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梅姨歷經三年都無法脫歐而鮑里斯這麼快就搞定了?

ZZC6712


在去年底的英國大選中,約翰遜所在的保守黨獲得大勝,這將意味著,英國脫歐進程已接近尾聲,有英國問題專家表示,自從英國的脫歐大戲拉開帷幕之後,英國經歷了三次大選,不過,與前兩任首相不同的是,約翰遜這次贏得議會下院絕對多數席位,手上有足夠的籌碼,用來結束脫歐這場長跑;



從這個角度來看,特雷莎梅之所以功敗垂成,其主要原因是,她的執政時期,沒能贏得下議院的絕對多數席位,工黨就可以在下議院當中,最大程度的是很保守黨,這就造成了特雷莎梅提出的脫歐方案,始終在下議院無法通過,一直在做無用功;


自從約翰遜當選英國首相以來,就一直以率領英國完成脫歐為己任,而對於約翰遜來說,最好的脫歐方式就是無協議脫歐,也就是所謂的硬脫歐,然而接連不斷的挫折讓約翰遜受傷不已,硬脫歐似乎已經無法實現,就連約翰遜本人,也可能面臨著被彈劾的風險,然而,就在脫歐大限將至之時,鮑里斯約翰遜向歐盟提出了脫歐的最終方案,在這份方案中圍繞最要緊的北愛爾蘭邊境核心議題;

約翰遜用4年雙邊界的方案代替早前備受爭議的備份安排,約翰遜強硬的表示,英國已經做出了最大讓步,如果歐盟不作出讓步,那麼英國就將直接硬脫歐;所謂的4年雙邊界,指的就是在愛爾蘭海上有一條北愛爾蘭地區,和英國其他地區之間的監管檢查邊界,另一條邊界是在北愛爾蘭地區 和愛爾蘭之間設置海關檢查;這樣一來,約翰遜至少迎合了一半以上的英國民眾呼聲,就在2020年1月9日,英國下議院終於通過了脫歐法案文本,緊接著,1月29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以621票贊成,49票反對,13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對英國脫歐協議的投票;



這將意味著,約翰遜成功帶領英國,完成了最終的脫歐,接下來,將會有一年的脫歐過渡期,以用於英國和歐盟雙方,就英歐未來關係達成最終協議,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說到底就是,約翰遜絕對多數席位,這樣一來,他手上就有足夠的籌碼,用來結束脫歐這場長跑。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小柳聊聊兵



特雷莎.梅脫歐脫了三年,不僅沒脫成,還把自己的首相大位給脫沒了,淪為英國議會下院的普普通通的後座議員。而不被看好的持硬脫歐立場的約翰遜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脫歐大業,特雷莎.梅成了約翰遜的脫歐背景板。

為什麼特雷莎.梅失敗了,約翰遜卻成功了?因為特雷莎.梅假脫歐(軟脫歐立場),早就被人看穿了,根本無法戰勝三大“敵人”:議會勁敵、主要反對派工黨;執政黨保守黨中的留歐派勢力;歐盟。

去年,脫歐三連敗的特雷莎.梅讓英國人失望,迷茫,保守黨內的各大勢力對她的信心消失貽盡,逼迫她辭去首相職務,原倫敦市長、外交大臣約翰遜贏得了保守黨黨魁的選舉,接任英國首相。


約翰遜是硬脫歐的旗幟性人物,就任首相後宣勢硬脫歐到底,由於立場堅定,政治手腕也比特雷莎.梅高明,在與歐盟的博弈中很快就扭轉了英國的劣勢,先後迫使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原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大佬作出了讓步,約翰遜的脫歐成功了一半。

但約翰遜的脫歐方案在英國下議院表決時遭到保守黨內的留歐派與主要反對派工黨的雙重阻擊,一敗再敗。

這時,約翰遜展現了他果敢、強硬的一面,開除了反對他硬脫歐的多位保守黨議員,清除了黨內的反對勢力,提升了保守黨的純潔性、團結性與戰鬥力,助為脫歐成功。

約翰遜清除黨內毒瘤的副作用是保守黨喪失了在議會下院的多數席位優勢,被反對派出臺法案禁止他硬脫歐,他的2019年10月31日硬脫歐的計劃失敗了,工黨時任領袖科爾賓贏了。


約翰遜沒有氣餒,也沒有辭去首相職務,繼續戰鬥,並不敢硬脫歐的初衷,政治立場十分堅定,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隨後,約翰遜向科爾賓下戰書,要求提前舉行議會選舉,併成功迫使科爾賓同意2019年12月初舉行議會大選,結果,約翰遜率領的保守黨大獲全勝,所得議席遠超單獨執政的半數,議會再也無法阻止他硬脫歐了。

2020年1月30日,歐洲議會批准了英國脫歐,英國正式離開了歐盟,去過自己的小日子,約翰遜也由此成為英國近年來最亮眼的首相,對此,特雷莎.梅肯定心中五味雜陳。


飛狼


並不是鮑里斯比梅姨牛,而是梅姨“栽的樹”,被鮑里斯摘了“桃子”。


想要弄清楚為什麼鮑里斯可以這麼快搞定梅姨一直未能解決的脫歐問題,有幾個點咱們必須要回顧一下。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

隨著經濟全球化到來,國際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而歐盟現在的成員國越來越多,對英國來說負擔也越來越重。

英國人普遍認為,如果英國將自己與歐盟捆綁的越緊密,不僅被束縛了,還對自身利益形成巨大損害,所以脫歐幾乎是必然結果。

回顧梅姨的努力

在上任兩年多的時間裡,梅姨一直為脫歐勞心勞力,她因脫歐而上臺,後又因脫歐而辭職,這一路走來可謂是異常艱辛,困難重重。

2016年6月,特蕾莎•梅參與了英國首相的競選。23日,英國搞脫歐公投當時,英國人民以52%對48%支持脫歐。


隨即,卡梅倫辭職,特蕾莎•梅就此上位,並發表講話:“脫歐意味著脫歐,我們將從中取得成功,英國將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到後來,梅姨一直都無法做到脫歐,再後來宣佈延期脫歐,直到梅姨辭職。不得不感慨,梅姨是成也脫歐敗也脫歐!梅姨下來了,於是這個“脫歐”的重任落到了鮑里斯的肩上。

鮑里斯如何成功摘到了“桃子”

約翰遜所領導的是保守黨,而在2016年梅姨上任,各政黨之間的矛盾也已經激化,梅姨很難從中協調各方面關係。

而鮑里斯所領導的保守黨,在脫歐問題上傾向於強硬脫歐,隨著保守黨控制了英國下議院議會多數席位,這也意味著從下議院通過脫歐法案的概率大大增加。

鮑里斯始終堅持“硬脫歐”立場,在成為新首相之初,鮑里斯曾向英國民眾承諾:今年10月31日無論有無協議,都會準時脫歐。


在很多人看來,前任首相特蕾莎·梅三年都沒有完成的事情,鮑里斯想在三個月內做到,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從如今的結果來看,鮑里斯確實做到了,他為脫歐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這裡面有很大部分是梅姨前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英國在這三年中無法通過脫歐法案就是因為下議院的工黨反對脫歐,因此在脫歐法案上不斷扯皮攪局。而正是這樣的行為,也徹底讓科爾賓所領導的工黨失去了下議院的控制席位,從而為脫歐掃清了障礙。

控制下議院多數席位的執政黨,很輕鬆推動下議院通過了脫歐法案,而鮑里斯也得以快速解決英國多年來的難題。

不過這樣的法案雖然是通過了,或許對鮑里斯來說還會有更棘手的問題要處理。那就是蘇格蘭人民公投獨立,和北愛爾蘭分離隱患,這些都是脫歐後遺症,也是英國未來的麻煩!


 


花木童說史


兩個原因。一是英國人厭倦了,急迫希望結束脫歐鬧劇;二是約翰遜手腕比梅姨更狠。

2016年卡梅倫陰溝裡翻船後,特雷莎·梅臨危受命。從2017年到2019年,梅姨跟歐盟大約談了整整兩年。

在這兩年時間裡面,英國政府基本跟歐盟達成了脫歐協議。現任首相約翰遜提交的這份脫歐協議,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梅姨和歐盟談下來的。約翰遜幾乎就只改了一處,那就是他拿掉了關於北愛爾蘭的“後備協議”

所謂“後備協議”,簡單來說,就是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不能出現“硬邊界”

我們知道,歐盟成員國之間有國界,但形同虛設,並沒有邊防軍和海關把守。這種國界我們稱之為“軟邊界”。

英國脫歐後,它與歐盟國家之間的軟邊界自然就不存在了,必然就要恢復到之前的硬邊界形態。

當然,英國是個島國,它天然就有實施硬邊界的條件。但是由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都在愛爾蘭島上,而且雙方經濟交往密切,所以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邊界問題處理,這才是梅姨和英國議會一直達不成共識的關鍵。



按照歐盟的要求,要保證愛爾蘭和北愛之間不出現硬邊界,即人員商品自由流通,那英國就得采用歐盟的標準。而這就相當於把英國鎖在了歐盟自貿協議裡,英國無法完全實施自己的標準,也不能單獨和其他國家締結貿易協議。

如此一來,英國等於沒脫歐,它還是要受到歐盟的掣肘。

所以梅姨的這條“後備協議”,在英國議會內部的非議之聲極大。實際上就是因為這條協議,梅姨的脫歐協議被議會否決三次,另外她還吃了兩次議會的不信任投票。

其實梅姨也不是沒反擊過,她在剛上任不久就意識到議會里留歐派掣肘頗多,根本沒辦法展開工作。於是,她果斷解散議會提前大選,但結果非但沒能把留歐派踢出去,反而丟了議會多數席位。

好,那為啥約翰遜提前大選成功了,梅姨卻失敗了呢?

其實原因就在於前面說的兩點,一是兩人的時機不同。

梅姨提前大選的時候,很多英國人還對英國脫歐這事沒弄明白,很多人沒搞明白啥是脫歐就投了票。結果後悔的人也不在少數,投票就跟玩一樣。既然不能二次公投,他們就把大選當成了阻止英國脫歐的機會。領導脫歐的梅姨自然慘敗。

到了約翰遜這,脫歐已經拖了太長時間。英國人也覺得沒臉了,只希望儘快把脫歐辦完這事辦完,所以投票時,就把留歐派趕了出去。可以這麼說,英國脫歐三年半,大概得是有三年時間是花在了議會扯皮上。

第二,就是約翰遜更狠,他直接拿掉了“後備協議”,搞定了議會,脫歐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約翰遜拿掉梅姨的“後備協議”,但他的新協議其實也沒好到哪去。

為了保證北愛爾蘭不出現硬邊界,約翰遜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邊界依然如故,英國在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之間劃了一道邊界線

也就是說,從明年元月一號開始,從大不列顛島進入北愛爾蘭的商品,都要先支付歐盟進口稅,如果貨物留在北愛爾蘭而不進入歐盟,英國政府就會把稅款再退回去。人員和資本的流動也是類似。

相當於,北愛爾蘭變成了英國的一個“特區”。


不得不說,約翰遜這個解決方案其實是夠粗暴的,為了脫歐,真的是下本錢了。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他難道沒想過,讓北愛爾蘭以這種形式繼續留在了歐盟,北愛爾蘭人算是歐盟公民還是英國國民呢?或者兩個都是?長此以往,北愛爾蘭跟愛爾蘭摩擦出了感情,合併了咋辦?

假如北愛爾蘭出問題了,一向傾向於留歐的蘇格蘭會不會也要求這樣的待遇呢?英國又該咋辦?

從記者採訪約翰遜,問他如何看待蘇格蘭要公投,他直接回復不同意來看,我覺得他沒深層次的考慮過這個問題。

或者,他可能考慮了,那就是深層次與美國合作,找美國撐腰。


另外,雖然英國脫歐已成定局,不會再有變數了。但這並不代表英國從現在開始就立即恢復了“自由身”。

因為根據英國和歐盟達成的協議,從今天到今年年底(12月31號),英國和歐盟的關係還有一個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在這段時間內,英國仍然受歐盟約束,比如英國今年內還是不能單獨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締結貿易協議,而必須要先理清與歐盟的貿易關係。

除了貿易關係外,英國和歐盟還要在過渡期裡理清其他方面的關係。比如:數據共享和國防安全關係、航空管控和安全標準、漁業水域准入、電力和燃氣供應等等。

這就和合夥人一樣,要明算帳。任何瑣碎的小事都得理清楚,否則,以後說不清楚。

歐盟與約翰遜談判時,起先覺得11個月時間可能有點緊,願意為英國寬限期限。但約翰遜貌似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明確表態不會延長“過渡期”。

從這也可以看出,約翰遜為了脫歐,那是真捨得下本錢。鑑於應該保守黨已經佔據議會多數席位,不出意外的話,明年英國必然會徹底脫離歐盟。


Mer86


英國脫歐是一場鬧劇。假吵架變成真離婚,始作俑者卡梅倫當時在唐寧街手裡都拿著啤酒準備和團隊慶祝公投不成功,沒想到最後一刻各種偶然因素做崇,假戲真做,脫歐派以極小的優勢勝利,卡梅倫只能灰頭土臉的辭職走人,留下一地的爛攤子。


而接任的梅姨其實是騎牆派,她本身不想脫歐,所以就裹挾著各種內外矛盾,明裡強硬的談判,暗裡希望能夠再搞一輪公投,把英國留在歐盟。


不曾想到,“潘多拉魔盒”一打開,就不是任何人能夠控制住的了。隨著脫歐的一輪輪鬧劇,英國政治和社會領域的各種危機方式像演大戲一樣一處處呈現在國際舞臺。英國整個社會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分裂,英國的國際聲譽也大大受損。


舉個例子,連歐洲人在聚會道別時都發明瞭一個新的道別方法,除了普通的再見Good-Bye, 還有一種叫 British Goodbye, 意思就是我雖然說了道別,但是還欲走換休,再一輪輪的喝個十杯八杯的,至於最後是不是真走,看心情嘍。


鮑里斯是在這種情況下接任首相的。除了他是一個堅定的脫歐派這個背景,他其實必須果斷的做出決定,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保守黨內部,留歐派和強硬疑歐派的分歧愈演愈烈,極端的都有可能會組織新的右翼政黨,直接導致保守黨分裂,大不列顛北愛爾蘭王國的另外幾個小兄弟蘇格拉、北愛爾蘭都蠢蠢欲動的挑起獨立的話頭。


而社會民眾看了四年笑話,不管留歐的還是脫歐的都一肚子怨氣,也需要最終有個結果了。


鮑里斯只是臨門一腳而已。再拖下去的話,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就真的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成為一個供全世界插科打諢的小丑了。


至於脫歐的結果,還用說麼?英國損失慘重,歐盟損失也慘重。但好歹是和平分家了。


想當年英國加入歐盟時,戴高樂火眼如炬,連續兩次把英國擋在門外。以至於英國只能拖到戴高樂去世之後,才能順利加入歐盟。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之前,我們工作中跟英國人打交道的時候,每次他們說要從英國飛到某個歐洲城市的時候,從來都是不假思索的說,我們要從英國飛歐洲了。


言外之意,歐洲是歐洲,英國永遠都是大英帝國,最不濟,我們也是大英聯邦。歐盟?佔便宜的時候我們有一份,遇到麻煩的時候,趕緊閃人唄。


脫歐事件會是二戰後英國再一次實質性衰落的轉折點。


二十四個史


性格即命運,這是他們各自的性格和外界環境決定的,梅姨脫歐不成,而鮑里斯就快刀斬亂麻搞定脫歐事務。


先說說梅姨和鮑里斯的性格不同之處:

梅姨的性格雖然強勢,但她是想達成一個各方都滿意的脫歐方案,理論上是圓滿的方案,實際上根本不可能;

而鮑里斯就堅持要脫歐,哪怕是沒有協議的硬脫歐,目標明確,反而容易達成。


脫歐公投是2016年6月23日進行,當時的卡梅倫為了對外顯示英國在歐盟的重要性,對內要彌合脫歐和留歐的分歧而搞的,他的本意是通過脫歐公投嚇唬一下歐盟,讓歐盟給於英國更多的自主權和好處,在英國也可以樹立留歐派的權威,卡梅倫本人是堅定的留歐派。

卡梅倫灰溜溜的下臺,外表強勢的梅姨上臺,幫忙收拾脫歐公投的殘局,就是完成英國和歐盟的脫歐談判,讓英國順利脫歐;


當時英國因為脫歐公投,分成三類觀點:

留歐派,人數雖然最多,但沒有過半,以反對黨工黨領袖科爾賓為代表,加上執政黨保守黨中的留歐派,佔有48%左右的人數;


脫歐派雖然在公投中佔52%,但細分稱兩派:

一派是有協議的軟脫歐派,佔40%左右,梅姨應該算這一派;

一派是無論如何都要脫歐,哪怕是沒協議的硬脫歐,現任首相鮑里斯就是這一派代表,這一派立場強硬,人數也最少,只有12%左右。


梅姨雖然外表強悍,其實上她的內心是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希望達成一個英國各方都滿意的脫歐方案,三方訴求明顯不同,相互矛盾,有你沒我,怎麼可能有各方都滿意的方案?梅姨想各方都讓一步,結果誰都不願意讓!

脫歐,不行!留歐派不幹;

留歐,也不行!脫歐派不幹;

重新舉行公投,也不行!沒有再次公投的先例。

於是,梅姨當首相的三年變成了扯皮,爭吵的三年,脫歐時間一再推遲,也沒有最終結論,反而讓英國,歐盟和梅姨自己傷透了腦筋,最終失去鬥志,含淚辭職。



那支持率最少的鮑里斯怎麼就那麼快搞定脫歐事務?

老金認為:這要歸功於梅姨,

梅姨將英國,歐盟的耐心都已經耗幹,都不願意等待英國脫歐再次拖延;


結果鮑里斯上臺的時候,所面臨的外在環境跟梅姨大不相同:

梅姨的三年中,脫歐事務一直處在各方較勁,誰也不服誰誰也無法戰勝誰的情況;

經歷了三年的折磨之後,等到梅姨心力憔悴含淚離職的時候,鮑里斯接班面臨的是英國已經厭倦了含糊其辭的脫歐,不管脫歐還是不脫歐,只要能搞定的就趕緊搞定,英國人和歐盟都精力耗盡,不耐煩了!

結果鮑里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脫歐吧。


脫了再說,有啥問題慢慢談,可以說梅姨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而鮑里斯把麻煩都推開,自己只做自己要做的事:脫歐

就這麼簡單!

梅姨等於是開路先鋒,將路修好了,把路上的荊棘都砍光了,鮑里斯只是那個最後摘桃子的人!

當然,英國脫歐之後,有更艱鉅的任務等著鮑里斯:那就是重建和歐盟,美國(美國總統特朗普可不是那麼好對付的)的關係,找到英國在國際社會合適的定位。


你怎麼看待梅姨和鮑里斯的脫歐進程?期待你的留言和討論:


老金看世界


因為鮑里斯約翰遜在脫歐問題的態度上,比梅姨更堅定!為什麼這麼說呢?



英國脫歐的目的是什麼呢?英國脫歐又擔心什麼呢?英國無非是擔心脫歐後,面臨的來自歐盟的市場禁入壁壘和高額的違約代價,梅姨正是在這方面無法下定決心,而約翰遜則孤注一擲,無論歐盟如何反制,英國都會依然退出歐盟。



約翰遜退出歐盟決絕,正好與歐盟實現歐洲團結的初衷形成契合,歐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想將歐洲團結在一個旗幟下,即使有一些國家不加入歐盟,歐盟也不應該與之決裂或者陷入對抗,顯然,歐盟並不想與英國陷入瑕疵必報的相互報復,所以,英國若堅決退出歐盟,歐盟也會選擇低烈度報復,而恰恰約翰遜得強硬就符合這個預期,或者說約翰遜對歐盟的底線認識的比較清楚。



英國脫歐有兩方面的原因,分別是歐盟和英國的原因,英國方面:不願意英國文化就這麼被歐盟文化淹沒,英國曆史上有非常悠久的大陸均勢主義思潮,這種思潮主導了英國近現代絕大多數時間,所以,英國脫歐幾乎是可以預料到的傳統。



歐盟方面,歐盟在成立以前的西歐三大組織時期,主要成員是西歐發達國家,成立歐盟屬於強強聯合,不存在對不發達國家進行經濟援助的負擔,英國加入歐盟也享受到了人員流通和統一市場方面的優惠,然而歐盟在隨後開始伴隨北約東擴,將大量原華約和蘇聯加盟共和國納入歐盟,這些國家為老歐盟國家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市場的同時,也提供了沉重的經濟援助負擔。此時的歐盟弊端就顯現出來,決策機制過於分散僵化,沒有核心凝聚力等!


涇水書生


其實脫歐協議9成以上的內容都是梅姨在任期間和歐盟談好的,只是一直都耗在了議會的掣肘上,等到鮑里斯接過接力棒,英國脫歐的時機已經成熟了,然後鮑里斯以空前的強硬和果斷,最終快刀斬亂麻,在執政初期就算大致結束了這段4年多的世紀談判。

然後,英國算是正式脫歐了。

2015年,當時還是卡梅倫當政,他當時為了大選,承諾會舉行脫歐公投,當然他的本意並不是想脫歐,只是為了抓住儘可能多的選票,尤其是黨內和國內的對歐盟表示不滿或疑慮的勢力和民意。

然後,他如願坐上了保守黨領袖的位置,也坐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

然後,他總得兌現自己的承諾,於是就搞了一次脫歐公投,不過,為了把戲份演足,他還特地去了趟歐盟總部,去收了一大堆的好處回來,就是留在歐盟的好處。

對於公投結果,卡梅倫是信心十足的,他覺得老百姓應該會支持留在歐盟。

結果,我們知道了,差那麼一點點,52%支持脫歐對48%反對脫歐,卡梅倫演砸了,不得不狼狽辭職,52歲,年紀輕輕就徹底退出英國政壇。

隨後,梅姨臨危受命,接下了這個巨大的爛攤子,從此,開始了自己與英國議會三年的漫長的馬拉松式的扯皮戰爭。

英國退歐是極其複雜的,涉及了太多的法律框架的修改,歐盟幾十年都沒有國家退出,沒有先例可以參考,考慮到英國和歐盟27個成員國幾十年來構築的複雜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金融等等關係,牽扯到英國至少數萬企業和數百萬人的生計和工作,這條路是任何一個政客都不願面對的“絕路”。

但是路還得走下去,經過近3年馬拉松式的談判,梅姨和歐盟27個成員國算是談妥了協議的大部分內容,但就是在北愛邊界上卡殼了。

梅姨在北愛邊界上堅持的是“後備協議”:就是在北愛不能出現硬邊界,梅姨希望在愛爾蘭共和國以及北愛之間的邊界上,人員商品貿易等等還是可以自由流通,這個也是為了照顧北愛民眾的感受,免得北愛有“獨立”的危險,但是這樣的話,愛爾蘭的人員商品自由流通到北愛,北愛屬於英國的一部分,又可以自由流通到不列顛島,那這樣豈不是讓英國還留在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裡,那這樣即使英國脫歐了,英國在對外締結貿易協議上,還是很受歐盟協議的影響。那在英國議會看來,這英國豈不是還是沒脫歐麼。

於是,為了這個“後備協議”,梅姨和議會撕了三年,她的脫歐協議也被議會否決了三次,還被議會投了兩次不信任票,越做越憋屈。

最終,梅姨一發狠,決定解散議會,2017年提前舉行大選,結果,丟了議會多數席位,不得不和北愛政黨聯合組閣才勉強繼續執政,在接下來的2年時間裡,議會連續2次對其發出不信任投票,最終,心力交瘁的梅姨心灰意冷地辭去了首相職位,閒雲野鶴去了。

而鮑里斯接過首相之位後,快刀斬亂麻,拋棄了關鍵的“後備協議”,直接在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之間劃出一條邊界,就算把這事兒先蓋過去再說。

鮑里斯的解決辦法是:不列顛島的商品進入北愛都要支付歐盟進口稅,如果商品留在了北愛,沒有進入愛爾蘭共和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那英國政府再把這筆稅款原路退回,其他的人員流動、貿易之類的也參考此類辦法解決。

不過呢,雖然這個辦法暫時性解決了英國政界的分歧,但卻把梅姨的擔心擺上了檯面,因為這樣做的話,北愛實質上還是遵循了歐盟的貿易體系裡,北愛其實就某種程度上留在了歐盟,時間一長,感覺麻煩的北愛爾蘭人是不是該公投獨立了?

不過,不管怎樣,大麻煩是暫時性解決了,再加上英國老百姓對沒完沒了的脫歐進程也受不了了,普遍希望儘快解決,鮑里斯才能在大選中大獲全勝,那些昔日掣肘的留歐派大多從議會被掃地出門了。


雲中史記


因為鮑里斯比特蕾莎梅厲害。

從2016年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一不留神揭開英國脫歐大陸開始,這個“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的領導人就機智地選擇了職業生涯“當場去世”,把脫歐的重任甩給了特蕾莎梅。

但這位女首相顯然難以勝任,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奔走談判和兩頭受氣的忍辱負重後,特蕾莎梅終於淚灑唐寧街,選擇了黯然離開。

隨後,鮑里斯約翰遜作為保守黨新黨魁走到前臺,繼續著英國的脫歐大業,而在鮑里斯雷厲風行的一番操作之後,英國脫歐終於“柳暗花明”,一再延期的脫歐最後期限也終於停在了2020年1月31日。

那麼,為何英國脫歐最終會在鮑里斯手裡開花結果而不是特蕾莎梅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鮑里斯比特蕾莎梅厲害嗎?靜夜史認為不只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靜夜史看來,在英國脫歐這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中,無論卡梅倫、特蕾莎梅還是鮑里斯,都不是毫無意義的無所事事,隨便是打開所謂“潘多拉魔盒”的卡梅倫,也迎合了至少一半英國民眾的呼聲,只不過是另一半民眾的呼聲同樣強烈,包括風起雲湧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脫英運動。

而特蕾莎梅之所以功敗垂成,單純將其歸結於特蕾莎梅能力不足顯然有失偏頗。畢竟從古至今,女性從政的難度就遠高於男性,特蕾莎梅能夠成為英國保守黨黨魁進而成為英國首相,足見其能力無可挑剔。

在靜夜史看來,特蕾莎梅的失敗,不是其個人能力的失敗,而是所謂的“路線失敗”。
在卡梅倫不小心拉開了脫歐大幕後,擺在英國眼前的脫歐道路有兩條,即有協議脫歐和無協議脫歐,而有協議脫歐又包括“軟脫歐”和“硬脫歐”兩種選擇。

對於英國而言,因為涉及到金融等各行各業的利益以及北愛爾蘭的領土問題,英國自然希望有協議脫歐,而且最好是軟脫歐。

從本質上來說,英國之所以走向脫歐這一步,就是因為自英國加入歐盟以來,承擔的責任要遠遠大於獲取的利益,尤其是被攤派太多扶貧指標。再加上近年來歐盟難民危機的爆發,更讓英國感覺累覺不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英國確實又是離不開歐盟的,尤其是倫敦能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歐盟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實行軟脫歐,雖然失去了歐盟成員國的身份,但依然可以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裡。說白了,英國可以繼續吃歐盟的紅利,但無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腦子沒有進水的歐盟自然不答應,所以對白日夢的英國進行了敲打,於是英國和歐盟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利益錯位,而特蕾莎梅的任務,就是奔走於英國和歐盟之間,為促成英國軟脫歐而不懈努力。

但特蕾莎梅低估了同僚們的覺悟,自英國開啟脫歐進程以來,歐盟並不希望英國離開,一方面是因為英國作為歐洲三駕馬車之一,在歐洲內部影響巨大;二來一個遊走於歐盟邊緣的英國註定會讓歐盟防不勝防,因此歐盟對英國提出的脫歐時間延期進行了多次讓步。

但英國下議院這些代表了所謂選民利益的議員們,並不能體會到特蕾莎梅和歐盟的良苦用心,對於特蕾莎梅的努力,他們能做的就是反對導致最後否決,尤其是科爾賓領導的工黨,是保守黨脫歐大業的最大障礙。反正我是為了民眾,只要選民高興,脫不脫歐的都不不重要。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特蕾莎梅不僅沒有促成英國和歐盟的牽手,反而被下議院彈劾,最終於2019年6月7日黯然離開,隨後英國進入鮑里斯時代。

而相比於苦口婆心的特蕾莎梅,鮑里斯最大的特點就是“野”,不僅人長得野,做事的路子也很野。

特蕾莎梅的最大功績,就是驗證了所謂的“軟脫歐根本就是死路一條,所以鮑里斯一上來,就拋出“硬脫歐的大招,就是要徹底和歐盟說拜拜,實在不行就無協議脫歐。反正是怎麼兇狠怎麼來,反正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大不了大家一起完蛋。

鑑於工黨實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鮑里斯對科爾賓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逼宮”,提前在英國下議院舉行大選,以自己的前途命運做賭注和科爾賓硬抗。

而最終的結果是鮑里斯大勝科爾賓,科爾賓這個執拗的老頭也終於在2019年12月13日承認敗選,並不再領導工黨。

工黨的失敗,為鮑里斯的脫歐掃清了障礙,英國也最終確定在2020年1月31日徹底離開歐盟。

2020年1月29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對英國脫歐協議進行投票,會議以621票贊成、49票反對、13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英國與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於2019年10月達成的協議。根據這份協議,英國將在1月31日正式脫離歐盟,雙方將隨即圍繞未來關係展開談判。

可以說,鮑里斯的成功不是偶然,這也證明了所謂的民主,很多時候根本不能成事,劍走偏鋒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其實英國在脫問題上爭吵了三年,也是英國內部政治力量相互平衡的三年。沒有前期,特蕾莎梅政府與英國各政黨之間的利益切磋,也根本不可能出現鮑里斯.約翰遜快速控制議會,並且達到今天的效果。顯然,鮑里斯.約翰遜是站在了特雷莎梅的肩膀上,從而讓英國再拖問題上,其國內出現了一邊倒的狀況。


對於英國脫歐問題已經是2016年公投決定的結果,只不過是英國政府在爭吵採取何種方式脫離歐盟?顯然卡梅倫的辭職,也意味著英國政府在脫問題上各政黨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政黨之間在拖問題上的相互扯皮,也給英國脫歐問題開啟了一個最壞的開端。在特雷莎梅接任英國首相之際,而英國政黨之間也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讓特蕾莎梅政府左右為難。

好不容易特蕾莎.梅政府與歐盟達成了脫歐協議,可是歐盟內部由於黨派之間的相互扯皮,以及脫歐問題上的矛盾,導致特雷莎.梅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無法獲得通過,最終逼迫特蕾莎.梅只能選擇辭職。然而過近三年的扯皮,英國議會在面臨脫歐問題上,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在2019年12月13日,鮑里斯·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贏得絕對多數的364個席位,成為英國議會第一大黨,這也給英國脫歐法案的通過奠定了基礎。



雖然約翰遜所領導的是保守黨,再脫歐問題上傾向於強硬脫歐,但是隨著保守黨控制了英國下議院議會多數席位,這也意味著從下議院通過脫歐法案的概率大大增加。如今看來也的確是這樣的結果,畢竟英國在這三年中無法通過脫歐法案就是因為下議院的工黨反對脫歐,因此在脫歐法案上不斷扯皮攪局。而這樣的行為雖然也是在為,英國的國家利益著想,但是這樣的舉動,也徹底讓科爾賓所領導的工黨失去了下議院的控制席位。


因此,只能說是英國脫歐問題上走到了一個歷史的拐點,英國工黨無策略反對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保守黨更快的贏得下議院的勝利。控制下議院多數的約翰遜自然就能夠很容易的活動下議院通過脫歐法案,從而讓自己在本屆政府當中能夠快速解決三年來的棘手問題。不過這樣的法案雖然是通過了,可是對於約翰遜還有更棘手的問題在等待。那就是蘇格蘭人民公投獨立,和北愛爾蘭分裂隱患,這些都是脫歐後遺症,也是英國未來的麻煩!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