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鉴?

鎖溪笑笑生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艺术两相比较,有多方面的不同特性,若将其融合嫁接是需要对两个画种予以研究理解透彻后,再付出创造性的努力功夫的。如果抱着特殊目的,想改造出第三种面目的绘画作品来,不妨一试。否则,不如在本民族的绘画创作领地作最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越是突出民族特色,越能具显世界意义。艺术性,是由独特性体现出来的。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基因所决定,两种绘画艺术各有其不同的创作主观因素和物质材料丶技术手段的差异。最终形成的不同艺术效果所表现的审美趣味,才是绘画创作的目的意义。

所以,所谓"融合″丶"借鉴″,不是不可能,是要看有沒有实际意义。

中国画的画面底料,主要是宣纸丶绢帛,色彩以墨为主,辅以水融浠释的植物性丶矿物性颜料。西画则主要是以粗涩的布面施以油性颜料来完成。

国画以线造型为主要绘画技术,勾勒丶皴擦丶点厾,水晕墨染,整个绘画过程表现了精湛的使用毛笔的"书写"技法。没有毛笔书写性能的发挥,基本就不具备中国画的本质特性。而西画对笔触的艺术效果並不予以特别强调。

西画的写实丶国画的写意,是各自不同的民族创作理念的主要区别点,由此决定了多项不同的画法处理原则。国画使用的散点透视就体现了以意象为主的创作理念。西画的写实性主要体现在焦点透视丶自然性的光色原理,以及物象造型的准确比例训练要求。

很重要丶很关键,不容忽视丶不可省略的,书画同源现象,是西画所不具备的高层次文化内涵。

总之,技法手段是以效果为目的的,艺术效果是以民族文化心理为取向的。文化艺术的演变是随社会政治丶经济的大趋势的发展而递嬗的。








真空妙有无量寿


中国画和西洋画本来就是互不相干的艺术,从最初的构思到观察物像,从材料到技法,完全完全地不一样,我怎么还这样认为呢?

一百多年前满清王朝,闭关锁国,中国画艺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基因纯粹,技艺纯粹,传承纯粹,地地道道纯粹的中国画。自徐悲鸿一辈留学归来,西学东渐,带来了西画的观察方法和西方绘画的造型技法,一开潘多拉魔盒,中国画的面貌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中国画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日趋成熟。

说说当代水墨,近二十年来是中国画西化表现最狂躁的时代,各种各样打了新水墨、当代水墨名号的中国画作品层出不穷,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者龙蛇混杂,状态是积极的,效果各界褒贬不一,不争的事实,推动了中国画和西画的融合速度。


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物画上,具体是在中国画的宣纸上大胆采用西画的视觉、色彩处理手法,更有甚者,借用些综合材料描绘中国画,最成功者当推田黎明、刘庆和、李津等人,确实,他们画的是中国画,还是可以和西画色彩媲美的中国画。看到田黎明先生虚淡色彩的人物画,你能说这不是中国画?或者说这是不是水彩画?


我以此论断,中国画可以借鉴西画,还可以融合西画,现在都已经有探索者做成功了,将来只会是愈来愈多,越来越融合和丰富。

我的论点有脖大家的观点,艺术可以有争议,您说呢?


陈庄水墨画家


用什么样的思想去思考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创造。

东西方不是地域划分而是文化区分,西方文明以古希腊文明为母体,东方文明是以中华文明为母体。希腊文明侧重人文关怀,歌颂人承认人的能动和高尚。中华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把个人融进群体,是空灵隐喻之美。

油画追求的是在二维空间塑造出三维立体的感觉,形似在先。国画则追求把三维甚至四维的表现为二维,神似在先。

西方绘画讲科学是具象的,国画讲哲学是意象的。

可以说他们的出发点,关注点,最终归宿点是不同的。但同属于视觉艺术,都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情趣,审美感觉。

当代国画在走两条路:一用西画改造国画。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蒋兆和等一路。二延革传统。张大千,潘天寿,于非闇等一路。现在看各有千秋,都不错。

但国画借鉴西画要有度,这个度很关键,表现技法造型可以拿来用但不能改变中国画的审美情趣,更不能抛弃笔墨趣味。有人用毛笔宣纸画出来的确实素描,这就超过了这个度,不能称之为中国画了。从来没有人说这是不是油画,但却有人强调这是不是国画,说明国画从内涵到外延是相当自律自觉的,具有独特的标准。

以前有个行为艺术,身上写满拉丁字母的公猪和身上写满汉字的母猪交配,以此象征本土文化的弱势被强奸。但我想说在历史进程里总会有偏颇,但最终我们血液里的文化会复活并强势回归,回归在更高的层面上。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高级文明,唯一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从不故步自封,在吸优去劣的过程中前行。永远在路上!




唯美良玉


个人以为,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可以相互借鉴渗透,但确实不能够完全融合。

不错,中国画和西方油画都是图象生成的视觉艺术,同属绘画体系,从理论上讲,是应该可以融合为一的,但是在实际上却是不能够完全融合的。其原因不是因为绘画的理念不同,环境不同,主要是因为绘画的工具、材料不同所致。就如同同样是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和勺子解决问题,而西方人则用刀和叉子解决问题。中国人用刀叉来吃中餐显然不对付,西方人用筷子和勺子吃西餐肯定不得劲一样。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两千多年,早已自成体系,在世界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西方油画从历史上看虽然时间较短,不过六百多年,但其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绘画画种。



西方油画自二十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那一代老艺术家开始,历经百年,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大胆探索,偿试将西方油画融入中国画之中,使中国画发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不能不说,试图将西方油画与中国画完全融合的努力并未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画和西方油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但若想完全融合,似乎不大可能。


灯影书画


简单地说,中国画传递的是“笔墨文化”信息,西方油画传递的是“色彩造型”信息,这话很容易理解,“笔墨文化”是个广泛抽象的概念,“色彩造型”是可以具体形象的理解出来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鉴?


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鉴

绘画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中国画虽然注重写意,但也讲“像物象”,讲“外师造化”,就是以大自然为师,大自然有飞禽走兽,有日月精华、生命气息,所以,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要有神韵气势,可以没有“形”,但一定要有“神”,就好比人一样,五官身材比例不协调,但一定要有“精气神”,


之所以中国画与西方艺术可以相互借鉴,那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方油画艺术,同样追求“精气神”,然而各自的“精气神”是不一样的,中国画的“精气神”依靠墨韵得来,西方油画的“精气神”依靠色彩得来,就好比不同肤色的人都有各各自的“精气神”,这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或者说,中国画借鉴了西方油画的“素描基础”,

为什么中国画会借鉴西画素描呢?那是因为素描可以让一个画家的构图有章可循,方便创作,当然了,素描也毁了中国画,或许说,西方油画的素描不适合中国画,中国画应该要有属于国画的素描;西方油画也在借鉴国画的“中国风”,从而丰富“色彩对比”达到所要的效果,

之所以中国画与西方油画艺术不能完全融合,那是因为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借鉴只局限在视觉形式上,它们两者在表现技巧上并不能相互借鉴,

这和各自的载体有关,国画的载体是“笔墨”,油画的载体是“色彩”,国画“以书法入画”要求一步到位,油画可以反复修饰,这些表现技巧的差异,也是文化的差异,自然就无法融合。


诗夜城主


自从油画艺术被引入中国后,艺术家们对于国画与油画艺术的相互借鉴便尤为重视。尤其是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更是在油画创作与国画创作之间一直尝试着相互借鉴与融合,虽然说不上非常成功,还是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



因为东西方文化方面的明显差异,加上东西方绘画工具、绘画技法和美学理念都完全不同,虽有可资借鉴之处,要想完全融合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作为林风眠的门下弟子,吴冠中先生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借鉴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李霖灿先生称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是“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欣赏一下吴冠中先生的那些绘画作品,这样的评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中肯的。


吴冠中先生早年有过留学经历,并先后执教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地,艺术成就斐然。最为难得的是,他理解古今艺术变化规律,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创造了一种新的、有独特个性面貌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影响深远。

应该说吴冠中先生的绘画经历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赵无极、朱德群、陈逸飞等等艺术家大致都是如此。他们最先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养料,然后又深受西方绘画艺术和创作思维的影响,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各种元素结合得很好。



要想了解东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相互借鉴的成果,吴冠中先生的创作经历是不能不知道的。他的绘画源于写实,逐渐走向表现,又不断输入中国写意元素和抽象元素。所以,很多时候欣赏吴冠中先生的画,总有种用油画颜料在画国画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很独特的意境之美。

国画也好,油画也罢,其实都比较重视情感的表现。艺术家们要善于把自己内心的激情融入点、线、面、色彩和独特的构图之中。在这方面,吴冠中先生无疑是表现得相当出色的。

重视写生,重视对客观自然的体验,但更重视自己的感受,这是当今从事美术创作的人都应该要注意的问题。正如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一样,跳动着时代的节奏,带有鲜明的中国色彩并具现代性。这才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借鉴的最大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所谓借鉴,就是要在艺术形式上的敏感和坚执,以及形式创造的创新,大胆打通油画和水墨画的载体界限,在具像与抽象两种绘画形态之外,创造出意象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创新意识的绘画表现形式,虽不能使东西方艺术完全融合,却能使“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获得无限的可能性。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文明是不同的两种文化土壤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生命与生态界面中,行使着神对人类生命与灵魂深处所蕴含的艺术因子化为艺术的灵性对话,从而以艺术做出生命的诠释与灵魂对话。如果硬要完全融合,那就像黑人白人一样,生出的孩子成为混血种。而成为混血人,那么,还叫完全融合吗?


所以,中西方艺术是不能完全融合的,只能相互借鉴。而这种借鉴,也有着生命理念,文化观念、技术形式、色彩概念、审美趣味的差异,有着教育制度、政治生态、经济环境等的差异,从而在不同的生命理念之上,诠释出不同的绘画语境与审美特质。


现在的中国绘画,自从徐悲鸿等走出国门,来到西方,被西方的艺术迷离了双眼,从西方的写实概念中,寻找适合于中国的绘画特色,就在解构中国传统艺术中,从心理心态上,改观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根本,使中国绘画不中不洋起来。而西方的不少艺术家,也从中国的水墨中,寻找绘画的灵感,但无论怎么画,就是力不从心。这就像中国人画西画,也是力不从心那样。从而说明,不同的文化基因,所塑造出的艺术,自是差异很大。即使努力的去学,也是不伦不类的。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神祗,造出不同种族的人种来,这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是人类的努力可以改变的。


为此,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只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不可以相互融合。但取长补短的不妥之处在于让东西方纯正的艺术变得不伦不类起来,失去了原始而朴质的味道。



用户62081517873


在当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艺术都善于从其它地区的艺术中吸收技法和理念,来促进本民族艺术的繁荣。文化艺术要繁荣发展,必须交流和融合。

如果按照“艺术相通原理”去理解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创作,完全能得出,它们之间不但可以相互借鉴,还完全可以融合,能融合出一种崭新的绘画面貌。

至于融合出来的绘画形式,到底是国画还是油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历史上,融合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画家不在少数,中外画家都有,像印象派大师莫奈,就曾经把“散点透视法”和平面画法吸收到油画创作中,弱化了油画的立体感和造型感,引起了西方油画的革命。

又如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常常把一些中国元素,如梅花、、兰花、春联等融入到油画中,同样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绘画形式。

(郎世宁·马)

实际上,第一位对中国画与油画融合很成功的画家,要数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年——1766年),他是意大利人,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后,本想给华夏大地传播西方文化,但他很快发现,康熙大帝对西方文化并不感冒,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也为了生存,郎世宁主动改变油画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努力学习中国画,一方面尝试着中西合璧,把油画中的透视原理和光影技巧统统去掉,按照中国画的创作方式来画油画,最终,郎世宁创作出了既有凹凸立体感,又有笔墨味道的绘画形式,人们就把这种画称作“郎世宁体”。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到今天来看,郎世宁的绘画作品依然有很强的感染力,为绘画在中西合璧上提供了一条宝贵经验,让后世画家受益匪浅。

到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一大批艺术才子,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叔同、潘玉良等人去欧美或日本留学,学到了正统的西方艺术理念,学业有成后,他们回到国内,以西方艺术理念对中国画进行了大力改造,进一步发扬了中西艺术融合的魅力。


(徐悲鸿·三匹奔马)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数徐悲鸿与刘海粟两位大师。

徐悲鸿把素描技巧,光影技巧,透视原理,以及解剖原理引入到国画中,让国画的立体造型感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能看到,徐悲鸿笔下的马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活灵活现,似乎能看到饱满的肌肉和力量,非常振奋人心。

(刘海粟山水)

刘海粟先生的绘画同样是中西合璧的典型,现代性很强烈,他在遵循立体造型的基础上,把绚丽丰富的色彩融入到国画中,让国画生发出斑驳陆离的视觉冲击力,并体现出层次分明的光色效果。

到当代,在绘画创作上,融合东西方绘画的例子就更多了,像当代著名画家王子武,何家英,贾又福等人,都从不同层面借鉴了西画。


鸿鹄迎罡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画,西方油画,不能相互融合,但是可以相互借鉴

个人拙见,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

中国画,西方油画,从艺术表现技法而言,国画,油画的创作技法是大相径庭的

如油画,注重光线,而国画,是不会在画中表现光线的

如写实古典油画,注重焦点透视,而国画,注重散点透视,主观构造

如油画,特别是印象派油画,注重缤纷丰富的色彩关系,而国画,是最忌讳画色彩缤纷的色彩关系,不然容易流于低俗,艳俗,失去国画素雅,高雅的意境

那么,油画,国画表现技法语言的大相径庭,是因为两者绘画思想,创作思维的不同造成的

油画,如客观写实的古典油画,注重模仿自然,再现自然

而国画,提倡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观创作感受。

那么,绘画技法,绘画思想都大相径庭,如何相互借鉴?

油画的传统根基,是利用油画厚重的艺术特性,表达画面真实,客观,逼真的严谨艺术效果

那么照理说,中国画的写意性,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艺术效果,是不可能出现在追求模仿自然,客观写实的西方油画中的

其实不然

其实在西方美术史上,油画绘画表现技法,包括坦培拉技法,直接画法,间接画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米开朗基罗创作天顶壁画时,先画素描稿,然后再层层覆盖,层层着色的间接画法,达到客观写实的艺术效果

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率先使用直接用色彩塑造形体的画法,追求画面大胆豪放,生动草图的视觉效果,所以个人斗胆一说,直接画法,在提香的绘画风格中,初见邹形

直接画法,后来被巴洛克画家鲁本斯,其一次性完成的绘画技法,已经形成

后来,伦勃朗画中浮雕般的主观笔触,海景画家透纳画中,其写意豪放的笔触,朦胧而奇幻的艺术视觉效果,颇具中国画写意的意境效果

直到莫奈创作了《日出印象》,其画中松散,随意,灵动豪放的笔触,颇具中国画写意的意境

所以,个人斗胆一说,自从印象派诞生,突破了传统写实的客观油画风格

画家们的油画表现方式,已经形成主观化,个性化

因为20世纪,东方艺术,日本浮世绘,中国画传入西方,画家深受启发

如波洛克抽象画中随意泼洒的笔触,线条颇具中国书法式的线条

这就是中国东方艺术,中国画对西方油画创作的启发和影响吧

但是,中国画由于创作思想的深邃,其道家,禅宗思想,西方画家不甚了解,所以西方画家表现中国写意的艺术视觉效果,只是表面的,因为毕竟地域文化的不同,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就是中国画,油画,可以相互借鉴,但是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吧。

在中国画中,许多国画家,也借鉴了西洋油画中的表现方法

比如国画家宗其香,其夜景国画,在画中表现了西方油画中光影的艺术效果

徐悲鸿画笔下的奔马的造型,同样吸收了西方油画中,立体造型的艺术表现方式,用中国画笔墨塑造奔马的立体感。

中国意象油画,同样运用油画技法,表现中国画中似与不似的意境

但是,对于国画,想表达油画般真实,客观,逼真的艺术效果,是不及油画的优势,因为国画的水墨特性,特别是大写意油画,不利于油画般层层覆盖。

所以,要营造写实,客观,逼真的画面效果,油画,相比国画,肯定更具备优势。

个人粗浅的理解,这就是中国画,油画只能相互借鉴,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吧。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艺术狂人2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首先我要肯定的回答:中国画和西方的艺术,只能是互相借鉴而不可能是完全融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也不希望他们要完全融合。

每个国家所产生的艺术都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什么样的文化就造就了什么样的艺术。中国画在中华大地上繁衍、传承了几千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文化的元素,寄托着我们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同样的西方艺术也是。

如果两种文化相融合了,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画或者是西洋画了,那么他们什么都不是,这就使得两种非常璀璨的艺术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了自己的独特性、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性、让世人无法识别它们的情感符号,我们不期待有这么一天的发生。

但是这两种艺术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艺术是完美无缺的,他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遵循“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方法。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的艺术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既保留住我们的民族特色,又与世界接轨。这方面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位就是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他就把东西方艺术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你看他的油画,虽然是用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他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东方的。另一位就是毕加索,他晚年的很多创作都是从中国的水墨画和书法当中受到了影响,他在自传当中说到:中国的水墨画是世界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不难看出,只要是好的艺术,它是不分国界的,是世人都能看懂的,他们没必要完全融合,就因为世界上各地的艺术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具特色的,所以才使得世界艺术长廊精彩纷呈。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智慧和才能,他当时对中国文艺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我想这一个方针不仅对我们中国,

对全世界的文艺都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