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相国,只有古铜器铭文记载,湖南“湘”跟它有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宝鸡扶风庄白村出土了一座西周窖藏,里面有青铜器103件,其中“折尊”、“折方彝”、“折觥”三器铭文相同,经专家考证,三器均为周昭王时期器物。重要的是铭文中提到了一个神秘的国族——相国,相国不见史载,但铭文证明周昭王赐相侯土地,可确定西周时有相国的存在。只可惜铭文并没有透露更多有关相国的信息,西周相国的姓氏、地理位置以及来龙去脉均未能解开。但说起相姓,我们知道夏朝有一位王叫相,即失国的太康之侄、仲康之子姒相,据说他的后裔有为相氏者,不过西周相国跟这支相氏有没有关联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商族中也有一支以相命名的族氏,他们的祖先是夏帝相时某代商侯相土。《竹书纪年》记载:“(夏)

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土是商部族的第三任领袖,据说他发展了畜牧业,驯养野马,与外族通商,带动了商部落的军事、经济、贸易,大大加强了商部族的实力,他还首次将国都迁往商丘,为后世商汤变革推翻夏王朝打下了根基。


西周古国——相国,只有古铜器铭文记载,湖南“湘”跟它有关

商部落首领相土


“相”的甲骨文是“一只眼睛正注视着一棵大树”。《易经》说:“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是说在还没有高楼大厦的远古时代,凡地面上可直观的,莫过于树木了。但古人又为什么非要“观木”?在普遍智力落后的远古时代,还是会有几个智者率先开窍,这几个先行者凭得什么?当然不会是传说中讲的受了上天的旨示,或吞服了什么灵药,他们的“开窍”其实来源于对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人生的哲学启蒙来自于世界万物的变化,从自然界一棵树新生到凋亡的演变引申到人世间四季更替,生命轮回,人生无常,发展到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对家族兴亡的认知,最后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存在。孔子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认知。原始人类认为,大树是有灵性的,在早期族人眼里,它是世上唯一接近天神的物体,因此,古人对大树有种莫名的敬畏,它们拿它作图腾,作族徽,神灵一样的祟拜。从“相”字来看,早期相地大木耸天,森林遍地,纵目一望,尽收眼底。从“观木”引申出“相视”,再到相互依存,再到辅佐,比如“相王”、“宰相”,相的初始意义变动不大。


西周古国——相国,只有古铜器铭文记载,湖南“湘”跟它有关

相的甲骨文


“折尊”、“折方彝”、‘折觥“三器都来自一个叫“折”的家族,据研究,折氏家族来自商末周初的微子启家族。我们对微子启并不陌生,他是商纣王的哥哥,商末大板荡时看准形势投靠周武王,被封于微,同时他也是西周宋国的始祖。据说微氏族人投靠周国后,成为周王朝的史官。这里要说的是既然这些记载着“昭王赐相侯”的铜器来自微氏家族,那么这个相国很有可能跟商部族有关。


西周古国——相国,只有古铜器铭文记载,湖南“湘”跟它有关


关于相国的地理位置,《史记·殷本纪》载:“河亶甲居相。”河亶甲是商朝第十二任王,在位期间商朝的国力有所下降,加上商朝内部矛盾激烈,外患不断,故而河亶甲将都城迁到相地(今河南内黄县)。据说相地就是河亶甲未即位前的封国,那么商代很有可能存在相国。西周相国也极有可能是在商代相国的基础上重建的,但地理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就不知道了。相关西周相国的铜器出土后,有学者认为“相”即“湘”,于是有了西周相国湖南说。通过甲骨卜辞分析可以确定,商朝的国力一直在朝南扩张,青铜文化也在朝南发展,周代也不用说,昭王就死在南征路上,时代的发展已经阻止不了华夏势力的向南延伸,商周古文化遗址“炭河里遗址”的发现也证明在南方偏僻的湖南已有古国存在,比如著名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就是在湖南桃源县境内出土的。但就此以为西周相国落户湖南,尚待更多的考古发现。窃以为,湖南的“湘”确实跟商周相国有关,但源于相人南迁较为可靠。


西周古国——相国,只有古铜器铭文记载,湖南“湘”跟它有关

折觥


西周相国兴于何时,亡于何时都成谜,但它在西周时期也算风光过,受到过周王的青睐。折氏三器铭文载:“唯五月,王在,戊子,令乍册折贶望土于相(侯),易金易臣,扬王休……”意思是五月戊子这天,周王令折氏代天子赐封相侯土地,并赏赐铜材、臣仆和奴隶,以宣扬天子仁德。相侯既然被周天子赐以土地及铜材、臣仆、奴隶,这完全具备诸侯的册封规格,更具说明相氏家族有功于周室,而让来自微氏家族的折氏代行天赐,也似乎从侧面说明相侯跟微、折两大家族有着某种联系。据唐兰考证,铭文所述事件发生在周昭王十九年的上半年,也就是昭王出征荆南前夕,那么据此推测,相侯获赐会不会跟昭王南征有关?相国之后有相氏,是现在相姓的一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