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都说读不懂《百年孤独》,30岁的人怎么读懂?有什么感悟?

博书


前段时间刚读完《百年孤独》,我感觉不能说读不懂吧。我今年26岁,也没有很深的文学基础,读百年孤独,就是因为在网上看到莫言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我读完百年孤独,才发现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大概是这个意思。就因为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就买来读完了。

先说结论吧,《百年孤独》不愧是马尔克斯获得诺贝文学奖的作品,读完有3个多月了,我现在还常常想起书里的情节,回味无穷。

百年孤独难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物的名称复杂,而且是几个名字来回混搭,所以读起来容易弄混人物关系。但是通过画出关系图来理清人物关系,再读书的就顺畅很多。

先上我画的“百年孤独人物关系图”

陈丹青说的读不懂,可能是从文学角度出发?或者说是完全读懂?或者别的方面。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想说《百年孤独》非常值得一读。

我们作为一般的读者,读一本书并需要说是完全读懂才去读,那么多世界名著,谁敢说完完全全读懂过一本书。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大多是有很深的时代历史背景的,而且并不是以小说情节故事为主,更多的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表现一个时代,或者一种思想等。我国名著《红楼梦》《西游记》等,也是通过表面的故事来反映其所在的时代。但是有几个人敢说完全读懂了《红楼梦》《西游记》?

《百年孤独》也是如此,马尔克斯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重量级的书,我们买来读一读,有没有必要呢?

下边分享一下我读完《百年孤独》的感受。

《百年孤独》描绘了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涵盖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孤独命运,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小说开篇第一句话,被称为最伟大的开场白,被无数的小说家效仿。这句话包含了现在、过去和未来(“多年以后”、“回想”、“遥远的下午”),还有两个人物(上校和父亲)两件事情(面对行刑队和见识冰块)却完美的融合在一句简单的话里。不仅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还设下了几个悬念,真的非常厉害。

小说前半部分癫狂却仍有勃勃生机,后半部分每次开卷都给人彻骨的寒意。而这前后的分界点,竟然是我不用再翻看人物关系图谱的时候。是的,小说本身没有上下卷之分,但是当你通过关系图可以阅读小说,然后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不用再看图就理顺人物情节时,你会发现书中的世界陡然风云巨变。所有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全都属于“孤独”。

小说具体故事情节我就不过多复述。我就说一下布恩迪亚家族里的男人都反复用“阿尔卡迪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两个名字,这个增加小说阅读难度的事情,马尔克斯的“别有用心”。

通读全本后,我发现所有叫“阿尔卡迪奥”的都性格冲动,富有事业心,但是命中注定都是悲剧结局。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是头脑敏锐,富有洞察力。当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看所有的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迪奥时,他们又都合成了同一个身影,他们虽各不相同,但无一不生活在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开辟的马孔多的时代里。

所有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被时间抛弃,被困在了百年之前的魔幻时代,即使死亡都无法挣脱孤独的束缚。

吉普赛人、香蕉公司、洪水、飓风。冰块、自动钢琴、火车、飞机。

时间在历史的年轮上匆匆而过,唯有马孔多和这个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被飓风永远的抹去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希望可以通过这篇简单的文章,可以让你再次翻看冷落在书架一角的《百年孤独》,这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每每翻看都让我感触良多。

最后以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回答题主的问题,结束本篇。

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以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朱小宁同学


我的导师告诉我,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要反复读。

我也是差不多30岁了,但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23岁,第二次读是26岁,第三次还没开始读,也许可以在30岁时再读一次。


01 别人读不懂《百年孤独》,不代表没有必要去读

我跟不少人聊过这本书,几乎所有读过的人,都来告诉我:读不懂!

但是事实上,当我对他们进行提问,或提起书中某个点时,他们总能侃侃而谈大半段。

所以,你看,表面上你说的看不懂,其实还是看懂了一些的。不然,你不会有疑惑。

有疑惑,你就会想着去解决。而答案,就是建立在你读书+思考的基础上,也是你“读懂”的部分。

《百年孤独》这本书的地位,自不用说。

它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且有了这么多角度的研究。足以说明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书,不是说“看懂了”,就真的“看懂了”。

如果一本被大众都能完全(一眼)“看懂”的书,可能也激不起你的兴趣和欲望去读,是吧?这样的书读来可能也没有挑战性,也没有意义。


02 30岁怎么读懂?要明白,年龄不是你读不读的懂的限制,阅读和期待视野才是

西方文论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是姚斯,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

何为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站在读者为接受主体的角度,说明了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思维指向和观念认知。

因而,我们在阅读和接受一本书之前,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预估和期盼。

在30岁这个年龄层,人生经历、阅历、对世界的许多认知,会和十几岁二十几岁是不一样的。但有些人或许在30岁之前,就已经经历了种种人生大事和问题,在30岁之前也可能会得到和别人30岁之后才有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所谓的“心老”。

每个年龄段,读同一本书,都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考。而这些思考,都是宝贵的。

我们应该在不断的阅读和经历中,丰富自己的自身素养,扩展自己的认知领域。

03 《百年孤独》,一个家族的百年覆灭史

我不知道别人读这本书是什么感觉,但两次读完给我的感触都是——非常凄凉。第二次更甚。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一个外来家族的百年故事,从落地生根到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来探讨人生、自由、社会、民族命运等问题。

故事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于现实基础上的故事,被夸张、变形,充斥着神话和民间传说。作者的这些“陌生化”的行为,增加了阅读的障碍。

除此之外,就是不断重复和循坏的名字。奥雷里亚诺、何塞、蕾梅黛丝……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有人苦笑着猜测:是不是马尔克斯太懒得起名了,才这样一直重复重复?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就好了。但很明显不是,这些重复的名字,就像是魔咒一样,那个百年家族的诅咒,一直盘桓在所有人的上头。他们想要逃离,摆脱,却怎么也摆脱不出这个怪圈。

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不断地抗争命运,又一次次落入命运的圈套。就像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一样。

但也正是这样,更让人觉得这个故事恢弘且悲壮。吸引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想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让他的人物变这样。


关于《百年孤独》的解读和研究,其实有很多,从不同理论视角,但是,只有自己去读了,去思考,得到的,才是自己的。


祝好~

以上,谢谢阅读。

2019/7/10 当归


千曲晓笙


诺贝尔文学奖1982年的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百年孤独》就是他写的小说。

《百年孤独》中磅礴的叙事,庞大的人物谱系让他获得了许多读者的赞誉。但许多人看完第一遍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太难读。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虚构了一个加勒比海岸边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恩迪亚家族期待人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的传奇经历,以及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书中每个人的故事都能让人感觉到孤独的影子。马尔克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各种神奇怪诞的情节、人物,甚至超自然的现象,都插入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幻觉和现实混淆在一起,让人感到如坠云里雾里。



此外马尔克斯收到了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将意识有的创作手法融入了《百年孤独》之中。意识流,就是说想写到哪就写到哪,通过人物意识的活动,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跟传统小说,按照叙事逻辑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而且,书里人物的名字一般都很相似而且很长,再加上运用了一些倒叙的手法《百年孤独》难以读懂就不奇怪了。


年轻的读者只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把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家族第七代人以及主要的人物尔苏拉.伊瓜兰.丽贝卡等每个人的身上发生的事情当做一个独立的故事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理解故事的角度不同,看书的着眼点也会不同,对《百年孤独》的理解也不可能相同。

喜欢这本书的人可以多读几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能促进理解。


总叨叨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前些年读过,但不知道书里说了些什么,说它像《西游记》吧可里边的故事很现实,说它像《水浒传》吧可里边的故事充满魔幻,后来通过查相关资料才知道这叫“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里的故事人物都很“奇葩”,是描写布恩迪亚一家人在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孤独史,现在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布恩迪亚一家六代奇葩人奇葩事:

第一代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后裔,他同妻子乌尔苏拉为摆脱魔幻和孤独的困扰辗转迁徙来到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可是后来发现这个地方四面环水与世隔绝,为了摆脱孤独曾做出巨大努力,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宣布“我们将活活烂掉在这里!”

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在她娘肚子里能发出笑声,出生后和十七个女人姘居生下十七个男孩;他的妹妹阿玛兰妲为了摆脱孤独苦闷和侄儿交媾。

第三代奥雷里亚诺·何塞,疯狂爱恋生母和姑母,因无法得到满足而孤独,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美人蕾梅黛丝楚楚动人,身发奇香,男人闻之则死。她世事洞明,最后神奇地抓着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奥里雷亚诺第二则只要和情妇交媾就六畜兴旺,只要和妻子同居就家业败落。

第五代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女儿梅梅爱上机车修理工马乌里肖·巴比伦,当这位修理工爬上梅梅家房顶的时候被梅梅家恶魔保镖击中后背,马乌里肖卧床不起,孤独至死。梅梅的妹妹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倒给家族带来了些许希望。

第六代梅梅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和姨母阿马兰妲·乌尔苏拉乱伦生子,然而新生儿竟然长着一条粗大的猪尾巴,刚一出生就被蜂拥而来的蚂蚁吃掉了。

好了,就说这些奇葩事和奇葩人,当然发生在布恩迪亚家族的让读者惊心动魄目不暇接的魔幻事件贯穿全书,当我读了几遍后才知道了书里的内涵。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是描写1820年以后100年的兴衰往事,而正是这个时期哥伦比亚内战如火如荼,弄的老百姓颠沛流离生灵涂炭,再加之老百姓愚昧无知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故此这《百年孤独》就不难理解了。他(她)们把残酷的现实魔幻化,把魔幻下的现实又明朗化,这就是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真谛。

《百年孤独》的作者叫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2014年去世,享年83岁,他的《百年孤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旭阳1954


读了两遍这本书,两次间间隔了几年。

第一次读完的时候,除了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外,完全无感。读其它的世界名著的时候多少会有些精神上的收获,会有所思考,唯独这本书,没有任何情感或思想上的联结,也没有任何一个点触动自己去思考。这是我看的最痛苦最沮丧的一本书,但还是逼着自己把它看完了。


多年后再看第二遍,感受跟第一次读看不一样,比如在经历了亲人的去世后,对下面这段以前无感的话现在有了新的领悟: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你没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有人说,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我想是因为我们的经验,阅历,认知在改变,因此可以在同一本书看到不一样的点。而是否读懂,有时候也许与年龄无关,而与人生经历,认知有关,还有读书的方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本书,如果与当下的自己无法产生联结,不如暂时放置一边,待以后再看。能与当下的你产生联结的书,才更容易从中有所得。


多维人生dovilife


《百年孤独》里面一直有一个副线,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一个吉普赛老人的影像一直出现在老屋,再后来是已去世的男主人的鬼魅。说他们死去,是因为在世俗的眼中他们的肉体确实不存在了。但是他们却能一次一次出现,并且是以活着时的状态出现,带来睿智,带来启发,带来预言,能看到的人会看到他们,不该看到的人不会看到他们。与其说这是一部玄幻小说,不如理解为这是一部早期的科幻小说。死去的人以一种光的形式存在,却能带来当时代人无非理解的东西。如果想象成这些人来自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空间,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穿越而来。有些特殊体会的人并不是死去了,他们去到了一个类似于更大宇宙的空间,所以才能比当代的人了解科技、未来的信息更多。包括家族里那位美丽的小姐,行为、思维完全是一种豁达的古怪,最后在家人的眼中微笑着以光的形式升空、消失。看起来好像耶稣的重身。

这就像现代观念中有一种关于“奇迹”的理论,人在不断洗涤自己心灵,会以一种奇迹的方式去到高于现在概念中的人间的这个层次。还有一种宇宙物理学理论谈到人也好,物也好,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光的集合。再科幻一点说,从物质性来说这个世界是虚幻存在的。

如果理解了这个背景再去读这本书,你会找到该书里面隐藏的更多内容,有的写的很随意、无关紧要。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是借着一个故事在传达他在自己生活的时代获得的某种超自然的理解。

胡说八道一下,不同观点不要攻击我才好[呲牙]

还有一种想法,作者在隐秘地传递一种信息,当然有缘人才能获取。里面的很多地方如同达芬奇密码一样。他们应该是同一种传播者,不同的表达。


艺轩翌峻


什么叫做读懂呢?我喜欢马尔克斯的每一部作品,但在有更深文学素养的人看来我或许都没看懂,尤其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或许我这个年纪无法懂得的爱情。但我喜欢他的文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乐趣,喜欢荒诞的故事带来瑰丽的想象世界,喜欢在其他的书中的故事里会穿插《百年孤独》中出现的人物,像电影中的彩蛋,或是作者与读者的默契,让人期待和兴奋。而他笔下的马孔多,在他的书中变得越来越立体。。。。

小说的创作,或许依赖于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历史背景,看小说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的是,只要你能看得懂故事,或是文字,都会以自己的经历相结合,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此时此刻你并不能明白,随着时间的增长,在某一刻,突然想起了小说中的故事,重新拿起小说去读,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也会读懂过去年纪不能明白的地方。一部优秀的小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去阅读都会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或是带来无尽的想象,或仅仅是奇特的文字叙述。

也许我仅仅看到的是无尽的孤独和奇幻的故事,而我喜欢就足够了。在我心里马克思永远是最优秀的小说家。


笨扶苏


团结、奋斗、拼搏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而不是荒诞、命运和孤独。

作者用冷静直至于残酷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刻画了拉美国家社会中荒诞离奇的现实。文字的背后潜藏着作者对民族命运深深地忧虑与期盼。

\r

男性成员的孤独寂寞,女性成员的纵情声色。\r

马孔多这个地方是拉美国家的缩影,二十世纪之前一直都是殖民地社会,在之前就是原始社会,当地的人民并不是没有反抗,却因为不得要领而徒劳无功。在此之前,拉美的人民更多的则是浑浑噩噩,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巨大的科技革命席卷浪潮来到了拉美,人们在科技中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希图跟上脚步,然而这个梦想还没有开始就被殖民主义无情地打破了,绝大多数了消沉了,他们继续浑浑噩噩,少部分觉醒者继续革命却无济于事。

\r

团结、奋斗、拼搏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而不是荒诞、命运和孤独。我们也许没有办法逃脱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千千万万的人齐心协力,必然可以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这也是马尔克斯对于拉美人民的一种企盼吧。

\r

事实上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卷走,就表达了:作者其实希望有一股力量可以把旧的拉美卷走,使他重获新生,而生于中国的我们也知道,除了人民,还有谁有这样的力量呢?



桥北江南


我今年30岁,这书我也读过,半懂不懂、似懂非懂,懂了仿佛又没懂,没懂感觉又懂了一点。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读懂了还是没读懂。
至于你懂不懂,读完这本书,就知道结果了。

01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著作

如果你读书的多了,就能发现,拉美文学、欧美文学、亚洲文学有很大不同(非洲作家的书我没读过)。

欧美文学,以经典著作代表,倾向于“基于现实写故事”,有很多事,其实在现实中都有发生,但欧美作家喜欢在事实基础上,添加点主观描述,批判和揭露一下。
亚洲文学,也是以畅销著作为代表,倾向于“以虚幻批判现实”,很多故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但又带那么一点现实的影子,但最终传达的还是人性方面的探讨。
而拉美文学,以前从来没什么风格和特点,但自从《百年孤独》横空出世,基本上奠定了拉美文学的主流风格,即魔幻现实主义。
特别喜欢用拉美独特的大背景、大历史的空间范畴,去构建一个超乎你详细的文学空间。即使是切·格瓦拉的自传书,你也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我其实很喜欢看拉美文学的书,因为和我们平常看的文学名著,风格截然不同。

02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人生亦然

在国内有一本书,名叫《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的也是一个家族的将近1个世纪以来的故事。

虽然风格和内容,与《百年孤独》不同,但故事主线和模式,却很相似。推荐你看一看。

但这类似的书籍,在我看来,都是在表达一个故事。人生在世,纵然有很多因素,生活、家庭等等,但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就是最好的体现。

因为,你自己过的开心幸福,你的家庭就会开心幸福。你自己足够优秀,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你自己足够强大,别人才会愿意和你交朋友。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你看,我絮絮叨叨写了这几百字,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因为《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也不知道自己读没读懂。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
欢迎【关注】我,一起拼命努力,实现加速崛起!

在下千城


首先,这个问题第一问有点那个。我们是不是应该读哪一本书,要看自己的喜欢和选择,不能因为某个人说了某句话而来决定,不管他是谁!第二问值得一答。的确是每个年龄段去读,每本书都会给你不同的感觉。 比如我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名著《红楼梦》,那是读几次就会有几次不同收获和感悟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 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歌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初读还是二十年前大学时期,当时读的的确是比较困难,读完只感觉与孤独并无多大关系,而是一大堆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文字又点繁琐,但还是看很热闹。上班后过了很多年偶然重读,忽然感觉完全不一样。也许是因为重读,对人物的情节发展不太新鲜,所以有点别的方面的看法。也许是因为自己年龄渐长,对人生的感悟更多,那一种孤独感明显袭来。

感觉书中人不管生活多繁华热闹,但每一个人都是极端孤独的。从家族第一人霍赛塞,到最后一个有着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精力充沛的乌苏拉老妈妈,到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从一出生他们就是孤独,然后越成长越孤独,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有的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最喜欢的人物奥雷良诺。

反观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父母亲友,有很多知心知己,但内心深处,何尝不是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有的人永远和许多人一起玩一起闹一起疯,可是心中的孤独感有谁能通过众人K歌就能抛却?一个人的独处并不是孤独,热闹的人群中的孤独才是孤独。越长大越孤单!这句歌词初听时不懂得,再听时,已是词中人!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孤独?个人认为这才是百年孤独最终的意义所在。无论是否孤独,生命总会成长、会不断延续。不要为了不孤独而去追求热烈,也不要因为孤独而更孤独,理解孤独反而坦然。就让我们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世间,率先敞开自己的胸怀,坦然平淡地走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