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如果不选择接受招安,水泊梁山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出路?

自娱自乐的草哥


不被招安的话,梁山好汉当然是继续大腕喝酒、大块吃肉。

古代的封建王朝都采取的是“皇权不下乡”的治理政策,乡村都是交给了大地主、大士绅帮助治理,梁山好汉只要严守不攻打城市的方略,在乡间活动,朝廷一般都懒得管。

甚至梁山可以和乡间的地主、士绅合作,帮助他们清缴各地方的小股盗匪,维护乡间安全,可以收取一定的粮食和金钱做为梁山生存的费用,还可以光明正大的收取过往客商的过路费、保护费,负责他们行走在梁山附近、或者更远一点地域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估计客商和当地的地主、士绅们都愿意配合的,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梁山还可以做地方上的豪强和权贵们的白手套 ,帮助他们处理一些不方便出面处理的事情,对于梁山这么个地方小势力,只要不打出推翻朝廷的口号,没谁会操心梁山贼寇是否会做大的问题。

《水浒》书中的梁山是因为宋江个人的野心,想做官。而且梁山日益壮大,宋江、吴用等人又没有生財的本事,守着八百里水泊不会经营,只能一直带着大家伙去抢劫,还都抢的是城市,那朝廷怎么可能不管?

历史上的宋江也是到处乱串,就他那百把个人,只要守着一个地方,老老实实的做个小土匪,没谁去鸟他的,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做山大王,等到金兵南下,没准可以以抗金的身份混个官做,那地位就不一样了,历史上的名声也会好得多。


孤寡老人讲历史


宋江所统领的梁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和《破冰行动》中的林耀东所带领的塔寨一样,都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炸药桶,只不过一方面大家迫于宋江的权势和手段,没有人敢冒然出头反对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江始终能够代表梁山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大家也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反对他。

换句话说,宋江选择招安,实际上是代表了梁山上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如果宋江不选择招安,在当时的背景下,绝对会有人被大家拥护出来代替宋江做招安的事情,到时宋江的下场,恐怕就会和他的前两任(王伦、晁盖)一样,至于广大梁山好汉的结局,不会有多大改变,甚至而言,他们还会更容易的回到大宋的怀抱,过上他们原先的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总觉得梁山上的大多数人,是反对招安的。但实际上,如果大家细心研究《水浒传》,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梁山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渴望招安的。虽然很多人在看电视时觉得,梁山好汉如果继续占据梁山,那可真是逍遥自在、高兴痛快。

但是,如果放回到现实,那就是标准的扯淡。因为,几万人聚集在一个湖心小岛上。放眼望去,全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就是传说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大家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小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生一世,就要生活在军营里面。偶然下回山,也是要出去玩命。这种日子,也叫逍遥自在?这太夸张了吧!



要知道,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很多人原来过得日子,那才叫真正的舒服。比如卢俊义,人家那是大名府的首富,还有关胜、呼延灼、秦明等人,放到咱们现在,那都是军区师长级别的人物,他们内心真会觉得在山当个强盗会比在中央政府当师长强?而且他们还都是被宋江逼上山,甚至和宋江有着深仇大恨。

更甚者,就是柴荣、李应、施恩、戴宗、朱仝、董平、张清、徐宁、索超等,以他们原来的身份地位,如果不是被逼走投无路,他们内心真愿意在山上当一辈子强盗?我想不要说他们,就是咱们这种普通人,如果可以的话,恐怕也愿意去体制内,而不是跑去山上当强盗。

事实上,我们仅仅只从出身去分析,梁山上支持的招安的力量,也是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首先,许多梁山好汉,都是被宋江等人连骗、带抢、带逼上的梁山,我们从前往后数这些人,卢俊义、关胜、秦明、呼延灼、朱仝、李应、董平、张清、徐宁、索超、燕青。这些人,自然是倾向于支持招安的。

还有些许多梁山好汉,在最初,根本就没有当强盗的意思,只是因为前赶后凑,没有办法上了梁山。我们从前往后数这些人,林冲、花荣、柴进、杨志、戴宗、史进、穆弘、雷横、杨雄、张顺。这些人自然也是倾向于招安的。这样一数,三六天罡中,倾向于支持招安的人,就占了多一半。

而且,梁山绝不是一片桃源乐土,所以一个喽罗甲、喽罗乙的生存状态,未必会比一个公差甲、公差乙,士兵甲、士兵乙强。所以,对于广大士兵而言,他们对招安,并不会有明显的排斥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宋江只有牢牢抓住招安的大旗,反对他的力量,就难以兴风作浪。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宋江抓住招安的大旗,那些被宋江逼上梁山的人,他们就无法反对宋江,也不敢反对宋江。因为,这些人与白道,有着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感、利害。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反对宋江,就等于公然向政府表示,他们想一条道走到黑。

而那些主动当强盗的人,也有一部分人,对招安的前景有着某种幻想。真正铁了心不想招安的人,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更主要的是,这些不想招安的人,如果砍倒宋江这面大旗,又让谁当他们的领衔人物呢?

卢俊义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卢俊义是标准的让强盗逼上梁山的。关胜、呼延灼、秦明也是如此的。花荣与宋江的关系太密切的。林冲、吴用并不是一个能独自撑起台面的人,他们也未必有勇气当一个领衔人的。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有许多人都认为,梁山不应该选择招安,但却终于无法形成气候。

相反,如果宋江不选择招安,那可坏事了。因为支持招安的力量,随时可能拥出自己的领衔人物。卢俊义就是最现成的,而且关胜、呼灼、秦明之类的人,自然会为他摇旗呼应。关键是,他们砍倒宋江这面大旗,就等于向政府交一个投名状,从而缓解他们与政府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宋江稀里糊涂被杀掉,也不新鲜。


我是赵帅锅


历来的众多水浒迷们都认为是宋江将梁山好汉们带上了不归之路。但我们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这梁山好汉如果不接受朝廷招安,其是否有更好的出路?

根据梁山好汉们的不同意见,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派;一派是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派”,其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此不再赘述;另一派是以李逵为代表的“革命派”,李逵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杀到东京去,让俺家宋哥哥坐那金銮殿”,是要“取宋室而代之”;还有一派是以晁盖为首的“现状派”,这一派在晁盖死后,可以说是群龙无首。但我们可以拿武松作代表,这一派是希望能够维持现状,他们是既不愿打到东京去,也不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只是希望兄弟们能够腻味在一起,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过着这般痛快地生活。

先分析李逵这一派,这一派在文革期间,受到大力颂扬,认为他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代表,是梁山好汉中最具有“革命”精神的,这也是李逵粉为何那么多的重要原因所在。然而,这一派的想法却并不现实,我们都知道每当李逵提出要杀到东京去时,都没人响应,大部分人都是在哂笑。这在乎梁山的上下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杀到东京去,那是痴人说梦。

第一,梁山起义的规模其实很小。其一、梁山最为浓墨重彩的战役,如三打祝家庄、二打曾头市(郓城县治下)这些最多属村镇级的战役,犹如过去的宗族间械斗规模。其二、梁山的108将中,大部分都是凑数的,如白日鼠白胜做个喽喽兵都未免显得胆怯了些,如此的“烂汉”也能上应星宿,只能说明梁山实在是无人。其三、108将的诨名倒是都挺响亮的,名副其实的又能有几个?那些叫“摸着天”的、“云里金刚“的,都能让自己觉得臊得慌;还有“赛仁贵”、“病尉迟”的,哪一个又有大将之才?其四、扑天雕李应上应“天富星”,在梁山位列11位。可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庄主(相当于今村小组)吗?,如此竟能上应“天富星”,你让大宋朝的那些“马云们”情何以堪?

第二,起义规模壮大也不现实。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那是数不胜数,但成功的只有刘邦与朱元璋两例。这两例都是在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背景下才成功的,可以说是振臂一呼、云集响应。而梁山起义却不是这样,大宋朝虽然此时比较腐败、但治下还是较为安定。不但百姓们对起义并不怎么热衷,就连梁山的许多好汉们对起义就很热衷吗?宋江想起义吗?不过是其一时的权宜之策罢了。卢俊义、朱仝、秦明等想起义吗?上梁山那纯粹是“兄弟们”做得绝,并不是官逼民反,而是“兄弟们逼着兄弟们造反”。所以,这梁山要想壮大队伍是很难的,每次都是靠给兄弟们下“套”才能壮大那么一点点。如此点般的规模,要杀到东京去,还不如回家做梦去来得实在!

再来分析晁盖这一派,这一派是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型。宋江也屡次规劝晁盖,这不是长久之策。梁山虽号称“八百里水泊”,但对大宋的整个天下来说,那也不过是一汪池塘,迟早会渐渐干涸掉的。所以,这何处去呢?作为领导是不能不深思熟虑的。晁盖没怎么想过或没想出,所以每当宋江提出招安的想法时,晁盖虽都很不悦,想岔开话题,但是这却是回避不了的。

苟安於现状能有什么前景吗?整天就吃酒吃酒、吃肉吃肉?108将中又有几个人是有老婆的?如此漂泊不安的生活,连老婆都娶不得,还谈什么前途?这梁山若是一直在晁盖的领导下,也是没前途的。

既然“革命派”与“现状派”都没有前途,所以,就只能走宋江的“投降派”路线,一旦被招了安,便可以“封妻荫子”,而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的确是极大的诱惑。后在《水浒后传》中还出现了一派,可以称为“桃源派”,这便是李俊率领梁山的幸存好汉扬帆出海,最终在暹罗(今泰国)建立了基业。

梁山的基业虽是建立在八百里水泊之上的,可是梁山的水军派系的地位却极低。排位最高的水军头目混江龙李俊也仅列26位,水军地位之低可见一斑。再则,这些水军的头目其实也都是内河湖泊的渔民,是否具有航海能力都是个问题。而让北方人为主的梁山好汉们大规模地扬帆出海其本身就不怎么现实。所以,这招安之路也近乎是宋江的唯一选择,这是时势使然。


有知社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

《水浒传》中记载的宋江等人的起义事情,本来就是失落文人化身的小说家结合民间情绪进行的演义,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等人也不过是36个大盗集结了一帮人,在河北山东一带行侠仗义或者打家劫舍,从来没有成建制的活动,更没有去过梁山,他们不过是王朝末期天下陆沉的表象之一。

至于被施耐庵、罗贯中等人进行文艺加工,则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借鉴了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事略,才有了一百单八将、建制分明的梁山起义。不过,他们的结果因为招安酿成了后人评说不一的历史悲剧,更曾惹得伟人发动全国的力量批判宋江是个投降派。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往往都有人在假设。假设的最多的则是宋江不选择招安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啊,都逃不过黄裳所参透的历史大定律——死,当然,这是开个玩笑。

看了楼上不少老兄的回答,感觉都很有道理,不过一些观点认为他们一群乌合之众、自视甚高、酒囊饭袋太多,我却不太赞同,既然是农民起义,肯定有一个队伍建立的过程,就像创业一样,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嘛。

招安、不招安,最终都是被灭掉,这个基本上是共识。因为北宋、南宋,没有农民起义成功的先例,钟相、杨么起义声势那么大,不也被干掉了吗!还是被民族英雄岳飞亲手绞杀的。

其实,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成为北方活跃的抗金势力的一支队伍。靖康之耻后,宋王朝南迁,以宗泽为代表的将领们留守前线,笼络了不少民间势力,想借以成就大业。受忠义思想影响的宋江等人,十之八九会选择这条道路,对招安心存不满的阮氏兄弟、武松鲁达等人也会乐此不疲。也有可能,宗泽死之前就不会高呼“渡河”,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抱恨九泉的。


何殊我


宋江和梁山众兄弟,如果不选择诏安,那各种可能性就会很大了。其中最可能的便是割据一方,并不会打败徽宗的朝廷。因为这里面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军事战略战术与政治攻势。这是梁山兄弟及寨主宋江最大的失败之处。

打仗,需要的不仅是财力,还有眼光,兵力,这些宋江这个总指挥全不具备。宋江在任职梁山寨主其间,攻下附近几个县市时都不行征粮聚财的行为方式,同样也不见其征兵的任何举措。这非常明显是扩大梁山势力的一大败笔。在其后的时间里,诏安本是政治上最大的失策。因为宋江曾亲眼目睹朝局的慵暗,朝廷怎么会这么轻易接受诏安呢?蔡京这个厚黑学专家早已论道:以寇制寇,一日为贼终身为贼,万劫不复。有蔡京高俅之辈为虎作伥,独揽朝臣,宋江应该明白清楚自己的结局!另外,在高俅水军来犯时,宋江又犯了兵家大忌,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宋江当时就应斩草除根,断了后面的悲剧性的结果。



第二种可能性便是如曾头市,或者方腊,独据一方,以阴奉阳违的态势,实施诏安,但以八百里水泊为根据地慢慢渗透摸清朝局,坐实八百里水泊。而拒不下山,攻击一切来犯之敌。以此方式,来镇守一方,让梁山主力颐养天年,其后代在梁山兄弟百年后,散养在民间。

这是其中庸的策略办法。但也是梁山兄弟最为好的选择。 因为梁山改打宋朝不具备的条件太多太多。要使其具备打败徽宗,起码要换掉梁山寨主宋江。而孝义黑三郎并不会轻易服软。宋江的结局,在此情况下,只有与王伦是同一个归宿。所以,宋江的梁山泊只能是流寇,最好的结局是割据一方!

风行君带你从细微处解读不一样的文史,欢迎欣赏


日记哥爱读书


宋江如果不带领梁山全体受招安,梁山最有可能的结局就像隋末的瓦岗寨一样,从内部瓦解,最终要不被官府剿灭,要不各奔东西。理由如下:

一、宋江在排座次时,把大量从朝廷投降过来的军官排到了前面,比如位列天罡的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索超,位列地煞的孙立、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等人,而把很多绿林出身,打家劫舍的,甚至是梁山元老级别的,比如鲍旭、樊瑞、杜迁、宋万等,都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在讲究资历和出身的绿林里,那些先上梁山,或者已经在江湖打下名号的好汉,短时间内可能碍于义气,不会有怨言;但如果时间一长,心里的不服气就会表现出来,再加上好汉们聚在一起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酒劲一上来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绿林派和降将派会逐渐走向对立,甚至对抗。

二、梁山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组织那么简单,相反内部是派别林立,先后吸纳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山头的人马。其中,林冲为首的梁山元老派、鲁智深为首的二龙山派、关胜为首的降将派、孙立为首的登州派、李俊为首的揭阳领派、樊瑞为首的芒砀山派,都具有很强的实力。这些好汉性格不同,实力不同,短时间内可以混在一起相安无事,时间一长肯定各自抱团,回到原来的小团体中,这个时候梁山就会逐渐割裂开来。

三、梁山高峰期,怎样都有几万人马,钱粮消耗是个大问题。虽说吞并了卢俊义、柴进、李应的家产,也打了东平、东昌两个州府,有了一些积蓄。但梁山好汉是不会从事农业生产的,完全是坐吃山空,吃完了又得往外打,长此下去,必然会走向攻城略地,全面造反的道路。而一旦全面造反,朝廷重兵来袭,梁山很可能会抵挡不住。


小小小小开心果的主页


梁山好汉既不可能杀到东京,推翻宋朝,也不可能固守梁山,坐吃山空。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那他的下场将和晁盖一样。下面我从三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天时。

虽然《水浒传》里的好汉们常说朝廷昏庸,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好像梁山泊很容易就能推翻宋朝似的。

但是我们看书中的描写,当时的社会还是有序的,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皇帝的控制力也很强,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一句话,当时的北宋社会,完全没有要崩溃的迹象。虽然强盗很多,但是百姓还没有到不揭竿而起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所以,梁山好汉们占山为王是可以的,但是想杀到东京,改天换日,难度太大,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


第二,地利。

像二龙山、桃花山这样的小山头,只能养得起两三位头领,几百个喽啰,只能骚扰骚扰周边的村民。这样的山寨,掀不起多大浪头,朝廷不会放在眼里,可以自己过逍遥日子。

但是梁山泊不一样,八百里水泊,是人人羡慕的宝地。所以梁山的地位很尴尬,如果头领太少,力量太弱,会引起其他强盗的觊觎之心,比如王伦就是这么死的。但如果招揽英雄好汉,扩充实力,又会引起朝廷的警觉与征剿。

幸好梁山泊易守难攻,朝廷又没有全力出击,才勉强打了几场胜仗。但是胜仗打得越多,朝廷越重视,总有一天朝廷会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的。

因此,梁山好汉想占山为王,故步自封,只能坐以待毙。


第三,人和。

梁山上实力最雄厚的是两类人。一类是江湖豪杰,他们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是不愿意接受招安的。他们看上去嗓门很大,遇事就咋咋呼呼,但其实人数不多。一类是原来的朝廷将领,他们一心想招安,好恢复自己的身份。这些人是梁山上沉默的大多数,而且他们是梁山的战力。

我们读小说就可以知道,每次梁山抵御朝廷的征讨,靠的主要是第二类人,也就是投降过来的朝廷将领。

所以不要小看第二类人的势力,他们才是决定梁山路线的关键所在。晁盖为什么被架空,最终悲惨的死去?就是因为他不想招安。而这类人拥护宋江,也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信任宋江,而是因为宋江代表着他们的利益。

所以,如果宋江不想招安,下场肯定和晁盖是一样的。这些原朝廷将领会推出另一个愿意招安的人来做首领。


可见,宋江如果不招安,即无天时,又无地利,更无人和。所以梁山接受招安是唯一的结局。



梦露居士


为盗为匪,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最终被官府剿灭,对于这些有一定才能却误入歧途的人,如果能被官府招安,其实算是最好的出路了,不管以前干了多少坏事,都算是有了一次既往不咎,从头再来的机会!(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因此,不能说宋江倾向于被官府招安就怎么样了,难道一直造反保持不上不下的身份就是对,妥协退让,不坚守自己最初的想法,吹过的牛逼就是不对?

谁一出生就有一颗当坏人的心,就水里梁山的一伙人,有主动上梁山的,有被逼上梁山的,还有被诱骗上梁山的,不管哪一种方式,这些人里面大多数都是不法之徒,视正常的社会秩序于不顾,而把自己内心里的江湖当秩序,我行我素,性格突出,要强好面子,同时能力又配不上自己的想法的一伙人。

但他们肯定不愿意当坏人,“逼上梁山”就是对这伙人上梁山最好的注脚。但是,是谁逼他们了,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有人说是世道,世道不给他们活路,还有人说是高俅,高俅逼他们得。


高俅是坏,但当不当好人却是自己个的事情,就水泊梁山的108单“好汉”,那个不是个性鲜明,稍有不如意就喊打喊杀,世界不是为他们存在的,也没必要围着他们建立顺应他们的秩序。

因为世上不仅有这么108个人,而是亿万人,中国地大物博,整个社会达成共识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是都跟这么几个人一样,稍有不顺心不如意就要造反,整个世界都得迁就他们,那不就乱套了。

因此,水泊梁山看似好汉云集,实际上不过是盗贼林立、不法云集,宋江的做法并没有什么过错,如果他真能把这一群不法之徒带到招安的地步,成功洗白他们的身份,拿到真也是奇功一件。

不过历史上宋朝的宋江起义就是被镇压了,《水浒传》里的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如果宋江不招安,那么这一群不法之徒,社会不稳定因素,早晚都得被剿灭了!


历史三日谈


先从后半部说起,受招安的梁山好汉组成的军队,宋江为正先锋,卢俊义为副先锋。

好了,先锋部队,并非真正的主力部队,只是占据整个征讨军团的一部分。

所有硬仗都是梁山好汉啃下来的,但也得有机会啃不是吗?

这就是好比一伙人打架,人多的一方控制住场面,实现单挑或者公平对决,实力摆在桌面,大宋王朝控制住局面,让宋江军队一路单挑决战。

啃下了骨头,掉落了牙齿,这就是梁山军队的结局。

如果当时不选择招安,这样的局面就是宋江的下场,因为梁山军队没办法控场,控场的只能是赵官人。

结果一样,梁山好汉守在水泊还好,尚且苟延残喘,进攻,一路啃硬骨头,死伤惨重。

附:张叔夜剿梁山,收编贼寇入伍,历史已经给出答案。


鸿哥iouyh福小铺


宋微宗怎么又不知道有个宋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