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有什麼典故嗎?

老孫遁世無悶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涼州詞》,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寫。

涼州,指現在的甘肅省武威。玉門,在甘肅的西北部。

詩人王之渙第一次到了涼州,那個地方天氣寒冷。他想自己從內地來的時候,已經是樹梢有綠色,春機盎然了。而涼州還是很冷,春風還沒有刮到玉門關。

在唐朝,折柳枝送別友人是十分盛行的,柳枝是代表著離別。詩人是想表達邊疆守土的人們悽苦的生活,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路遙lgy


單從這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不容易看出有什麼典故,但是如果聯繫“春風不度玉門關”的上句詩“羌笛何須怨楊柳”便不難看出唐朝離別,友人紛紛折楊柳相送的典故。

王之渙寫這首詩《涼州詞》是他從唐王朝首都長安第一次來到玉門關(今甘肅酒泉市內),此時長安城裡楊柳早己經生長茂盛,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可當他來到邊境苦寒之地的甘肅玉門關附近,別說楊柳樹生長茂盛了,楊柳樹連芽也沒發,此時耳邊又傳來曲子《折楊柳》的笛聲,不由思緒萬千。王之渙離開長安城,楊柳樹茂盛,友人不捨王之渙的離開,紛紛折楊柳相送,可到了天氣惡劣的玉門關,楊柳樹連芽也沒發。我離開玉門關的時候,楊柳樹會發芽嗎?友人還能再折楊柳相送嗎?

這一連串的疑問,讓王之煥留下了這首著名的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後沙峪郭哥


譯文: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王煥之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歷史觀點前沿


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


來小科普大世界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春風都到不了的肅殺之地,更吹不走滿目的悲慼和蒼涼。

和這首詩相關的典故到是有一個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把妹撩妹的典故旗亭畫壁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無奈他們命運都不太順暢,仕途艱難,而生活的經歷又頗多相似之處。一天,冷風颼颼,微雪飄飄。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忽然有梨園掌管樂曲的官員率十餘子弟登樓宴飲。三位詩人迴避,躲在黑暗的角落裡,圍著小火爐,且看她們表演節目。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園女子,珠裹玉飾,搖曳生姿,登上樓來。隨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王昌齡等私下相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兒,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隨後一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又一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片子,所唱不過是‘巴人下里’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於是用手指著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這個小妮子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詩的話,甭客氣,二位就拜倒於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說笑著等待著。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集異記》唐·薛用弱著)


秦帝輝騰


“春風不度玉門關”是一句詩,出自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安徽趣事菠蘿蜜


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以問語轉出瞭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以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