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記李振東:防控疫情用上“動態樓宇”治理模式

打贏肺炎疫情防控這場硬仗,關鍵在末梢,成敗看基層,而基層的重點在農村、在村居、在社區、在網格。如何把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落實落地,需要把基層大大小小的網格組織起來,織密織牢阻斷毒源傳播的防護網。而這其中,社區黨委書記的角色至關重要。

北京市朝陽區東風地區,2020年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晚上,當家家戶戶都在忙碌籌備除夕盛宴時,剛剛參加完地區領導幹部緊急會議的紫蘿園社區黨委書記李振東向正在回家路上的社區幹部們發出了這樣一個通知:“@所有人,於今晚八點半,到社區居委會集合,開展入戶排查。”

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阻擊戰悄然打響……

“把病毒攔在咱們的家門外!”

疫情突如其來,要在全社區3500戶居民和轄區社會單位中,連夜針對戶籍為湖北及1月9日之後湖北返京人員進行一次無死角、地毯式排查,任務量之大可想而知。

“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考驗共產黨員的時候到了!讓我們團結起來,把病毒攔在咱們的家門外!”在李振東的帶領下,社區7個黨支部,全員響應,一支以社區黨員、社工、志願者組成的“抗擊疫情志願先鋒隊”迅速成立,排查登記工作緊張有序地展開。

入戶登記、電話隨訪,一個個數字摸排上來了,一張張報表彙集起來了,而這些數字又是每日變化的。如何讓這些動態的數據更科學有效地成為疫情防控決策的依據和參考呢?李振東迅速聯繫之前合作開發“動態樓宇”管理系統的科技公司,第一時間推出了一個手機APP軟件——《紫蘿園社區進京人員信息登記表》。內容除了登記人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聯繫方式、戶籍所在地、現居住地詳細地址等基本信息外,還包括從哪個省市區進京、進京交通工具、過去兩週內是否途徑/中轉/停留過湖北/武漢,過去兩週內是否接觸過湖北/武漢的客人/親友,近期身體是否出現過感冒、發燒、咳嗽、呼吸困難、腹瀉乏力等症狀。

“李書記的這一招太讚了!數據實時更新,情況一目瞭然,這個軟件系統可以說為我們防疫一線的社工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90後社區居幹丁妍自豪地說。

“織密織牢阻斷毒源傳播的防護網”

說到科技創新,那可是李振東書記的強項。今年46歲的他,自2015年擔任東風地區紫蘿園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以來,以問題為導向,帶領14名社工、7個黨支部、340名共產黨員,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動態樓宇”治理模式。

李振東有常年寫工作日記的習慣,辦公室抽屜裡的幾大本日記,密密麻麻寫滿了他的工作思路和相應的數據支撐。

李振東告訴記者,紫蘿園社區“動態樓宇”管理系統最初是針對小區樓宇分散、管理難度大這一實際情況建立的,這兩年在清理樓道堆物堆料、整治違法建設、推廣垃圾分類等工作中效果明顯;特別是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樓宇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所謂動態樓宇治理模式就是用動的思維模式,去解決不斷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用動的工作機制,去服務動態的人群。通過這一模式,我們轄區志願者實現了全覆蓋,確保了疫情防控有人做,百姓的訴求第一時間回應、第一時間處理、第一時間解決。”

紫蘿園社區黨委通過“動態樓宇”治理模式,讓群眾“動”起來,建立疫情防控“一樓多員動態網絡”組織體系,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防控活動,截至1月27日,社區通過微信、電話、宣傳、公眾號等渠道,共計隨訪3100餘戶,隨訪人員8000餘人。讓信息“動”起來,結合動態“日報”機制,及時掌握疫情變化,責任到人、聯繫到戶,確保各項防控措施得到切實落實、不留死角。讓工作“動”起來,以社區“動態”網格為支點,加強轄區住宿場所、餐飲單位、流動人口的人員健康監測,摸排人員往來情況,有針對性地採取防控措施。重點追蹤、督促來自疫情高發區人員居家醫學觀察14天,監測其健康狀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並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就這樣,李振東帶領他的“動態樓宇”工作團隊;通過“動態”大數據平臺,第一時間篩查疫情高發區人員信息,做到針對疫情有的放矢;篩查結果第一時間上報,做到出京心裡有底,返京隨時登記,確保信息不缺、不漏、不恐慌。

“再可怕的疫情也打不敗咱們中國人!”

2020年的春節,對於李振東和他的同事們來說,註定將是一段難忘的日子。圓滿結束2019年國慶群眾遊行方陣和服務保障工作的他們,原本打算過一個輕鬆愉快的假期,沒想到不僅一天沒休息,還比平時更忙碌更辛苦。

今年36歲的紫蘿園社區黨委副書記孫博磊,孩子剛滿一歲,原本打算趁著過年放假,好好補償一下媳婦兒和孩子,沒想到疫情來的如此猝不及防。“大年二十九晚上我們第一天入戶時,連最基本的防護口罩都是東拼西湊的,什麼式樣、什麼顏色的都有。當時李振東書記就說了,如果遇到密切接觸者什麼的危險情況,我先上!”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責任,這一點在基層體現的最充分。

十幾天來,李振東和他的戰友們奮戰在社區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累了,回到辦公室的椅子上眯一會兒;餓了,一碗方便麵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兒。

“說實話,一開始我們挺害怕的,特別是家裡的父母,每天都在擔心我們的安危。但看到李書記沉著的樣子,我們就有了主心骨。”漂亮的社工張娜悄悄地告訴記者。

“聽著新聞中每日上升的確診病例數字,特別是死亡病例數字,要說不憂慮,不糾心,那是假的,但我不害怕,因為我經歷過2003年的抗擊非典。當時我在鄉里參與綜治工作,光是居民測量體溫的統計表,每天就能裝滿兩個紙箱子。17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科技更進步了,國力更強大了,特別是經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和凝聚力、戰鬥力更強了。我相信,有黨的堅強領導,有我們多年建立的群防群治體系,再可怕的疫情也打不敗咱們中國人!”李振東翻看著自己的日記本,堅定地說。

“等春暖花開時,歡迎你再來紫蘿園!”

記者前來採訪時,恰逢2020年2月2日,一個被網友們稱為千年一遇的對稱日。踏著鼠年春節後的第一場雪,李振東進行著每天一次的社區“快步走”。

“每天有事沒事我都要轉一圈,聽聽看看,這一點,作為社區書記我覺得是必須的,因為能瞭解第一手情況。這些天我重點是看看各個執勤點兒的情況。像這種天兒,就要關注志願者們的出行安全,把傘支上,把地面上的積雪清掃一下。這些老黨員年紀都不小了,萬一有個摔跤受傷的就對不住他們了。”

李振東說,這次疫情防控,讓他感動的人很多,除了並肩戰鬥的社工外,還有支援報名上一線的黨員志願者。比如居委會樓上一對80多歲的夫婦,都是老黨員,主動報名要求參與一線入戶工作。“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年齡大了,照顧好自己,在家幫我們社區打打電話就行。結果發現,他們做得特別認真,每天不僅把自家的清潔工作做好,還用社區配備的消毒液,把樓道公共區域也清潔了。像這樣的老黨員在我們每個小區裡都有。你說,有這樣的黨員做後盾,我們能不打勝仗嗎?”

看著空空蕩蕩的小區,李振東動情地說,“上次下雪時,院子裡堆雪人的孩子和家長特別多。今天,我相信此時此刻,隔著家家戶戶的窗子,有不少人在默默地望著外面的雪景。他們用自己的自律守規,在支持我們社區的疫病防控工作。為這麼好的居民守護好家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

回到居委會,顧不上喝一口水,李振東快速給社工佈置了幾件著急落實的事情:有一塊路面磚太滑,要找人打磨一下,避免居民摔跤;與保潔聯繫,便道上的積雪要隨下隨掃,避免夜間結冰;小區封閉,快遞人員不讓進,要跟居民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

結束採訪前,望著臉上被口罩勒出深深印記的李振東,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十多天過去了,說實話,您著急嗎?”

“當然著急,因為疫情不過去,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就無法恢復,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但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不能躁。因為社工看著我,黨員看著我,我的情緒如何直接感染他們;而他們又會把相應的情緒傳遞給社區居民。所以我要求自己,急而不躁。我相信拐點很快就會到來。等春暖花開時,歡迎你再來紫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