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名錄·商洛道情戲

商洛道情戲是流傳於陝西省商洛市的民間戲曲形式,有千餘年的歷史淵源,紮根於民間,與廣大漢族勞動人民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是人民群眾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

陝西非遺名錄·商洛道情戲

商洛市位於陝西東南部鄂豫陝三省交界處,以境內商山洛水而得名,地處秦頭楚尾,山明水秀,人傑地靈,風土人情兼北方粗曠,融南方靈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格。上世紀50年代,商洛道情興起,商洛道情起源於我國道教化緣時的誦經調,是陝西道情的始祖,現廣泛流傳於商洛鎮安、柞水、山陽、商州、丹鳳、洛南、商南等城鎮鄉村。

陝西非遺名錄·商洛道情戲

商洛道情戲起源於我國唐代道教道士說唱情理之曲調,自唐代以來即開始廣為流傳,經過長期演變,逐漸成長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劇種,明崇禎年間,白米蟲曾到商洛演唱道情(《陝西戲曲總志》);1956年陝西省皮影匯演,大會專家考證商洛道情是陝西道情的始祖(《商洛文史資料》);清同治七年,洛南桑嶺人張天泰辦的皮影班,人經四代;清光緒八年(1882年),丹鳳竹林關人徐明啟的成順班,從父輩起傳世五代。建國後,這個民間小戲種類,才真正煥發了新的生機,被專業劇團搬上了戲劇舞臺,經過挖掘整理,繼承改良,變化發展三個不同階段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1958年商洛劇團整理“道情”傳統劇《一文錢》《水潑大紅袍》《隔門賢》等並搬上舞臺,之後相繼移植、上演了《紅湖赤衛隊》《梁山伯與祝英臺》,現代劇《山花姑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等劇,邁出了新的一步。1960年《一文錢》搬上銀幕,影片發行國內及新加坡。1989年,商洛劇團的《農家媳婦》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匯演,一舉奪得創作、演出、演員、舞美、導演五個一等獎,音樂二等獎。

陝西非遺名錄·商洛道情戲

商洛道情風格獨特,表現力豐富,渲染力強烈,它不僅音樂豐富,旋律質樸,語言真切,個性鮮明,而且貼近百姓生活,鄉土氣息濃郁,因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商洛道情戲音樂結構的藝術特點更是獨具特色:

1、唱板。

有慢板、緊板(又名撩子代板)、二八板(即“二六板”)、轆子、尖板、滾白、嘛韻(亦稱“嘛簧”即後臺伴唱幫腔)。分歡音韻、苦音韻、回頭韻、花花韻四種。各唱板又有歡音、苦音之分。唯“滾白”只有苦音。嘛韻是道情劇種獨特風格之一。在傳統唱腔中多為兩句一嘛韻,亦有多句嘛韻的“串句”形式,也有多句不定數定韻的。絃樂曲牌有[鮮花開](又名“遊花園”)、[開板]、[八板]、[雪花飄]、[分點子]、[梳妝檯]、[雙放牛]、[遊板](即“遊弦”)等;嗩吶曲牌:[流水空場](又名“擺場”)、[地留]、[娃娃]、[石榴花]、[大開門]、[毛毛點]、[點將]、[緊慢因緣]、[三眼腔]等;板頭有大起板、小安板、尖板(藝人稱“安頭”)等。

2、唱腔規律。

慢板,過門後靜板,開口於強拍;二八板,過門完後開口於後半拍;緊板,過門完緊接著開口;尖板,緊打慢唱,開口較自由。以“說唱體”(靜板)為主要形式,唱詞平易通俗,唱腔清新幽雅。旋律婉轉、開朗、節奏自由明快。搬上戲曲舞臺後,吸收一些民間音樂素材,對原“靜板”唱腔,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提高。嘛簧也作了改革,分別採用男幫男、女幫女、二部或三部合唱形式。唱腔解決了男女同腔同調的歷史難題,適度提高音域,採用移調、轉調等伴奏法,使其風格更為豐富。

3、伴奏樂器。

文樂有:二股弦、低音板胡、二胡、曲笛、反調板胡;武場有漁鼓、簡板、鼓板、大鑼、大鈸、皮梆子、水水等。領樂為漁鼓、板胡。

紮根於民間的商洛道情戲,自古至今,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伴隨著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發展至今。

陝西非遺名錄·商洛道情戲

陝西非遺名錄·商洛道情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