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都說讀不懂《百年孤獨》,30歲的人怎麼讀懂?有什麼感悟?

博書


前段時間剛讀完《百年孤獨》,我感覺不能說讀不懂吧。我今年26歲,也沒有很深的文學基礎,讀百年孤獨,就是因為在網上看到莫言在採訪中說的一句話:我讀完百年孤獨,才發現小說原來可以這麼寫。大概是這個意思。就因為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就買來讀完了。

先說結論吧,《百年孤獨》不愧是馬爾克斯獲得諾貝文學獎的作品,讀完有3個多月了,我現在還常常想起書裡的情節,回味無窮。

百年孤獨難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物的名稱複雜,而且是幾個名字來回混搭,所以讀起來容易弄混人物關係。但是通過畫出關係圖來理清人物關係,再讀書的就順暢很多。

先上我畫的“百年孤獨人物關係圖”

陳丹青說的讀不懂,可能是從文學角度出發?或者說是完全讀懂?或者別的方面。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想說《百年孤獨》非常值得一讀。

我們作為一般的讀者,讀一本書並需要說是完全讀懂才去讀,那麼多世界名著,誰敢說完完全全讀懂過一本書。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大多是有很深的時代歷史背景的,而且並不是以小說情節故事為主,更多的是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來表現一個時代,或者一種思想等。我國名著《紅樓夢》《西遊記》等,也是通過表面的故事來反映其所在的時代。但是有幾個人敢說完全讀懂了《紅樓夢》《西遊記》?

《百年孤獨》也是如此,馬爾克斯憑藉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重量級的書,我們買來讀一讀,有沒有必要呢?

下邊分享一下我讀完《百年孤獨》的感受。

《百年孤獨》描繪了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涵蓋了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的孤獨命運,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小說開篇第一句話,被稱為最偉大的開場白,被無數的小說家效仿。這句話包含了現在、過去和未來(“多年以後”、“回想”、“遙遠的下午”),還有兩個人物(上校和父親)兩件事情(面對行刑隊和見識冰塊)卻完美的融合在一句簡單的話裡。不僅概括了小說的情節,還設下了幾個懸念,真的非常厲害。

小說前半部分癲狂卻仍有勃勃生機,後半部分每次開卷都給人徹骨的寒意。而這前後的分界點,竟然是我不用再翻看人物關係圖譜的時候。是的,小說本身沒有上下卷之分,但是當你通過關係圖可以閱讀小說,然後被書中內容深深吸引,不用再看圖就理順人物情節時,你會發現書中的世界陡然風雲鉅變。所有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他們全都屬於“孤獨”。

小說具體故事情節我就不過多複述。我就說一下布恩迪亞家族裡的男人都反覆用“阿爾卡迪奧”和“奧雷里亞諾”這兩個名字,這個增加小說閱讀難度的事情,馬爾克斯的“別有用心”。

通讀全本後,我發現所有叫“阿爾卡迪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有事業心,但是命中註定都是悲劇結局。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是頭腦敏銳,富有洞察力。當我們閉上眼睛,用心去看所有的奧雷里亞諾和阿爾卡迪奧時,他們又都合成了同一個身影,他們雖各不相同,但無一不生活在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開闢的馬孔多的時代裡。

所有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被時間拋棄,被困在了百年之前的魔幻時代,即使死亡都無法掙脫孤獨的束縛。

吉普賽人、香蕉公司、洪水、颶風。冰塊、自動鋼琴、火車、飛機。

時間在歷史的年輪上匆匆而過,唯有馬孔多和這個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被颶風永遠的抹去了,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希望可以通過這篇簡單的文章,可以讓你再次翻看冷落在書架一角的《百年孤獨》,這真的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每每翻看都讓我感觸良多。

最後以馬爾克斯的一句話回答題主的問題,結束本篇。

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朱小寧同學


我的導師告訴我,有些書是要讀一輩子的,要反覆讀。

我也是差不多30歲了,但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是23歲,第二次讀是26歲,第三次還沒開始讀,也許可以在30歲時再讀一次。


01 別人讀不懂《百年孤獨》,不代表沒有必要去讀

我跟不少人聊過這本書,幾乎所有讀過的人,都來告訴我:讀不懂!

但是事實上,當我對他們進行提問,或提起書中某個點時,他們總能侃侃而談大半段。

所以,你看,表面上你說的看不懂,其實還是看懂了一些的。不然,你不會有疑惑。

有疑惑,你就會想著去解決。而答案,就是建立在你讀書+思考的基礎上,也是你“讀懂”的部分。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地位,自不用說。

它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並且有了這麼多角度的研究。足以說明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書,不是說“看懂了”,就真的“看懂了”。

如果一本被大眾都能完全(一眼)“看懂”的書,可能也激不起你的興趣和慾望去讀,是吧?這樣的書讀來可能也沒有挑戰性,也沒有意義。


02 30歲怎麼讀懂?要明白,年齡不是你讀不讀的懂的限制,閱讀和期待視野才是

西方文論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叫“接受美學”,代表人物是姚斯,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期待視野。

何為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是站在讀者為接受主體的角度,說明了接受者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審美趣味等,在心理上已經形成了既定的思維指向和觀念認知。

因而,我們在閱讀和接受一本書之前,其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預估和期盼。

在30歲這個年齡層,人生經歷、閱歷、對世界的許多認知,會和十幾歲二十幾歲是不一樣的。但有些人或許在30歲之前,就已經經歷了種種人生大事和問題,在30歲之前也可能會得到和別人30歲之後才有的想法。也可以說是所謂的“心老”。

每個年齡段,讀同一本書,都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思考。而這些思考,都是寶貴的。

我們應該在不斷的閱讀和經歷中,豐富自己的自身素養,擴展自己的認知領域。

03 《百年孤獨》,一個家族的百年覆滅史

我不知道別人讀這本書是什麼感覺,但兩次讀完給我的感觸都是——非常淒涼。第二次更甚。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以一個外來家族的百年故事,從落地生根到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來探討人生、自由、社會、民族命運等問題。

故事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基於現實基礎上的故事,被誇張、變形,充斥著神話和民間傳說。作者的這些“陌生化”的行為,增加了閱讀的障礙。

除此之外,就是不斷重複和循壞的名字。奧雷里亞諾、何塞、蕾梅黛絲……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有人苦笑著猜測:是不是馬爾克斯太懶得起名了,才這樣一直重複重複?

如果真是這麼簡單就好了。但很明顯不是,這些重複的名字,就像是魔咒一樣,那個百年家族的詛咒,一直盤桓在所有人的上頭。他們想要逃離,擺脫,卻怎麼也擺脫不出這個怪圈。

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是不斷地抗爭命運,又一次次落入命運的圈套。就像俄狄浦斯王的命運悲劇一樣。

但也正是這樣,更讓人覺得這個故事恢弘且悲壯。吸引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想要弄明白,作者為什麼要讓他的人物變這樣。


關於《百年孤獨》的解讀和研究,其實有很多,從不同理論視角,但是,只有自己去讀了,去思考,得到的,才是自己的。


祝好~

以上,謝謝閱讀。

2019/7/10 當歸


千曲曉笙


諾貝爾文學獎1982年的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百年孤獨》就是他寫的小說。

《百年孤獨》中磅礴的敘事,龐大的人物譜系讓他獲得了許多讀者的讚譽。但許多人看完第一遍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太難讀。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虛構了一個加勒比海岸邊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上,恩迪亞家族期待人在這個小鎮上生活的傳奇經歷,以及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書中每個人的故事都能讓人感覺到孤獨的影子。馬爾克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各種神奇怪誕的情節、人物,甚至超自然的現象,都插入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幻覺和現實混淆在一起,讓人感到如墜雲裡霧裡。



此外馬爾克斯收到了威廉福克納的影響將意識有的創作手法融入了《百年孤獨》之中。意識流,就是說想寫到哪就寫到哪,通過人物意識的活動,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跟傳統小說,按照敘事邏輯講故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而且,書里人物的名字一般都很相似而且很長,再加上運用了一些倒敘的手法《百年孤獨》難以讀懂就不奇怪了。


年輕的讀者只需要跟著作者的思路走,把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家族第七代人以及主要的人物爾蘇拉.伊瓜蘭.麗貝卡等每個人的身上發生的事情當做一個獨立的故事來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理解故事的角度不同,看書的著眼點也會不同,對《百年孤獨》的理解也不可能相同。

喜歡這本書的人可以多讀幾遍,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能促進理解。


總叨叨


《百年孤獨》這部小說前些年讀過,但不知道書裡說了些什麼,說它像《西遊記》吧可裡邊的故事很現實,說它像《水滸傳》吧可裡邊的故事充滿魔幻,後來通過查相關資料才知道這叫“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這部小說裡的故事人物都很“奇葩”,是描寫布恩迪亞一家人在馬孔多小鎮的百年孤獨史,現在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布恩迪亞一家六代奇葩人奇葩事:

第一代人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後裔,他同妻子烏爾蘇拉為擺脫魔幻和孤獨的困擾輾轉遷徙來到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可是後來發現這個地方四面環水與世隔絕,為了擺脫孤獨曾做出巨大努力,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宣佈“我們將活活爛掉在這裡!”

第二代奧雷里亞諾在她娘肚子裡能發出笑聲,出生後和十七個女人姘居生下十七個男孩;他的妹妹阿瑪蘭妲為了擺脫孤獨苦悶和侄兒交媾。

第三代奧雷里亞諾·何塞,瘋狂愛戀生母和姑母,因無法得到滿足而孤獨,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第四代美人蕾梅黛絲楚楚動人,身發奇香,男人聞之則死。她世事洞明,最後神奇地抓著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奧裡雷亞諾第二則只要和情婦交媾就六畜興旺,只要和妻子同居就家業敗落。

第五代奧雷里亞諾第二的女兒梅梅愛上機車修理工馬烏里肖·巴比倫,當這位修理工爬上梅梅家房頂的時候被梅梅家惡魔保鏢擊中後背,馬烏里肖臥床不起,孤獨至死。梅梅的妹妹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倒給家族帶來了些許希望。

第六代梅梅的私生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和姨母阿馬蘭妲·烏爾蘇拉亂倫生子,然而新生兒竟然長著一條粗大的豬尾巴,剛一出生就被蜂擁而來的螞蟻吃掉了。

好了,就說這些奇葩事和奇葩人,當然發生在布恩迪亞家族的讓讀者驚心動魄目不暇接的魔幻事件貫穿全書,當我讀了幾遍後才知道了書裡的內涵。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是描寫1820年以後100年的興衰往事,而正是這個時期哥倫比亞內戰如火如荼,弄的老百姓顛沛流離生靈塗炭,再加之老百姓愚昧無知無所適從惶惶不可終日,故此這《百年孤獨》就不難理解了。他(她)們把殘酷的現實魔幻化,把魔幻下的現實又明朗化,這就是所謂“魔幻現實主義”的真諦。

《百年孤獨》的作者叫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2014年去世,享年83歲,他的《百年孤獨》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旭陽1954


讀了兩遍這本書,兩次間間隔了幾年。

第一次讀完的時候,除了對故事情節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外,完全無感。讀其它的世界名著的時候多少會有些精神上的收穫,會有所思考,唯獨這本書,沒有任何情感或思想上的聯結,也沒有任何一個點觸動自己去思考。這是我看的最痛苦最沮喪的一本書,但還是逼著自己把它看完了。


多年後再看第二遍,感受跟第一次讀看不一樣,比如在經歷了親人的去世後,對下面這段以前無感的話現在有了新的領悟: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你沒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有人說,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收穫。我想是因為我們的經驗,閱歷,認知在改變,因此可以在同一本書看到不一樣的點。而是否讀懂,有時候也許與年齡無關,而與人生經歷,認知有關,還有讀書的方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一本書,如果與當下的自己無法產生聯結,不如暫時放置一邊,待以後再看。能與當下的你產生聯結的書,才更容易從中有所得。


多維人生dovilife


《百年孤獨》裡面一直有一個副線,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一個吉普賽老人的影像一直出現在老屋,再後來是已去世的男主人的鬼魅。說他們死去,是因為在世俗的眼中他們的肉體確實不存在了。但是他們卻能一次一次出現,並且是以活著時的狀態出現,帶來睿智,帶來啟發,帶來預言,能看到的人會看到他們,不該看到的人不會看到他們。與其說這是一部玄幻小說,不如理解為這是一部早期的科幻小說。死去的人以一種光的形式存在,卻能帶來當時代人無非理解的東西。如果想象成這些人來自另一個世界、另一個空間,可以在特定的時間穿越而來。有些特殊體會的人並不是死去了,他們去到了一個類似於更大宇宙的空間,所以才能比當代的人瞭解科技、未來的信息更多。包括家族裡那位美麗的小姐,行為、思維完全是一種豁達的古怪,最後在家人的眼中微笑著以光的形式升空、消失。看起來好像耶穌的重身。

這就像現代觀念中有一種關於“奇蹟”的理論,人在不斷洗滌自己心靈,會以一種奇蹟的方式去到高於現在概念中的人間的這個層次。還有一種宇宙物理學理論談到人也好,物也好,都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光的集合。再科幻一點說,從物質性來說這個世界是虛幻存在的。

如果理解了這個背景再去讀這本書,你會找到該書裡面隱藏的更多內容,有的寫的很隨意、無關緊要。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是藉著一個故事在傳達他在自己生活的時代獲得的某種超自然的理解。

胡說八道一下,不同觀點不要攻擊我才好[呲牙]

還有一種想法,作者在隱秘地傳遞一種信息,當然有緣人才能獲取。裡面的很多地方如同達芬奇密碼一樣。他們應該是同一種傳播者,不同的表達。


藝軒翌峻


什麼叫做讀懂呢?我喜歡馬爾克斯的每一部作品,但在有更深文學素養的人看來我或許都沒看懂,尤其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或許我這個年紀無法懂得的愛情。但我喜歡他的文字,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樂趣,喜歡荒誕的故事帶來瑰麗的想象世界,喜歡在其他的書中的故事裡會穿插《百年孤獨》中出現的人物,像電影中的彩蛋,或是作者與讀者的默契,讓人期待和興奮。而他筆下的馬孔多,在他的書中變得越來越立體。。。。

小說的創作,或許依賴於作者的生長環境和歷史背景,看小說與其他藝術作品不同的是,只要你能看得懂故事,或是文字,都會以自己的經歷相結合,有自己的理解。或許此時此刻你並不能明白,隨著時間的增長,在某一刻,突然想起了小說中的故事,重新拿起小說去讀,又會有不一樣的體會,也會讀懂過去年紀不能明白的地方。一部優秀的小說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就是無論在哪個時代去閱讀都會讓人產生共鳴和思考,或是帶來無盡的想象,或僅僅是奇特的文字敘述。

也許我僅僅看到的是無盡的孤獨和奇幻的故事,而我喜歡就足夠了。在我心裡馬克思永遠是最優秀的小說家。


笨扶蘇


團結、奮鬥、拼搏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題,而不是荒誕、命運和孤獨。

作者用冷靜直至於殘酷的筆法,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刻畫了拉美國家社會中荒誕離奇的現實。文字的背後潛藏著作者對民族命運深深地憂慮與期盼。

\r

男性成員的孤獨寂寞,女性成員的縱情聲色。\r

馬孔多這個地方是拉美國家的縮影,二十世紀之前一直都是殖民地社會,在之前就是原始社會,當地的人民並不是沒有反抗,卻因為不得要領而徒勞無功。在此之前,拉美的人民更多的則是渾渾噩噩,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巨大的科技革命席捲浪潮來到了拉美,人們在科技中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希圖跟上腳步,然而這個夢想還沒有開始就被殖民主義無情地打破了,絕大多數了消沉了,他們繼續渾渾噩噩,少部分覺醒者繼續革命卻無濟於事。

\r

團結、奮鬥、拼搏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題,而不是荒誕、命運和孤獨。我們也許沒有辦法逃脫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齊心協力,必然可以改變民族和國家的命運,這也是馬爾克斯對於拉美人民的一種企盼吧。

\r

事實上最後馬孔多被颶風捲走,就表達了:作者其實希望有一股力量可以把舊的拉美捲走,使他重獲新生,而生於中國的我們也知道,除了人民,還有誰有這樣的力量呢?



橋北江南


我今年30歲,這書我也讀過,半懂不懂、似懂非懂,懂了彷彿又沒懂,沒懂感覺又懂了一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讀懂了還是沒讀懂。
至於你懂不懂,讀完這本書,就知道結果了。

01

《百年孤獨》,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著作

如果你讀書的多了,就能發現,拉美文學、歐美文學、亞洲文學有很大不同(非洲作家的書我沒讀過)。

歐美文學,以經典著作代表,傾向於“基於現實寫故事”,有很多事,其實在現實中都有發生,但歐美作家喜歡在事實基礎上,添加點主觀描述,批判和揭露一下。
亞洲文學,也是以暢銷著作為代表,傾向於“以虛幻批判現實”,很多故事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但又帶那麼一點現實的影子,但最終傳達的還是人性方面的探討。
而拉美文學,以前從來沒什麼風格和特點,但自從《百年孤獨》橫空出世,基本上奠定了拉美文學的主流風格,即魔幻現實主義。
特別喜歡用拉美獨特的大背景、大歷史的空間範疇,去構建一個超乎你詳細的文學空間。即使是切·格瓦拉的自傳書,你也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我其實很喜歡看拉美文學的書,因為和我們平常看的文學名著,風格截然不同。

02

百年孤獨,孤獨百年,人生亦然

在國內有一本書,名叫《額爾古納河右岸》,講述的也是一個家族的將近1個世紀以來的故事。

雖然風格和內容,與《百年孤獨》不同,但故事主線和模式,卻很相似。推薦你看一看。

但這類似的書籍,在我看來,都是在表達一個故事。人生在世,縱然有很多因素,生活、家庭等等,但自己過得開心、幸福,就是最好的體現。

因為,你自己過的開心幸福,你的家庭就會開心幸福。你自己足夠優秀,你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好。你自己足夠強大,別人才會願意和你交朋友。

所以,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你看,我絮絮叨叨寫了這幾百字,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了什麼。因為《百年孤獨》這本書,我也不知道自己讀沒讀懂。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
歡迎【關注】我,一起拼命努力,實現加速崛起!

在下千城


首先,這個問題第一問有點那個。我們是不是應該讀哪一本書,要看自己的喜歡和選擇,不能因為某個人說了某句話而來決定,不管他是誰!第二問值得一答。的確是每個年齡段去讀,每本書都會給你不同的感覺。 比如我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名著《紅樓夢》,那是讀幾次就會有幾次不同收穫和感悟的。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 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歌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初讀還是二十年前大學時期,當時讀的的確是比較困難,讀完只感覺與孤獨並無多大關係,而是一大堆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文字又點繁瑣,但還是看很熱鬧。上班後過了很多年偶然重讀,忽然感覺完全不一樣。也許是因為重讀,對人物的情節發展不太新鮮,所以有點別的方面的看法。也許是因為自己年齡漸長,對人生的感悟更多,那一種孤獨感明顯襲來。

感覺書中人不管生活多繁華熱鬧,但每一個人都是極端孤獨的。從家族第一人霍賽塞,到最後一個有著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精力充沛的烏蘇拉老媽媽,到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從一出生他們就是孤獨,然後越成長越孤獨,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有的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最喜歡的人物奧雷良諾。

反觀自己,我們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父母親友,有很多知心知己,但內心深處,何嘗不是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孤獨的行者?

有的人永遠和許多人一起玩一起鬧一起瘋,可是心中的孤獨感有誰能通過眾人K歌就能拋卻?一個人的獨處並不是孤獨,熱鬧的人群中的孤獨才是孤獨。越長大越孤單!這句歌詞初聽時不懂得,再聽時,已是詞中人!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孤獨?個人認為這才是百年孤獨最終的意義所在。無論是否孤獨,生命總會成長、會不斷延續。不要為了不孤獨而去追求熱烈,也不要因為孤獨而更孤獨,理解孤獨反而坦然。就讓我們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世間,率先敞開自己的胸懷,坦然平淡地走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