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雙黃連研究”和搶購一樣無知

嘲笑“雙黃連研究”和搶購一樣無知

冷靜,冷靜,再冷靜!此時的中國,最需要的,不是消毒液,不是雙黃連,是冷靜!

嘲笑“双黄连研究”和抢购一样无知

“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引發了瘋狂搶購,對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的各種嘲諷,鋪天蓋地。

情緒可以有,質疑可以有,但要記住:任何科研,都值得嘗試、都要勇於嘗試,不要“捧殺”,也不要“棒殺”;對科研成果,要客觀看待,避免盲目跟風。

2月1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發表如下聲明:

“由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1月31日向媒體提供的《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一文,內容是準確無誤的。這一結論是基於實驗室體外研究的結果。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室體外試驗證明,雙黃連有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作用,下一步還需通過進一步臨床研究來證實。”

所謂“實驗室體外研究”,就是在實驗室環境下,用器皿進行研究,並沒有直接關聯人體。器皿研究中能抑制病毒,不代表臨床有效。

器皿研究之後,要進行動物試驗;動物試驗之後,還要進行臨床研究。一套嚴格的流程下來,很多藥物會半途而廢、功虧一簣,也有的藥物“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吹盡黃沙始見金”,證明有效。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到最後,誰都不敢打包票。

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難以令人滿意的,是操之過急,在“實驗室體外研究”階段,就草率地公之於眾,導致消費者盲目搶購。

但我們能因此就否定這一研究嗎?顯然不能。不僅不能否定,還應當鼓勵。

在關於“大數據為何缺席這次防疫”的文章中,我曾建議,對“利用大數據防疫”進行緊急攻關,就跟武漢建設火神山醫院一樣。這種緊急的科研攻關,不僅必要,甚至必須。藥物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

當前的環境、條件,是非疫情期間難以複製、難以模擬的。只有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才知道處置疫情需要注意什麼、需要避免什麼,病毒會如何變異、往哪個方向變異。這種特殊條件,放在平時,即便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最先進的手段,也很難複製。

戰地記者必須去前線,醫生必須到病房,科研人員也需要到一線搞科研。他們的戰場是實驗室,疫情當前,和疫情有關的課題,必須優先考慮。

這種緊急的科研攻關,即便無法立馬見效,其對未來的價值,也是巨大的。它們不是馬後炮!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就明確表示“疫苗研製不是馬後炮”:

“當年SARS之後,如果國家對冠狀病毒研究有更長效的支持,有更多團隊持續來做這個研究,那麼不管疫苗還是藥物,至少會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再次狹路相逢,就不會這麼被動。新型冠狀病毒變異再快,也在冠狀病毒這個大類裡,目前大數據研究發展迅速,一旦有新變異出現,可以馬上通過生物信息學或大數據挖掘找到共用的靶抗原、發病機制或受體,可以快速指導疫苗的改良。”

也就是說,如果當年對SARS的研究能堅持下來,今天我們對付它的“親戚”——新型冠狀病毒,會輕鬆很多。

無論疫苗還是防疫,都屬於“超前投入”。跟抗震救災一樣,災害沒來的時候,就要做好準備。投入那麼大的人力、財力搞“預防”,看上去浪費,實則不然。一旦到了關鍵時刻,它就是用來保命的。和生命相比,“戰備”投入,又算什麼呢?

你可以嘲笑那些搶購雙黃連的,但一定不要嘲笑科研——即便是關於雙黃連口服液的科研。疫情防控,可以沒有雙黃連,但絕對不能沒有科研。

嘲笑“双黄连研究”和抢购一样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