过年。

总觉得那时候窗明几净,木屋纸窗,父亲在窗下临《兰亭序》,似乎有着诗意,但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那么一两年吧。

前窗外是石板的天井,天井三面和外面天井两旁是大杂院的住户,后窗外是祖上老人、姑母和父母种的花草、果树。

仅仅用纸糊窗,说明当时社会治安是比较好的。

至于为什么用纸糊窗,那是因为中式房屋不是设计的玻璃窗,纸窗既可防风,又能射进光线。

经了白纸过滤的阳光、月光和蓝天里的鸽哨,以及春雨的声音,似乎有一些朦胧;纸窗下我们的读书声与歌声以及姑母不停的忙碌,却像姑母在冬夜讲给我们的故事,那样安静平和。

纸窗也是克勤克俭的中国的一个象征吧?


大悔忆智冰


众所周知,纸是一种极脆弱、易损坏的物质,存在质轻、吸水性强、硬度小、柔韧性较差等特点。但是,大家在看古装剧或游览某些古建筑时很容易发现:古人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没有使用像玻璃这样材质较硬的材料。窗户纸之柔软易损,让古人甚至有“捅破窗户纸”这一说。那么,在我国古代,那些糊窗户的纸,不防水不抗风,是为何会被糊上窗户,又是如何去抵御春夏暴雨和穷冬风雪的呢?

我们先来说说纸,它是由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被列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当然,严谨地说,蔡伦是将造纸技术改进了,但这对纸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唐朝之前,纸还没有大范围的被应用到窗户上,更多的只是作为人们的书写材料。并且,在我国历史上,人们最初的房子是没有宽敞窗户的。后来由于人们对住所的要求提高,需要拥有通风采光等更好的条件,便开凿出了窗户。

然而光凿出一个个的洞还不够,这些洞还得有所遮挡。起初人们选择兽皮、绸、丝、纱、布等。在夏商周到东汉这漫长的历史中,绸布在“窗户界”的地位一直很高。在皇室和钟鸣鼎食的贵族家庭中,窗户上一般蒙着绸布。但如果出现下雨刮风的情况,人们就在布帘外再加上一层木板,以防止布帘损坏。但是在民间,黎民百姓们用不起精致高档的绸布,大部分都是使用自己家中织造的麻布。

我们熟悉的纸糊窗户,是在唐宋时期才开始大范围应用的。而以往之所以应用范围小,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纸张价格不够便宜的问题。因此,在纸大规模量产后,其价格逐渐下降,直至纸成为一种低廉的生活用品时,普通百姓也消费得起了,大家便慢慢开始使用纸来代替之前的布料糊窗户。后来,也开始出现诸如纱窗、丝窗等,不过依旧还是有人选择布帘来挡住门户。

然而光是人们买得起,还不能奠定纸糊窗户的地位。如果纸张真的一碰就破,那它再便宜可能大家都不会用它来糊窗户。其实,古代的窗纸实际上是一种韧皮纸。这种窗纸在使用之前,一般都是先用油浸过的。在由白居易、孔传续撰写的《唐宋白孔六帖》中就有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其甚明”。这种提前用油浸过的纸,不但可以防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窗户的透光度,使屋子更为敞亮。

而纸窗大量出现于唐朝,还与制作油纸所用的原纸出现于唐朝有关。这种韧皮纸的制作工艺,要比一般的纸张更加复杂。人们将这种韧皮纸放到油里进行浸泡,使得纸张变得耐折而防水,却又不至于摸起来油腻。这种从视觉上看起来与现当代磨砂玻璃一样的纸,才是古代糊窗户用的真正的窗户纸。

除了应用在窗户窗纸上,这种油纸还会被做成大家更熟悉的油纸伞。且这种纸纸质较好,厚度较厚,密度较高,双面都可以用于书写,因此,普通纸在人们在拟稿后成为废纸,而这类纸就可以用来糊窗或者糊墙了。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在《纸暖阁》中亦如此写道:“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这意思便是,楚地谷皮纸和吴越藤纸在书写后能拿去糊窗子,为他的书箱行囊减重不少。

不过即便油纸韧性再强,其本质依旧是纸。如果遇到台风、大雨、暴雪等各种恶劣天气,窗户纸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破损。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发明了窗棂。那些窗户上大大小小的边框,便是窗棂。它们有时候是普通不起眼的方格子,有时候则是精美图纹花样。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格子只是起美观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方格将窗纸分成不同大小的方块,会使窗纸的受力变得更均匀。因此,若窗棂的分割越密集,窗户的受力就越均匀,就能更好地分散风雨对窗户纸造成的伤害。窗棂出现之后,纸糊窗户的寿命也就大大地延长了。

此外,古人修筑的窗户,其内陷往往会较深,还会留有挺宽的窗台。这也是为了有效地避免窗户受到风雨的直接侵袭的方法之一。

最后,笔者认为,古时候对于桐油浸泡的韧皮纸的多方面运用,以及窗棂的设计和作用,都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于古人的智慧。我们今人应当将其理念,进行更好地创意,设计出更多实用的物品。


邓海春


窗户开始阶段是用兽皮,丝,锦,纱等物遮窗,但是这些东西透光性不好,后被纸代替。

古人为什么选择用纸糊窗呢?

纸张自从东汉蔡伦改良之后,有了很好的利用,不过此时的纸只有少数人能用得起。当时间来到隋唐时期,造纸技术有了飞快的发展。这时的纸已经不再是稀罕之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的起纸。

产量高,价格便宜,纸张质量提升,这些原因,让纸糊窗真正的开始流行起来了。

那时的纸窗,开始用普通用纸,后来发展为更加结实的韧皮纸,还有防雨的油纸,纸窗变得更加结实和实用。而且纸张的采光性比较好,这也是其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多数纸窗怕风雨怕打,聪明的古人设计了窗檐、窗棂、挡雨帘等防雨设备,有效的防止了纸窗的损坏。

另外,根据风水学来说,如果把人看做房子,窗户就是人之口,口属土。纸是有植物制造而成,所以纸属木。土因木而灵,木因土而活,用纸糊窗,两者相宜。


历史在此筑城


古人以前穴居,没有窗戶。后来有了屋后就有了门。再后来有了房后就又有了窗。一开始就是在墙上留个窟窿就是窗戶,大不过弄几条木头格子,到冬天嫌冷再用泥抹住,或者用兽皮,或茅草挡住。用纸糊窗戶那又是不知过了多少年后的事了。何况用纸糊窗戶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事,一般㴝民百姓是用不起的,也是不舍得用的。就拿文人雅士来说也得敬惜纸字。糊窗子还是用纱的多,许多诗词里描写的纱窗就是这个意思。真正流行用纸糊窗戶那又是不知过了多少年了。纸糊窗戶在那个时侯绝大多数是用麻纸,结实又挡风沙还能很好的透空气,透亮实在是穷人家的首选。再后来用玻璃,塑料布等等,那是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了。大概就是人们所谓的现代了吧。古代想用也没地方买去,你说是吧。


倚松听涛-


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发明出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啊。

有人会说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玻璃了,什么古剑上就有玻璃装饰云云,这些都是扯淡。那不是玻璃,说好听点叫古玻璃,其实和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没什么关系——玻璃是非晶体,古玻璃是晶体,就是一种多晶石英。

东汉开始真正的玻璃器皿从欧洲通过西亚流传到中国,不过当时的玻璃透明度极差,没法用于窗户,何况制作技术也没传过来。根据中国文化里鄙视“奇技淫巧”的操行,我们也不可能去发明玻璃。

说来惭愧,中国真正开始拥有玻璃制造技术是在大清朝——那时候欧洲人已经用玻璃造出了望远镜和显微镜,而且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才真正拥有了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生产平板玻璃的工厂。所以横向来看,中国玻璃工业起步非常晚。

有个说法是中国科学诞生得晚,跟没有发展出玻璃制造技术有关,可能也有点道理,我们失去了更好地观察宏观和微观世界,从而更理性地观察这个世界的机会。


夜消沉57484819


并不是古代所有的窗户纸都是纸糊的,确切的说是有钱人家的窗户纸是纸糊的。虽然中国发明纸的历史较早,但纸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对于普通百姓还是很贵的,普通人家还是用草芥或者藤条的编织物作为窗户,或者干脆用可开合或者可拆卸的木板做窗户。

之所以用纸张来糊窗户大致有以下的几种原因:

一是纸张有一定的透光性,能较高的提升室内的光照条件。纸张发明两千余年以来,造纸工艺不断提升,可以做到越来越薄,柔韧性越来越好,能透过大部分阳光。

二、纸张用来裱糊窗户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废物再利用。中国封建社会想来推崇科举,读书人经年累月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读书量和书写量大,产生许多的废旧书写稿和书籍,另外北方的冬天对读书人来说又特别的冷,自然想到了将废旧纸张裱糊窗户。

三、裱糊窗户是古代士人彰显身份的一种方式。古代讲究门第,讲究耕读传世,用纸糊窗户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能够显示出本人的文化人身份。后来慢慢随着纸张价格的下降,以及群起效应,有条件的富农和中农甚至部分农民也开始用纸张裱糊窗户。

四是用纸张裱糊窗户可以较容易的书写上各种图案,起到彰显本人书法或者绘画技艺,亦或是烘托喜庆气氛,驱鬼辟邪等多种功能。流传至今的贴窗花习俗就是借此发展起来的。

当然,用纸张裱糊窗花还有其他的一些功能,比如有一定的透风性,室内室外的空气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还有就是更换起来简单省力,没有更好的替代物或者替代物更贵等等。


咖历史


开始古代人的房子没有窗户,为了采光增加了窗户。为了防风避雨。人们先是用兽皮一类东西做窗帘,但是这类东西,拿上拿下很不方便。随着纸的发明,造纸技术和纸的质量的提高,人们发现纸的透光性还是很好。既能挡风,又不需要天天拿上拿下。讲究的人家糊窗户的纸还是油纸。现在能生产玻璃了,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再用纸糊窗户了。但是在北方偏僻的地区,人们还是习惯用纸糊窗户。


大地83151526


因为纸的采光性能比较好,光透度比较大,这可比用丝绸什么的要强的多。而且纸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隐私,比纱能有更好地遮挡作用,这样在窗户外,就不会那么一览无余地看尽屋内的事物了。纸呢因为是纤维制造,它的透气性非常好,也非常地有韧性和张力,不会轻易地就损坏的。而且用它来糊窗户也是很整洁美观的。

当然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纸在当时因为量产,非常便宜。这样寻常百姓也能买的起,所以纸就成了古代糊窗户的重要材料了。那问题来了,纸就是再结实,还能不怕水,还能抵挡住风雨?现在小编也带大家一起看看,古代用纸糊的窗户为什么能当风雨。


文玩鉴定及市场咨询


古代为什么用纸来糊窗户我没有研究过?但是未来人类的窗户顶级版本也许是力场盾!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