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先有意識才有思想?還是先有思想才有意識?

非假追真


意識是隨著生物的進化而產生的,根據研究發現,地球從有活體細胞開始已經有十幾億年了,動物的進化也有七億年之久了。所以,地球上大多數動物都具備起碼的生存意識,有的動物甚至有建造與編織一定難度的巢穴的意識能力,或其它更復雜的意識能力。

而我們人類為高級(指智慧)生物並不是完全由進化的產物。

人類在成為人類之前是屬於生物動物性質的,他的身軀功能的完備是進化而來的,因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要經歷各種生存挑戰;所以,人類的初級意識在進化之時已經具備了。

思想是高級生物所必備的智慧能力,在地球上目前已知的具備思想的高級生物只有人類。

而人類在成為人類之前,進化到可以承載智能的階段的時侯,創造我們所生存的宇宙的智慧“意識體”把智慧給了我們;從此,曾經還屬於動物的我們的祖先就與進化脫離了,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祖先由生物之動物而成為了人;從此,我們有了歷史。與進化不同的是我們的祖先開始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思想亦隨之而產生。

而創造宇宙的智慧″意識體"們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之所以把他們稱之為“意識體”,是因為我們還不能、還沒有自我體驗、還不知道真正與他們從感觀認識上是否直接接觸過。所以,我們只能是從智慧中或智慧的″″意識""中知道他們的存在,並且,我們從思想的意識中知道他們屬於"智慧意識體",他們的生命形態已經發展"神化"(神化:高智慧意識化)到無須身驅或身體承載的地步了。

而我們所描述的″高級智慧意識體"中所闡述的″意識",與生物或生物之動物的意識,從字面與字音上來說是相同的;但是,其性質與質量已經無法用短時間的、短篇幅的語言來做比較與描述了;在此或甚至是不在此也許只能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了"。

我們人類的發展從生物細胞進化到有生物意識,再進化到動物,再進化到可以承載智能,再發展進步的可以思想的過程與發展進步中;″意識"之生成與發展再到"神而化之",是如影隨行的存在於我們人類自身的。

而我們人類所擁有的意識而思想再發展到意識之昇華,終究(指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要達到曾經創造我們的宇宙的"高級智慧意識體"的水平,並且,智慧意識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們也是曾經具備了我們已有的條件而發展進步到″高級智慧意識體"的嘛!只不過是他們為我們創造的宇宙比曾經鍛造他們的宇宙更智慧而已。

文後言:

看到今天的悟空問答後,有感問答本身有些意淺,但是,願從心與悟空意;所以,雖然忙,還是想與諸君探討一番;也是因為過去曾經因由其它問答,作過一些本文中的描述,但屬於捎帶,是以,今又壘言從之。


無為24472



慈音1


意識得分明白脾藏意,耳聽知,眼見識。意是本能感覺。比如餓了,先有感覺,才會思考吃什麼,去哪個地方有賣吃的?帶多少錢?帶錢少哪家飯貴或不貴,改變意識想吃的飯菜等,都歸思思想想的範圍。感覺冷了穿什衣服合適,去什麼場所都是思想起作用,熱天穿棉衣少魂沒意識感覺吧,欠思想考慮吧?

想要的東西意識,利害關係,中不行不行配位不配位,思思想想再去行動,常言三思而後行思想可以否決意織也可成全意識。意識,如看見美人喜歡就想抱。思想,光天化日之下,你個糟老頭子人家要你嗎?配得上嗎?找死呀?好啦就軟條啦。對上號沒?


馬振廷1


思想就是記憶力。

意識是兩個相似的思想互相交流,還要一起照鏡子,然後思考出了客觀角度的自己和別人是一樣一樣的。

所以先有記憶,先有思想。

如果你有思想,但是我是獅子,我不覺得你有思想,我不會和你交流,我一口吃了你,我只會有自己的思想感覺,我和同類獅子相處久了就有意識了,但是智商不高,雖然如此,還是不瞭解人類是什麼,也覺得人類沒思想,遇見了就吃,就像吃馬吃羊一樣吃人。作為獅子,才不會覺得人類高級,只在思考如何戰勝人類戰勝鱷魚成為領地霸主。人類的什麼思想什麼意識?在我們獅子這裡啥都不是,哪怕我是一隻螞蟻,作為螞蟻,只有自己有思想,同類讓我有了意識,人類這個怪物太可怕了!人類簡直沒思想!一腳踩了很多螞蟻!簡直就是石頭!所以獅子吃過很多的野牛,雖然野牛有思想有意識,但是,又有什麼用呢?消失了。

人就是普通的動物,什麼高級什麼靈魂,這都是任何動物都會產生的幻覺。沒有哪個國家一直最厲害,同樣,也沒有哪個動物會一直最厲害。其他動物有一天成為地球霸主,是很正常的事情,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人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智商高,而是因為人類也是動物,為了吃的所以去努力捕獵動物,努力的越多吃的就越好越多。就像社會法則,有錢的越來越有錢,在一段時間佔據了優勢,和其它動物區別越來越大,其他動物只能原地踏步,最強的資源更多了,最強的只會更強。


朕想玩


回答本問題需要先有一個假設,而且篇幅所限,沒辦法證明它。

假如人類是動物進化而來的,我們看看動物先有什麼,就能清楚,意識和思想,哪一個先產生了。

養狗的人都知道,狗是可以被訓練出一些意識的,比如到指定地點大便、睡覺、吃飯,甚至導盲犬還可以帶路等等複雜的意識。

養過鳥的人知道,鳥也能行成某些意識,某些特定信息發出某些特定叫聲,比如家鵝能識別主人,遇到陌生人會鳴叫和追逐,實際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

老北京人有養昆蟲的習慣,蟈蟈兒、蛐蛐兒,它們好像沒有意識,但感知能力很強。聽過一個故事,乾隆讓人養了一萬隻蟈蟈兒,有大典時會一同鳴叫,寓意“萬國來朝”。蟈蟈兒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對溫度敏感,只要溫度升高到某一個值,就會叫。所以昆蟲沒有意識,但有感知。

再低等的可能要說微生物了,它們只能感覺到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其它是做不到的。

感覺→_→感知→_→意識→_→思想,不用說大家也知道,越是高等動物越擁有種類多的能力,人類全部有,動物部分有。本問題也就清楚了。

最後還要說一點,這是“假設人來自進化”的推論,這個假設很多人不認可,當然後面的推論無效。


何處是家鄉


人類是先有意識,後有思想,通俗的講,意識就是心,而思想則是心的功能,打個比喻,心就類似於手機,而思想則相當於手機裡面的各種程序。

01意識是心

按唯識學來講,精神層面,可分為心、意、識三個部分。

  • “意識”這個概念來自佛家的“唯識學”,我們平時所謂的“意識”其實還不是真正的意識,應該是“始終以意識為依靠的識”,所以被翻譯為“意識”,這種情況在唯識裡很常見,叫做“依主釋”,“釋”就是翻譯、解釋,
    總共有六個,叫“六離合釋”,“依主釋”只是其中之一,它的意思是說,本來是兩個東西,一個主一個賓,然後在稱呼上就以賓從主,這就是“依主釋”,比如說“意識”這個稱呼,情況就是這樣的。
  • 那個本來的意識呢,因為怕名字混亂,所以就沒有翻譯,直接音譯過來,叫“末那識”“意識”在唯識的八個識裡排在第六位,“末那識”則排在第七位,所以又叫“第七識”,如果按照唯識學專業的叫法,第八識叫做“心”,第七識稱為“意”,前六個都可以喚作“識”,所以唯識學的心、意、識是這樣來的。

02思想是心的功能

在唯識學裡面,心的功能總共有五十一個,叫做“心所”,即心體所擁有的功能作用,我們平時所謂的“思想”,這個叫法也來自唯識學,在唯識裡面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功能,“思”是“思”,“想”是“想”,功能是不一樣的

  • “思”和“想”,是識的主要功能,八個識裡面都有它們,象這樣的功能,總共有五個,分別為觸、作意、受、想、思,所以叫“五遍行”,“遍”就是普遍的意思,這個“普遍”,不但包括了佛教中所謂的“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而且還包括了六道,地獄、餓鬼、畜牲、人、阿修羅、天,三界中所有的生命,都有八個識,而每個識中,都有這五個功能,所以叫“五遍行”。


  • 在“五遍行”中,“想”排在“思”的前面,我們習慣上講“思想”,其實按順序應該是“想思”,也有些學唯識的,會認為“五遍行”沒有前後,是同時的,這未免有點武斷了,其實只要我們仔細體會一下,自然就會知道,“五遍行”決不可能同時,而是有先有後的

  • “想”的功能是取相,我們從外面看到、聽到等等一些信息,會在心裡形成一個輪廓,這就叫做取相,也就是說,“想”的作用,就是將外部的東西,反映到我們的心裡,至於反映到心裡以後怎麼辦,那是其它“心所”的事情,和它無關。

  • “思”的功能是造作

    也就是促使我們去行動,相當於我們一切語言、行為的總指揮,所以“思”在唯識學裡分為四個,即審慮思、決定思、動身思、發語思,我們的從思考決定,到付諸行動,全都由“思”來主導,由此我們就可窺見“思”的重要性。


總結

通過上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我們的精神領域,是

先有意識,後有思想,意識就象是一個東西的本身,而思想則想是這個東西產生的作用,這就是意識和思想之間的關係。


澡雪堂主談國學


意識就是生物對外部環境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有本能反應和經過思考後作出的反應,一切生物,包括動植物在內,都有本能反應,說意識是生命的標緻也不為過,秋天樹木會落葉,春天生長開花等是植物對季節性環境變化作出的本能反應,植物只有本能反應,植物沒有思想意識,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級向高級方向進化的,本能意識是最初級的意識,植物有本能意識,動物有本能意識,人類有本能意識,本能意識是最初級的意識。思想意識只存在於動物和人類,動物的思想意識主要體現在感情方面,虎毒不食子反映了老虎也有感情,感情意識是動物和人類共有的,另外一種思想意識是學習思考分析能力方面的意識,這類意識動物也有,由於動物有這方面的意識,人類才能訓化動物為人所用,人類與動物在這方面的差別只是高級與低級的差別,人類是因為具有高等的思想意識才成為人類的,人類也是從動物進化成為人類的,進化成為人類的標緻就是人類具有獨一無二的高等思想意識,通常人們所說的思想,是專指人類專有的意識,所以,意識不一定是思想,思想一定是意識,思想是高級的意識,人類的思想意識是一切生命最高級的意識。


龍一歐


這個問題必須與物質聯繫起來,才能釋然。

謹記:世界是存在的,存在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信息的,信息是意識的。

世界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物質形態,而是意識形態。物質是本源的,意識是派生的。



關於物質形態

物質形態,是兼有質量、能量與體積的。物質形態包括兩大類:實體形態與空間形態。

實體,是佔有空間的、高密度的、離散性的、不斷運動的。

最基本的實體,是電子與質子,也叫等離子體。其餘實體都是複合型的,例如中子、原子、分子、單質、化合物、蛋白質、基因、病毒、細胞、器官、物體、天體。

空間,是構造實體並屬於實體自由活動的場物質。不同實體有不同密度的內空間與外空間。

空間的基本單元是場量子,也叫真空引力子,外加動能作用於空間就表現為光子與電磁波。

每個粒子或天體,都有自己真空引力場,這些場是獨立的疊加在一起成為空間的場。

各種力與各種能是通過真空引力場傳播的,表現為引力波與電磁波,引力波傳遞萬有引力,電磁波傳遞外力或外加能量。

只要有實體的運動,就會激發出電磁波。該電磁波,就是該實體運動的信號,即信息

電子實體,當被加速到幾乎光速(0.999c)時,兩個電子對撞,就變成了引力子或基態量子。

電子是1個光子的高聚體,光子是1個電子的高脹體。光子半徑至少是電子半徑的138倍。光子體積是電子體積的138³=263萬倍。

湮滅方程證明:實體與空間之間是相互轉化的,實體是收斂的空間,空間是發散的實體。

這也驗證了中國古代“色空亦空”、“聚則成器散則成氣”的哲學理念。

關於意識形態

意識,是物質形態的電磁波信號對大腦細胞電池的條件反射機制下的應激反應。

意識形態,是記憶、思想、思維、精神、意志、理念、靈魂等意識活動的統稱。

寬泛一點,思想與意識沒有什麼區別。說“思想到這點”與“意識到這點”皆可。

嚴格說來,意識,是意念在大腦中的識記或記憶。思想,是意識的活動,思想是對大腦記憶的信息進行的存取活動。

意識形態的本質是信息。信息是物質的。信息是有質量的,蘭道爾原理:信息刪除功與信息比特量成正比。即:

W=½mv²=kBln2,由此可得計算信息質量的公式是:m=kBln4/v²。讀者不妨驗算。

以往的意識形態,表現出不同社會階層的主義精神、意志、追求的政治鬥爭色彩。

以為的思想方式,表現出不同思維風格的方針、策略、路徑的哲學色彩。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物理新視野


一般而言的術語規定,意識先於思想。哲學上說的意識主要是指大腦客觀器官的能動活動,當然,也有,意識是一種知識意識體等的意思,比如,“安全重於泰山,時時刻刻得有安全意識。”這裡意識就更多是指思想意識,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意識體,只要你大腦能動性發揮作用,想到了這個“安全”的意識體,這種意識體隱約中包括一些列,“發生災禍,親人會多悲痛,損失得有多大,丟失了生命會如何等等”。這裡意識就有思考,想到的意思。

同樣,一般常見的思想的意思,更多是有指意識活動的產物,是意識作用的結果,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都更多是思想的範疇。而另外常見習慣用語也有思考,大腦活動的意思,比如,”對自己要作解剖,進行思想鬥爭。”這裡思想也有思考左思右想的意識活動過程的意思。有人說了,思就是思考,想也就是想一想,思想都是動詞,就是指大腦主觀能動性的。那這是術語規定,只要能推而廣之,普遍認可,就成。畢竟,意識、思想這兩個詞本來就都是人類大腦主觀能動性的產物,至於,哪一個表達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於人類賦予規定而已。

綜合,詞性及詞意的規定而言,放到人類社會整體上來看,意識是先於思想的。


質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