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不是靠爺爺才當上皇帝的?

我是中國水


朱允炆能夠當上皇帝,的確是朱元璋力挺的結果,但也是朱元璋綜合考慮之後才下的決定。

一、朱標死後的太子繼承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培養多年的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在痛失愛子的同時,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繼承人該由誰來繼承?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

這是朱元璋深思熟慮之後召集群臣所說的一番話,可見其最初的考慮是由四子朱棣來繼承太子之位。

從朱元璋的話中我們也知道朱棣是一個賢明、仁厚之人,在許多地方和朱元璋相似,可以說能力出眾,是最好的繼承人選。

下面眾人不知作何回答,這時劉三吾說了這麼一句話:

君言是也。惟秦、晉二王如何?

意思是:皇上,您這樣說很對,只是把秦王和晉王放在哪裡呢?

隨後,劉三吾又說:

皇孫世嫡承統,禮也。

這句話一下子就說到了關鍵點上,解決了困惑朱元璋多時的問題。

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又制定了《皇明祖訓》這樣的規章,自己自然是要遵從的,所以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容不得絲毫馬虎。

儘管朱棣很優秀,但是他前面還有兩位哥哥,且朱棣的親生母親只是一個不受寵的妃子,作為一個庶出的兒子,又怎能繼任太子之位呢。

所以最後,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從太子朱標這一脈中來選擇。

二、朱允炆的優勢

1、沒有外戚勢力

朱標的嫡長子是朱英雄,雖然朱英雄八歲就死了,而朱允炆又比朱允熥大一歲,但朱允炆畢竟只是庶長子,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允炆依然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但朱元璋不選擇朱允熥是有原因的,因為朱允熥有兩個勢力非常厲害的外戚集團——常、藍家族。如果傳位給了朱允熥,朱元璋擔心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從而動搖老朱家的統治。

因此,朱允炆又有了很大的優勢。

2、半個嫡子

朱英雄和朱允熥的母親常氏是正室,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是側室。

常氏死後呂氏就被扶正,雖然這是發生在朱允炆出生之後的事,但經過朱英雄的死和朱元璋的騷操作,這朱允炆也就算是“嫡子”了。

3、孝順

這是朱允炆身上很重要的品格,同時也是年邁的朱元璋所看重的品格!

在朱標生病後,朱允炆曾在其身邊照顧了兩年,且晝夜不離開。人們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朱允炆那時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

朱標死後,朱允炆更是“居喪毀瘠”,朱元璋是看在眼裡疼在心上。老年喪子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而孝順的朱允炆給了朱元璋很大的心理安慰。

也是這些原因才使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作為繼承人,而除了朱元璋的力挺,其實也有朱允炆自身的優點。


樾檬侃歷史


答案是肯定的

洪武年間,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不出意外的話,在朱元璋駕崩後,朱標會順利繼位。就在事情看似已經定局的情況下,洪武25年,太子朱標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

太子朱標畫像

朱標死了。主角的位置,終於空了出來,時機到了。按理說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不過是個毫無經驗年幼無知的少年,這樣的人怎麼能承擔帝國發展的重任呢?那要不要換人呢,也該搞個公開招考之類的玩意兒了,退一步說就算不搞公開競爭,也該給個抓鬮的機會呀!

朱標在世的時候,朱棣多少是有些服氣的。唉,誰讓自己不是長子呢,長兄為父,他當皇帝就讓他當吧,畢竟自己說了也不算。但是朱標死了,朱棣還是有著無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開競爭自己是很有優勢的,那個小毛孩子懂的什麼呀?論處理政事出兵打仗誰還能比得上我?當然寧王打仗也很厲害,不過他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也想繼承皇位?除了我還有誰?

皇太孫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依然執意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下朱元璋的兒子們真是白乾了。 但這是事實,一旦父親死去,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為帝國皇位的繼承者,到時不管自己是不是願意都將跪倒在這個人的面前,發誓效忠於他。他懂得什麼,既無戰功又無政績,憑什麼當皇帝?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這個結局卻無法改變。

朱棣是有萬般的不服氣,奈何懾於朱元璋的威勢,也不敢表現出來。直到朱允炆即位,想要削藩時,才讓他產生了爭奪皇位的念頭。

燕王朱棣


知行合一2020


史書中記載,明太祖大約有26個兒子。 朱元璋的皇位沒有傳給他的兒子,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是不是靠爺爺朱元璋才當上皇帝的呢?

我是三少,為你答疑解惑。

朱元璋決定在繼承製度上樹個朱家的好榜樣

朱元璋,是歷史上出名的草根皇帝。儘管他當了皇帝后,殺死了很多的建國功臣,遭到了很多歷史學家和後人的垢病。

但是,他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拯救了漢民族,統一了中國。這是他在歷史的長河裡,最耀眼的一筆!

1368年,卓越的軍事家朱元璋,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即明太祖。

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沒有躲在皇宮裡鶯歌燕舞!因為他知道:創業難,守業更難!胸懷韜略的朱元璋,一心投入到了國家的建設中去。

經過各種形式的改進與努力,從中央到地方,從朝廷的大臣到種田的農民,都得到了休養生息,生產力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出現了歷史上洪武之治的安樂局面,為三百年的大明江山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的歷史上,為爭奪皇位,手足相殘,骨肉相殺的例子實在是不少。這位卓越的軍事家,經過深謀遠慮,決定為大明皇位的合法繼承製度,樹立一個規範的典型。希望杜絕朱家的子孫,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血腥紛爭!

1368年2月,朱元璋為大明王朝定下皇位繼承的傳統,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皇太子,正式確立朱標為接班人。

因為,朱標是他的長子。

其實,在朱元璋的26個兒子當中,朱標並不是父親心目中的最佳太子候選人。

老大朱標性格溫和,與善戰的朱元璋卻並不是同一類型的人。而老四朱棣卻繼承了他的血性,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

但是,為了整個大明王朝的利益,朱元璋還是放棄了老四朱棣。朱棣,就是後來歷史上的明成祖。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

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兒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兒子。

朱標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外面打仗。得到喜報後的朱元璋非常興奮,對自己的這個長子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所以,朱標從小時候起,就得到了父親多方面的培養。而且,這種培養,完全是按照皇家接班人的標準來進行的。

1367年,13歲的朱標赴臨濠祭拜祖墓。臨行前,朱元璋教導說:

"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外出,沿途瀏覽,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到老家後,要認真訪求父老,以知我創業的不易。"

聰穎的朱標在父親的栽培下很受教,同時也學習了很多儒家學說。所以,他的個性仁慈寬厚。

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朱標為皇太子,正式確立朱標的太子之位。

1371年四月,太子朱標大婚。隨後,長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相繼出生。

在朱標22歲的時候,朱元璋逐步讓朱標參與學習並處理政事,

"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這個,其實相當於朱元璋放權,讓太子朱標慢慢開始監國。

從這些,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朱標成為下一個皇帝,已經是鐵板定釘的事實了!

人生的旅途,總有些意外。1392年4月,盛年的朱標視察陝西回京後不久,因病逝世,時年39歲。65歲的老皇帝朱元璋悲傷地哭泣: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死,命也!”

是的,正如老皇帝所言,是命,朱標沒有當皇帝的命。

究竟誰來做太子?

英年的太子突然離去,皇位該誰來繼承?這個問題又成了個大問題。

朝中的大臣討論了又討論,朱元璋也困擾了好久!他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四燕王朱棣。

縱觀自己的26個兒子,無論是才智,還是上場打仗,還是個性,朱棣是最接近君王的標準的。在朱元璋對子女的多種方式的教育中,成長中的朱棣也很受教。

當朱棣接受父親的安排,到北方當藩王后,他利用自己在宮廷學到的知識,把自己的地域管理並發展得非常好。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一切都顯示,朱棣是當太子的最佳人選!

《明太祖實錄》中有記錄, 朱元璋想立朱棣為太子, 翰林院的劉三吾當面提出了異義! 只因為朱棣是老四,就算老四有才能,直接越過了其他兄弟當太子,那麼老二,老三,又會怎麼想呢?

一句話擊中了問題的核心!老皇帝無言以對。

這個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沉默了許久。他知道,如果真把老四朱棣立為了太子,恐怕麻煩會一大堆。更為重要的是,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還開了個不規範的先例。

哎呀,這皇帝也不是萬能的!

在榜樣與祖制的面前,朱元璋終於低下了高貴的頭,實行嫡長子的繼承製。

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在父親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其實,朱允炆也不是朱標的長子,他的上面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朱雄英。可惜的是,朱雄英沒有長大成人,在8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朱允炆,在個性上有點像他的父親朱標。小時候就熟讀儒家經書,性情溫文爾雅。

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朱元璋加緊了對他的栽培,甚至包括誅殺了一些善於帶兵打仗的功臣。在朱元璋建國和治國期間,發生了戰亂和屠殺。

從某個角度來說,大明朝在現階段,需要一位個性寬厚仁者的領導人,讓百姓真正的安居樂業。

朱允炆,是最佳人選,而且符合皇位的繼承製度。

1398年6月24日,忙碌了一生的朱元璋在應天皇宮離世,遺詔命朱允炆繼位。臨終前,朱元璋囑咐駙馬梅殷輔佐朱允炆。

幾天之後,年輕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號建文,後世稱之建文帝。

三少說:

朱允炆能當上皇帝,當然是依靠了爺爺朱元璋。

可是,如果父親朱標不早逝,如果哥哥朱雄英不夭折,朱允炆只怕與皇帝無緣!所以,朱允炆能當上皇帝,與他的人生的運氣也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三少yun


選定皇位繼承人最終拍板人是皇帝,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朱允炆確實是靠著爺爺才當上皇帝的。但是一開始,朱元璋中意的並不是朱允炆。

糾結的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培養多年的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愛子的同時,不得不重新考慮繼承人問題。最開始,朱元璋中意的是朱棣,他曾在東角門召集群臣商量,說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朱元璋說出這一番話,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朱棣賢明、仁厚,和朱元璋有很多共同點,能力突出,是繼承皇位的好人選;另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晉王也是個不成大器的角。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經形成,只有年長老道的朱棣能夠駕馭。朱元璋傾向的是立賢!

劉三吾的建議

劉三吾是使朱元璋態度發生轉變的關鍵人物,劉三吾說:“君言是也。惟秦、晉二王如何?”皇上您這樣說,把秦王和晉王放在哪裡?朱元璋聽到這句話,哇哇大哭!其後,劉三吾又說:“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劉三吾這個人,為人坦誠,自號“坦坦翁”,一下子就說到關鍵點上了。朱元璋作為一個開國之君,欲立萬世之法,在繼承人的選擇方式上自然不得馬虎,儘管朱棣很優秀,但是他前面還有兩位哥哥。朱棣的親生母親只是一個不受寵的妃子,作為一個庶出的兒子,朱棣根本就沒有機會。所以,皇位繼承人只能從太子朱標這一脈中選擇。

朱允炆的優勢

朱允炆雖然不是嫡長子,而且不是皇后所生。但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英雄八歲就死了,次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歲。朱元璋不選擇朱允熥是有顧忌的,因為朱允熥的母親是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兒,常遇春是藍玉的姐夫。朱元璋擔心傳位給了朱允熥,到時候主少國疑,常、藍兩個外戚集團會架空朱允熥,很容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從而動搖老朱家的統治。朱允炆年長,自然就是皇長孫!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身上有老年人朱元璋最看重的品格——孝順!朱標生病後,朱允炆在身邊照顧了兩年,晝夜不暫離。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能做到這份上,相當不錯了。朱標死後,朱允炆更是“居喪毀瘠”。朱元璋看著心疼,說道:“你這麼孝順,可怎麼替我想想啊!”老年喪子,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孝順的孫子給了朱元璋一定的心理安慰。

除此以外,朱元璋早年間治理國家用重典、下猛藥,晚年他也意識到了這並非長治久安之策,想要改變治國策略。等朱元璋把一切障礙掃除了,寬厚仁愛的朱允炆做一個守成之君最合適不過了!

一言以蔽之,朱允炆能夠當上皇帝,有運氣,有朱元璋的喜愛,也有貴人幫助,更有自己的獨特魅力!


小高讀史


這裡公道的說一句,不是,朱允炆並不是因為爺爺才當上的皇帝,而是因為他的父親。

朱允炆父親叫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也是太子,朱元璋非常疼愛他,花費了極大的心血來培養,但是很可惜,37歲時朱標因為得了風寒而病死。

朱標的死對於朱元璋來說,無疑比國家滅亡還痛苦,不僅是親生兒子,還是自己一手培養的繼承人,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痛苦可想而知。

朱標死後,其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了皇太孫。朱允炆能被立為皇太孫,很大一點是因為朱元璋將對朱標的喜愛思念寄託在了他的身上。朱元璋看見朱允炆就像是看見自己的兒子朱標,而且朱允炆本人也是非常孝順的一個人,所以朱元璋才會立他為皇太孫。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顧歷來宗制讓自己的孫子當了皇帝呢?還是因為一個人,朱標。

朱元璋本來的想法是讓朱標來繼承自己的皇位,但是朱標先走一步,沒能成為皇帝,所以朱元璋有個心願,那就是讓朱標能有個皇帝的稱號,即使沒能坐上皇帝位,也要有皇帝的榮譽。

在古代皇帝的尊號只能是兒子給父親追尊,因此也只能是朱標的兒子來當皇帝,然後再追尊皇帝稱號給朱標。

因此,在朱元璋彌留之際,寫下了遺詔,讓朱允炆當皇帝。

遺詔上寫“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


理科男讀歷史


朱允文接過爺爺朱元璋的班,坐上皇帝寶座,看似朱元璋一手安排的結果,實則是不得已的選擇。

按照封建禮制,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亡,則長幼有序,以此類推,在皇子中再選一位年長的作為皇太子,也可以選嫡長子的兒子為太子(其實是太孫)。 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歷史給他出了個“二選一”的選擇題,既朱棣和朱允炆都是合法繼承人,選擇他們兩個其中任何一個都合法。

如何選擇?原本朱元璋特別喜歡朱標,一方面,朱標是馬皇后所生 ;另一方面,他親手培養了這麼多年,還為朱標鋪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只能把這份愛轉嫁給孫子朱允文。加之,朱棣非馬皇后所生,砝碼自然輕了許多。

越過兒子,冊立孫子,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舉。朱元璋26個兒子,大多不成器,讓朱元璋很是失望,秦王荒誕,晉王殘暴,魯王仙丹吃瞎了雙眼。還有的是殺人犯,有的是酒鬼,有的好色成性。只有朱棣像自己,又非嫡出,不合理法,只好選擇並不放心的孫兒朱允文。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朱允炆是不是靠朱元璋才當上皇帝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朱元璋稱帝之後,嫡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乃是順理成章,可惜朱標早逝,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朱元璋必須要從皇孫之中挑選一個儲君,然而朱允炆卻並非第一繼承人,可以說是朱元璋一手將其扶上的儲君之位,並最終使其順利登上皇帝寶座。

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朱允炆並非第一順位繼承人

對於明朝皇位的傳承順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訓》(成書於洪武六年)中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即皇位傳承不得“棄嫡立庶”。

△太子朱標

作為國之儲君的太子朱標,其先後納有兩位太子妃,共生有五子,其中正室常氏生有嫡長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而側室呂氏則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之後,因嫡長子朱雄英早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便夭折,此時的皇位儲君第一順位繼承人應該是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嫡次子朱允熥,而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不過是庶長子罷了

△庶長子朱允炆並非第一順位繼承人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便是朱標的正妃在生朱允熥時難產而死,而側室呂氏則被扶正成為太子妃(扶正時間不得而知),如此一來,朱允炆便擁有了半個嫡子的身份。然而,儲君乃是國家大事,這“半個嫡子”的身份仍然不足以使其與朱允熥公平競爭。

朱元璋為何最終選定了朱允炆,朱允炆的母親應該起了大作用

雖然《皇明祖訓》成為了朱允炆成為儲君的最大障礙,但“祖訓”卻是朱元璋本人所立,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乃是一位極為強勢的帝王,在立儲這件事上,他毫無疑問擁有著“一票否決權”,而大臣們卻不敢對此說三道四。

那麼,朱元璋為何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間選擇了朱允炆呢?我認為應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朱允炆“潁慧好學,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贏得最終的勝利,他的性格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其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晝夜不離一步,而持續時間更是長達兩年。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允炆又因哀傷而消瘦,朱元璋見狀,甚至親自勸說道,“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與朱標也極為相似,同樣的溫文爾雅。這些,不僅引起了朱元璋的關注,而且令其極為滿意。與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喪母的朱允熥根本毫無露臉機會,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將大名江山交給這個自己並不十分了解的皇孫手中。而這一點,朱允炆的母親毫無疑問起到了關鍵作用。

2、朱允熥的外戚太過強大。朱標作為儲君,朱元璋對他的培養可謂不遺餘力,不僅為其配備了極為豪華的東宮輔臣,在婚配上也是極為重視。朱標的正室,即朱允熥的母親常氏,乃是常遇春的長女,雖然外公常遇春和大舅常茂均已去世,但二舅常升、三舅常森卻仍然在世。朱元璋在朱標去世之後,常常擔心後世子孫壓制不住這些開國功臣,甚至為此不惜大肆屠戮,對於外戚勢力極為龐大的嫡孫朱允熥,他自然極不放心,而朱允炆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其母親呂氏乃是太常寺卿呂本的獨生女兒,外戚實力並不強大。

自古便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作為國家的未來皇帝,儲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終還是看走了眼,朱允炆雖然是個好孩子,可惜不是個好皇帝。而且,從其對藩王下手的時間來看,我嫉妒懷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在母親授意下裝出來的,如果真是這樣,那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是上了大當了


香茗史館


朱允炆“潁慧好學,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贏得最終的勝利,他的性格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其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晝夜不離一步,而持續時間更是長達兩年。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允炆又因哀傷而消瘦,朱元璋見狀,甚至親自勸說道,“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與朱標也極為相似,同樣的溫文爾雅。這些,不僅引起了朱元璋的關注,而且令其極為滿意。與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喪母的朱允熥根本毫無露臉機會,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將大名江山交給這個自己並不十分了解的皇孫手中。而這一點,朱允炆的母親毫無疑問起到了關鍵作用。


缺個好名字yin


引言: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朱允炆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好的就像天降五百萬彩票一樣。

朱允炆是嫡長子嗎?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太子朱標去世後,朱標仍然是有三個兒子的。太子妃常氏,有二子,嫡長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朱雄英未滿十歲就夭折,所以他當然沒有機會。側妃呂氏,庶長子朱允炆。朱允炆和朱允熥相差一歲,為什麼朱元璋要違背自己創建的《皇明祖訓》呢?既然朱標有嫡次子在,為什麼要立庶子朱允炆呢?

明朝的第一次政治危機

為了讓朱標坐穩大統,朱元璋封常遇春的長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為太子太保,目的就是為朱標組建一支一流的武將集團,讓朱標有能力鎮壓造反的塞王並且還能掃除北元殘餘勢力。朱元璋還為太子朱標培養了一批政治班底,例如太子為弟弟們求情、為侄子李文忠求情,朱元璋都會酌情減罰。

可是太子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問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立朱允熥為吳王。朱元璋在害怕什麼呢?當然是外戚干政。

朱允炆在很大程度是靠著朱元璋繼位的。


普通的歷史愛好者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問題,那叫個開水煮白菜,太扯了。就朱允炆小胳膊小腿的,他能當上皇帝,可不就是朱元璋力挺的結果,沒朱元璋,輪也輪不到他呀。所以這問題應該換一下,這麼問:朱允炆不是嫡孫,朱元璋為嘛要立他為皇太孫?

哎!這就順氣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掰扯了:“不是嫡孫,你快拉倒吧!逗樂呢?是吧!”

您彆著急,俺既然這麼說了,肯定有道理,不會跟你瞎扯。

原因

話說朱標這人他也不是好那口的人,就倆老婆,一個是常氏,這人可大有來頭,是常遇春的女兒。

理所當然的了,這才是朱標正兒八經的大老婆。

另一個是呂氏,這位分有點低,畢竟她的父親就是個太常寺卿,還是這家裡邊的獨女。

那麼常氏生了朱標的大兒子叫朱雄英,這孩子早夭,活到八歲就死了,這才是朱元璋正兒八經的嫡子嫡孫。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話了:“這說的,你難道不知道,過去這死了的不算數?”

這俺知道,咱再往下瞅。

這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允炆,他的母親正好就是這呂氏。

所以說道根子上朱允炆是庶長子。

咱再往下瞅,這老三叫朱允熥,這是常氏所生。

所以這朱允熥雖然不是長孫,但人家才是正兒八經的嫡孫。

後邊的咱就不用排了。

那麼按照朱元璋老朱自己在《皇明祖訓》當中說的,這皇位必須得是嫡母所生,這庶母生,你就是歲數再大,這都不夠格,他的核心意思說道根子上就是不能棄嫡立庶。

可老朱自己個騷操作,這妥妥的打臉的節奏。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快拉到吧!人家呂氏在常氏死了之後就被扶正了!關鍵還是常氏比朱標死的還早!”

咋說呢?這中間他就有個毛病,呂氏被扶正他是在生了朱允炆之後的事,這就有點尷尬,所以很多人認為朱允炆只能算半拉嫡孫,那麼問題糾結就糾結在這裡了。

禮法問題嗎?這其實就有點雞蛋裡挑骨頭的意思,如果從這裡分叉的話,那麼符合嫡孫要求的一個是朱允炆,一個是朱允熥,這倆人誰都合適。

這事咋整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既然倆人都合適,老朱為嘛不選朱允熥呢?畢竟朱允熥可是有強大的外戚——常遇春他們家?”

是!您這話要是說給老朱聽,老朱沒聽完,就得和你翻臉。

強大的外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這個,為嘛他規定老百姓的女兒他也能成為皇后呢?這其實就是在避免外戚專權,你還跑這裡和他提外戚?這就有點作死的嫌疑。

當然這時間點上常遇春已經死了,但請你記住他幾個舅舅還是在的。

所以外戚的強大,這是老朱最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為嘛要選朱允炆呢?

按照書上所說,朱允炆這人“潁慧好學,性至孝”,也就是說,聰明好學,還特別的孝順。

當年朱標生病了,那是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擱身邊伺候的,而且是晝夜不離啊,這一伺候可就是兩年啊!

而朱標死了之後,這朱允炆是日漸消瘦。

這都被朱元璋瞅到了眼裡,而且朱允炆很多地方和朱標還是很像的,畢竟總是跟著朱標在一塊。

在加上他這外戚不顯,沒那麼強大。當年朱允炆的姥爺因為看護功臣廟不力,導致有點損毀,還被朱元璋踢到功臣廟裡邊做了一段時間伇工。

最為重要的一點,這朱允炆比老三朱允熥要大九歲啊!

那會朱元璋已經老了,他可不能再等九年了。所以在老朱的眼裡這朱允炆就很合適。

那麼朱元璋都發話了,太子就是朱允炆。老朱那是說一不二的主,二選一,他就這麼選了,大臣們還能有啥話說?不能啊!所以就這麼定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