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沙溝村:一塊黑板,一個鄉愁展館,一座古廟供奉《山海經》作者


呂梁山脈南端,聖王山下,有個群山環抱的山村,因溝多,沙多,故名沙溝村。它是山西省稷山縣西社鎮下轄的一個小村莊,雖然只是百戶人家,卻有著“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紅旗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等35個光榮稱號。

村民說這些榮譽與他們的老支書分不開。韓喜龍,75歲,曾經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的近30年。榮譽和經歷他並沒有滿足,為了留著鄉土文化和鄉愁記憶,2005年他拿出自己的積蓄7萬元,辦起了鄉村鄉愁展覽館。

鄉愁展覽館利用的是閒置的校舍,陳列了許多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或許其中有一件物品會勾起你的鄉愁善感。

提一盞燈籠,迎著風雨尋你。燈如紅豆,你心醉的燈是不是這樣子?村民說,它不曾浪漫,只是當年風雪夜裡山民巡山照明用的一盞紙燈籠。

這個收藏物看著眼熟。名叫汽油燈,實際上用的是煤油,通過打氣,把煤油汽化而燃燒,燈光雪亮。記憶中,村裡大唱樣板戲那陣子用的就是這種照明,那個年代山村裡還沒有通電。

真不知在哪個旮旯找到這一對老煙槍,看著彆扭,精美的花紋背後隱藏是一段難以啟齒的屈辱,如今除了警世之外它已毫無價值。

村中有一座古廟,供奉的是五帝時代聖賢---伯益。史書記載,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發明鑿井技術,著《山海經》。在這個山林之野、偏壤之地,為啥獨樹一座伯益古廟?當年建廟的初衷為何?

無獨有偶,在沙溝村不遠處的新絳縣陽王鎮也有個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廟堂叫稷益廟,廟裡有彩繪的朝三聖壁畫,大禹居中,后稷和伯益一右一左,文武百官聚首朝拜,堪稱古代壁畫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山西運城,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既然有禹鑿龍門的典故,自然也少不了有關伯益的傳說。

村委會前有塊黑板,是村務公開欄的一部分,方塊字寫的很認真,工工整整地折射出一個小山村的治理水平。

沙溝村還有一個村級禮堂,小村雖然身在山中,但文化生活和設施毫不落後。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作品盜圖必究,頭條號“老寧攝影”期待您的關注,喜歡請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