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石不动”,转看青山藤萝月,山川草木犹敬畏

正月初十“石不动”,转看青山藤萝月,山川草木犹敬畏


(王清茗)在中国年俗中,随处可见因感恩而形成的禁忌或仪式,石不动日便是一例,这一天为正月初十。

民间认为,这一天恰逢石头生日,磨神、碾神和石神将会被拜祭,同时凡是石制工具将被禁止搬动,恐伤庄稼。

这是从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古老风俗和心理信仰。在农耕时代,民众可以将未来的美好生活向往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并通过情感转化,形成相应群体和个人广泛认可和必须遵循的信俗。老人说,今天不准搬动任何石制品,后辈则诺,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就无条件地遵守执行。

由威望和经验成功转化而成的便是信仰。这种信仰之下,一半缘于对自然神的崇拜,一半便是民俗口口相传下的神秘感,没有人敢挑战规则和破坏规则,甚至于对规则是如何产生有任何的怀疑。这样一辈一辈的后世子孙,变成了执行者和传承者,生生不息地传承。


正月初十“石不动”,转看青山藤萝月,山川草木犹敬畏


在中国很多地域中,都有着寄死窑恐怖传说。老人旦过60岁生日后,便送往寄死窑中,也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半地下墓穴。寄死窑起初并没有封土和门,每天子女送饭时,会带一石块或砖头,直到老人有厄或者所带石块将门彻底封死。此刻无论老人是否健在,子女们都算完成尽孝义务,可以置之不理了。


几乎没有人相信传说是真的,但这个传说却让人能联想到在刀耕火种时代生存的艰难与境遇的不幸。在太原河西地区流传着巨鼠为害而没有解决之道,是寄死窑中将要奄奄一息的老人相处办法从而感动后代,从而废除寄死窑的做法。

传说对后世的警示就是尊严和地位是自己争取的,尽管期间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这种地位在家族式管理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不可动摇性。老人说,初十拜石,子孙们便备好酒菜前往祭拜。如果不拜石,就会“伤岁嫁”,影响收成。

寄死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离经叛道,但“石不动”的沿袭却完全缘于孝道。《国语》讲,“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孝道精髓在于顺从,遂父母和长辈意志。违背就是不肖子孙,就会遭到天谴和报应。

因此,很少有人刻意去追究“石不动”形成的真正成因,而是更注重形式和表现方式,并将它延展开来,形成了特色的民俗。这一天,不仅石制品不能动,连针、线、剪刀都不能动,否则一年中会被五毒侵扰,如被蝎子蛰、虫蛇咬。

“石不动”由来的另一层含义便是石头本身的沉稳和刚毅需要后辈特别是年轻人去深刻学习和反思。“泰山石敢当”这是中国人对石头赋予的另一个重要的吉祥意义。在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上,有时还会延伸至丁字路口,都会有一块小石碑,镌刻“泰山石敢当”的字样,有些讲究人家,还会在碑额上刻虎头、狮首等浮雕以示尊重。


正月初十“石不动”,转看青山藤萝月,山川草木犹敬畏


“泰山石敢当”碑一般都放置在住宅“凶位”,有着驱邪禳解的作用。石敢当有着众多传说,而大多数传说又因石头的沉稳和坚毅有关,其间还包容着灵石崇拜的成分。在著名神话女娲练五色石补天中,石头抛弃了它笨重丑陋的形象,而是以动感和晶莹的方式出现,甚至以违反“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的原理而高悬天际。


人类远古在与自然搏斗时,首先发现和利用的自然资源便是石头,以新旧时期的时代交替到青铜、铁器时代下对玉、宝石的追求将石文化推向了高潮,并在巫术和强大心理暗示下,产生了至今都没有衰减的镇石文化和灵石文化。

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一书中讲到“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紜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镇石的功用是镇压邪祟,即泰山石的前身;而镇石的前身又为镇山,为中华疆域的重要标识。《禹贡》将镇山放到了极端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五岳山为天人合一的通道,中华五镇是维持社稷安稳的重要砝码:

九州之镇山,在冀曰霍,名于后世不可移。惟冀州据北方,地最广邈,河东尤认山水之雄,而独以霍为镇,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求群垤,其气象有以冠境内。


——是中镇霍山,五镇名山之首,与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同为皇帝祭祀山川天地的场所,在上古之时,位列五岳之上,后世累受皇帝赐名和册封。中镇霍山的地位巩固就源于隋开皇十四年隋炀帝圣旨亲典,而早于中镇霍山被隋炀帝命名的则是更加富有传说和神奇的灵石县。


正月初十“石不动”,转看青山藤萝月,山川草木犹敬畏

灵石县就是“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灵石,本为霍山一脉,一块陨石的横空出世让深山小县增加了神奇和灵性,它所在太岳山系中奇峰异石随处可见,山中宝藏不可胜数。巧合还是天意不得而知,但冰冷的石头从此沾染了民间的烟火,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因石而生,因石而运转。神话传说和现实功用让石头的功用地位无可动摇,神圣不可侵犯。日月轮回,而江流石不转。神话无所不能,但现实又是无所不有,灵性的石头小到书案把玩,文思涌泉时可以石破天惊,中到风水辟邪可以安如泰山,大道国家基业可以中流砥柱。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硕硕不器之才,翩翩君子之风。

回到人间,石、食、十谐音,或许是正月初十“石不动”日的由来,尚携带着上古古老的巫术和神秘的祝福,很多单位和乡村,依旧还用巨石为照壁。百姓日常中,依然有摸石去病、求子的心理暗示,很多乡村和景区均有一块石头或者石制雕塑作品被摸的发亮,如寺院门口的石狮子或者一堵石墙。没有人相信他的功效,但图喜庆吉利,摸无妨,不伤大雅,不落俗气。

大年初十,石不动日,指尖轻盈和躬身祭拜下,其实有着生活的厚重,老人的一句话,足可以把后生小子的浮躁打掉。随风而动的浮世,一方镇石便可稳如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