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到底用哪省語言來朗誦?杜甫李白的詩是不是用川話朗誦才正宗呢?

同昌厚


僅發表淺見。用方言朗誦古詩玩的是一種穿越,多少要回到古人的語境裡才韻美詞清。

從某種意義說,什麼地方方言中使用古漢語詞彙多,那個地方方言就比較適合朗誦古詩詞。嚴格意義上說,有些方言適合朗讀,有些方言適合吟唱……

從漢代始,直到明清兩朝四川都是移民大省,漢語言薈萃四川,漢語言在這裡選擇,融合,發展,特別是近代古漢語在這裡形成了高潮,其方言逐步以古漢語為基礎,南腔北調演變為統一調韻。現代兩次大移民,陪都重慶,三線建設把現代漢語元素又注入川方言中。

綜上所述,四川方言朗誦古詩韻美調甜就不足為奇了。


用戶江湖夜雨


這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古代的詩詞到底用哪裡的方言朗誦更合適?(最正宗)

這古代的詩詞,究竟"古"到什麼程度呢?太遠咱就不說了,只以唐詩宋詞為例,聊一聊究竟用什麼"方言"朗誦最合適。

我們知道唐詩宋詞是中國詩詞的一座豐碑,是詩歌發展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峰!唐詩宋詞已經是中國詩歌文化的最高峰,也是中國人傲視世界詩歌的資本!

我們知道,詩詞既是最簡潔文字的激情表達,同時又是朗誦(吟唱)的極好的內容和方式。而漢語言的表達特色又通過古典詩詞反映的淋漓盡致!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美妙的古典詩詞古人是怎樣朗誦的呢?或者說是用哪的語言(方言)朗誦的呢?那麼精典的唐詩宋詞總不能用七鄉八調去朗誦吧?

沒錯,這就是古代讀書音。或者叫做官話,再或者就是古代普通話。

中國的詩詞發展到唐宋時期的最高峰與歷代帝王的大力推崇不無關係。更是因為歷代帝王規定和統一了官方語言,甚至與如今的官方語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可以想見,那些唐詩宋詞的作者們,無疑都是當年的知識分子,甚至是高級知識分子,更有官員士大夫!我想他們不會用各有的家鄉話去寫詩詞,必須是按照當時的官話:古代讀書音去按音階、按平仄、按音律規規矩矩地去寫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們現代人有誰聽到過古人是用什麼聲調去朗誦古典詩詞呢?這就是麻煩所在。因為古代沒有錄音設備,所以古詩詞怎麼念,怎麼唱,我們毫不知曉。

但是,文字留下來了。我們只能通過文字所傳達的意味來揣摩其中的奧妙!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典詩詞用哪的方言朗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朗誦唐詩宋詞的最高標準的語音,就是古代讀書音。

而如今我們用現代漢語普通話去朗誦唐詩宋詞感覺如何呢?

我要說:很棒!但也有美中不足。

這其中的不足就在於現代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字的發音。而古代詩詞有相當多的入聲字。

這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了,能夠表達入聲字的古代普通話,是以哪的語言為基礎的呢?或者說以哪個省的語音為基礎音,以哪個省的話為標準話,對此我們只能分析、揣測。

我們知道,古代的帝王大都在陝西、河南一帶建立王朝,那麼當地的語言發音也一定與歷代帝王的語言習慣密不可分。但是北方、中原一帶的語言固然清晰有韻律,但基本沒有入聲字的發音。

這入聲字的發音是從哪來的呢?

我想這應該與那些詩詞大腕們的出生地有關。或者說那些大詩人多半都是哪的人?

據瞭解,有相當多的詩詞大腕都出生在江浙一帶。而江浙的方言就有明顯的入聲字。當然,廣東方言據說也保留著古代的入聲字,沒錯。但廣東方言也一定不會成為古代的標準普通話。

問題基本上明朗了。古代的讀書音應該與現代的普通話差別不大!只是融入了江浙一帶的入聲字的發音。

相信我們現代漢語普通話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是有一個傳承的過程。只要我們把握好了古代讀書音與現代普通話的共通性和特殊性,一定可以把古典詩詞的韻律美,用現代漢語普通話,將其發揚光大,永放光輝!






江城老水775


以為今天才有普通話啊?以為中國古代跟西方所謂的文明還差一大截?不幸得很,中國至遲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有官方普通話了!

孔子(公元前551—479)在兩千五百年前編修的《詩經》(也叫詩三百),收錄自西周早年至春秋中葉,流傳下來的詩歌311篇,分為風、雅、頌四部分。“風”即各諸侯國採集的民間民歌;“雅”分大雅小雅,是周天子京畿直轄地區周人正聲雅樂;“頌”周朝宗室貴族祭祀的樂歌。

“雅”即雅言正聲,是官方通行的普通話,不過那時叫官話。如果你想冒充文化人,不會雅言正聲,不論你有多土豪,依然會被人視為土鱉,休想登大雅之堂!因為所謂大雅之堂,就是要說雅言正聲的地方。只有雅言正聲,才是“陽春白雪”,不然就只能是“下里巴人”。你一口方言俗語,再有才華,最多當一個本山大叔式的逗樂弄臣。

楚國在春秋之時已經很強大了,就是因為不屬周天子宗親系統 ,不會正聲雅樂,長期被排斥在朋友圈外,被視為蠻夷。當然,發展才是硬道理,最終還靠實力說話,有了屈原以後的《楚辭》,因其光華燦爛,最終與《詩經》並列,成為中華詩歌文化的兩大源泉。

以後歷朝歷代,為彰顯其正統,必強力推行本朝“官話”。隋朝之後,有了第一部官方韻書《切韻》,之後的科舉考試,詩歌必按官方指定的韻書押韻,否則就是打油詩,一個大大的零分!

當然,那時的朝廷統治力有限,天高皇帝遠,當官的說官話,平民百姓才懶得為伍。陽春白雪,和者寥寥;下里巴人,國中朗朗!你寫詩作歌,如果只是為了娛樂傳唱,你愛咋咋地,方言俚語,更受人喜歡,你一樣的高大上;但如果你想有所作為,想做官留名,那就不得不撿起雅言正聲,裝腔作勢,委屈委屈自己了!

現在也一樣,只為娛樂,愛咋地咋地;如果不滿足土豪身份,想戴頂“官帽”,那也必須找幾根雞毛,好好裝扮一下。



雲卷飛山


漢語!每一個字,在中國的天南地北有無數的讀音。用任何一種發言來朗讀詩歌,和用任何一種地方語音來說話。其本質都是一樣的。而領會詩詞的每一句的意境情感而受感染,不會因為朗讀語音不同而受到影響。這和聽各個地方方言說同一句話,意思都沒有變是一樣的。這是由漢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存在一字多音的歷史決定的。正因為這個原因,那些音韻學格律學對詩歌語言和詞曲音韻要求,幾近荒唐,幾是天囚。所以,詩歌很快就可以發展成為溫室的花朵,動物園裡的熊貓了。當詩歌跑到草根人群裡去以後,惹來的只是寵物愛好者和動物園管理者的大喊大叫,真正的不得了。沒規沒律,沒韻沒腳,這也是詩?!須知,放開嗓子喊嗬嗨的草根勞動者,才不管他們呢。詩歌,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是,內心的爆發,感情的泛濫,人性的瘋狂。

這才是中華詩歌的土壤,這才是群眾詩歌的海洋。

哈哈哈!


用戶51182697922李思


曾於N年前去河北崇禮考據古入聲字,用崇禮方言朗誦古體詩詞別有韻味,尤其韻用入聲之詞,如岳飛《滿江紅》,猶聞千年古人之樂音,悅耳怡心,蕩氣迴腸。


用戶2916335685122


也就只能留存在某些山旮旯的村莊裡了


1569152508


當然是川話,因為李杜的詩和川話都有入聲而普通話沒有


毛子137488444


詩我不知道。

詞應該是江浙一帶方言,是南北宋的官話。

也有詞人是閩越人,押韻要按照閩語讀。


木蘭雙槳


可能是西安普通話


愛你的4971


個人以為,唐在長安,宋在杭州(無意貶低開封,但宋人多推崇李煜之詞可見端倪)。唐詩宋詞,唐詩以現今西安話為讀音,宋詞以吳儂軟語為讀音,可能朝代更疊、滄海桑田之間有所改變,但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固定思維是不容易改變的,所謂“十里鄉俗不一般”就是最好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