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銀10萬兩建造的浙江古廟 清朝四位皇帝題匾 被譽“江南紫禁城”


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浙江海寧鹽官鎮,因地處錢塘江入海口,集海寧潮勝景和人文盛景於一身,可謂滿城盡奇觀。古鎮內的海神廟,由清朝浙江總督李衛奉旨建造於清雍正八年,工程共耗銀十萬兩,是江南地區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築遺存。

海神廟前立有一對石獅,以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據說在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在北京。這是因為漢白玉是上等的建築和雕刻材料,多用於帝王宮苑,當年雍正皇帝敕建海神廟時,允許使用和北京紫禁城一樣的漢白玉,可見其獨一無二的地位。

廟內建築共分九院,宛如一個微縮版的紫禁城。參照北京故宮太和殿而建的大殿,由24根巨大的漢白玉廊柱撐起,極富皇家氣勢。在民間,皇家建築不允許仿建,而鹽官海神廟卻破例由皇帝下旨、國家撥款,規模宏大,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稱,在國內實屬罕見。


在清代,共有四位皇帝為海神廟題寫了五塊御匾。大殿門楣上方的三塊牌匾,分別為乾隆、道光、同治皇帝御筆親書。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來到海寧,每一次都會到海神廟祈福。上圖中的“澄瀾保障”匾額,是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為治理渾濁的錢塘江水所書。

殿內正中供奉著“寧民顯佑浙海之神”,兩旁立柱上的楹聯“百穀歸墟,澤匯江湖資利濟;三門循軌,潮平龕赭慶安恬”為乾隆皇帝御筆。有趣的是,在佛道神話傳說中並無“浙海之神”這一神仙,他雖身穿龍袍,頭戴珠簾皇冠,手裡卻拿著大臣才有的朝笏,造型十分奇特。

海神頭頂上方的“福寧昭泰”匾額,為雍正皇帝御筆,大殿四周佈滿了中國古代皇家專用的團龍團鳳花紋圖案,讓人感受到皇族威嚴的同時,也使“海神”之謎更加撲朔迷離。而據當地民間流傳,“浙海之神”就是康熙皇帝的十四子允禵。


海神廟的最後一進是御碑亭,亭內矗立著一座高5.4米的漢白玉御碑。御碑陽面為雍正十年雍正帝御製的《海神廟碑記》,陰面為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製的《閱海塘記》。父子雙皇御筆親書的御碑,為海神廟帶來了異乎尋常的皇家氣度。

據碑文記載:宋元以後海寧潮情加重,塘岸屢遭沖毀,良田、民宅毀壞無數。清雍正年間,雍正帝多次派遣重臣趕赴海寧督辦塘工,搶修固塘。這位皇帝當政13年,共修築海寧塘工18次,計各類塘工54080丈,用銀34萬餘兩,併為後世開創了浙西海塘的歲修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