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衛薇兒


北宋楊業作為楊家將的第一代家主,他的機遇,還有他的才能給楊家將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之後,楊家將更是在楊延昭時期,憑藉著驍勇善戰的威名,而且藉助著楊業創立下來的眾多戰役。楊家將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名聲到達了頂峰。雖然此時大宋的戰事已經很少了,後來隨著《檀淵之盟》的協議,戰事更是幾乎沒有了,楊家將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楊家將在戰場上建功無數,早在楊業時期,就有著無法磨滅的戰績。太平興國五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名遠播。

後來楊延昭時期,有一次他們被契丹軍圍困於城中數天,後來蕭太后親自督戰,楊延昭更是有妙計於心,他命令全城士兵登城持兵器守城。而且恰逢冬天,天氣十分寒冷,於是他命令用水澆在城牆上,第二天城牆上全是冰,光滑堅硬,敵兵無法爬上來,只好退去。

但是這樣的勇猛世家,在此之後就開始不斷的走下坡路了。

楊家將在經過這兩代英名之後,卻很少再出現像楊業,楊延昭這樣的將軍了。而且後來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僅一個楊家將再難以承擔了。隨著人才的不斷沒落,楊家將也就逐漸的消失在宋朝的歷史中了。


再加上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家,對於楊家將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名門楊家將在北宋時期其實已經到了家族沒落的時候,後代也大多淪為平民或者棄武從文了。這樣那還有楊家將了。


眾森淼



因為北宋滅亡時狹義的“楊家將”後人已經泯然眾人矣了,當然沒辦法出來“救國”了。不過“楊家將”的親戚一直到元朝還擔任過五品高官


這裡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楊家將”(狹義)以及他的親戚們。(廣義楊家將)


“楊家將”最早並不是起源於楊業,而是楊業父親楊信。


楊信本是陝西神木土豪,河東步軍都指揮使劉崇(後漢太祖劉知遠弟弟)擔任麟州刺史的時候按照五代慣例都會要求當地豪強上繳“人質”,楊信就把長子楊重貴(楊業)送到劉崇處做人質。


沒想到劉崇很喜歡楊重貴,不但收他做養子,還給他改名劉繼業,之後劉崇去到太原,就把楊業也帶到太原。


而楊業父親楊信在後周建立後自稱麟州刺史,也得到了郭威的認可,因為楊業跟著劉崇,所以麟州刺史這個職務就被楊信傳給了二兒子楊重勳。


從此,廣義的“楊家將”其實就是兩支,狹義的當然就是楊業以及他的後代。


之後歷史大家都知道了,我就簡單說一下,北漢末帝劉繼元投降宋朝後,楊業也跟著歸順了宋朝,還把名字改回楊業。


然後就是屢立戰功,最後光榮戰死。


楊業戰死的時候一共有七個兒子,除了長子與他一同戰死以外,其餘孩子都還活著。


但是楊業這剩下六個兒子除了楊延昭外,其餘並不怎麼出色,都只擔任了低級武官,自然史書無載了。


楊延昭後來官至保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但是很遺憾,他和父親楊業一樣是個文盲,宋史上說他“延昭不達吏事,軍中牒訴,常遷小校周正治之,頗為正所罔,因緣為奸。”


楊延昭活的挺長,七十五歲去世。


楊延昭有三個兒子,最能幹的當然是楊文廣。



楊文廣和楊延昭一樣,是一名出色的將領,最高職務是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可以說是宋朝高級將領了。


而從楊延昭死後宋朝朝廷恩賞他三個兒子官職,到楊文廣在宋仁宗時期討伐張海起義才因功升為殿直看,宋朝朝廷恩賞的官職都很低微,如果沒有軍功,很難升上去。而想要軍功都拿命換,一個搞不好就陣亡在前線了。


這也是為什麼楊文廣死後四個兒子沒有一個升到高級武官,以至於“楊家將”默默無聞的原因。


可以說從楊文廣之後,狹義的楊家將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靖康年間即使楊家將還有後人留存,那也是今天班長、排長一類的小官了。


說完狹義的楊家將,再說說廣義的楊家將,所謂廣義就是指一切與楊業有關係的親戚朋友。


前面說了,楊業的弟弟楊重勳繼承了麟州刺史職務,到了北宋,宋太祖讓這些邊境土豪內遷,楊重勳就從陝西神木遷移到安徽宿州擔任保靜軍節度使,但是麟州軍事職能還是交給楊重勳兒子楊光扆處理。


原本麟州楊氏也可以向自己姻親府州折氏一樣“永鎮麟州”的,可惜楊光扆死得太早,31歲就去世了,而他死時兒子楊琪年僅7歲,“楊氏遂不專麟州之地”。


楊琪能力平平,比起他的族弟楊文廣就差遠了,他最高職務是供備庫副使,這是諸司副使最低一階職務。


但是楊琪有一個好兒子楊畋,這點就比楊文廣強了。


楊畋雖然出身將門,但是自己卻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及第,而且宋史正經有傳,最高做到龍圖閣直學士,復知諫院,做到了北宋朝廷言官的大領導,而且和包公一樣,也是龍圖閣學士。


不過可惜楊畋後人裡也沒有特別出色的,所以也是泯然眾人矣。


最後再說說楊業夫人折氏,小說《楊家將》裡稱為佘太君,其實人家姓折,就是我前面所說府州折氏。


府州折氏比麟州楊氏幸運在於當時折氏家主活得長,宋太宗時期就乾脆讓折氏世鎮府州,反正邊境小城。



但是這樣一來,折氏就保證了每代都能出一個州軍事主官,這實在太重要了。


就因為這樣,折氏一直延續到元朝,而且無論在南宋還是金國,都屬於官宦世家。


留在金國的折氏後人記載,一直延續到元初,一名叫折叔玉的折氏後人娶了元朝延安路兵馬總管袁湘與第二位夫人梁氏所生的第三女,他本人擔任五品屯田總管職務。


留在南宋的折氏後人最後見於史料的記載是折思問,嘉熙元年(1237)他擔任為海寧縣丞。此時距離南宋滅亡還有40年時間。


綜上訴述,從狹義楊家將以及楊家將親戚後人情況看,高官不如土豪,雖然府州折氏在北宋從來沒有出過三衙管軍大將(楊文廣)這樣北宋頂級武官,也沒有出過龍圖閣直學士這樣高級文官。


但是就憑著可以世代擔任府州知州(武)這點特權,就使得府州折氏能一直在史書上延續到元初,而此時,折氏姻親麟州楊氏的後人早就湮沒在史料裡,無可查詢了。


蘭臺


“楊氏七郎八虎將,一心為保家邦”。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烈。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何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之時,楊家將不再出來救國呢?究其原因不是楊家將不想,而是此時的楊家將有太多苦衷和無奈了。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雖然在小說、戲曲以及影視作品中有演義的成分,但是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演義上的那麼精彩。歷史上楊家將的第一代是楊業,他本為北漢大將,有“無敵”的稱號,之後成為北宋大將。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986年,楊業隨軍北伐,被監軍王侁威逼,帶兵出征,被遼軍伏擊,在孤立無援的時候,被遼軍擒獲。他堅貞不屈,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延昭、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延昭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他是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猛將。他作戰英勇,鎮守邊關20多年,遼國對人他非誠敬畏,認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轉世的,專克遼國,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將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實際上,到了楊家第三代楊文廣的時候,楊家已經沒落,剛開始楊文廣本是一個無名小卒,被范仲淹賞識,留在身邊。後來,他隨狄青南征廣西,立下戰功。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就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他隨後參與了與西夏的防禦戰,屢立戰功,不斷升遷到了都虞候。楊文廣以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為理想,怎奈地北宋已經與遼國簽訂合約,英雄無用武之地。

楊文廣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在他死後,楊家將就沒有什麼出名的人物,徹底走向了沒落。在北宋,靖康之恥時,楊家將的後人早就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臺,只是一個平常的人家罷了!在金兵南下的時候,楊家將的後人有心無力,為了避免被滅族,他們分為幾批人分別逃亡四川、湖南等地。

總之,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曾經在北宋初年威震遼國的楊家將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有的只是楊家將後人,一群普通人而已。讓他們去救國,有點不現實。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廷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北宋是公元1127年滅亡的,而楊文廣則是1074年去世,已經死亡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了。

楊業其實降將,他原本是北漢的將領。那個時候楊業屢立戰功,在對遼作戰的過程中表現非常出色。因為所向克捷,所以北漢人稱為“無敵”。楊業之父在北漢劉崇稱帝的當年就歸順了周,但是楊業在北漢仍然之中帶有兵權,甚至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可見其忠誠。

北宋滅掉北漢以後,楊業跟隨著北漢國君劉繼投降了宋朝,據說宋太宗非常欣賞楊業。宋太宗北伐幽州失敗以後,契丹乘機報復,於是宋太宗便派“老於邊事”的楊業去守邊疆。在當時,楊業正好在潘美手下任職。熟悉地形的楊業以輕騎擊敗契丹大軍,威名大震。不過由於同僚的嫉妒,楊業後來在某次戰鬥中因為潘美等人率軍撤退,以至於楊業只能率領手下兵士和契丹人血戰,最後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其子楊廷玉也戰死沙場。

雖然北宋對楊業的死比較漠視,相關人員只是受到象徵性的懲罰。楊業殉國之初,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所得到的補償甚至低於相關的規定,迫害的他的人甚至沒有得到懲罰。再其家人再三變白之下,楊業才得到應有的封爵,迫害楊業的潘美、王侁、劉文裕才受到懲罰。不過作為老對手的遼國卻頗受重視。楊業死後,遼聖宗傳其首,以示諸軍。後來,遼人甚至在邊境為楊業立廟祭祀。


後來,楊業之子楊延昭以及孫子楊文廣同樣能征善戰。正是他們祖孫三代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蹟和為國收復失地的志向,才成為了後世代代相傳楊家將故事的原型。沒有楊業祖孫三代的歷史功績,也沒有今天的楊家將。


歷史是什麼


其實不是楊家將不出來救國了,而是除了那個存疑的楊再興,楊家基本已經不出武將了

雖然小說演義裡面,楊家將威名赫赫、將星雲集,但是真實歷史中,楊家並沒有那麼多的名將。什麼佘太君、穆桂英更是純粹的藝術虛構,甚至連楊宗保都沒有這個人。楊家算得上一代名將的,只有楊老令公和楊六郎。

有關楊業的故事,不用多說,中國人基本都知道。但是楊六郎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子,而是其長子,本名楊延朗(也就是戲曲小說裡的楊四郎的名字)。他之所以被稱為六郎,是因為他在北境威名太盛,被契丹人認為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主鎮幽燕的將星下凡,因此懷著敬畏和恐懼的心情稱其為楊六郎。後來以訛傳訛,竟被人當成了楊業的第六子。

楊延昭最著名的功績,就是在澶州大戰時,抵抗住了幾十萬遼軍的進攻,並在遼軍轉移時殺入遼境,給遼國人造成了巨大威脅。此後有詩讚道:“唐有虎狼將,宋有楊延昭!”把楊延昭和唐朝名將哥舒翰相比,足可見其重要性。

楊延昭去世後,其子楊文廣(不是孫子)繼續從軍,早先在范仲淹麾下,後來跟隨狄青南征儂智高。但是楊文廣終其一生也沒有達到其父親和祖輩那樣的高度,因為宋遼兩國早就簽訂了澶淵之盟,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太可能再爆發。

此後的楊家後人,基本都已經棄武從文,走上了官場。只有此後的楊再興,據說是楊業的子孫,追隨岳飛和金人血戰到底,最後在小商橋為了掩護嶽公子岳雲,以三百騎兵和金人十二萬大軍血戰到底。當岳家軍收斂屍體的時候,從他身上拔下來兩升的箭頭。

無論楊再興到底是不是楊業的後人,單從這一點英勇來看,楊再興就絕對無愧他的姓氏,楊老令公在天之靈也一定會樂於有這麼一位英勇的後輩子孫!



青言論史


北宋滅亡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出楊家將來救國呢?北宋是開始於公元960年,而被滅於公元1127年,長達167年,而楊家將在北宋的滅亡的時候早已經沒有了,自然是不可能出來救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知道的楊家將都是來自於《楊家將傳奇》,也就是說楊家將的很多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比如穆桂英。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楊家將中的楊繼業叫做楊業,開始是五代十國裡面北漢的建雄軍節度使,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徵北漢,楊業就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劉繼元聽從了,楊業被宋太宗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公元980年,遼景宗率十萬軍攻打雁門,楊業率幾千騎兵繞到雁門關以北,與潘美前後夾擊遼軍,遼兵大敗,楊業被晉升為雲州觀察使,楊業威名遠播,契丹人一看到楊業的旗號就立馬逃走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攻打遼國,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軍分成幾路大軍攻打遼國,但是各路都攻打不順都撤回來,宋太宗命潘美與楊業殿後,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軍士氣十分旺盛,我們不應該跟他們交戰,而應該在石碣谷那邊設下埋伏。

但是監軍王侁說:咱們不是有好幾萬精兵嗎?為什麼如此膽怯。我們應該直出雁門關,直接跟遼軍對戰,楊業說:這樣不行的,我們肯定必敗的。王侁說:你不是叫楊無敵嗎?為什麼這樣猶豫,你難道有其他的想法?

楊業沒辦法,他只能出戰,他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必輸,我希望你們在陳家谷這邊支援,等我們轉到這裡的時候,希望你們來救援我們,可是等楊業到陳家谷口的時候,潘美的部隊早就撤退了,楊業最終戰死。

與楊業一起戰死的還有他的兒子楊延玉,楊業另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楊延昭,而他的還有另外五個兒子,只不過都不是武將,我們就不說了。

楊延昭也叫楊六郎,不過,他是楊業的長子,楊業死後,就一直擔任著宋朝北面抗遼的重任,多次在景州、保州抵抗遼軍的侵擾,最後死於公元1014年,宋真宗稱讚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生於公元999年,死於公元1074年,因為父親楊延昭的緣故,擔上了防禦使。宋神宗的時候,因為抗擊西夏有功,被封為步軍都虞侯。遼軍攻打代州,楊文廣獻上陣圖和攻打幽燕的計策,但沒多久就病逝了。


歷史簡單說


提問者一定是小說演義看多了,楊家將根本沒有吹的那麼神,包括所謂的楊門女將,幾乎都是吹出來的,畢竟吹牛不上稅嘛。

如果你瞭解趙大和趙二的手段就知道為什麼這個楊家將只能在小說演義裡找存在感了。唐朝因藩鎮而造成後期五代十國的亂象,五代十國的那一個個小政權,基本上都是由地方實力派所組建,他們之間的相互攻伐,你也可以理解為省長之間的戰爭。尤其是這些北方省長,或者說是軍閥不少都是出自少數民族或者是出身胡漢雜居之地,繼承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勇武,在軍事上頗有建樹。比如說出身沙坨的李氏政權,就曾經以三千沙坨鐵騎大破上萬契丹軍,阿保機一度不敢招惹李氏;同樣是李氏家族,還曾經打的後梁不要不要的。

所以,欺負孤兒寡母出身的趙大不可能不去關注這個問題,對於趙大趙二兄弟來說,軍隊能不能打是次要的,但是一定要聽話,不能讓武將控制軍隊,更不能讓武將做強做大,要不然這幫孫子一不得意難免再複製一出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戲碼,到時候他趙家子孫能不能保全都是兩說的。雖然杯酒釋兵權因為其不流血而剪除了可能存在的地方強權,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北宋對武將打擊的開始。當然不止是打擊武將,五代的武德到了北宋就迅速消失殆盡,高粱河之戰以及雍熙北伐的慘敗,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於曾經屁股中箭的趙二來說,失敗了不算什麼,能讓他安安穩穩的強暴小周後、上演春宮直播才是關鍵

當然,北宋武德盡喪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遠程武器標編制過於龐大。林彪元帥有一句名言,不敢刺刀見紅的部隊不是過硬的部隊,宋軍就是栽在了這一方面。宋軍弓手和弩手的編制高達四成,導致步兵肉搏兵力尤其是重步兵的比例被嚴重壓縮,對方的重騎兵重步兵一個豬突就有可能給宋軍打崩了。唐初和明初之所以會上演步兵克騎兵的戲碼,主要是步兵當中各個兵種編制合理,尤其是長矛步兵,長矛步兵結成方陣不僅能剋制騎兵的進攻,還會反殺對手,北宋能扔了長矛也實屬奇葩。

至於楊家將,楊業不過是投誠的北漢將領,首先就要因為事二主而受道德譴責,再加上北宋抑制武德的優良傳統,楊家後人只能淡出軍事領域,要麼做王朝的大財主,要麼就棄武從文成為文人。而楊業之所以會受重用,不過是因為其自身有利用價值,同時又熟悉契丹的軍事風格以及戰術特點,在趙二還有恢復燕雲的野心時候才會勝眷優渥。但是很不幸,雍熙北伐的慘敗讓眼高手低的趙二知道了大遼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即便是楊業活著回到了北宋,其也會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迅速邊緣化,楊家也只能衰落下去。


到了大金崛起之後,北宋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最能打的常勝軍還是投降北宋遼軍,最後還被逼的反水投了大金。之後就是趙佶父子等像羊一樣被遷到會寧府獻俘,並留下了這兩位苟活五國城的千古笑談。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話說的就有點不太對了,作為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怎麼能夠在國家為難之際不出現呢?

楊過知道吧,楊康之子,楊鐵心的孫子。楊鐵心是南宋名將楊再興的後人,而在各種小說和演義之中,楊再興可是楊家將的後人。這麼說來,楊過可是正兒八經的楊家將後人。



楊過在襄陽時,擊斃了蒙古大汗蒙哥,讓蒙古人退兵,讓南宋繼續延續一段時間。

按照這個邏輯,在南宋瀕臨滅亡之際,楊家將的後人楊過也是出來拯救過南宋的。



好吧,我知道說到這裡有人要噴我了,你怎麼能拿小說中事情說歷史呢?這也太不嚴肅了吧?

那話說回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不也是來自於民間小說和演義嗎?楊家將、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等,又有幾個是真實的?



真實的歷史,北宋名將楊業是確實存在的楊業也卻是有7個兒子,最著名是長子楊延昭(楊家將中的六郎),虎父無犬子,楊延昭也是一代名將,長期鎮守西北邊塞,令遼兵聞風喪膽。楊延昭也有兒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叫楊文廣(演義中楊延昭最有名的兒子是楊宗保,楊文廣則是楊宗保的兒子)。楊文廣雖然比不上楊業和楊延昭,但也是北宋不錯的將領。


楊家三代在北宋為將,也是將門之家。但是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此沒落。至此,楊家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南宋名將楊再興,雖然也是姓楊,但是不是天波府金刀楊業那一脈。

也就是說,等到南宋滅亡時,楊家將早已沒落,流散在民間了。


小鎮月明


因為楊家將是言過其實的,從來沒有到達“救國”這個高度,只是幾個偏將而已。

楊家將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只有楊業(即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楊業原為北漢皇帝劉鈞的養子,後來隨皇帝劉紀元投降北宋,他史有所載的唯一勝仗就是雁門戰役,但戰場戰役的只要指揮者為潘美(即演義中的潘仁美,歷史上的潘美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而非奸臣),楊業只是一個副手而已,楊業後來在雍熙北伐中被遼軍俘虜絕食而死倒是頗有氣節。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而非演義中的六子,是一位頗有戰功的邊將,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他的地位是很低的,並不能影響朝政。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而非演義中的孫子,演義中的楊宗保、穆桂英皆為虛構人物。楊文廣長期駐守宋夏邊界,沒有太多表現機會,同時地位也不高。

綜上所述,楊家將不過是幾個無足輕重的邊將而已,他們還沒有能量影響國家存亡。


林屋公子


楊家將一直是個小說的成份多,這是基於人們對楊業三代父子為大宋效力邊疆的肯定和美好的傳說。特別是楊業的戰死,十分的悲壯和忠義,更是受到後世的尊重。

(楊門女將)

當然正史上,楊家將是有的,只是不像小說中擁有如此多“眾星閃爍”的人物,更不要說楊家女將。其實正史上的楊家將故事同意精彩,同樣忠義,主要由三代三個人構成。

楊業。

(楊業)

就是《楊家將》的楊老令公,原來是北漢的武將,號稱“無敵”。後投歸了宋朝後,為抵抗遼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在王侁陷害下,楊業親兵都快死光了,又殺死數百遼軍下,被擒。然後絕食而死,真壯烈哉。

楊延昭。



楊延昭是小說裡的楊六郎,其實他是長子。只因為遼國被楊延昭打怕了,遼國人認為是他們的“剋星”,六郎星宿下凡,所以叫“楊六郎”。

楊延昭的成名之戰就是遼國攻打遂城,城小無備。楊延昭趁著大雪,用水澆城成冰,遼軍攻不上去,只好退去。

楊延昭智勇雙全,帶著騎兵多次擊敗遼軍。鎮守邊關幾十年裡,遼國人十分忌憚他,所以才有前文的“楊六郎”。

楊文廣。



正史第三代楊家將,但是也是正史有記載的最後一代了。

楊文廣也是個智勇雙全的大將之才,連范仲淹也器重他收到麾下,隨後跟著狄青攻打西夏,因有戰功而不斷升遷。宋朝築城防禦西夏時,楊文廣又用“聲東擊西”之計大破西夏軍,從此西夏軍不敢騷擾宋城。

楊文廣後來把目光轉到老對手遼國,獻上陣圖和收幽燕之策,可惜還沒實行,楊文廣就去世了。


(楊家將)



所以,楊家將歷三代,保衛北宋,這已經很難得了。到了北宋滅亡時期,即使楊家將有後人為官,可能已經不在中樞了,所以不見史策。無論是正史或小說,並不妨礙“楊家將”的忠義和智勇,依然是激勵後世的經典故事和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